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发布时间:2020-12-24 17:47:57

⑴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怎么样

徐瑾也许正是一种历史感使优劣经济学相互区分开来。 ——J.K.加尔布雷斯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对于经济学史,意义何在呢?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汪丁丁曾经有意调侃说:既然经济学以崇尚“工具理性”自居,故而,经济学“不思”。那么一门不打算思想的学问,何来思想史?不过幸好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已经在他的天鹅之作《经济分析史》中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学习经济学史可以让后人在教学方法上有所获益,获得新的观念以及了解人类的思维方法。不过,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者,约翰61米尔斯更在意的却是经济学史中观念的演进。他通过对经济学的成长发展的全部回顾梳理,对经济学前世今生提出了不少批判的看法,要点不在于记载并叙述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而在于从人们据以作出种种判断的那些变幻不定的信仰和概念框架着眼,描述和分析经济学观念本身的事情。他讲述的是一种经济观念史,却是在一种批判的眼光观照下的经济观念史。毕竟,一切理性主义的首要原则就是勇于接受批判,经济学亦不能豁免。 根据人类学家的考证,大约在十万年前,人类刚有语言,几乎同时就产生了卖方和买方的交流话语,而经济学一词据说来自古希腊的家庭治理。虽然经济学在人类历史中看起来源远流长,但是经济学取得长足发展却是在十五世纪之后。荷兰学者安格斯61麦迪森把1500-1820年定义为商人资本主义年代,此间技术进步,资本主义形成,国际贸易、专业化逐渐成形,经济学借此一跃成为新兴而时髦的话题在欧洲传播开来。不过在当时,经济学家的身份尚暧昧不明,他们往往首先是政治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博物学者;且不谈对经济学有巨大贡献的霍布斯、洛克、牛顿、配第、休谟这些网络全书式的巨人,即使是公认得经济学祖师亚当61斯密,当时也被认为是一个伦理学者,为他最早赢得声誉的著作是《道德情操论》。不过在1870年前后,学界终于起了变化,经济学的学科名称由“政治经济学”换为“经济学”,经济学也终于掌握在学院派手中,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学科。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经济学无疑占据科学智力的支配地位,学术地位与研究领域不断上升,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议论也由此诞生,可见眼下经济学极一时之盛。随着经济学地位的上升,对经济学家的刻薄也见诸报章,比如“五个经济学家有六种观点,其中有两个是凯恩斯的”。虽是玩笑,却说出了经济学观念上的芜杂。在二十世纪,经济学最为明显的两次变革分别由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他们的学术观点除了在学术领域得到承认之外,也极为广泛的地影响了公共政策。凯恩斯师承马歇尔,却最终叛离古典经济学,催生了宏观经济学。或许是信奉“长期来看,我们全都会死”的理念,凯恩斯关注最多还是在于如何解决在他的年代最为重大的大萧条以及经济混乱问题,所以,《凯恩斯革命》作者评价凯恩斯“特别务实,关注的几乎都是政策问题”。 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由于凯恩斯主义被认为应该为美国的通货膨胀以及大政府模式得出现负责而被人诟病。在60年代弗里德曼发表《美国货币史》时就指出如果政府减少干预的话,大萧条或许可以幸免,随后三十年货币主义的观念逐渐成为政策主流。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理论根本性的影响在于鼓励政治家们去做他们喜爱做的事:花钱但不增加税收,因此促成了七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约翰61米尔斯虽然不完全认同凯恩斯的理念,但是他指出并非因为凯恩斯没有远见才导致七十年代的经济滑坡,恰恰是因为凯恩斯之后缺乏像他那样的继任者才出现了诸多经济问题。对于晚近颇为占据优势的货币主义,约翰61米尔斯批评货币主义起家的简明真理“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之后不久出现的通货膨胀说之间有一种严格的相互联系”已经大打折扣,各国政府也在逐渐放弃那些实行得过了头的货币主义政策。 约翰61米尔斯认为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就如何统筹兼顾地实现为大多数人所明显期望实现的经济政策目标形成普遍而有启发性的理论。在最为重大的经济问题上,经济学家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见地,比如经济增长率为什么会在西方各发达国家那样极端不稳定?为什么失业问题会在许多国家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为什么尽管目前物价上涨这么慢,但通货膨胀的阴影却仍然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在当今世界上,为什么无论是收入的分配还是财富的分配都已变得这么不均等?在他看来,左派经济学家和右派经济学家的区别只存在于分割蛋糕的方式不同而已。总之,一句话,他认为经济学走了不少弯路,原本经济学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他的书的开篇就是“经济学是本书认为需要对之予以严肃指责的一门学科”。 还是熊彼特说的一句话道出实情,任何时候,以各个阶段的需要作为立足点来进行判断,经济学的绩效总是低于人们的合理期望,并有加以适当批判的必要。由此不难理解经济学何以长期以来在公众视野中总要为经济衰退,失业,萧条,通货膨胀买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经济学毕竟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解释世界已实属不易,不能过多期望它去改造世界。 [英]约翰61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高湘泽译,商务出版社2005年11月,22元。

⑵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一、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

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

概,撷取精华。

二、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三、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

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

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四、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

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五、钱钟书的笔记读书法

钱钟书先生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

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

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

(2)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扩展阅读:

阅读方法是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有不同类别和层次。

1.综合类,有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2. 分项类,有解词、释句法,文章结构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归纳法等;

3. 与思维方法结合,有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和演绎阅读法等;

4.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

5.按文体阅读,有散文阅读法、小说阅读法、诗歌阅读法、剧本阅读法、科技文阅读法等。

⑶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定义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专就说这个国属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

(3)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扩展阅读

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区别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任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讲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等。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挥作用。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2、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用经济规律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

(4)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扩展阅读: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以及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与叙述的方法等。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2、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3、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科学思维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⑸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长期性: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5)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扩展阅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而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称为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区别于封建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依附形式发生变化,依附程度减弱,且无产阶级完全不拥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少数剥削阶级通过掌握生产资料来控制社会分配,使财富流入资产阶级手中;

小资产阶级是所谓的市民阶层,俗称小市民,这一阶层包括小商人及小作坊主等,大都参加劳动,是独立的经营者;从剥削关系上看,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或者只轻微地剥削他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有些人认为其不属于资产阶级;

但是其拥有一定的资产,希望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以扩大自己的产业,由于在经营上受封建制度的阻碍,因此在政治上和其他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那就是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⑹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6)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扩展阅读:

1、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第一个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而不是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更是在哲学史占据着枢纽的位置,将传统形而上学推向顶峰的同时,黑格尔又是第一个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哲学家,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奠定基础。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理论体系。它反对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以生产领域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资本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初期。

3、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⑺ 官本位是什么意思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糟粕”的那部分。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和“官本位”内在联系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上看,封建社会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员,官员按照级别分封土地。与皇帝同父异母的人都定为同姓亲王,拥有皇帝分给他们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2、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从州、郡、县到中央,通过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结构,这样的社会必定导致“官本位”。

3、封建社会推崇皇权至上,普天下皆为皇土,一切都是皇帝的,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封建社会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极致,社会上“官本位”的土壤就是来自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

(7)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扩展阅读:

计划经济强调“官本位”的表现:一是在管理机制上过于集权,二是片面突出政治,淡出经济效益和利益,三是只讲公平而没有效率,平均主义慢发展,造成短缺经济。

排队凭票购物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最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造成了“两个不适应”,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这也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因。

⑻ 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经常看到有人问这个问题,那就是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的话,人们的说法很多,但是我看到像国学大师,季羡林,人家90多岁所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就是说人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你的人生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说你碌碌无为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可能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但是如果说你能够发光发热,对你的外部环境做出一些重大的影响,那么你的人生就极其的有意义。

而在世界的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对于整个地球的影响非常的大,他就是马克思。

追随爱妻而去

马克思与燕妮成婚于1843年,在1881年,他的妻子燕妮去世,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也经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在1883年马克思积劳成疾去世了。

阅读全文

与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