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发展瓶颈

经济发展瓶颈

发布时间:2020-11-25 09:53:06

⑴ 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BR>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BR>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BR>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BR>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BR>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BR>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BR>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BR> (四)生态环境<BR>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BR> <BR>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BR>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⑵ 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如何突破

据报道,日前举行的相关会议上,中国领导人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保持了连续几十年的高增长,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诉求不断提升。

分析人士表示,未来要适应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要素投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依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以创新驱动来消解全球化红利和我国人口红利不断下降的不利影响,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的瓶颈制约,尽快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⑶ 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其原因是。解决措施有。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BR>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BR>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BR>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BR>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BR>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BR>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BR>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BR> (四)生态环境<BR>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BR> <BR>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BR>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⑷ ”经济,如何协同解决四新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难点问题

“四新”特点:融合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相互渗透。动态变化性,内容和形态随着最新技术和模式的突破应用发生变化。轻资产性,以知识智力资产开发和转化应用为核心,依赖核心人才团队建设。需求主导性,以消费者为核心打造价值链,消费者需求成为“四新”萌发土壤。基础环境依赖性,要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基础环境。高成长性,体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四新”模式:包括再定义创意设计型、平台模式型、并购整合创新型、需求拉动型、痛点突破+跨界应用型、异业联盟型、集成创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价值链提升型、“互联网+”典型示范型、软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业态与模式创新型等。

⑸ 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哪

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迅速崛起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中国是否能成功提升人均收入?中国经济是否能成功转型为内需拉动型?
今天,亚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其中,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其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中国占全球经济总量12%。展望未来,中国凭借其人口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是否能再创奇迹?
去年11月在INSEAD新加坡亚洲校区召开的“INSEAD领导力峰会”就此课题进行了探讨。与会嘉宾认为,尽管中国存在巨大机遇,但中国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功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必不可少。
INSEAD策略学客座教授、“中印学会”管理合伙人王海燕说,即使中国经济在2025年时能够达到美国经济的规模,但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将只及美国的四分之一。中国经济面临若干挑战,一系列的经济机构转型必不可少。首先, 中国经济要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其次,中国要抛开模仿走向创新,依靠更多的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鉴于中国拥有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政府投入大量资源鼓励创新,再加上跨国企业在华研究机构的助力,创新最终会在中国出现。
【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
博斯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谢祖墀指出,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已不再是纯粹的赚钱单位,它们已发展成为配备研发中心的完整业务。
谢祖墀说道:“中国策略指的不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而是如何以中国为核心发展全球策略。” 他指出,中国的竞争态势比全球其它地区都复杂。跨国公司的竞争者不但包括他们本就熟悉的国际对手,还有新涌现的大批本土公司;后者“敢拼搏、敢创新、善于灵活应变、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本土竞争者”。比如在电信设备行业,华为(Huawei)、中兴(ZTE)等中国本土企业就得益于低制造成本而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并跻身国际前列。
阿尔卡特朗讯的拉杰夫辛格(Rajeev Singh-Morales)在谈到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态势时指出:“这些公司不和跨国公司竞争高端市场。相反,他们的目标先锁定在跨国公司不一定有能力触及得到的中端和大众市场。” 一旦这些市场稳固了,他们就通过模仿或本身研发进军高端市场。这些公司的产品品质一般达到跨国公司的八成,可是所花成本相当于四成,售价则介于四成和五成之间。
【政府的角色】
中国本土公司是否能真正走向全球?这还存在许多争议。这些公司的不足之处包括:对低成本国有资本的过度依赖;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管理多元团队的能力也面临挑战;以及较为受政治因素影响等。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指出:“就目前来说,中国模式颇为成功,但以长远来看,中国必须认清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如何激励企业调整价值链,加强创新与研发,政府政策的作用举足轻重。庄巨忠说:“改革尚未完成,政府必须打破市场垄断,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他指出,中国经济要从出口导向型迅速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对此,王海燕表示赞同。她说:“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小于GDP增长速度。中国政府当前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关注贫富分化问题,从致力于国家经济发展转向致力于人民共同富裕。而提高人民的最低收入则是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法之一。”
博斯公司的谢祖墀也表示,当前中国的经济格局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寻求在国际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现行体制无可避免要变革。
【突破瓶颈】
有人担忧,若不推动体制改革,中国经济恐怕无法持续高速发展。对此,INSEAD经济学教授伊利安 · 米霍夫(Ilian Mihov)指出,任何一个经济体要突破人均收入12000美元的大关,体制改革必不可少。除非中国针对“相对不完善”的体制成功地推行“深化改革”,中国的人均收入或难以突破12000美元的瓶颈。
米霍夫以新加坡为例,指出新加坡致力于创造稳定高效的商业环境,人民的人均收入水准也随之大幅上涨;而石油出产国委内瑞拉就受累于不健全的体制,从1960年以来,人均收入在8000美元与12000美元之间徘徊不前。“体制健全的国家一定不会是贫穷的国家。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不健全的体制和商业环境致使生产力低下所造成的。”这可能包括诸如腐败、管理不善、过度管制和缺乏问责等因素。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不是引进跨国公司,而是本国人民在良好商业环境下创建的中小型企业。”
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块绊脚石是创新能力。一度辉煌的日本经济转向日落西山可谓是前车之鉴。实际上,过去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今天的中国有类似之处,两者都是依靠模仿复制和提升先进经济体的技术取得经济的腾飞。就此,米霍夫说:“模仿复制技术的确能带来经济的突飞猛进。” 不过,一旦到了瓶颈,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永续之道。
米霍夫警告,就目前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将在七到十年后达到瓶颈。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如果到了那时中国还没有深入改革,经济将会停止增长。人均收入将在10000美元至12000美元之间徘徊不前,远远落在人均收入达到47000美元的美国后面。
“政府和体制左右着经济发展。政府如何推动改革关系到经济能否成功转型。”

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哪些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经过6年的努力,美日欧经济正在缓慢走向复苏或走出衰退。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在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新技术革命孕育突破的新形势下,亚洲与世界经济互动呈现新态势。
东亚和欧洲、北美经济呈现不同走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2019年,东亚经济增速将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增速将分别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东亚仍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亚洲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货物贸易失衡状况正在改善,但服务贸易失衡格局进一步扩大。亚洲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净输入国,欧洲和北美国际服务贸易净输出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5年亚洲有望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根据权威预测,欧洲有望于2017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北美也有望于2019年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届时,全球对外投资格局将发生逆转,亚洲成为资本净输出地区,欧洲和北美成为资本净输入地区。
东亚地区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有所上升。东亚经济仍具有较强活力,失业率普遍在5%以下。
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大
巨大的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按汇率计算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但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随着中国放眼全球实施扩大内需、“一带一路”等战略,中国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大。如,扩大内需不仅促进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增长,而且扩大进口需求和对外投资,进而带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据估计,2014—2020年,中国进口累计将达1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突破1.2万亿美元,将为世界其他地区贡献7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最有利于拉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经济贸易机制。“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希望通过推动沿线国家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商品、服务、资金、产能和技术跨境流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国家经济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是影响亚洲和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重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称,2015年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过70%。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从现有条件看,国际油价长期在较低价位波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是油价长期高企必然导致化石能源的节约、替代技术进步和投资,从而产生化石能源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的长期效应。二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和预期加息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将引致油价进入下跌通道,并将对世界经济波动产生中长期影响。三是新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增长将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而对油价产生长期抑制作用。所以,除非出现重大非经济因素,国际油价不太可能出现2009—2011年那样脱离基本面高位震荡的情况。
新能源将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最新报告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已接近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20%,并预测2035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达到24.53%。如果未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就将大幅度降低能源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亚洲乃至全球制造业布局。
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继续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体现为不断出现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另一方面体现为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新业态形成,推动国际分工新格局和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深入发展。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出现,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在制造业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这将对全球供应链管理和综合物流革命产生颠覆性影响。去中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传统工序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开放式创新正在取代传统创新模式,这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此外,生物技术发展正在影响亚洲乃至全球产业转型发展。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领域,也是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⑺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瓶颈部包括哪些

体制、机制与企业的发展不匹配,除此之外,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不要为了大而大,资金一旦压力比较大,经营管理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多做减法,收缩数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养精蓄锐,等时机到了再做乘法,寻求跨越式的发展。

⑻ 中国经济发展瓶颈是一种历史宿命吗

有一位读者如此问:“谢谢小兵的分析,那富人的消费为何不能带动经济呢?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城市人口家家有汽车,而且巨大的需求还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能力的大幅提高,国产车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提高(我开国产车觉得质量很棒,几年下来一点毛病都没有)。我觉得现在家里有两辆豪车的就应该向游艇升级,中国有那么长海岸线,还有大江大河,十年后的游艇占比可否达到十年前豪车的程度。中国制造不一定要赚外汇,更主要是开发国内需求。包括居住也可以升级啊”。
这位读者的点评让我颇为感触,因为这让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坦白讲,我自己曾是GDP主义的拥护者,这与我所处的经济特区有关。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当时我如果真的购入只有几千元一平米的几套楼房,如今几乎不用任何努力也可以搭上水涨船高的楼价获利,不过,我想到了另种可能,那就是假如我是个山区广东农民,即使三十年前到深圳工作如今也很可能回乡一无所有,甚至还欠了不少钱。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这就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经济角色,对于国人这完全决定于一种运宿命。我对于这种强烈对比的命运不感兴趣,因为它并非事情发展的本质,而仅仅是一种随机结果。真正让我试图探索的是这背后的起源点,到底是什么一种逻辑导致了这种决然不同的命运呢?
按照经济学一个基本假设,在经济体内每个人都是最聪明的消费者,也是最理性的决策者,但每个人所掌握的资源都不一样,通过自由市场这个平台相互博弈,按照供求关系变化达成相互的分工与财富分配。 然而,在中国并不存在着这么一种独立自由的市场体系,因为政府的绝对最大经济资源拥有权和市场规则制定权过于傲慢,它打破了这种供求关系的自然形态,从一个垄断权力的角色出发,把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重组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分配机制。如果没有任何权力的制衡,经济体系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掠夺机器,通过经济杠杆,不但吃空以前的国民财富积累,而且还可以吃空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空间,这早就被现实所证明。
这种掠夺模式由香港英国殖民者所发明,这种套路就是把所有土地权益归于政府,然后印发港币,再通过选择亲英财团投标开发,用香港殖民政府的权力给他们背书,让他们获得巨大的商业信用额度,由此不断炒升地价,带动香港金融资本的繁荣。不过,这种土地获利必须按比例纳税,而且这些税收很大一部分被法律规定用于补贴低收入人群,或用于开发廉价住房。当英国人看到香港市场在1997前期已经近于极端泡沫化,把很大部分英国资产撤离,导致香港回归之后房价大跌一半以上,倾家荡产的炒房者不计其数。当然,这个窟窿由中国人来填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政府是英国香港模式的好学生,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时某个领导人说,“中国其实有的是财富,只要把人和土地变成钱就可以了”,这不是指卖奴隶,也不是把土地分给国人,而是把人和土地货币化。这种想法是非常疯狂的,不是它缺乏经济实用性,而是缺乏基本的人类关爱心。首先,选用房地产作为货币化运动的最主要载体,这非常符合中国人“有土斯有财”的观念,在这种诱惑下人们疯狂地出卖自己和所有可以变成货币的东西,包括基本道德与良心。这仅仅是个开始,房地产具有地段垄断性和限量性强的特点,这种贪婪的运作只会不断推升当时的房价,政府把把经济当成一个大气球,用房地产吹大它,然后不断增发货币填补这只气球的内部,气球与钞票进行了激烈的膨胀比赛。房地产具有一种神权的魔力,它不像军火那样依赖战争消耗获利循环发展,它只需要把货币扔入那些“富起来的人”口袋里就可以不断自我复制,层层瓜分而迅猛蔓延。
然而土地是有限的,权力者的贪婪是无限的,提升房价是唯一维护这种模式的方法。这个过程中,有人获得了汽车,有人获得了二奶,更有人升官发财,当然,更有人失去了土地和旧房。在这个历史阶段,大家都把眼睛盯着那些炫富的人群,似乎被他们所刺激的发疯了,因为大家选择不看那些被历史抛弃的人们,懒得扫兴。忽然你也许会感到中国的沿海到处都是游艇,连大江大河里也到处都是游泳的美女向你招手,不过,你忘记了这一切都是一种债务膨胀结果而已。
如今大家都关注一种常见现象,“钱走美国,债留中国”,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背后驱动力当然就是要抢先套现中国人膨大的债务逃离自肥,让那些无法离开中国的人承担债务。当然,有权的,而且永久有权的人不必担心,这群人永远中国所有土地的永久合法拥有权,不会受到50年或70年房产使用权的限制,他们可以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作为抵押,由此无限扩大金融杠杆,做同样的游戏,扩大债务赤字,然后一批一批套现离开中国,这叫着乾坤大挪移法则。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思想,管仲的“财出一孔”把所有财富权益都归皇家所有,商鞅变法把所有人都变成国家的螺丝钉,这的确是一种中国社会的宿命。
我们真的会盼到沿海到处都是人们游艇那天吗?不会。即使这个政府可以用这不断升值的土地为抵押,不断增发货币填补他们制造的财政亏空,但债务总是要大多数人去偿还的,否则就不存在特权利益这个概念了。社会财富必须依靠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产生,债务仅仅是一种提前消费行为,而作为政府举债,无非是把人们手中的现有积累掏空,同时把国家未来发展空间提前消费掉。当大家都越来越感到无法支付房价时,三代人都无法供得起房时,这个债务循环机制也就该到头了,最后政府剩下的就是增发货币一条路了。忽然那天你的房子变成一千万了,外边买鸡蛋一个十块钱,你还会对大海上的游艇有兴趣购买吗?当然,除非你也是有权分配货币的人。就如有人说“大不了从直升飞机洒制造购买力”,也许你可以捡到,但绝大多数中国人捡不到,因此,绝大部分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都是临时工而已。

⑼ 经济发展到了瓶颈 各种市场趋于饱和 作为个人该咋办

顺势而为,寻找机会。

⑽ 哪种经济发展方式能从跟不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是“从根本上”吧。。。胡的科学发展观啊,理论绝对正确,就是太空了,现在的供给侧改革目测靠点谱,针对的是国内现状,但实施难度也很大。。。说的理论化一点就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通俗理解就是:在一个收入有保障的社会里,永远有人不断生产出新的更好的产品让大家来买。(P.S. 不污染环境)。。。现在遇到的瓶颈主要是没人做得出大家买得起又环保的好产品

阅读全文

与经济发展瓶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