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学中的“劳动对象”具体是指什么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回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答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㈡ 经济学中“劳动与资本”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中的劳动(labor)和资本(capital)是生产某种产出的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投入一定量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得到一定的产出。
㈢ 在西方经济学中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各是什么含义
马克思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和资本土地一样是普通的生产要素而已
㈣ 劳动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等效用曲线
也称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在这曲线上每一点各种商品的消费组合方式效果相同。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离原点越远的等效用曲线代表满意程度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
等效用曲线上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x为保持效用水平不变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y的数量称为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即:MRSxy=-Δy/Δx。等效用曲线的斜率是该点MRS的近似值,当Δx、Δy变化越小时该近似值越准确。
等效用曲线有无数条,由若干条无差异曲线可构成无差异图。消费者能实现多大效用及如何组合,取决于其收入I和商品价格P。
-----------------------------------------------------------------------------------------
边际替代递减法则:
等效用曲线上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随着x的增大而不断递减。其实际含义:当商品x相对较少时,消费者愿意以较多的y换取一个单位的x;而当商品x数量相对较多时,消费者只愿意以较少数量的y换取一个单位的x。
边际效用
表示的边际替代率为:MRSxy=MUx / Muy,即: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为商品x的边际效用与商品y的边际效用的比值。
http://..com/question/17048562.html
-----------------------------------------------------------------------------------------
工资形式即计量劳动和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它规定着劳动状况和劳动报酬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工资形式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形式等。其中,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两种基本形式,奖金和津贴等是辅助和补充形式。
http://www.51labour.com/zixun/zx-14642.html
http://www.shenmeshi.com/Social/Social_20080826160921.html
㈤ 经济学里的劳务是什么意思
劳务(services),以活劳动形式为他人提供某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以实物形式回,答而是以活劳动形式提供某种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也可以是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的需要。劳务范围很广,根据提供的服务类型分为:①生活服务。指直接为人们生活提供的服务。如:饮食、理发、浴池、旅店、影院、剧院等。这种劳务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②生产服务。指为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提供的服务,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继续。如:运输、保管、包装、维修等。这种劳务也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由于劳务的部门、行业或职业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服务所起的作用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服务能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如:艺术、旅游等;有的服务与生产过程直接发生联系,如: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商品的分类、包装和保管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这类活动是生产性的,能创造价值,计算其成果时,应计入国民收入中,其他劳动并不创造价值。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价值愈多,劳务部门、行业或职业有逐渐发展的趋势,面临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挑战的未来社会,这种劳务性的服务部门更会大量发展。
㈥ 政治经济学中提到的劳动有哪些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需要注意的是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此处的“财富”实际上是指使用价值,泛指所有的自然物)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的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正是在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为剩余价值奠定了科学基础。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怎么理解
政治经济学定义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人版们的实际劳动,而抽象劳权动是指人们劳动产生价值的过程。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将价值凝结在了商品之中。
简单来说就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无法衡量,而商品之所以可以进行交换,是因为商品内在的价值是同质的,可以衡量,因而可以进行交换。
㈧ 经济学中“劳动”包括什么
经济学中“劳动”包括:劳作和运动。是经济的表现形式。。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在运动之中。
㈨ 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
学术定义
劳动经济学 labour economics
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形成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1856~1915)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西方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晚于西方的劳动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政策的学科。目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着重研究与劳动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1892~1975)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了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机构。8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体经济科学,它应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形式、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等主要内容。
㈩ 宏观经济学,劳动需求曲线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劳动需求曲线:劳动的需求来自厂商.劳动的需求价格决定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内品.由于劳动的边容际生产力递减,所以,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是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段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