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华大学都有什么系
清华大学包括工程物理系、化学工程系、天文系、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专、环境学院、机械属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交叉信息研究院、工程物理系、材料学院、理学院、生命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以及经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和医学院。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
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2. 中国人民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本人人大研一在读,说到人大值得读的专业,我也有很多想法,下面就分享给你听听。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一所好学校比一个好专业更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清北人”的名声可一点不是吹出来的,都是实打实存在的。只要你有能力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一点上你就已经胜利了。
图为人大明德楼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个人感兴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发展为事业,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吗?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3. 名人读书小故事(50字)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 南开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错过悔终身
南开的老师都是很厉害的啦,但是有几位老师是不得不去蹭课的,不然简直后悔回啊,这些老师是典型答的人好课还好。
排在首位的当然要属史广顺老师了,这位老师简直就是大神一样的存在,他是南开计算机学院的副教授,自己同时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目前在南开教授一门选修课,叫做辩论与修养。
5. 名人读书的故事20字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鲁迅一枚金质奖章。鲁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鲁迅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2、爱因斯坦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3、马克思
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马克思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马克思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4、华罗庚
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5、况衡
况衡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列宁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7、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6. 跪求30部必读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国学经典txt下载地址
关于“跪求30部必读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国学经典txt下载地址”这个问题,大致可内以参考下面容的解答:
国学,根据网络的解释是:“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或“国学”等。”
在国学应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翟鸿燊,翟鸿燊把国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著有《大智慧》、《道法自然》、《国学中的管理之道》、《高品质沟通》等。
关于“翟鸿燊大智慧下载”,可网络一下“”。
7. 简评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的现象
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的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京师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为地方学校。国学即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人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既是一种出身可直接授官,也可科举做官。取得地方学校人学资格的各级考试叫童生试,简称童试。通过童试录人各级地方学校的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生员每年都必须参加由提学官(清为学政)主持的两种考试,并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一种是岁考(岁试),目的是考查在校生员的学业。另一种是科考(科试),于每届乡试大比前为选拔参加乡试的优秀生员而举行。成绩列一、二等的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会试落第的监生可选授小京职、府一级的佐官、州县正官或教职。落第的举人,地位与监生相近。清代对举人的选用几经变动。顺治时规定,会试五科不中的准栓补知县,一科不中的授教职。雍正、乾隆年间实行“明通榜”制,即于正榜外续出一明通榜,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好的举人补授出缺的学官。乾隆以后就实行大挑制了。
武则天时开科的武举明清也沿袭,但不定期举行,到明中期开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分内外场,清代沿袭。外场考马、步箭、弓、刀、石。内场默写五经。其乡试、会试、殿试及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与文科同,仅加武字以区别。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明清继续延续,武举出身做不了大官,所以民间亦不重视,到1901年废止。
科举的演进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自王安石推行经义取士的积极作用逐步被其发展的消极作用压倒。
到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极盛,而其弊端也渐达极致。明清的八股取士把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于僵化、刻板而无用的八股选本。其一整套苛酷、繁琐、等级森严的科举、学校制度使社会知识阶层被囚禁在程朱注疏、八股章句的枷锁中,挣扎攀爬在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层层阶梯上,丧失了唐宋以前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魄力与自主精神。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的腐朽化使其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弊端发展到极点,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连统治集团内部也不断提出废止科举的奏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是会试之年,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联络各省一千多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绝和约(马关条约),变法图强,提出富国、养民、教民、改官制、讲外交、学习西方主张,特别斥责八股取士残害人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决定改革科举,乡、会试第一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科技)策,三场试四书五经义,一律不用八股文,同时废武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举行了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会试、殿试,两年后正式宣布废除科举。至此,自唐以来绵沿约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的国家,也是我国在古代国家制度上的重大发明,对近代西方各闰产生过很大影响。《大英网络全书》高度评价中国科举这种不论出身、财产、地位、名望,凭个人学识平等考试、竞争政府公职的方法。法国经济学家、重农学派代表奎纳在其所著《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就主张仿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1853年,英国也逐渐推广,之后为近代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在世界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