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翻译软件越来越强大,大学生还有必要学习外语吗
这问题问的……你一定是没有学过考研英语!
作为考研党!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一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可以达到完全相反的境界……(作为考研党最苦的就是这个了,一摸一样的词语不一样的题就会有不一样的选项,想死记硬背都没有办法)
你瞬间蒙逼了……
然后用把手机拿出来,想进行语音识别,对着老板的嘴说,“老板,麻烦您再说一次”(前提还是会说这一句,不会说还得再次重复第一步!)
你想想这个过程……不说浪费时间了,就怕老板以为你在逗他玩……
所以你说学习英语重要不重要!
Ⅱ 为什么明星的收入那么高,合理吗
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和分析,明星属于特殊商品,其价格应该符合价值规律并受供求定理影响。福布斯明星榜排名第一的姚明年收入达3亿8千8百万人民币;而中国内地大中型城市人均GDP最高的克拉玛依市,因为拥有特殊能源才使得人均年收入达到34901元。明星排行榜上末尾的非一线明星年收入已达408万人民币;而中国内地大中型城市人均GDP最低的兰州市只有3681元,至于较为落后的中小城市、甚至是更为贫困的西部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可想而知。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我产生诸多疑问:明星为何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娱乐行业,而木匠和管道工等行业为何不存在超级明星?明星的收入为何如此之高?明星的劳动力价格是否偏离了明星创造的价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综上所述,明星的高收入是由其供求关系决定的。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考虑,一方面明星这种要素其供给极为稀少,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另一方面,社会对明星这种要素的需求是无限扩大的,明星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供需两方面共同导致明星的价格(收入)不断上升,因此明星的高收入从理论上来讲是合理的,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但是这种供求关系的背后让我看到的不是明星有多努力,而是看到了目前大众对于此类需求的畸形和疯狂。《人民的名义》中近40位的资深戏骨总片酬只有4800万元,占成本不到40%,远低于一些“小鲜肉”的价格。而圈内当红演员的片酬动辄一部戏就要4000万起价,有的甚至达到亿元。在今日头条近日公布的《2017年中国名人收入榜单》上,100位名人去年一年的总收入达到70亿9530万元——虽然这份榜单是针对两岸三地的所有名人,但是,上榜的100位名人中,仅有林丹、朗朗两人不属于影视歌行业。所以,这份名人收入榜几乎就是一份影视歌明星收入榜。10个人,一年,赚了17亿。榜单前10位名人的收入总和近17亿元,前三十名的收入超过了35亿元,前五十名的收入近50亿元。入选的门槛是2500万元,其中收入过亿元的名人共有14位,他们的收入总和(21亿4810万元)占榜单总收入的30.27%。范冰冰以2亿4400万元拔得头筹,鹿晗收入1亿8160万元位居第二,周杰伦以1亿8150万元收入排名第三。
Ⅲ 日本留学 日本文化 经营 国际经济贸易 三个专业哪个好
如果结合就业的话 经营和国际贸易比较好
日本文化作为兴趣来学比较好 适合将来当翻译
Ⅳ 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日语经贸专业和日英双语专业,分别都上什么课程(精读,泛读,
这种学校都分 中级与上级
两种课都要学习日语演习。(每周6堂课)
专门基础语言回教育.(每答周1堂课)
基本基础语言教育(每周2堂课)
从新闻联播中,学习现代的日本。(每周1堂课)
文章表现。(每周1堂课)
中级;
専门基础(1,国际 2,経済 3,経営)
上面三种课的{听}{讲}{写作}{发表}{讨论}的专门构図基础。
其他;汉字1。汉字2。
也就是在专业上,怎样边听,边抄,然后,总结出结论,在发表。
上级;
经过讨论会后,设想发表内容。
在实践法表时的练习。
大学编入。
大学院入学后,必要的专门基础知识。
专门用语导入法。
专门用语编入法。
大学考试时,面接对策。
教材没有找到,应该入学后,一点要通过学校买,所以,也许是日本没有公开。
Ⅳ 日本经济文化现在为什么没救了
分类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从历史发展来看:家版庭经济学、政治经权济学。
3.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4.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5.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Ⅵ 日本拓殖大学和大东文化大学哪个好点啊 一个是经济学部另一个是国际关系学部哪个学部出名点啊哪个大学出
前者好一些,后者有点儿一般,好考一些。
Ⅶ 李仲生的学术成就
李仲生博士长期从事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研究,出版专著《人口经济学》等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专著《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在2002年荣获首届日本“华人学术奖”。日本人口学会高度评价了这部学术专著,国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数十家媒体和部门报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学家佐佐木阳一郎指出:“这部专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强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国人口问题为题,意义深远,内容丰富,具有独创性,正因为如此,他荣获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第一号经济学博士的荣誉。”回国后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前线》杂志以及欧美同学会通讯等都为此作了书评。2006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人口经济学》,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以及中国人口报等为此作了书评,同年该著作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求实》、《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人口与经济》、美国《中国经济评论》、日本《亚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东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等120余篇,代表性论文《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获国际优秀论文奖,总研究成果达400多万字。在日本留学14年期间,曾参加过30多次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日本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多次提交论文发表演讲。 1、《没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传记著作,2001年5月。
2、《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侨报社,2002年5月。
3、《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中国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载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经营纪要》1995年。
2、《中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6年总第3期。
3、《中国经济多重结构的变化》,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7年总第4期。
4、《论人口过度增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人口变动和经济成长》,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8年总第5期。
5、《中国的出生力变动及其要因》,载日本《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1999年总第3期。
6、《中国的将来人口和结构变动》,载日本《东瀛求索》1999年总第10期。
7、《中国的人口流动》,载日本《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2000年总第4期。
8、《中国的将来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0年总第7期。
9、《中国的经济转换与雇用及失业》,载日本《亚洲文化》2000年总第24期。
10、《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原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人口
与计划生育》2001年第5期。
11、《中国的经济开放与经济型人口流动》,载《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12、《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动态变化》,载日本《东瀛求索》2001年总第12期。
13、《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展望》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4、《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人口因素》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2年总第9期。
15、《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10期;转载于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中国经济技术
发展优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
16、《转轨时期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载《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7、《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原载《人口与经济》2002年增刊;转载于北大学子编辑部编《北大学子》2003年第3期。
18、《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9、《中日企业在职教育培训模式比较》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期。
20、《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载《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
21、《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载《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2003年4月。
22、《中国如何应对21世纪人才大战》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5期。
23、《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影响因素》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4、《中国的经济起飞与人口动态》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3年总第10期。
25、《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策略》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8期。
26、《中国生育率转变的因素分析》,载《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27、《中国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载《中国统计》,2003年第12期。
28、《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载《中华名人文论大全》,2004年4月。
29、《经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圈的发展》,载《求实》,2004年第5期增刊。
30、《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载《跨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8 月。
31、《人口投资与经济发展》,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8期。
32、《人口质量与科技进步》,载《中国当代经典论文》,2004年9月。
3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载《当代杰出管理专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
34、《中国的人口增加与粮食供求》,载《当代中国科教文集》2004年9月。
35、《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失业》,载《与时俱进 走向辉煌》,2004年9月。
36、《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载《中国人才》,2004年第10期。
37、《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载《当代中国百业英才业绩·论文卷》,2004年10月。
38、《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原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4年11月16日;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2期。
39、《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载《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6期。
40、《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载《中国改革发展理论文集》,2004年12月。
41、《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消费》,载《历史的回眸──共和国改革文集》,2004年12月。
42、《中国人口控制的人口经济效益》,载《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论文获奖文库》,2005年1月。
43、《人口发展与资源》,载《中国党政经济文献》,2005年1月。
44、《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载《21世纪理论与发展优秀论坛精典》,2005年2月。
45、《试论乡镇企业就业与剩余劳动力的关系》,载《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
46、《论21世纪全球化的人才竞争策略》,载《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2005年2月。
47、《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3月。
48、《人口转变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载《中国当代思想宝库》,2005年4月。
49、《人口与矿产资源、能源》,载《共和国的辉煌理论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载《当代专家论文精选》,2005年5月。
5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总第12期,2005年6月。
52、《人口与土地、森林资源》,载《当代创新专家文论大全》,2005年6月。
53、《人口与劳动力供给》,载《中流砥柱》,2005年9月。
54、《中国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载《WTO与中国经济》,2005年10月。
55、《论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载《中华名人文论大全 Ⅱ》,2005年10月。
56、《论就业政策与充分就业》,载《中华名流世家──中华成功思想博览》第二卷,2005年11月。
57、《论早期的经济适度人口学说》,载《中国精神文明大典 论文卷》,2005年12月。
58、《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载《华夏名人论坛》第二卷,2005年12月。
59、《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月。
60、《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1、《从萧条到低速增长的日本经济》,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62、《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载《感动中国 人民公仆》,2006年1月。
63、《生育率的经济决策与经济分析》,载《中国当代优秀领导理论文选》,2006年1月。
64、《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2期。
65、《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与经济起飞》,载《文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3月。
66、《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发展》,载美国《中国经济评论》,2006年3月号第6卷第3期。
67、《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人口经济发展》,载《人口与经济》2006年增刊,2006年4月。
68、《日本的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载《中华知名人物理论创新宝库 论文全集》2006年4月。
69、《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载《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70、《日本的人口转变和战后经济复兴》,载《中国创新报道论文集》2006年5月。
71、《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文献》,2006年6月。
72、《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与分析》,载《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2006卷,2006年6月。
73、《英国的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载《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 文论集》,2006年6月。
74、《近代的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载《感动中国──时代杰出新闻人物》(经典理论卷),2006年9月。
75、《对孩子数量和质量选择理论的分析》,载《中华功勋人物论坛文库》,2006年11月。
76、《日本人口学科体系对中国的启发》,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
77、《20世纪前期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载《中华文明榜》,2006年12月。
Ⅷ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专业设置
本科课程
我院的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日语专门人才。毕业生回要求通晓日本答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日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在日语技能方面,听、说、读、写、译五会技能达到较熟练的程度。
特色课程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我院的两个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上,也即复合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语)及双语型专业——日语专业(副修英语)。
硕士课程
本学科点早在1981年11月,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了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文革后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博士课程
我校于2000年12月获得日语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自2002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生。本专业共分语法、文学和词汇三个方向。现有谭晶华、周平、皮细庚、沈宇澄和吴大纲等五位博士生导师。
Ⅸ 关于上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日语专业(副修英语)
你是想大学进这个专业么? 如果是的话
那么 首先 上外本科有个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版 其中一届有六个班权 三个专业
三个班是文学班 一个班就是你说的 还有一个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就是我的专业
如果你通过自主招生途径的话呢 英语练练好吧
高考么 不用说 分数到了就好 你现在学日语 就是以后进去起点就比别人高了
你考高翻?指的是英语么 日语专业 不大可能再考英语高翻了 日语的话 首先现在又日语高翻了么 有的话 你要考日语高翻 那还不如文学班 只有文学班才有 同声传译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