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25 20:19:14

⑴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是什么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二、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力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大国实力较量的主战场转向经济领域。为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在进行调整、探索、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从而增强综合国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竞争其实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三、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
新科技革命还引发了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因技术水平高低不同,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的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依次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是指时常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
五、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
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食粮、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更趋严重。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负起责任,共同努力解决这些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
六、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指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指经济实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差距。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重要表现是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格局。
七、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开始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的发展趋势。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或者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寻求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缩小。当前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欧中亚国家,都在推行“非国有化”。国有企业的存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决定的,它的存在、发展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这包括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兼并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目的是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巩固垄断地位。
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起着保持社会稳定和减少震荡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西方各国的长期重视并不断加以完善。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公共开支的不断上涨,目前各国都把社会福利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主要做法是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结合,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灵活多样。
八、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内部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调整;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兼并浪潮。通过联合与兼并的扩展,跨国公司有效地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自己成为经济领域里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⑵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问题问得不a清楚,是求证?还是有疑问? 个o人g理解,经济全球化8与h区y域集团化7并不p对立的,而是相同性质的,区r域集团化3是全球一f体化7的现阶段的表现形式。 因为3现阶段,世界各地发展水5平存在差异,发展极不r平衡,象欧洲与q非洲,相差悬殊,因而只可能实现地区g一e体化2,将来生产力h发展,各地水4平日6趋均衡,才y可以8发展到全球一o体化4。 因此,区x域集团化5与m全球化5并不t矛盾。 ax▄f洙Ⅺn蓿たsΝiaqp厂hィ

⑶ 当今社会发展是什么的形式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主要是: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选择性、多变性、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⑷ 当今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的作用

要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新一轮发展,就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也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内涵。人类的发展,首要的是物质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与此相关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经济增长代表着我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向。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社会进步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只有做到协调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内涵,把全面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硬道理,就会导致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偏向,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矛盾就可能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制约经济增长,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就会落空。

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促进事业发展的投入,不但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人文指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就要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一要积极扩大就业,在坚持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再就业援助制度,切实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不断完善城镇社保体系,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三要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解疾苦。四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平安许昌。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发展,是良性的、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只要全市上下树立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的意识,我市的全面发展就会有理论的依托,更会有实践的收获!

⑸ 当今社会发展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巨大影响

(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四)从发展的协调性看。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从民主政治建设看。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⑹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我国社会转型依然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虽说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行等新情况,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中国社会转型有一条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性的变化。

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58.5%,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75%-80%的时候,经济增长才可能进入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所以目前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我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而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已经定型,他们已经没有这一增长空间。

2、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成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中国原来最大的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低成本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劳动力的平均工资还在继续上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员在中国社科院“与改革开放同行”系列智库论坛第九场上发言。肖斌摄

3、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1990年到2030年的这40年里,人口年龄分布从1990年的标准金字塔型到2020年将开始出现倒转,到2030年倒金字塔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未富先老”,怎么才能把巨大的挑战化为优势。

未来将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发展老年人的养老、旅游、休闲产业,形成一个新的消费层次。中国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他们的消费能力不但没有萎缩,还有扩展的态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建设橄榄型社会、促进大众消费的任重道远

2017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拉动国内消费。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其他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建设橄榄型社会任重道远。

5、2020年后在新的贫困标准下开始反贫困新征程

我们应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贫困人口治理体系,推动扶贫开发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转变。

⑺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在下降为什么

因为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房贷车贷等。

⑻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猜想
近年来,中国四万亿促进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蓬勃发展、薪资水平上升等等。在这些乱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乱花钱,如果把花在高铁、高速上的钱发给普通老百姓多好,这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本人从国家及未来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个正确的决定。首先从中国从放开商品房开始说起,房地产从此一枝独秀,一飞冲天,飞涨的房价和稳如泰山的工资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却怨声载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体现在物价上,物价也一路看涨。房价和物价的上涨又进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资(这个提高当然是缓慢的),不断反复,可是这仅仅是国内的情势,从全球考虑,商品价格的提高使“中国制造”优势削弱,出口疲软。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GDP没有了出口的拉动就会增长放缓,为了保GDP(其实是保制造业)政府开始大力促进内需,四万亿投资(稍后再说)、家电下乡等等,家电下乡确实让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从而促进了内需、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但是美国不会让你这么安生,从中国房地产起飞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美元的升值,在中国制造业开始衰退后更甚。内忧外患的中国制造业“飘摇欲坠”,政府采取的家电下乡等努力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汇率上涨相比显得不够“给力”,面对利润不断减少的企业家们唯有另谋出路——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国家开厂,中国企业的出走必然使国内失业率大大增加,同时也会使国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更加不看好,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发展就会很困难。四万亿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政府为了留住国内企业、吸引外资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乱花钱。下面说个情况,有的企业家也到国外考察过办厂的可能性,虽然当地劳动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设施、产业链都相对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还是在国内办厂更加合适。从而可以看出,在劳动力成本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办厂环境也是留住企业、吸引外资的有效方式。看看现在的中国,高铁、高速快速建设,可以说四通八达,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与质量,再加上中国产业链比较齐全,不用到处寻找原材料,这些才是中国留住企业的优势。返回开始的话题,中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虽然耗资巨大,但这是为了能够留住制造业企业,而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留住了制造业企业就相当于挽救了中国经济。(补充:中国各项政策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不考虑在内)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