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论文线性规划和高中数学有什么联系区别
库普曼斯与康托罗维奇的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线性约束条件版下线性目权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出的最优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相对来说,与大学的线性代数关系较为密切(求解不等式联立方程组)。至于与高中数学,只能说高中数学是其一个基础吧,其实高中数学本身属于经济数学的基础知识。
『贰』 请问在哪里能看到历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最好是中文,只能找到英文也没关系了,找到中文的追加分~
诺贝尔奖不是根据某一篇论文发奖的,可能是系列的研究而得奖的,
你可以去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看看他们因什么得奖,然后上JSTOR搜索
『叁』 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关于哪个领域
市场配置。
瑞典皇家科学院已决定将2012年度瑞典央行纪念诺贝尔奖授给授予哈回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及加答州大学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他们得奖的理由是“以鼓励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
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了一个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恰当地匹配不同的市场主体。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改善了许多市场的表现。
『肆』 关于2004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具体问题
属于宏观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的研究,比如平稳性检验,广义胤治龇?最大似然估计,广义ARCH分析等等.
数理经济学严格来说不能说是经济学的分支或者领域,因为数理经济学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他们都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除了少数几个外(包括布坎南,诺斯,科斯等人)都是数理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都涉及数理经济学工具的应用.
经济学的领域基本可以划分为(不过随着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领域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简单的说是某个领域越来越没有意义,而更多地说某人的贡献):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学),博弈论,激励设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经济史,公共选择理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等.
回答增加的问题:不是!动态计量经济学是涉及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学,不一定是有关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可以是有关金融数据的问题,也可以是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问题.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甚至不涉及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有一个笑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一定知道哪个大学计量经济学研究最强,但看Prescott任教的大学可以知道那个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肯定不强.事实上确实这样,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全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表现一般.在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中他们之所以能够不使用计量经济学也能够证明理论的正确(实际上用计量经济学检验却证明他们理论的不正确见坎贝尔和曼昆(1987))是因为他们发展了一种研究范式,就是calibration(校准)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基本的微观经济学事实选择一系列参数值,然后将模型就各种序列的方差和协方差所作的预测与数据中的方差和协方差进行对比.这种方法的提出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上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你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以后可以看看他们1982年的那篇经典论文。
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确实是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最重要且截然不同的领域,从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说他们没有什么关联性,(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进行数据分析所需要的检验理论和估计理论,可以说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数据,因此一般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行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人的行为)如果说有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内在的关联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中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宏观计量经济学并不是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在宏观中的应用,同样微观计量经济学也不属于微观经济学。之所以有这样划分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数据的一致。比如宏观计量的数据一般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比如经济增长数据,微观计量所用的数据一般也是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数据。所以说他们只有相关性不存在包容性。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的划分根据国际惯例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还可以有半参数计量经济学。
我想你的看法应该是由于国内没有计量计量经济学专业只有数量经济学而数量经济学包括了计量经济学方向。这是前苏联的习惯。但在北美没有数量经济学专业只有计量经济学专业,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除去计量经济学方向以外的只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必要的知识准备而已。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在国内想从事经济学研究最好不要去西方经济学而要去数量经济学读研究生。
可能我说的还不够清楚明白,推荐你读一下这篇文章: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http://wise.xmu.e.cn/Master/Download/UploadFiles%5C2007641236417055475115776.pdf
作者:洪永淼,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终身正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本文是洪教授的一篇工作论文,已经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半年的某期上(我忘记哪一期了)。洪教授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期刊)上的一篇有关世界计量经济学家排名中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排第十五名,华人计量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三.
同主题文章:论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http://wise.xmu.e.cn/Master/Download/UploadFiles%5C2007831636597055475115776.pdf
作者:洪永淼,汪寿阳
我想他们的看法应该比较具有权威性吧。
ps:对liyssy朋友一些观点的回应:你现在的关于计量经济学作用以及地位的观点也是我本科时候的看法。这也是很多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甚至是教授也有此看法,所以并不奇怪。只是你好像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建议你看看我推荐的两篇文章。至于你有关宏观相关的看法,我只能说我不敢苟同,因为凯恩斯经济学是现在的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源头,而且凯恩斯主义仍然是现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当然是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但基本思想并没有大的改变。如果你有兴趣从事经济学学术,你会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我个人很难在有限篇幅内解释一个你不怎么赞同的观点。还是留给你自己去探索吧。作为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一个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不敢说我一定比你知道得更多,只是我可能比较幸运地比你接触更多国际前沿的经济学以及一流的经济学学者。仅此而已。
最后再强调一点:计量经济学不等于国内的数量经济学!
『伍』 哪里可以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论文
你可以去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看看他们因什么得奖,然后上JSTOR搜索,很少有中文的,大都数都是英文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1968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9年10月14日,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由阿比吉特·班纳吉、艾丝特·杜芙若及迈克尔·克雷默摘得奖项。
『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相关信息
约翰·纳什(JohnF Nash),生于1928年6月13日。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1950,约翰·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基本简介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 约翰·纳什生于1928年6月13日。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 从事博弈论研究 纳什在上大学时就开始从事纯数学的博弈论研究,194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更是如鱼得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特别是在经济博弈论领域,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继冯·诺依曼之后最伟大的博弈论大师之一。他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的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由于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妻子的付出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唯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小约翰-纳什是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最不幸的,又是不幸中最万幸的人。 纳什不是一个完人,他举止古怪,离经叛道。曾经想放弃美国国籍,几乎遗弃了同居女友和亲生儿子,与深爱他的贤妻艾莉西亚离婚…… 学术成就 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被誉为天才的数学家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所创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 1944年约翰·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 “纳什均衡”博弈均衡概念产生 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 影视作品中的纳什 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尔里斯当牛津大学艾奇沃思经济学讲座教授时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文章,特殊的人才,必须有特殊的选拔办法。生平介绍 孤独的天才 纳什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 ,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内向的男孩 Nash于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WestVirginia)的布鲁斯菲尔德(Bluefield),从小就被描述为一个孤僻、内向、离群独处和缺乏社交技巧的男孩。在中小学他没有显示出多少不同寻常的才华,后来因为获得乔治西屋竞赛(George Westinghouse Competition)的奖学金在1945年6月进入卡内基工学院(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开始以化学工程为专业,后来才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两次参加帕特南(William LowellPutnam)数学竞赛,却没有进入前五名,这让他产生了些许挫折感。1948年他20岁时以BA和MA的数学学位毕业,同时被哈佛(Harvard),普林斯顿(Princeton),芝加哥( Chicago)和密歇根(Michigan)录取为数学研究生。 一笔优厚的奖学金 由于一笔优厚的奖学金,Nash选择了Princeton,来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当时生活的地方,并曾经与他有过接触。他显露出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的兴趣。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Neumann)在1944年与Princeton 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士特恩(OskarMorgenstern)的著述《博弈论和经济行为》,通过阐释二人零和博弈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1950年,22岁的Nash以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 同年,Melvin Dresher和Merrill Flood在RandCorporation在一项试验中正式引出了归功于A. W. Tucker的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而Nash的论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后来称为Nash平衡的概念,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theory)和交易理论(bargainingtheory)作了奠定性的贡献。非合作博弈处理的是多人参与游戏——而不是像囚犯困境中的仅仅两人——时每个游戏者的最佳策略。
『柒』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心理学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及论文(中文版)哪里有
1901年12月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杜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订《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大韩民国金大中2000年因促成朝韩两国首脑的首次会谈而获得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编辑本段]诺贝尔奖-中国人与诺贝尔奖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丹增嘉措: 1935年生于西藏,中国国籍,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但中国政府拒绝承认;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2008年10月8日钱永健与马丁·沙尔菲、下村修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编辑本段]诺贝尔奖-相关词条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以看看诺贝尔奖网络 http://www..com/s?wd=%C5%B5%B1%B4%B6%FB%BD%B1&tn=sitehao123&bar=&oq=%C5%B5%B1%B4%B6%FB&f=3&rsp=1
『捌』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回顾(1969-2013): 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贡献: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贡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贡献: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纲纳·缪达尔(瑞典) 贡献: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贡献: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贡献: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贡献: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贡献: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贡献: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贡献: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宾(美国) 贡献: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贡献: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贡献: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贡献: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贡献: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贡献: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国) 贡献: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贡献: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贡献: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年默顿·米勒(美国)、哈里·马科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 贡献: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罗纳德·科斯(英国) 贡献: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贝克(美国) 贡献: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贡献: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贡献: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贡献: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威廉·维克瑞(美国) 贡献: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罗伯特·默顿(美国)、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贡献: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马蒂亚·森(印度) 贡献: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贡献: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贡献: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年迈克尔·斯彭斯(美国)、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贡献: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美国)、弗农·史密斯(美国) 贡献: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年罗伯特·恩格尔(美国)、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贡献: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贡献: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2005年罗伯特·奥曼(以色列)、托马斯·谢林(美国) 贡献: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贡献: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7年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埃里克·马斯金(美国)、罗杰·迈尔森(美国) 贡献: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贡献。 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贡献: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贡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国)、戴尔·莫滕森(美国)、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贡献: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贡献: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 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玖』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论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S.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B.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