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环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环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26 04:35:14

⑴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

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会被淹没。

⑵ 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在其发展的早期就已经明确了发展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它坚持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各界的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和个人投资旅游项目建设。

这一开放的投资政策促进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但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总体上呈持续优化趋势。

未来10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10.4%的年均增长率,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年均增长率为9.8%,企业/政府旅游增长率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国。

到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从2002年的5.44%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未来几年将有重大投资机会。

(2)环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

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2.47%。

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⑶ 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

自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与工业化彼此助推,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资源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的直接结果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表现在一国或一地的人均家用电器、小汽车拥有量、基础设施、人均居住面积提高或改善等方面。本节以经济增长与能源、金属矿产、水泥消费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分析为基础,分析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奠定基础。

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里,社会财富的积累超过几千年农业社会积累的总和。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便利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社会财富。在人类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膨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强度逐步下降等。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生产和消费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产品越丰富,社会越富裕,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也越大。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石油消费总量是个典型的例子。石油规模化采掘始于1857年美国得克萨斯。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年公布的数据,到2008年底,全球共消费石油约1560亿吨,其中前40年只消费了约2亿吨,20世纪上半叶50年消费了不到100亿吨,最近50多年则消费了1460亿吨(表1和图1)。

表1 1998~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一览表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图1 1983~2008年全球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图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逐步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能源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社会能源以薪柴为主;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欧洲国家工业化最早要用木材炼铁,随着原料中废钢比重的增加,现在炼钢采用电炉了;火车最初是用煤的,现在的高速火车已经用电了。从总体上看,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构成经历了从薪柴—煤炭→煤炭—石油→油气—煤炭为主的演变过程。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防止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成为环境外交的国际热点,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在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据有关研究,未来能源结构变化大致如图2所示。

图2 世界一次能源构成及其发展预测(1940~2100年)

(据W.E.Schollnbeger和J.R.Frisch.未来的资源危机.1982)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世界各国单位GDP能耗逐步下降。在英、美等国工业化时并没有出现全球性能源短缺。换句话说,早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是一种没有或者很少约束条件下的自然发展。日本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好赶上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提出了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DP能耗,完成了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图3)。由于实现工业化的支撑技术不同,人均能耗及其峰值也不同。实证研究表明,早期工业化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较大时增长才趋缓,后发展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峰值明显低于前者。例如,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前,能源消费增长较快:1万美元时韩国人均能耗4.07吨标准煤(1997年),日本4.25吨标准煤(1980年),美国8吨标准煤(196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研究员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画出了各国能源强度变化的概念模型(图4)。

图3 英、美、日及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曲线

(冯飞.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图4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强度的变化曲线

(冯飞.电力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二、经济增长与主要金属矿产消费

与能源消费的规律大致相同,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扩大,金属矿产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并表现为矿产消费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金属矿产消费量持续增长。全球主要矿产品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表现为在一些国家工业化时增长速度较快,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消费快速增长,1973年到2000年前呈波动式上升。发达国家矿产品需求下降,部分是因为完成了城市化,部分是因为高耗材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铅却是个例外,主要与其毒性较大、日益被其他材料替代有关(图5)。

图5 全球矿产品消费增长趋势

(王安建,王高尚等.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2001年度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2001)

——人均钢铁消费强度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变化。从人均钢铁消费量的变化可以发现,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早期(人均GDP为3000~15000美元),人均消耗增加很快,后期(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人均主要资源消耗出现增长放缓甚至绝对量下降的情形。简单地说,一国或一地人均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经历“(低)较快上升—(高)平稳—(较低)缓慢下降”三个阶段(图6)。

图6 1968年世界各国钢铁消费量和人均GDP关系

(马建明.对矿产资源(矿产品)需求预测的思考.2006)

——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关系密切。从总体上看,人均GDP与人均钢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从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关系图(图7)上可见:其一,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大致集中在两个区域:图的左下角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特征是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量均较低。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在图的右中部,其特征是人均GDP和人均钢材消费均较高。其二,韩国和中国台湾例外,人均20000美元(PPP)时人均钢材消费约800千克。究其原因,因为重化工业是韩国与中国台湾的主导产业,出口导向是其发展战略,且出口产品的钢材强度较高。虽然日、意、奥、德等国人均GDP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但人均钢材消费较高,因为这几个国家机电产品出口量也较大。

图7 人均钢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关系

(陆晓明.矿产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我国矿产需求预测、资源保障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2006)

三、经济增长与水泥消费

水泥是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物资,原料来自非金属矿的石灰石,以及工业和生活的部分废物。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非金属矿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轻工、石油、地质、机械、农业、医药、首饰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材料,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的青睐。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水泥消费量呈现一定的规律。以美国为例。从1900年起,美国水泥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据美国经济部国贸局资料,到2008年,美国水泥产量8100万吨,表观消费量9252万吨。从1955年起,美国水泥净进口持续增长,到2008年累计净进口量达1152万吨。1906年到2008年,美国水泥累计产量为50.28亿吨,累计表观消费量54.40亿吨(图8)。

图8 1900年以来美国水泥产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变化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用途变化

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土地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城市化的实质之一是对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集约化程度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各国工业化时土地用途变化情况不同。英国工业革命伴随着以圈地运动为标志的农业革命。早期的圈地运动把耕地变成牧羊场,后期则伴随耕地数量的增加。1793~1815年,由于对法战争贸易中断,垦荒达到高峰。到1830年,曾经称为荒地的土地在英国基本不复存在。

美国耕地面积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南北战争及其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宅地法》、《荒芜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来自国内外的移民不断增加。从1862年到1926年,联邦政府共颁发了139万公顷土地所有权证,面积约为2.3亿英亩。美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870年的4.07亿英亩增加到1914年的9.1亿英亩(图9)

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工业史。。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05年美国的耕地面积减少到0.43亿英亩,仍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图9 美国农用地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道格拉斯·诺斯(North,D.).美国的工业化,载于波斯坦、哈巴库克(Postan,M.M.,Habakkuk,H.J.):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日本工业化时耕地面积变化表现为数量先不断减少而后减少变慢的特点(图10)。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减少量分别为5000公顷、36000公顷和53000公顷,1980年后每年的减少约13000公顷,反映工业化完成与建设占地减少的一致性。日本经历了一个耕地开发、保护和控制的过程,耕地减少与国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密切相关。195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日本农用地转用标准》,目的在于确保优良农地,维持农业生产力,适当限制农地转用。

图10 1960年以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可耕地面积的变化

(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108)

根据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研究,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工业化过程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耕地,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我国决策者的特别重视。

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研究表明,人均收入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库兹涅茨曲线)。如果经济增长最终能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就不必减缓经济增长来保护环境。正因为如此,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不断对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的规律进行验证。下面引用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

作为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背景研究(IBRD,1992)的一部分,一些专家估计了10个环境指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些指标是:缺乏干净水、缺乏城市卫生设施、城区悬浮颗粒物水平、二氧化硫浓度、1961年到1986年森林面积的变化和年采伐率、河水中溶解氧和大肠杆菌、人均市政废物、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确实与库兹涅茨曲线吻合,包括:缺乏干净水和城市卫生设施的状况随收入升高而逐步改善,但收入的升高带来水质的恶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明显地随收入而升高;市政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也是如此。以一个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表示的二氧化硫(SO2)、氧化氮(NOX)以及悬浮颗粒物(SPM),它们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符合倒U形曲线揭示的规律。

还有一些专家利用该报告中世界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资料,评估森林采伐和SO2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1990年到2025年的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SO2的研究表明,拐点出现在人均GDP3000美元。全球SO2排放总量将从1990年的3.83亿吨增加到2025年的11.81亿吨;人均SO2排放量从1990年的73千克增加到2025年的142千克。森林覆盖从1990年的4040万平方千米,降到2016年的最低值3720万平方千米,2025年又增加到3760万平方千米。因为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在生物演化尺度上,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罗杰·珀曼著,侯元兆等译.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六、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启示

1.没有一个国家能依赖本土资源实现工业化

由于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均匀性,没有一个国家能依赖本土资源实现工业化。一般地,一些国家某些矿产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当贫乏;一个国家内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盛产石油的科威特,除油气资源外,其他矿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不大。只有幅员辽阔的国家才有可能资源总量丰富、矿产种类齐全,如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巴西等。即使这些资源大国,也可能存在结构不理想,甚至结构性短缺问题。

以石油为例。世界石油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据200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评估,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约3567.45亿吨,主要分布于中东,可采石油资源1356.78亿吨,占全球石油总资源的38%;其次是前苏联和北美地区,分别为617.27和590.29亿吨,占17.3%和16.5%;欧洲地区最少,仅141.33亿吨,不足全球最终可采石油资源的4%。迄今,全球尚有1280亿吨左右的石油资源有待发现。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09年6月发布的全球能源统计报告,如果扣除加拿大油砂储量不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2580亿桶,主要分布在中东,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541亿桶,占全球总剩余可采储量的59.9%;其他几个地区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均不足全球总剩余可采储量的10%(表2)。

表2 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单位:10亿桶

又如固体矿产资源。全球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匀。有关研究表明,金属矿产资源总储量的46%集中在矿产地仅占0.25%的极少数大矿中,且集中在少数国家。具体说,大约25种矿产主要集中在3~5个国家。例如,煤炭储量的76.2%集中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铁矿90%的储量分布在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瑞典、法国、委内瑞拉和利比亚,前5国的储量占80%。锰矿资源储量的94%集中分布在南非、俄罗斯、墨西哥、加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等国,其中南非和俄罗斯共占储量的88%;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芬兰、印度、巴西、土耳其和菲律宾8国占有世界铬铁矿储量的96%,而前4国则占91.6%。

世界上大多数铁、锰、铬等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少数大型或特大型矿床中。如超大型铁矿有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探明储量426亿吨,其中富矿储量为261亿吨;富矿石探明及预测储量约820亿吨,600m深度以浅的资源量估计有2900亿吨。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铁矿盆地,保有储量201亿吨;巴西米纳斯—吉斯拉“铁四边形”地区,有100个铁矿床,储量220亿吨;巴西卡拉贾斯铁矿区,富铁矿石探明储量达177亿吨。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区,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矿石品位高,含铁54%~62%,褐铁矿矿石含铁50%~54%,储量共计320亿吨,品位54%~64%的有249亿吨,可露天开采。10亿吨以上的超大型锰矿有加蓬莫安达含锰层,南非卡拉哈里马马特旺型矿石,墨西哥莫兰哥含锰层和加拿大拉皮德—克里克铁-锰层。在加蓬,莫安达含锰层已探明储量2.2亿吨,平均品位50%;卡拉哈里锰矿田马马特旺型矿石储量约132.04亿吨,其中可采储量4.74亿吨,平均品位约39%,如加上卡塞尔斯型矿床的3.4亿吨可采储量,平均品位48%,卡拉哈里锰矿田合计拥有136.13亿吨估计储量,其中可采储量8.13亿吨。

资源产地的持续勘探、开发才能保证全球资源的稳定供应;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错位并不影响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工等矿业发展;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将资源供应完全寄托在国外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谓不现实是因为资源供应存在不安全因素,所谓不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满足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摸清家底、立足国内应成为我国保障矿产品供应安全的指导方针和立足点。

2.资源强度呈现倒U型或反S型特征

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强度(单位GDP的金属消费量)一般呈倒U型曲线特征,人均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呈“S”型曲线的增长关系(图11)。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一国或一地在工业化过程中进入一个能源资源消费的“爬坡”阶段。

图11 矿产资源单位GDP消耗的倒U型模式和人均消费的S型模式

人均金属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呈“S”型曲线的增长关系。具体原因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使资源消耗弹性先增后降。在一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快速增长之前,以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的“温饱型”产业往往是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资源消耗强度较低。进入工业化后,资源消费开始持续增长,并在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随着重化工业增速放慢,比重减小,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强度持续回落,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第二,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具有长期的上涨趋势,需求增长和生产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价格上涨将刺激各种资源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塑料等新材料对钢铁的替代,也将对传统资源的消费强度产生直接影响。第三,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无论是人均钢铁生产和消费量的增加,还是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实物;即使进入信息化社会,如果没有实物投入,也无法建设高楼大厦和各种基础设施。

不同金属矿产“S”型曲线波长不同,与其性能和工业化中经济结构的演变有关;曲线的起点和形状也因各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禀赋、资源政策等不同而异。以美国为例,近百年来美国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消费呈明显的变化规律。从铁矿石和钢的生产、消费看,美国铁矿石产量1952年达到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54年铁矿石消费量达到1.45亿吨,此后保持在7100万~5600万吨之间。1900~1949年期间多数年份铁矿石视消费量大于产量,铁矿石净进口量不超过500万吨(只有8年净出口,数量不超过200万吨)。1954~1990年铁矿石表观消费量大于产量,差值1200~7000万吨,1991~2007年缩小到1580万~400万吨。1900~2007年铁矿石累计产量70.45亿吨,累计表观消费量82.53亿吨。钢产量197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37亿吨,表观消费量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亿吨。据美国商务部数据、布鲁塞尔报纸对2008年世界粗钢产量及排名报道,2008年美国钢产量为9150万吨。1914~1958年钢为净出口,1959~2008年为净进口。

3.工业化与技术革命相互促进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体系逐渐形成。工业化带动了一系列的技术发明(图12),每一项技术发明的出现需要一个过程,从技术发明到生产实践又需要一个过程。当生产发展到一定新的阶段,又对技术发明提出新的要求,如此不断循环,逐渐推进。换句话说,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图12 英国城市化进程与重要技术发展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研发和扩散遵循“新技术产业革新点——新技术产业链——新技术产业体系”的“从点到线再到面”式的扩散路径:技术发明首先是在产业体系的一、两个关键点取得突破,然后沿着产业的上下游方向扩散形成新技术产业链,再进一步,向关联产业扩散形成新技术产业体系(网),由此带动城市化逐渐、缓慢前行。

4.循环再生成为原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矿产、能源还是其他生产资料,消费“零增长”至今并未出现。以美国最为典型。美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仍然是世界上矿产品的最大生产国,许多矿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人均消费20多吨,是我国的5倍;也是最大的矿产品贸易国,许多矿产品进出口居世界第一;非燃料矿物的来料加工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

后工业化国家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来发展经济,矿产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非金属矿产资源消费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明显增加;废旧物资的大量产生和积累,为其回收和再生利用创造了条件,并逐渐成为原料供应的重要补充。钢、铝、铜等大宗废旧金属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占资源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非金属和各类新型合金的消费量剧增,新型材料和替代品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并支撑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日本等依赖再生资源发展“静脉产业”就是例证。

⑷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生产影响的渠道有那些

经济全球化态环境问题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社产力发展必结,同资本主义产式向全球扩展产物经济全球化态环境影响双重:加剧全球态危机同促进全球环境合作推环境全球化管理迄今止全球化态环境负面影响要于其面影响管全球化逆转潮流类能认识其双重影响基础尽量消除、减少负面影响扩其面影响推态环境问题解决

、经济全球化导致球态环境堪重负加剧全球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重要由于经济迅速增使球态支持系统迅速达极限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全球性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几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各类家都卷入资本主导全球经济体系家间企业间恶性竞争极破坏全球态环境迄今止经济全球化都由资本主导所卷入全球化家都采用GDP或GNP计算都增作核目标所参与竞争企业管公私,都追求效益与利润竞争压力资源限性自态系统价值忽略许家都采用计态本西产式,进重复着环境破坏论资本主义制度内外都逃离恶性逻辑资本主导全球化使全球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球态资源前所未消耗直接威胁着球物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态环境带面消极:全球木材贸易导致原始森林面积砍伐进严重损害物性系统球半物种蕴藏森林随着原始森林面积砍伐森林原植物群落遭破坏物物种量灭绝二自际市场巨诱惑推全球捕捞业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粮农组织份报告,今世界70%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度捕捞问题三野植物贸易加剧濒危植物灭绝物性构重威胁尽管《濒危野植物物种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种植物贸易利润驱使非贸易屡禁止四毒化品贸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仅危害全球环境直接危害类健康五贸易扩使异物种突破自域限制入侵乡导致衍物种及物遗传资源性丧失外物入侵已经与态破坏环境恶化共同世界物性面临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口导向型种植单作物规模农业加剧态环境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益种全球体化产业论发达家发展家都导致两:垦荒使曾经自态系统转变农田态环境造压力;鼓励农民转向化密集型单作物农业造土壤退化、农田态系统受损些贫穷落家背负着沉重债务负担经济全球化浪潮卷入与发达家竞争规模种植能口创汇经济作物面积毁林荒;提高效益放弃传统环境较少破坏耕作式;使农产品较快进入市场修建庞交通网络凡种种都造巨环境社本既危害自破坏农业物性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全球环境合作推着环境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其带全球性态环境问题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街谈巷议题使类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付些问题需求升使全球环境管理制度机制迅速形全球化态环境面影响主要几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必伴随着观念文化全球化信息流全球化促进际社环境意识提高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综合处理流更加便捷相关环境数据与知识引导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并促使际社环境关切变环保行强力工具与社经济信息同高质量、综合环境数据与信息获取仅十困难,且本高全球化使发达家际环境组织环境研究与监控取环境数据信息传播全世界促进环境资源信息共享决策者环境纳入经济社发展规划创造前提条件二全球化持续发展理念及资源态环境危机意识传播全世界并取广泛认同实现全球持续发展基础西发达家由于较早遇态环境问题些社责任科家早始思考环境问题程新型价值观些核理念断形:类自部;经济态系统系统;要球态与资源极限内;增等于发展与自谐持续发展才真发展;我球我未共同;类资源发态环境破坏已经威胁类自身存……等等些产于发达家科理念通全球化传播今已经共识促进公众环境意识提高际社各层面专家、环保士普通民众各政府、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公司企业都同程度始关注我球关注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望解决前提条件

其经济全球化拓展着际环境合作使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化1999,瑞士达沃斯举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秘书安南发言提醒注意,全球市场拓展太迅速,至于社政治系统足完全适应呼吁参加本论坛企业界领袖联合共同合作,缔结项新包括"权、劳工标准环境实践等领域系列核价值"全球性协议,并且制定相应律实际些随着全球化发展际环境合作政府间合作、际组织与各政府合作、非政府环境组织与际组织合作、跨公司与驻政府合作、区域环境合作都发展并推着际环境保护机制形包括:召全球峰各际组织共同制定际环境宣言行计划明确全球环境保护向;举行边环境谈判制定相关际公约、协定般原则制度性机制达致再通议定书缔约规定具体权利义务推共同关注问题解决;建立全球环境基金帮助发展家应全球环境问题履行际公约;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并由相关机构进行全球环境评估际环境保护提供科依据;制定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态环保标志引导公司企业公众产消费考虑环境素……切使全球环境保护向制度化向发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各类非政府环境组织量涌现形全球性环境运推着环境问题解决近几十间,非政府环境保护行量现与环境问题相关非政府组织已经数万计绝部非政府环境组织都世纪80代形或间获巨发展面与环境问题产巨压力关,另面则由于全球化发展些非政府环境组织球友、绿色平组织、世界自基金组织等等都拥数百万员际性组织通电邮件特网等渠道,逐渐组织起系列强力际性网络存及推真全球性环境运非政府环境组织仅些家且全球范围内都具影响力,联合解决环境问题盟友全球化整合各类环保力量间建立起种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打便门

总言经济全球化态环境双重影响要求类用其世代积累智慧超越眼前利益纷争携手应态危机挑战共同建设与自谐态文明社

⑸ 全球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

目前看,全球经济其实还是挺好的,除了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中国韩国日本疫情控制最好的地区,疫情控制好,经济恢复的好

⑹ 全球微观经济环境的特点,以及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这个问题好宽泛啊,一般来说如果你是用来写论文的话你要先限定专一个区域,如果是case study 的话属要联系上下文。 比如说你可以以澳洲经济为例说明澳洲和中国之间的经济现状和主要经济联系,如贸易全球化,还有澳洲本地通话膨胀和消费增长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基本不同地区有其不同的发展趋势,还有要结合当地消费水平来进行营销,基本上国际营销有几个重点,首先确定产品和即将进入的市场,确定市场前景,市场调查,选定地区,当地消费者潜力和接受度,有的产品在国内较好但是在你推出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由于文化背景,翻译的不同都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尤其是口味,品味,包装设计,以及产品命名都有很大影响,还要注重政府和合作者的政策变化等等。这只是给你一个大体思路,因为你的问题太宽泛,很难具体分析建议你最好有针对性的对某一个区域或国家或某种产业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⑺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分析,或者说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是个什么样子

自1998年以来,东亚经济持续增长;近两年的增长率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但受次货危机蔓延的影响,2008年东亚经济增速放缓,2009年也将出现明显的减速。但相比较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较小。IMF的最新报告预测,今明两年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仍有望达到8.3%和7.1%;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率则将由2008年的4.7%降至2009年的3.3%。 目前,拉动东亚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一是东亚经济体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金融状况相对稳健,对外部的冲击能起到缓冲作用;二是东亚各国政府及时联手干预,金融危机引发商业银行大面积危机的传导机制已被明显阻隔,金融危机经由银行渠道对实体经济进一步冲击的程度进一步降低;三是能源、金属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全面回落,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化解了通胀风险;四是东亚贸易模式已从原来依赖美国和欧洲、日本市场,转向欧美、日本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贸易多元化成为东盟国家规避风险的选择。 日本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动荡对日本的最大影响是:日元急剧升值使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出口减少又对日本整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08年11月底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已升至13年来最高点。日本大公司营业利润大幅减少,设备投资下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9月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大幅增长34.4%。 2008年1-2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了1.2%和0.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0和1.1个百分点,从而结束了自2002年2月开始的经济增长周期。根据日本央行、内阁府、总务省、经济产业省和财务省相关数据的综合预测,日本2008年GDP实际增长率约为-0.3%,2009年将为-0.5%左右。2009年日本物价上涨的压力将明显减轻,相比较2008年约1.5%的物价涨幅,2009年将稳定在0%左右。 韩国经济形势。韩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亚洲经济体之一。2008年上半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5.3%,但至第三季度已降为0.6%,为过去4年来的最低增幅。从年初到11月初,韩国股市下跌38%,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超过30%。外债总额已达3990亿美元,总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90%,已接近1997年最糟糕的情况。外部的金融危机已对韩国的银行系统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虽然韩国的金融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但还不太可能重陷1997年的金融危机。近年韩国一直谨慎执行财政政策,拥有相对稳定的政府财政收支。韩国GDP居世界第11位,外债对GDP比例是40%;韩国主要银行的韩元仍是净流入;韩元的疲软有助于促进该国的出口,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也使第四季度经常性账户可能转为盈余。 2009年韩国的外部经济环境较2008年将进一步恶化,内需也很难迅速恢复。出口增长将放慢,有可能接近零增长;但经常项目收支有望转亏为盈,物价上涨压力会逐渐消失,韩元兑美元汇率有望稳定在1040韩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2009年东盟经济走势 1997年的金融危机已使东盟国家开始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金融和企业部门的综合改革。2008年上半年,印尼和马来西亚继续保持高增长,而菲律宾因实际所得减少导致个人消费增长减速。越南在2008年中一度通货膨胀高企,并陷于金融恐慌,但此后形势好转,1-10月引进外资已同比增长了近5倍。泰国则因政局不稳导致内需疲软,经济低迷。 目前的金融危机对东盟各国金融部门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欧美市场购买力收缩,出口拉动型的东盟经济体仍将受到一定影响。2009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3%左右。 全球贸易、FDI和金融形势分析 2001年以来,世界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走低及其他因素变动的综合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增速将大幅下降,FDI(编者注:指外商直接投资)将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国际金融市场在前半年仍将延续当前颓势、后半年则有望进入一个平稳期或开始逐步复苏。 2009年全球贸易和FDI展望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贸易平衡格局发生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变化。2004年以来,全球FDI也发展迅速,但增长格局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美国、亚太和欧洲成为三大国际投资热点区域,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快速增长,FDI资金流向集中于能源、金融等产业领域,全球企业并购再掀高潮。2009年,以下因素将对全球贸易和FDI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大幅走低,世界贸易将受到拖累;美欧日大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也会严重制约FDI的发展。 资源品价格回落并在低谷徘徊。2008年9月后,世界主要资源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将拉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可能延续至2009年上半年,该年三季后世界资源品价格可能见底回升,从而拉动世界贸易的回升。同时,资源品价格的见底回升,也将为FDI提供很好的投资机会。 经济贸易政策的调整。受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影响,不少国家会对进口贸易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但多数将采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方式,如绿色壁垒、社会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这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相反,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将促使更多的国家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吸收更多的外来投资。 汇率变动加剧。金融危机造成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带来冲击。欧元、英镑对美元、日元、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将制约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而有利于美国厂商的对外投资。同样,人民币升值趋势难改以及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将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的较快发展,而制约FDI的流入。 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再度活跃。美国、欧盟及多数国家房地产的不景气和股市的低迷,将持续一段时期,从而制约金融市场的投机。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在2009年底止跌回升,具有经济预报功能的股市则可能更早复苏,这将为世界资本提供“抄底”机会。2009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投机热潮将再度兴起,并制约资本向实业FDI的转移。 综上所述,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国际贸易的增速,发达国家将降至-0.1%,发展中国家将降至5-5.5%,其中新兴市场也将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急剧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万亿美元之内,FDI流动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展望 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剧变:外汇市场波动剧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阶段性大起大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差额扩大,全球股指集体大幅下跌,国际金价攀高后回落,国际商品期货价格先升后降;但全年基本走势,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年初至7月的暴涨阶段和7月以来的暴跌阶段。2009年,以下因素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美元实际汇率将保持升值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需求下降,资源品价格下跌,都将凸显美国作为全球资金避风港的特点,从而促进美元升值。这印证了“美元微笑假说”(Dollar Smile Hypothesis),即美国经济若硬着陆,美元将升值;美国经济增长若快于其它地区,美元亦将升值;但美国经济若“软着陆”,则美元将贬值。预计2009年美元实际汇率将保持升值趋势并逼近乃至超过2000年的基准水平。 全球股市可能在“熊市”徘徊。由于各国政府都出台了积极的救市政策,预计2009年全球股市集体跳水的现象将不复再现。但受风险偏好降低、流动性紧缩、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股市低位徘徊的概率较大。 国际黄金市场价格走高。受美元走强和流动性紧缩的影响,2009年黄金作为“避险货币”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金价可能重回每盎司1000美元。 国际商品期货价格将下滑后趋稳。未来几个月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继续下滑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到2009年底,供给减少的影响将逐渐显现,期货价格将进入平台期,而石油则可能步入缓慢的上升期,不过2009年底之前恐难突破70美元/桶。 总之,2009年全球实体经济下滑,商品需求的黯淡,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的投资和投机受到抑制,这些都将直接打压全球金融和主要商品价格。预计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在前半年仍将延续当前的颓势,而后半年则有望进入一个平稳期或开始逐步复苏。

⑻ 全球化对我过创业环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就业机会不仅不增加,反而可能减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将导致我国就业的矛盾突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抵御入世后来自外部的冲击,国内有关行业、企业(尤其是受负面影响大的企业)必须在此之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行重组,而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大量的裁员与转岗问题,从而导致失业人员增加;

二、是在初期,外资的进入和货物、服务进口的转移效应将会大于出口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国内就业机会的减少;

三、是由于中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及农业受到冲击,就业机会将相应减少。因此,从就业总量上看,短期压力加大。

(8)环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转型为中国经济全球化夯实了基础。中国企业要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制定自己的“全球化2.0战略”:从出口产品转型为全球产业布局,建全球供应链;扎根当地经营,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去年中国PCT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科技进步将增强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以前可以看到很多产品标注着“Made in China”,但大多是中国生产的国外品牌,未来国际市场将有更多“Made in India/Made in Mexico”的中国品牌产品,中国产业链将遍布全球。

⑼ 日本地震后对世界环境的影响

简单总结一下,本次日本地震可能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

日本经济正试图走出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同时,日本的经济增长仍严重依赖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关键市场的需求,经济复苏已受制于海外局势。震对日本产业的影响可能很大,因为地震影响的东京圈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圈之一。日本地震将对刚刚从衰退中恢复的日本经济形成打击。

新加坡的经济分析人士预期,“短期来看,这次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长期来看,由重建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使经济恢复,这或许需要12个月。”受地震打击,日本经济很可能重回负增长。由于日本经济占全球GDP总量达到2.2%,日本经济受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首先,日元可能持续贬值,这可能突出人民币的价值,导致人民币出现未曾预料的升值压力。

第二:日本债市完全可能影响全球市场,全球金融界可能因日本大地震而引发巨大动荡。对此,中国金融应该进入警戒状态。

第三:预计全球油价会出现波动,油价走低的可能性较大,这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将会有一定影响。地震之后,日本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内,这可能使中日之间春晓油气田的争议出现变局。

第四:日本地震可能涉及到不少中国人的救援问题。中国人在日本的数量相当多,在日本的华人号称有百万之多,同时每年的旅游人数也有80-100万人。因此,地震之后中国人的处境也令人担忧。中国政府对在日华人的情况,应该加强关注。

阅读全文

与环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