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西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经济状况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制约,但是在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使山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为山西经济今后更快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财政总收入19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军工、医药、轻纺、塑料制品工业等门类齐全,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邮电通讯事业进入"八五"时期后,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在较短的时间内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省的交通运输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和民用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干支衔接,四通八达,日益趋于协调和发展。山西铁路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长、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条大铁路干线13条主要支线和400多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网络,分别与国家的铁路大动脉京包线、京广线、陇海线相衔接,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码头。1996年建成通车的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与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相接,汇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网络。1998年建成通车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设贯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阶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路为网络,沟通各邻省与省内城乡,衔接铁路重要工矿企业重要经济作物区的公路网络和以国有运输为主体,集体和个体运输业竞相发展,并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业体系和运输管理体制。
山西民航事业同样有了较快发展,目前与太原通航城市23个,航线22条,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航线网络。改扩建后的太原机场可起降各类大中型飞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9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可达1.35万吨。
1992年以来,乡镇企业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山西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山西农业正逐步走上贸农工一体化的道路。
山西的总耕地面积约3656.5千公顷,占土地自面积的23%。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盛产玉米、谷子、水稻、小麦、高粱、土豆、薯类、荞麦、糜子和豆类粮食作物,及棉花、烟叶、甜菜、油料和麻类等经济作物,干鲜果品主要有苹果、核桃、红枣、梨和葡萄,还有党参、黄芪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养殖业主要饲养猪、牛、羊、鸡、兔、驴、马、骡及养蚕、养蜂业。山西的淡水养鱼近年来不断发展,可基本满足城市鲜活鱼类的供应。
⑵ 你怎样评价山西的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制约,但是在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使山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西是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基本形成了勘探设计、矿建生产、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多经三产等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体系。30多年来,煤炭工业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质”的上面更是发生了深刻巨变,煤炭工业成为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2009年以来,山西省煤炭行业全面实施安全整治、重组整合、转型调整、运行调控、素质提升和解决“四矿”问题“六大攻坚战”,确保了全省煤炭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2009年山西省完成原煤产量6.15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炭集团产量3.79亿吨,同比增加3056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62%。2009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766亿元,同比增加266亿元,占全年山西省GDP一半以上。
煤炭占中国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60%以上,预计到“十二五”这个比例都不会改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短时期内不会改变,山西作为国家煤炭大省和重要能源基地的突出地位不会改变。山西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炭工业的有利条件。山西不能离开煤炭资源优势谈发展,而在于如何把握好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克服煤炭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山西作为中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有成熟的投资环境与投资政策,是进行煤炭投资的绝佳之地。
⑶ 山西经济状况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制约,但是在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使山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为山西经济今后更快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财政总收入19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军工、医药、轻纺、塑料制品工业等门类齐全,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邮电通讯事业进入"八五"时期后,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在较短的时间内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省的交通运输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和民用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干支衔接,四通八达,日益趋于协调和发展。山西铁路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长、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条大铁路干线13条主要支线和400多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网络,分别与国家的铁路大动脉京包线、京广线、陇海线相衔接,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码头。1996年建成通车的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与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相接,汇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网络。1998年建成通车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设贯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阶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路为网络,沟通各邻省与省内城乡,衔接铁路重要工矿企业重要经济作物区的公路网络和以国有运输为主体,集体和个体运输业竞相发展,并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业体系和运输管理体制。
山西民航事业同样有了较快发展,目前与太原通航城市23个,航线22条,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航线网络。改扩建后的太原机场可起降各类大中型飞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9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可达1.35万吨。
1992年以来,乡镇企业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山西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山西农业正逐步走上贸农工一体化的道路。
山西的总耕地面积约3656.5千公顷,占土地自面积的23%。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盛产玉米、谷子、水稻、小麦、高粱、土豆、薯类、荞麦、糜子和豆类粮食作物,及棉花、烟叶、甜菜、油料和麻类等经济作物,干鲜果品主要有苹果、核桃、红枣、梨和葡萄,还有党参、黄芪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养殖业主要饲养猪、牛、羊、鸡、兔、驴、马、骡及养蚕、养蜂业。山西的淡水养鱼近年来不断发展,可基本满足城市鲜活鱼类的供应。
⑷ 山西经济发展过程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42.4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又加快0.2个百分点,再创1985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1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78.9亿元,增长12.7%。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106美元,迈上一个重要台阶。
主要市场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5.4%。从分月情况看,呈现出冲高回落的倒“∪”走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7月份(6.2%)回落2.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比最高的9、10两月的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6.1%,分月走势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4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5%,整体走势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3%,呈现逐月平缓上升的态势。
劳动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66.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53.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13万人。全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41.7万个,完成全年目标(28万个)的148.9%。全省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4万人)的111.1%,其中“4050”人员5.1万人。全省登记失业率3.2%,控制在了4.5%的目标范围之内。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主要农作物产量较快增长。中央一号文件和我省促进粮食生产的八项政策等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相对较好的气候因素,为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88.1万亩,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秋粮面积3376.6万亩,增长8%。粮食总产达到106.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3亿公斤,增长10.8%,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三个突破百亿公斤的年份(1998年为108.1亿公斤,1996年为107.7亿公斤)。全年棉花播种面积达到171.9万亩,是1996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总产达到12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1984年为13.3万吨,1982年为12.1万吨)。
政策驱动、结构调整推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全省畜牧业生产更加健康地发展。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82.9万吨,比上年增长7.7%;禽蛋产量52.0万吨,增长3.4%;牛奶产量61.1万吨,增长14.8%。年末大牲畜存栏321.0万头,比上年增长2.1%;猪存栏600.7万头,增长8.7%;羊存栏1186.9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全省水产品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全省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扭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放松,“1311”规划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的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42.9亿元,增长21.5%。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经济增长在经过二季度高位回调整理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一季度增长23.9%,二季度增长18.8%,三季度增长22.1%,四季度增长21.7%。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8.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5.3%;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4.3亿元,增长24.1%;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增长9.2%。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等主导行业高速增长。全省37个行业大类比上年增长的有31个,占83.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5.7%,炼焦业增长2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8.5亿元,增长30.6%。从进度完成情况看,呈现出平稳回落的态势。全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7.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9.8 亿元,增长31.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7亿元,增长26.1%。
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资、生产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共完成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143.5亿元,增长80.0%;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93.6亿元,增长50.0%。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3亿吨,比上年增长11.3%;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9亿吨,增长16.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意愿增强和上年基数较低的影响,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8亿元,增长21.3%,增幅排全国前列。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63.5亿元,增长19.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2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0.2%,餐饮业增长25.3%,其他零售增长32.3%。
七、对外经济贸易
海关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5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2%。其中出口40.3亿美元,增长77.6%,进口13.5亿美元,增长64.6%,进、出口增幅双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6.8亿美元。在出口中,一般贸易38.3亿美元,增长74.7%;加工贸易2.0亿美元,增长188.8%;机电产品出口4.1亿美元,增长49.5%。在进口中,一般贸易10.9亿美元,增长52.3%;加工贸易2.1亿美元,增长3.5倍;其他贸易4542万美元,下降15.6%。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1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长4.3%;高速公路达到1347公里,增长11.2%。省城太原对外航线38条,可直通全国45个城市。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省财政总收入一年内突破400亿元、500亿元两个大关,全年达到53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增收额达到155.6亿元,是建国以来我省财政增收最多的一年。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2亿元,增长37.7%,增幅居全国前列。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强势增长,拉动力显著提高。全年全省四大税种共计完成税收421.3亿元,同口径增长42.2%,增收125.1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增量的80.4%,拉动总收入增长33.1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949件,授权专利118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1.2%。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39份,成交金额5.99亿元。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320项,比上年增加72项,增长29.0%。
⑸ 山西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改革开放二抄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势,客观全面地研究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对各地区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是决策部门衡量本地区的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参考。本文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0个行政区(由于吕梁某些原始统计数据取得比较困难,这里暂不研究——作者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产业结构的格局,探讨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⑹ 经济发展最快的山西农村是哪些
太原的亲贤村.大马村.前北屯村.后北屯村是最富的村.另外旱西关村.小马村也挺富有的
⑺ 从国民初年到民国政府时期山西农业经济发展史
民国初期(1912—1923)山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略作探讨,以期有助于民国初期山西农业经济的研究。一山西历史上“土厚水深,素称农产区域”,辛亥革命后当政者根据山西农业省份的实际情况,认为改良农产、发展农业经济为“救济晋省穷困最普及易收效之法”[1]40,同时也是解决财政困难和筹集军费的最好途径,因而对农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民国初期,要发展农业经济,主要依靠的是简单劳动力。然而,近代以来,山西农村人力日弛,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这两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诸多社会原因,其中以下三个较为突出。第一,灾荒使人口减少。近代的山西灾荒频仍,几乎无年不灾,至1911年全省大范围的旱灾
山西省地处华北平原以西(太行山之西)、黄河中下游之东、王屋山和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内)以北、蒙古的丰镇厅和清水河之南。平均海拔800~1500米,称山西高原,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总面积为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多(按乾隆二十七年统计)。
其自然地理条件,从整体上看不算优越:境内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普遍气温较低,并且北寒南暖,全年南北气温平均相差10℃多。地表水资源不足,尤其是晋北一带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降雨量不多,旱多涝少(且雨量分布不均),不良的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租佃关系。土地总面积为700.8万余顷,荒山荒地众多,约为654万顷,森林覆盖率不高,只有2万多顷的山地林,耕地面积也仅有53万余顷,农业生产空间欠广。农田以旱地为主,水田很少,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境内北中部产玉米、谷子、高粱、莜麦、荞麦等杂粮,其中太原县还可利用晋水育稻。晋南以产小麦为主,兼种棉花及少量水稻。
一、生产条件与耕作习惯
省内北部地区,人稀地多,农田面积稍广,中部人地比例较为适中,而南部则显得人多
地狭,不足耕种。但北部耕种条件不好,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且山地坡地居多,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地区,虽然平地、二阴地居多,但水肥资源仍然不够,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南部一带,相对而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综观全省,农业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晋南地方,农业生产搞得较好,晋中地区稍差些,北路农业则最为落后。
具体地讲,晋南的平阳府、蒲州府、绛州、解州一带,稼禾两年三熟,夏季收了春麦后,种一茬荞麦,或种冬麦,或歇休。如种棉花,则一般为一年一熟。故麦茬地可种花,或于花茬地种麦。再如濒临黄河的临晋、芮城、永济等县,种麦之外,又往往中稻,收获颇佳。割稻后立即翻耕,撒种菜籽,入冬可收油菜、芥菜等。平、蒲地方,人口人口密度大,农户经营农田面积相对要小些,一般为30亩左右。乡民辛勤劳动,精耕细作,往往取得较好的收成。
上述南路的河东地区农民,在进行农业劳动时,比较注重生产技术。通常在夏收或秋收后,要用木犁深翻田土,整理农地。其目的是将稼茬翻入深处,沤烂残技败叶,既可除草,又可得肥源培田。同时,用耱耙打碎土块,熟化土壤,为下年开播做前期预备工作。继之,到春种季节,老农事先翻地,再次熟?i,碎土保墒。对过于干旱的土壤,进行空灌,调节商情。
在下种前,或用草木灰水浸种,或用砒霜拌种,防止作物的黑穗病和虫害发生。此种传统办法,行之有效,故当地百姓长期坚持。民间注重水肥作用,在保墒的基础上,又多加底肥,以畜肥和土灰为主。即一般以牛羊粪做底肥,以猪粪做追肥。其时在江南地方有“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农谚,而在山西河东地区以至平阳、霍州一带,也同样有种田须养猪积肥的说法。山西农书曾记到:“豕不放于街衢,亦不可常在牢中,宜于在牢地掘地为坎,令其自能上下,或由牢而入坎,或由坎而入牢,坎内泼水添土,久之自成粪也。”这是晋南晋中地方改散养为圈养,以利积肥壅田的一大进步。
锄禾拔草也较为认真。河东地区和晋中一带的农民有一种旱锄的经验,即选择晴天锄地,既利除草,也可松土,“阴雨天入地无利有害”。在庄稼成长期间,通常要锄禾三至五次,一次比一次浅,一次比一次精心。初锄讲究深入,有松土之意,可越往后庄稼长得越高,根浦浅层,就越忌讳深锄了。锄草或锄田,主要是在豆禾、棉花、蔬菜地里进行,麦禾因密植之故,一般不下锄,只是在旱日(晴天)入地徒手拔草,以免伤其根。
按其农作习惯,在植物生长期间,要应时施肥、浇水,及时防治虫害。人们有时把烟草茎杆剪成小段,约三寸长,搜入田土里,以其毒性杀虫。或用浸泡过烟草的水,喷洒到棉花或小麦的茎部和根部,以治虫害。乾隆年间,山西地方,特别是晋南、晋中一带农民从实践中摸索灭蝗技术,进而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消灭蝗虫办法――除蝻术。时人声称:“捕蝗不如除蝻,除蝻不如灭种。”一些地方官在境内提倡于水涸草草枯之时,焚烧丛秽之区;或于春暖土松之时,集民于生蝗处掘地取卵种。平阳、蒲州、绛州各地积极响应。乾隆十七年(1752年),言官周焘曾将这种经验奏报给朝廷,引起了统治进的重视。
平阳、蒲州、解州、绛州地方种植棉花,一般采取穴种,壅肥较厚,采用摘头(打天心)、整枝等一系列技术。并严格控制棉株高度、棉田水分和棉株密度,强调稀科、通风,对田间管理精细。这一套棉生产技术,是明代从邻省陕西引进的,在晋南运用确当,甚至有所发展。康、乾之际,棉花的播种和管理方法又流传到晋中,在平遥、介休效果良好,收获颇佳。
晋南地方,在清代不仅认真培育传统的粮食品种,而且于康、乾之际,开发新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最早出产于美洲墨西哥、秘鲁的玉米和出产于墨西哥、哥伦比亚的蕃薯,曾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传入我国,先后在江苏、山东等地种植。康熙十一年(1672年),玉米种子引入晋南,试种成功,产量较高。其生产方法逐步向晋中、晋北推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境内陈云、陈燮兄弟俩将蕃薯从河南朱仙镇引入三晋河东,先在解州试种成功,逐步向北推广其栽培技术,使晋中、晋南地方百姓喜获丰收。
晋南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较多,水肥并进,精耕细作、精收细打,往往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通常年景,河东地方亩产小麦2石左右,亩产水稻3石,玉米2石多,棉花50~60斤(皮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他们为了改良土壤,曾合理利用汾水和霍泉水浇灌稼禾。其中在晋南平阳府,洪洞县和赵城县农民本着互利的原则,经过官方许可,采取自由联合的形式,互相协作,合力开发霍山南麓的霍泉水,浇溉两县的农田。雍正年间(1723~1735年),霍泉上有引水溉田的渠道5条:南霍渠、小霍渠、副霍渠、清水渠、丽泽渠(现在称之为霍泉渠),灌溉洪洞县李卫、永宁、湾里等33村土地和赵城县各村土地4.5万亩;到道光五年(1825年),洪、赵两县疏引霍泉溉田面积扩大到7.5万亩,创霍泉水溉田的历史之最。霍泉流量比较稳定,当地人民积极利用,不断开发,使霍泉灌区常获丰收,成了洪、赵一带粮食生产的重心所在。
比较而言,晋中地方,耕地稍多,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水利条件一般化。农民的耕作技术比晋北好,但却逊于晋南。生产高梁、玉米、黍子、谷子、水稻、莜麦、小麦等杂粮,两年三熟,少数作物如荞麦、蔬菜等可一年两收。水地占15%,旱地占85%,水田亩产杂粮2石左右,旱地亩产杂粮7斗~1石。该地区的耕地主要集中于太原和忻、定两大盆地,地势平衍,气候适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属于山西普通的产粮区。
晋中的太原县、榆次县、清源县等处的农民,还积极引用汾水、晋水既田,增进地力,提高产量。当地从康熙初年(1662年)开始兴筑汾水第一坝堰――广惠渠(堰)后,沿河各县相继效仿,又逐渐建起广济、广义、利义、天义、天顺、公议等大堤坝,号称“汾河十大堰”,是其时开发汾河资源的最为典型的灌溉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灌溉范围,包括晋中地方的太原、清徐、太谷、交城、文水、祁县、平遥、介休等县之190多个村庄的40多万亩土地。
与“十大堰”配套使用的是引水沟渠,最为突出的工程举措是在太原县,清雍正以后至道光年间,太原县东之汾河上先后有用以溉田的引水渠27道。其中长安渠、龙首渠、白马渠三渠总长355里, 同时,晋中农民在潇河流域,建起了“上五道、中四道、中三道、下五道和另外十八道泥渠的灌溉系统,整个流域的灌溉面积达到二十万亩”,对晋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榆次县农民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潇河(洞涡河)上修浚了31里长的官甲口渠,浩荡之水流向郭家堡、寇村、荣村、高村、韩村等处,溉田2.6万亩,成为县民世代所乐道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地每年收成都较为可观,平均产粮皆在2石以上。
晋北地区包括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保德州一带。人少地多,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势高,气温低,冬季酷冷,夏无炎暑,且春迟夏短冬来早。就全省来说,当南路桃李花谢之时,该地区草木方萌。史称:宁武、偏关、神池、五寨等县,“终岁多大风,惟五月后至中秋初则少杀,季春孟夏时尚雨雪旦日,晴霁郡国诸山岚气蒸吐,触之若瘴”。雁北之左云、右玉、各县,立春节后仍旧寒风大作,春风节后,东风开始解冻,农事方兴。清明节后,草木甲拆,开始下种。立夏节后,天气方为和暖,坚冰始消。虽三伏盛暑,少穿葛纱。“早晨夜暮不离棉衣,立秋节后,天已深凉”,“寒露节前百草皆枯,人皆衣裘”。在晋中、晋南,庄稼两年三熟,而晋北地方则因夏短冬早,地气寒冷之故,田禾一年仅有一熟。
因为温差大,一年四季早晚皆冷,不能栽桑养蚕、种棉种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纺织业)的结合,在晋北则视为不可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晋北难以存在。清代官府认为晋北妇女懒惰,不兴织业,实际是地势使然。如(清)光绪《天镇县志?风土记》上讲:“独塞北诸郡,但知有耕,不知有织,天寒地冻,不能树桑养蚕,固其所耳。而棉布亦以粟易。”光绪《续修崞县志》也记到,原平一带,“地寒不产棉花,女不晓织纺”。山阴、广灵、灵丘、大同、阳高、偏关、代州、繁峙各县皆是如此,甚至连靠近忻州、定襄的一些地区也是早燠迟不宜棉,农地多沙不宜麻??,田碱不宜桑柘。由于地理和习惯的缘故,织麻、纺棉、织丝都不流行,绝大多数的农户是用自产之粮来换取棉布,或直接买取袄、裤。
因地理和土质的关系,不仅难栽桑麻,就是水稻也不能种,种植旱稻也很少。百姓仅就土宜,种植五谷杂粮,也栽培一些耐寒性的果蔬植物,如大麦、莜麦、稷、黍、糜、秫、籽麻、萆麻、大豆、小豆、莞豆、黄豆、绿豆、谷子、葡萄、西瓜、茄子、南瓜、芥、蔓菁、苤兰、白菜、萝卜、土豆、黄花、茴子白。其中,莜麦为主要食粮,适宜当地水土,耐寒耐旱,能相对保证产量。鉴此,晋北的莜麦播种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0%――90%,无论贫富皆食之。在静乐、岚县及宁武府各县,“每百亩之田种者(莜麦)十之八九”,左云县,除了莜之外,粟谷不过占20%。即使是种植最少的神池县,“莜麦……种百亩者(指农户),即居其半”。意为50%的农民种植莜麦可以达到100亩。当地人们认为莜麦是最为经济实惠的粮食,因为莜麦面耐消化,有终日食一餐者。
山西北部地方,土旷人人稀,百姓广种薄收。大同府2 州8县,共有民田54249顷(每顷为100亩),而民户仅45220丁,每丁平均可种120亩土地。朔平府的朔州、马邑、左云、右玉、平鲁5州县,官民屯田2.5万多顷,丁口2.06万,每丁平均耕地约为100亩。由于地阔民少,不忍弃耕,农民广泛经营土地之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偏关县,田阔地多,民不胜耕,大抵“一夫犹有百壤(壤即垧,每垧地约为2亩多)可耕,尚足支终岁耳”。表明该地每户农民一般要耕种200多亩田。附近的河曲、平鲁县,户种100―200亩农田也是常有的事。在整个晋北和晋西北地方,每户或每丁耕种70―100亩土地者处处可见,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农业习惯。在这一带,有的是自耕农种田,也有的是佃种土地者。当时租田赁耕者人数较多,也同样是大面积耕种。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岚县人李京佃种田主之土地120亩;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岢岚州人吴应强佃种田主土地140亩[21]。常常见民间一户经营一面坡,数户耕种一道山梁者。
然而,多种并未多收。北路地瘠民贫,稼获甚少,终岁劳作,亩产杂粮仅仅几斗,整体效益比较低下。从当地的文献资料看,偏关农户每家虽然大都耕种200来亩土地,可据民国《偏关县志》讲,有清以来,该地一直是“十室九空”,可见田间收之极低。就连靠近晋北的临县地方也受其影响,广耕田,少打粮。该县之田以垧计,东区南区以3亩为一垧,西区以4亩为一垧,“数垧之田,不能当川原一亩之入”]。由于晋北人民经营土地面积广,所投资金不足,工本难免有缺,产量势必减低。如乾隆时雁北文人声称,大同府所属2州8县,“其农力作勤苦,然薄于粪壅”。朔平府、宁武府地方也有“肥力不达而敛薄”的说法。这一带的农民种田,往往简单从事,常有既无底肥又不追肥的现象。春耕时机,一个成年男子大手抓起杂粮种子(除了玉米外),用力挥动胳膊,飞撒于田中,然后驾牛犁耕一次,将作物籽籽儿翻入土中,听其自生,以待秋获。这种撒播方式,所用籽粒也少,往往1升或2升种子就能撒播一亩多地。较之晋中寿阳、榆次等地用粪肥拌籽下种每亩5~6升或7~8升种子要省得多。一般是地少肥足者才用灰粪拌下种。撒播出苗后,除黍、谷外,皆无暇顾及锄草、灭虫等事。如此粗种粗收,是导致晋北农田产量低微的主要原因。
晋北地方之所以广种薄收,除了以上人稀地阔、人力工本不继诸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利不兴之故。历来“晋北土质干燥……山田高耸,无川流灌溉,所凭借者雨泽耳!故晴雨稍失时,便成灾歉”。我们知道,山西北部尽为山田坡地,不仅绝少水田,而且就连平地也是极为少数。静乐、兴县等处皆为荒山野坡,附近的岚县也是如此。故(清)雍正《岚县志》曾讲,该县四境还山,“全无三五里平田,涧湾山转,即为膏腴良田,历年来淫雨漂冲,尽成沟渠,寸土难耕。若夫山田,高者五六十丈,低者二三十丈”,实不能引水上田入灌。在雁门关外的应州,水害未除,水利未兴。长期以来,境内浑河两岸,田地俱高出河身三至四尺或五至六尺不等,桑干河两岸田地又俱高出河身四至八尺不等。此两河,雨缺则细如带,不能上引入地,雨多则惊涛急涨,往往漫溢两岸,或倒灌小溪,可也是随涨随落,很少获得水利。即使打井汲水,又地多盐碱,浇地反损田苗。百姓也没有能力治理盐碱地。并且,北路地土砂碛,遇雨下渗为速,保留水分较差。山田易干,雨多又往往造成水土流失,若遇山洪暴发,还将淹没田禾,不得水利,反罹水害。
总之,山西北部因天寒地冷、夏短冬旱之故――有限生产时间较短,势必迫使当地农民去广种田土。换句话说,地土砂瘠,水利难兴,收获低微,再加上田禾一年又仅一熟,为此百姓必须抓紧时间抢耕多种,即人们要在一次收成中,取得全年的粮食,故而不多种是不行的。整个关外(雁门关外)七厅及大同、朔平、宁武、代州、保德州等各府各直隶州地方,向无春收和夏收,只有秋收。通常是三月开种麦、豆,五月种黍、稷,七月种荞麦,七月下旬即降霜。在这三至四个月中,常常忙于犁地下种,播足“七八十亩至百亩”,才会休止。尔后又要抢收秋禾,中间时间很短,往往顾不得锄草、壅肥。俗称北路人与天气抢食,而抢食的办法就是抢耕抢收。所谓抢耕就是多耕,向田野抛撒籽种。忙于种田,而不治田,当然难免薄收。如此则农业落后,百姓贫困。
⑻ 山西省经济为啥落后
我一直以为,山西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区,现在的经济落后只是政策和原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最近在深入地研究现代晋商后,我觉得山西经济落后的另有原因。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之一,文化的底蕴极其深厚。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其实成了改革初期山西经济发展的思想包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何其难。在沿海很多地方是行动在前,政策在后,而在山西有了政策也不行动,因为什么?政策和多年的文化有冲撞!
近几年,表面上看,山西的经济排名是好一点了,但实际上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好了。这种排名进步是由于煤炭市场的好转,还是资源的生意。大家都知道中东产油国家的收入很高,但谁都不会认为中东的产油国是发达国家。
现在不管怎说,山西从煤上是赚了一大把,关键是这钱如何用?用好了,山西的经济能上个大大的台阶,用不好,则空留污染给后人。
这钱如何用,实际就看山西商人的观念了。几把煤款就把北京、上海的房商搞得双眼喷血了,就把高档车把羊往家赶,活脱脱的中东油老板的形象!
山西能有好的文化底蕴,那是因山西多年的重文、重仕。现在在植于山西人脑子中的,仍然是仕。你别看那些煤老板在人前不可一世,在当官的面前全是孙子。
这么多年有人不断研究山西文化的根本,有黄河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很多,这都是表象,在种种表象背后,植于山西人灵魂深处的是官本位,或说大点是官文化。电视剧《乔家大院》最后,乔致庸不也是跪在老佛爷脚下吗?不也得借钱给老佛爷吗?
能有机会当官的一定要当官,没有机会当官的也必须要和当官的建立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形成强势政府,这种强势政府造成了经济的缓慢发展。
⑼ 山西经济发展怎么样啊
<
#
#
^_^
#
#
><
#
#
^_^
#
#
>
改
革
开
放
二
十
多
年
来
,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省回经济发展与全国答平均水平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势,客观全面地研究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对各地区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是决策部门衡量本地区的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参考。本文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0个行政区(由于吕梁某些原始统计数据取得比较困难,这里暂不研究——作者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产业结构的格局,探讨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