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抄第一是,美国在东北亚局势上获得主导权后,将在东南亚加大介入力度,对中国的南海主权声索加强制约;
第二是,美国在亚太加强军事介入后,将在经济、能源、教育、价值观、民间交流、公共外交等领域展开攻势,收获经济上的成果,并且用软实力来影响亚洲各国,收获人心。
美国的“再平衡”,对中国带来的挑战很大。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强化对东南亚的介入,意味着将帮助自己的盟国,反对中国用武力收复主权,就是说,美国不让中国再进一步,要保持现状,保持中国很多岛屿和海域被越南、菲律宾等国占领、开采资源的现状。在软实力方面,美国价值观染着普世价值色彩,往往有市场,或者说更容易惶惑东南亚国家,对明确反对普世价值的中国价值观形成挤压。因此说,“再再平衡”亚太主张,对中国走向海洋,是一种明显的战略拦截。
㈡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什么
1、美国重返亚太,说明亚太的综合影响力已经位于全球北美、欧洲之后的第三位。美国重返必然以强大军力介入为后盾,美元经济攫取利益为目的。
因此,重返亚太必然使全球最雄厚的美元联盟投资热钱大量流向亚太和中国,客观上会给亚太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追捧支持作用,只要加强外汇管控,就可以把这股力量变为对中国有利的经济拉动力量。
2、美国重返亚太,必然要把美国的资源体系中,用在其他区域的部分资源调到亚太来。比如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政治盟友、能源政策等等。
这样,美国用在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等敌对地区的力量就会减弱了。客观上减弱了对这些地区大量中国盟友的压力,使得中国可以趁机在这些地区取得更好的合作发展关系,增加影响力,获取利益。
3、美国重返亚太的资源投入,也必然会带来美国国内资源的流出。
美国经济目前不佳,国内并不很支持美国在亚太投入大量资源,这时候如果中国借机使用国债资源、投资热钱等工具,倒逼美国经济恶化,则美国就陷入两难,要么从亚太回撤资源,要么坐视家里起火,国内矛盾激化,则必然内虚,必然收缩。这样中国逼退美国,甚至取得比重返亚太前更好的态势。
4、美国重返亚太,必然引起美军霸权、日本的胆气和在亚洲动手动脚的行为。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历史上都曾沦为殖民地,以及被日本占领过,对美国的霸权行径、日军的侵略行为深深警惕,绝对不会轻易开门,也不会轻易让美日在亚洲占据主动。
5、一旦美国重返亚太处置不当,陷入了中国布设的俄罗斯、东盟的泥潭圈套,则美国势必吃亏,在亚太陷入泥潭。那么中国就可以趁机追击,解决六十年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痛打一拳小日本、再教育朝鲜、拉拢东盟,彻底把美国赶出亚太。
㈢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对中国什么影响精品
影响比较抄小,主要还是中国露脸袭的一个平台而已,他不会生成约束性的文件,真正的影响比不上上合组织,东盟(竞争对手),甚至连两岸服务贸易协定都比他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亚太经合组织如果处理好了,又会有比较特殊的意义,就好像古时候所说的师出有名,使得以后中国做事情会顺利很多,这种影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且有时候还必须的。
㈣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亚太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对中国有那些影响
亚太自由贸易区形成,大大便利了区内经济资源流动与配置。
促进中国与区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技术、资本的自由流动、竞争与合作。
有利于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培育新优势,增强竞争,扩大走出去步伐。
㈤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了新变化,海上问题矛盾激化,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日本“远交近攻”加强美日同盟,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等等。而这其中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应该尤为引起中国国的注意,2011年是美国加紧调整亚太布局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强化美日韩同盟,拉拢缅甸、越南、印尼,高调插手南海事务,力推TPP,驻军澳大利亚,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以正式成员国身份出席东亚峰会,重构亚太布局意图明显。美国一再强调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角色”,精心构筑亚太布局,势必会使亚太力量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并对地区安全形势带来挑战。
对此中国必须要明确美国重构亚太棋局意在何为。首先是重振声势重新布局,反恐已经告一段落,需要外交平衡、重新在亚太投入外交资源,重造声势亚太地区,美国不能走,亚太地区需要美国;力图改变东亚一体化蓬勃发展使美国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利用其主导下的TPP掌控亚太合作大局、重新构造亚太布局。其次是多管齐下借力制华,还有防止传统亚洲盟国日本和韩国的离心倾向,造成中国、印度威胁论,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然后要分清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客观局势,第一个形势是,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第二个形势是我们同周边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美国一来东亚峰会,就想喧宾夺主,在东亚峰会掺入安全议题,大谈南海,但没有人真正附和它。就在奥巴马东亚峰会讲话后,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总统苏西洛直言,现在由任何一个国家来管理世界和地区是不合适的。对于越南,中国同它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将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海上争议。第二届中国与东盟防务与安全对话会举行,会议认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地区局势总体向好。再拿缅甸来说,美国下了很大功夫,但目前改变不了缅甸同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愿望,昂山素季告诉希拉里,缅甸还是要同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种种迹象都表明,美国炒作的所谓中国被周边孤立、“航行自由”等等,都是伪命题。第三个形势就是这个世界绝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领导中心。时代变迁,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代,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而美国这一行动更像是冷战和霸权行为,很明显是行不通的。认清美国的目的以及现在的局势后我认为中国,对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最重要的是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不要因别人有意刺激而火冒三丈,要有信心、有诚心,有耐心。要制定一个既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又能够遏制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势力;继续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合作共赢的思想来指导行为,致力于建设和谐周边环境、努力同邻国消除矛盾,具体的是面对美国强势宣传其在亚太的地位,中国要以柔克刚同时强调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美好前景,强调中国和东盟合作对地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贡献;从经济上讲,我国和美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国不要因为美国“重返”亚太而放弃合作、不过如果必要时也可以在经济方面采取一定措施遏制美国重返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总之中国面对此举要审势度时淡然处之,相信一定可以处理好。
㈥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对亚太经济的影响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 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因冷战结束而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潮流。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于1989年1月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
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这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首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为官方论坛,秘书处对其活动起辅助作用。其议事采取协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总人口达25亿,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47%以上。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到目前为止,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等12个成员是于1989年11月APEC成立时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鲁、俄罗斯、越南加入。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为该组织观察员,可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及其以下各层次的会议和活动。APEC接纳新成员需全部成员的协商一致。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工作语言是英语。经过多年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秘书处等多个层次的工作机制,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对话等广泛的合作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形成的领导人宣言是指导亚太经合组织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于1991年起开始启用,呈绿、蓝、白三色的地球状。会标不仅代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重要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代表着亚太地区的希望和期待。会标的含义:地球用太平洋这一半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绿色和蓝色代表亚太人民期待着繁荣、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着和平与稳定;边缘阴影部分代表亚太地区发展和增长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间是白色的APEC四个英文字母。
㈦ 中国经济对亚太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对亚太经济的影响
在过去十七年里,中国的经济改革不仅使国内经济达到了很高的增长率,而且影响了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增长怎样影响了亚太经济?中国的经济改革对其邻国有利还是有害?本文将探讨中国外贸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亚太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以一系列局部改革为特征的。这些局部改革通过下列方法使较大一部分的国内经济市场化:(1)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2)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体制代替计划体制;(3)在宏观调控上由直接控制变为间接调节。
在对外贸易体制上,中国的改革项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下放出口权力;(2)减少对进口的控制;(3)统一汇率。
出口权的下放
自改革计划实施以来,对外贸的指令性计划已经逐渐减少。1984年9月,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主要通过将贸易权力下放使国内和国际经济进一步接轨。在1988年,政府迈出了另外主要的一步,即贸易合同责任体制的开始。
下面的几项改革把控制权和责任下放到了较低的级别:(1)外贸决定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和外贸公司。(2)外贸公司与地方政府向国家承包创汇、缴汇和补贴额度;(3)外贸公司自负盈亏。此向措施先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试点,并逐步推广。
外贸权的下放大大促进了中国出口部门的增长。自从1985年以来,由于外贸积极性的提高和行政干部的减少,中国的出口增长迅速。
1991年,国家全部取消了对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从而使中国按比较优势来出口产品成为可能。自1993年1月《出口商品管理临时细则》出台以来,出口许可证亦被逐渐取消。需要出口许可证的产品从过去的250 种减至1993年初的125种,约占出口总数的48%。到1993年末,只有大约15%的商品出口仍受到控制。
进口限制减少
另一方面,中国对商品进口的控制也大大减少。但是进口部门仍没有获得出口部门那样的自由度。在1989-1991年间,中国为了减少进口商品的数量,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控制。这一努力使中国在1990年获得了807亿美元的入超。
在这种有利的贸易均衡下,进口限制逐渐减少了,但与出口控制减少的步伐并不一致。到1993年底,作为政策导向的一部分,大约有20%的进口仍限于指定的外贸公司。但同时,外贸公司和能参与外贸的企业的数量发生了急剧的上升。目前,有5000多家的国内企业、8800家外贸公司以及80000多家外资企业经营外贸。
进口许可证由外经贸部掌握并用于执行计划和控制进口水平以达到收支平衡。在1993年,大约30%的进口仍得通过许可证。
近年来,关税率也已大幅度下降。但与其它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关税率仍然比较高,且多杂。这种关税体系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央政府的多重目标。
虽然改革步伐一直很迅速,但中国的贸易体制仍存在着问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依然较高。1993年末,中国的平均关税率约为40%,但由于存在着各种减免和优惠,实际征收的关税仅5%左右和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关税率为5%-6%大致相同。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的13%-14%相比到较低点税率高和实际征收税低的问题是与中国管理的复杂性分不开的。缺乏透明度和不公开的进口配额使得外商的进入比较困难。因此,降低关税率,提高征收率增加透明度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外汇制度改革
中国的外汇制度改革可分为两个部分或两个阶段。第一步是人民币逐步贬值,第二步是汇率并轨。
在1986-1993年间,中国一直执行着一个官方汇率和市场浮动汇率并存的制度。1994年1月,两种汇率制度实行并轨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5.7元一步贬到8.7元。自从并轨以来,人民币一直是稳定的,其对美元汇率在8.3-8.7元之间变动。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一直高于市场汇率。政府通过几次贬值使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渐接近市场汇率。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对亚太经济的影响
1. 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竞争加剧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出口的增长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中国已超过南韩、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小龙),一跃成为亚太地区的头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在1978年,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而中国则不到10%。
17年后,中国已取代四小龙成为亚洲向工业化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从亚洲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的平均市场份额上升了42%。而同时,四小龙对这些市场的占有份额却显著下降了。
中国在整个亚洲向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比重亦从1987年的2%迅速增加到1993年的41%。
2. 亚太经济中的贸易创造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份额的增加对该地区的其它国家尤其是四小龙意味着什么呢?是否中国的出口扩张是以牺牲其它亚太地区出口为代价呢?
数据分析表明,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大幅度下降,仅由1978年的14%下降到1993年的13%,且在出口的绝对量上以9%的年平均率增长。而整个亚洲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绝对量上增加了,而且在世界市场份额也从1978年的19%增加到1993年的39%。
虽然四小龙在亚洲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市场份额下降了,但它们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世界市场份额。这一点足以显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并没有以牺牲亚太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代价。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竞争力。
如果世界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实际的生产增长快的话,关于亚太地区其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者会被“挤出”市场的担心是不会变为现实的。而且,上述担心的依据是中国经济仍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一些沿海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了一些新兴工业地区的水平。它们很好地消化了内陆地区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象八十年代初新兴工业地区为了转向生产更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支持了中国最初的出口扩张一样,沿海地区将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
并且,从1990年到1993年,中国从香港、韩国以及新加坡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89%和28%。四小龙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上的增长充分表明中国的经济改革给它们带来的是净收益。
3. 相互依赖性的提高
中国经济改革及成长对亚太经济的另一个影响是该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的提高。很多亚太国家,尤其是四小龙,现在受中国经济的影响已超过与美国及欧洲经济周期的关联。1985年以后即中国加速和拓深外贸改革后,这种相互依赖性更加明显。
从中国1988年以前的高速增长到1989年以后的短期下滑,四小龙不得不以不同程度适应中国发展步伐。在1991年美国经济经历衰退,而中国经济开始繁荣。在这段时期,四小龙的经济绩效更接近于中国。
这种相互依赖性的提高还表现在双边的贸易中。从1985年到1993年的八年中,四小龙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价值的比重从6%增加到12%。
结论
中国的经济改革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过去的17年中,中国的进出口不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了20%。贸易权下放、进口壁垒降低、汇率并轨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有效,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虽然中国取代了亚太地区四小龙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并不影响四小龙和其他亚洲国家继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份额中增加时,整个亚太经济的份额也增加。
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世界银行顾问王直博士日前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双周学术研讨会上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作了学术报告。他运用大型可计量一般均衡模型对有关影响进行了预测,特别侧重于对农业部门的影响。
他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1.总的影响.
把中国和台湾省排除在乌拉圭回合之外将使中国每年承受25亿美元社会福利损失。东盟国家将是最大的收益者(年增基年国民总产值的1.2%),其次是韩国(年增基年国民总产值的0.8%)。台湾也获益(年增基年国民总产值的0.2%),但大大小于东盟国家和韩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中国获得6亿美元的净社会福利,使台湾获得11亿美元的净社会福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欧盟和北美国家受益更大,而使其它OECD 国家受益有所减少。北美和欧盟国家的出口将分别增加22亿和20亿美元,其它国家的实际出口则将减少。东盟国家将减少19亿美元的出口。南亚和韩国将分别减少9亿和5亿美元的出口。参加世贸组织将使中国出口增加10%,并增加贸易总额。
2.对分部门贸易额和价格的影响。
中国及台湾省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世界贸易增加3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北美和欧盟将多进口130亿美元纺织品和成衣,多出口35亿美元机器和中间产品。日本和澳洲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从而使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顺差减少。
3.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将增加,而中国和澳州的出口将分别减少4.7亿和1100万美元。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如下:中国台湾省8.01亿美元,中国 7.49亿美元,日本2.36亿美元,北美6300万美元,澳州700万美元,世界其它地区2500万美元。东盟、南亚、欧盟、韩国的农产品进口将减少。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是由于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的纺织和成衣业吸引了更多的生产要素。中国及台湾省的加入世贸组织将对非粮食作物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由于这一部门和纺织行业的联系较密切。模型预测中国及台湾省将大大增加从北美、东盟、南亚、韩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非粮食作物进口。澳州对中国的肉类出口也将大大增加。在世界食用粮食市场,中国及台湾省的加入世贸组织将增加美国对大中华经济圈的小麦出口1.7亿美元、其它谷物出口4000万美元。中国稻米出口的减少将主要由东盟和南亚弥补。中国参加世贸组织减少了工业国家的稻米出口份额,增加了北美和澳州小麦、其它谷物和非粮食作物的出口份额。
4.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中国及台湾省加入世贸组织,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产生向下的压力,但对发达国家工资的压力很小。然而,发达国家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工资的差距将稍稍拉大。
王直博士总结说,中国参加世贸组织将对世界贸易产生若干根本性的影响。世界贸易总量将增加。发达国家的贸易状况将改善,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将受到不利的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发展将减缓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将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增加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
㈧ 如何看待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是美国的既定战略,是美国压制中国崛起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军事力量膨胀版,第一岛链已形同虚权设,美国重返亚太必然首先从军事入手,然后是政治经济。
这样会加剧中国的不安全感,中国会寻求与俄国的更密切合作,这样又会加剧日韩等国不安全感,东亚会面临一场以中国崛起为契机的大规模军备竞赛,中国身处漩涡中心,无法置身事外,军事上的扩张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外交上会对周边国家采取“胡萝卜加小棒”的外交政策。
㈨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美债危机、赤字危机、失业潮等等,这都是促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原因。
一来转移美国国内视线,掩盖当局执政无能尤其是经济管理上无能,Pian取选票;
二是借机勒索,勒索东亚和东南亚小国主动向其采购W器,主动求其驻军;
三是想从diaoyu岛海域和南中国海海域的丰富石油和矿藏资源储备中捞取好处,让支持当局选举资金的美国能源巨商能够参与在中国相关海域的石油开采。
四是加强对中国对外贸易航道和石油运输航道的控制,就算中国海军攻克了马六甲美军驻地,打开了咽喉,但菲越日则形成了第二套钳子夹住中国外贸运输和石油进口的脖子。这样天朝的国际贸易受阻,企业倒闭、失业增加。
五是军事上更加具备战略投送能力,一旦开战可迅速拉开战争局面,保证其绝对的攻击能力。
六是形成舆论和军事双重围堵,军事上围堵,外交上孤立,造成一种负面舆论,让天朝国民失去信心和自尊感,分化天朝ZF和民众,扶植日美势力。
七是敲诈,迫使天朝ZF买他的国债,支援他的全球战略,在全球资源和国际问题上保证让米国优先。简单说,不给钱、不听话我就治你。
八长远期目标来看,把天朝拉下马,最好是ZB内luan,内部F化,直至灭亡。反正就是不能让中国人挑战美国的地位,不管是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还是什么文化意识形态上都要保持米国和米国人绝对的优越感。从这个重返亚太战略上获取资源啊盟友啊钱财啊什么的都是附带产品,真正的长远目标只有一个:灭掉潜在的对手,把天朝打回清朝末年。
一句话,重返亚太,确实不是为了遏制天朝,而是为灭天朝做准备。
㈩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对亚太经济有何影响
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0年7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新加坡通过《联合声明》,欢迎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三方尽早同时加入这一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从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起,亚太经合组织便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开展互利合作、开展多边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通过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该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亚太大家庭的一员,中国一贯重视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各领域合作。中国国家主席出席了历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了许多积极、平衡、合理的政策主张和倡议。2001年10月20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上海共识》《数字亚太经合组织战略》等重要文件,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有关成员双边关系的发展。
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依托。中国对外贸易的大约70%、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70%以上来自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区域经济。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发挥着极具建设性的作用。中国通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近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除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揽子计划外,积极与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携手合作。201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宣布,中国政府将拨款1000万美元设立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中国通过双边、多边和地区性合作等各种渠道,为世界经济尽快走出困境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