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市经济发展好坏与个人的影响有哪些
经济发展好,必然是对社会,对国家有很好的印象的,但是如果经济膨胀的话,那么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B. 简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个人认为: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带动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体现。
C.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9. (1) 关系: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GDP亦在增长,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集聚效应好,带动产业结构向现代化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辐射能力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类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布局;原来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和办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线路不断扩大,日趋便捷。 (3) 该市工业区不断 向城市外缘布局,沿主要交通线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区域的空间位置、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条件,因此其变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发展会将部分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地面大面积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水汽输送环节:城市下垫面粗糙,阻碍了降水云系的移动,延长了降水时间,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匀性。 解析:(1) GDP增长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 髙,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基本与GDP增长成正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人才。 (2) 从图2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城市的发展变化,包括城市面积、工业区位置及面积、交通线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应该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城市环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区外围,且沿交通线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从对地表径流、下渗、地下 径流、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来分析。
D. 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1城市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作用①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②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④城市经济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空间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②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通常都包括工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信息等系统。城市经济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综合。这些系统之间、各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种种经济关系,他们相互关联与交融,使城市经济又具有网络性的特点。③运行商的开放性与外部性。④绩效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城市的人均投资低于农村,而投资取得的效益却比农村高。城市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呈现裂变性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问题。②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控问题。③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④城市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问题。⑤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
对上述城市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探讨,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经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与增长管控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内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市土地经济、人口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经济、住宅经济、福利经济、基础设施经济、交通经济、物流经济、环境经济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等。
2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人威尔帕·汤普森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才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很快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会及系所,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城市经济学科理论与实际人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宗旨包括:开展城市经济理论前瞻性理论研究,总结城市发展经济经验,传播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信息,推动全国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1)学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2)城市经济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性并将直面重大问题。当今城市社会的城市化规律与方针政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中经济组织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的作用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城市竞争力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实践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将有大的变革。①个性化研究开始出现,“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将成为必然选择。(4)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开始注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
E.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慢与当地政府有关系吗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当地政府、地理环璄、资源、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地政府的作为最重要,善于管理,规划重新合理利于当地优势,吸引人材,发展多种经济和特色对发展城市经济至关重要。
F. 中国有那些城市是经济发展最快的
中国2017年GDP增速最快的四大城市:合肥、西安、南昌、宁波!
G. 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知识说明城市更名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这是最后一题,那么背背答题模板。如果要写论文,找找文献。我觉得,城市更名更有利于对外宣传,促进文化底蕴,增加客流量。
H. 武汉八+1城市圈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轻轨列车的车头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2)设轻轨列车的速专度为v,有v=属
s1
t1
=
10km
1
60
h ×3
=200km/h;
设武汉到咸宁的距离为s2,有s2=v ×t2=200km/h×
1
60
h×28≈93.3km(或93.4km、93km);
答:(1)轻轨列车的车头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2)轻轨列车的速度为200km/h,武汉到咸宁的距离为93.3km.
I. 城市扩展速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遥感调查结果表明(表9.1和表9.2),1998年和2001年,浙江省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的面积分别为977.85km2和1499.06km2,在三年内扩展了521.21km2,平均年增长速率为15.31%;至2002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总计为1695.27km2,比2001年同期的1499.06km2又扩大了196.21km2,年增长速率为13.09%。与1998年的977.85km2相比,扩大了717.42km2,即在1998~2002年的四年内,全省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73.37%。
从1998至2001年,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建成区面积扩展最多的10个城市依次为杭州市(101.03km2)、宁波市(35.94km2)、台州市(28.75km2)、绍兴市(23.88km2)、嘉兴市(23.37km2)、温州市(18.42km2)、义乌市(17.37km2)、金华市(16.65km2)、瑞安市(13.24km2)、东阳市(12.76km2)。建成区面积扩展的年增长速率最高的10个城市依次为玉环县(43.95%)、桐庐县(43.67%)、宁海县(40.10%)、天台县(35.53%)、安吉县(35.00%)、永康市(32.65%)、东阳市(32.39%)、德清县(30.46%)、象山县(29.94%)、嘉兴市(26.71%)。
从2001至2002年,69个县级以上城镇中建成区面积扩展最多的10个城市依次为宁波市(21.87km2)、义乌市(14.58km2)、杭州市(12.14km2)、衢州市(11.18km2)、金华市(10.55km2)、嘉兴市(8.41km2)、平湖市(6.14km2)、东阳市(5.89km2)、瑞安市(5.72km2)、武义县(5.70km2)。建成区面积扩展的年增长速率最高的10个城市依次为武义县(85.83%)、桐乡市(55.61%)、龙游县(45.12%)、浦江县(44.71%)、常山县(41.20%)、泰顺县(38.35%)、开化县(38.03%)、衢州市(38.02%)、德清县(36.40%)、义乌市(36.08%)。
高速发展的经济是城市空间扩展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城市的空间扩展速度随着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变化。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实际GDP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加速扩展。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适度和有序扩展又将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根据遥感调查获得的1998~2001年、2001~2002年浙江省69个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扩展面积的统计结果及其与同期GDP的对比(见表9.1和表9.2),可以得到以下两点重要结论:
(1)建成区扩展量较大的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包括鄞州区)、台州市区、绍兴市区、嘉兴市区、温州市区六个城市,从1998年至2001年的三年中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由35.4%上升到38.9%,上升了3.5个百分点;从2001年至2002年在全省GDP总量的比重又进一步上升到39.1%,说明四年来全省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是明显的。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有序扩展,这些城市作为大都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在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方面得到明显增强。
(2)从全省来看,从1998~2001年,全省县级以上城镇的GDP年平均增长速率为10.48%,低于同期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年平均增长速率15.31%,在69个城镇中,有53个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年增长速率高于GDP的年增长速率。而从2001至2002年,全省县级以上城镇GDP的平均增长速率为14.17%,高于同期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平均增长速率13.09%(见表9.1和表9.2)。由此表明,从2002年开始的浙江城市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产出与前三年相比有所提高,开始呈现上升态势。然而,也必须看到,在2002年仍然有38个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增长速率大于GDP的增长速率。这说明,目前在总体上,浙江省城市用地的单位面积产出仍然比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浙江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势必更加尖锐地凸显出来。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要坚持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形成生态合理、经济有效的城市土地空间结构。
表9.1浙江省1998~2001年县级以上城镇新增建成区面积与GDP增长对比表
续表
续表
注:表中1998年GDP数据引自1999年《浙江统计年鉴》,2001年GDP数据引自2002年《浙江统计年鉴》。
表9.2浙江省2001至2002年县级以上城镇新增建成区面积与GDP增长对比表
续表
续表
为便于客观评价城市建成区扩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S表示城镇空间扩展的年平均速率,用G表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则可以采用幂指数关系
S~Gα(9.1)
来评价城市建成区扩展速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如果α等于1,表明S与G的增长速率相同;若α大于1,则说明S(亦即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率)高于G的增长速率。反之,说明G的增长速率高于S。城市建成区扩展速率实质上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量的变化,所以我们称α为城市建设用地弹性系数(elastic coefficient of urban land use)。
由式(9.1)可以得到各城镇的α=sign(S)*lg(|SI|)/lg(|G|)。α的大小,与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管理政策以及自然条件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在城市化或城市空间扩展初期,基础设施等投入比较多,或者处于比较粗放的基本建设阶段,城市用地的单位面积产出比较低,α通常大于1。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各种不同功能的土地配置比例趋于合理,土地利用效率提高,α往往小于1。实际情况也是如此,1998至2001年期间是浙江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城市地理空间的高速扩展,一些地方经济相对粗放,所以这一时期城市建成区的扩张速率往往超过GDP的增长率,α大于1。例如,杭州市区、湖州市区、台州市区、慈溪市、诸暨市等在1998至2001年期间的a大于1(表9.3)。而从2001至2002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这些城市的α值都小于1。因此,分析α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评价城市化的发展程度,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为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用地政策提供依据。
表9.31998~2002年浙江省一些城市的a值
注:由式(9.1)得到a=sign(S)×lg(|S|)/lg(|G|)。
根据式(9.1),将1998至2001年和2001至2002年浙江69个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年增长速率(S)与GDP的年增长率(G)分别投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得到图9.1和图9.2。落在图中斜线上方的投点,表示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率高于GDP增长率,反之,则说明城市GDP增长率高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率。对比图9.1和图9.2,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增长速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图9.1浙江省1998~2001年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速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图9.2浙江省2001~2002年县级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速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注:表中2002年GDP数据由浙江省推进城市化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2003年7月10日提供。其中,宁波市区统计数据不包括鄞州区,衢州市区统计数据不包括衢江区;衢州市汇总及全省总计统计数据不包括衢江区数据。2001年GDP数据引自2002年《浙江统计年鉴》,为便于对比,同样在表中的2001年GDP数据中,宁波市区统计数据不包括鄞州区,衢州市区统计数据不包括衢江区;衢州市汇总及全省总计统计数据不包括衢江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