① 自由贸易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是促进工业化发展还是使工业退化
自由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副毒药。
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贸易自由化的药方,但是它们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发展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当它们急起直追发展自己的工商业时,它们都对自己的新兴产业实行了严格的保护,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克鲁格曼这个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自己就承认,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的”。其实何止是这三国,第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英国就是靠保护贸易发展工商业的。英国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是在19世纪上半期,那时英国早已坐稳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在这之前,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 “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曾经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以致于禁止本国臣民使用别国生产的纺织品。而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才成了以后一个世纪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把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与南美国家、与中国比较一下,就知道自由贸易政策如何有害于经济发展了。虽然南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的时间比美国晚了40年,但是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当时它们在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但是在整个19 世纪中,美国人在不断反对英国人干涉其内政的斗争中对自己的制造业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结果是很快就发展起了最先进的工业和经济,在19世纪末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听信了英国人的甜言蜜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自己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现在都在传说拉美国家本世纪50年代以来保护本国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如何不成功,他们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拉美国家吃够了19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它们才在本世纪中期转向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这样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又闭口不提它们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发展以永远保持自己经济上的优势而搞的宣传伎俩。
中国与美国是一个更好的对比: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当说是最合乎自由贸易理想的了。那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政府不能也不敢保护本国的制造业,仅有的关税壁垒也被国际条约限制而不得超过5%,实际上平均关税率连5%都不到。可是这样的自由贸易并没有使中国发展起来。1912年,当中国的进口关税平均还不到5%之时,美国全部进口的平均关税负担却为18.5%。须知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的第一经济强国、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以这样高的关税保护本国的产业,中国那样落后,却只有那么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怎么能发展!现在的人都批评那时的洋务运动,认为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发展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这样落后的国家,光是没有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了中国工业不能发展。
② 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有何启示
实现工业化是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自近代以来各国工业化出现了两种类型的道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途径。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4分)
①途径: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②苏联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政权干预的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2)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化道路上向苏联学习的主要原因,取得了那些成就,在向苏联学习中有何经验教训?(5分)
①原因: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人民群众迫切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②成就: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任务。例如: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进六百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经验教训:由于受左倾错误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的影响,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3)综合上述问题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两种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
①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
②坚持改革开放,适时调整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生产关系。
③学习发达国家走工业化的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④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最后一题就是了
③ 一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就等于进入了发达经济阶段这说法对吗
工业化和发达经济阶段,是两个范畴。工业化是工业实力,比如中国是二战之后唯一一回个完成系统工答业化的国家,但还是发展中国家。沙特等靠出卖资源,成为发达国家,但没有完成工业化。工业化国家,才是有根基,有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国家。不过,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所谓的民主、自由、全民选举等手段,毁掉了后发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机会。因为工业化需要集中国家实力,牺牲大多人短期利益做工业,而全面选举国家,这种牺牲不会得到人民同意。
④ 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回信息化带动的工答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有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它是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4、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5、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确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⑤ 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一、抄重工业袭产品大多与较高层次社会需求的满足相关,能够促使内需规模不断地扩张。产业结构是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而变化的。
二、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等,社会消费需求与重工业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重工业产品既能为轻工业的结构升级创造条件,本身也能创造市场上的消费需求。
(5)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发展重工业必要性
选择正确道路,是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前提。由于资源禀赋、历史传统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不尽相同。能否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对各国执政党的重大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认真总结吸取我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工业化之路,开启了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
⑥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有什么影响
工业化通常被来定义为工业(源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城市发展工业化是基础。
⑦ 分析英国棉纺织业工业化的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英国棉纺织业工业化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棉纺部门发展.
因为纺织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中国人说的是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表明纺织业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而纺织工业又是劳力密集型工业,为了增加效率必须不断革新而同时又带动了其他与之有关的工业发展,如机械/电力/化工/冶金等等。
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为了现代化,多数都会从纺织工业开始着手,投资成本/资源/人才的投入都相对要低,同时又可以大规模解决就业问题而又媛和因为贫穷和社会资源相对缺乏的社会矛盾。
现代化发展从纺织工业开始是最廉宜的起步模式,但发展到一个阶段,社会相对发达稳定之后就必须转型,向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智慧型工业/服务业发展,几乎是每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全球进入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以来,世界各国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选择了不尽相同的工业化模式。
1. 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和美国
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工业文明,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是一种特殊的模式。美国的工业化的动因主要也来自内部压力,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过程。她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先是圈地运动,使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这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开始了开辟广大的世界市场,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利润的驱使,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工业化。
美国的工业化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英、美两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它们都属于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外,语言、文化、政治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类同,都占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一个适宜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机构和相应的社会组织,都能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们把英美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合称“英美模式”。
英美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是政府较少介入的“自由放任”的态度。这种模式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所倡导的自由经济理论。英美模式在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放任自流”也导致了一次次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每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两国都需花较长的时间才把失误纠正过来。
⑧ 伯明翰工业化的浪潮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推动着英国经济中心的转移;
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的技术革命加快了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推动人口的转移,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地处英国及运河的中心位置,有利于提高工业的辐射作用
⑨ 发展中国模式的工业化现代化要求,对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从实体到全面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