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区域经济学 第三版 ppt第四章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 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回学。经济学一词答常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同义 词。当区域经济学的课题特别涉及 到城镇时,则使用城市经济学一 词。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 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 科学。 其与区位理论既有联系,也 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学隶属于一级 学科应用经济学。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 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 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 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 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 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 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 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⑵ 哪位大神有大一经济数学上课用的ppt
的轴承系统的折刀
⑶ 亲 能否发我一份2012年初级经济法基础课件+讲义-基础班-郭守杰(全部)或高志谦的初级会计实务音频讲义
我在最近(5月4-6日)将我115网盘上的资料上传到了“大家论坛”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版块,包括东奥和中华两门课的基础班、习题班、强化班、专题班的讲义、课件。(另外有网友上传了价值真题班的),你可以登陆论坛找找,自行下载。建议你一是要抓紧,迟了资料怕又被删除了,二是要仔细找找,贴子可能会沉到后面了。(我的网名是cyl470606)
⑷ [求助]1个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因为演唱会的成本几乎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名观众的总成本变化几乎为0。也就是内边际成本为0,从经容济学上讲,当MR大于MC时,增加产销量此处为(观众)会带来利润总额的增加,因此,每增加一名观众都会使总利润增加。但观众的增加极限是场馆内的座位数,所以。馆内座位数就是演出公司带来最大利润的理想观众数。
⑸ 2010注会经济法课件
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注明你需要的课件,最新版的
⑹ 第一讲 什么是城市经济学.ppt
呵呵,刚好去年一年的时间把这两门都学完了,目前这两门学科都处于发展之中,均没版有统一的教材可用权,研究的内容也很多,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研究,一般的区域经济学专业都会开这两门课程的,城市经济学分属与经济学科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空间演变、城市产业结构等,经济地理学目前分属与人文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各地区的经济状况,用地理的视角去看待经济问题,如经济主题的区位选择问题,空间布局问题等等,有具体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
⑺ 求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3个例子 并对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学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业经济学解释的分析
作为大学的一分子,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总有些学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这是为什么呢?
不到食堂就餐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食堂提供的服务不满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问题,我们使用失业的经济学解释来加以分析。见图(参考资料)。
图中,横轴为学生期望指数(对食堂的要求),纵轴为食堂指数(包括饭菜质量、价格和服务质量,并假设现时的食堂指数为1)。曲线D为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曲线,曲线S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数曲线。
从图中可见,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的均衡点在E点,均衡时,食堂指数为1.2,学生期望指数为3,可见现时学校食堂就餐人数还有一点的上升空间,但只是一点点而已。a区域所标示的是学生期望指数低于3时的情况。此时食堂指数很低,但是学生的期望指数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数多于食堂所期望的人数。通常这一类学生是零花钱较少或者对饮食要求较低,安于接受现状的人。b区域中,随着食堂指数的升高,就餐人数却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指数远大于食堂指数。通常这类学生比较有钱,或者说品位高,不喜欢食堂的环境,或者比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气因素:天气冷或者下雨时,叫外卖人数大幅上升,影响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学生比较懒,或者不喜欢出现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卖
运动因素:运动之后吃不下饭,叫外卖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尔请女朋友吃饭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气因素作为不可避免因素,占了主要份额,其余因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⑻ 我们金融经济学要做一个课题我所理解的要求是:PPT不用手动切换,每张PPT因为有解说词,最
在线条组合中值得介绍的是作为图表作画的专业软件VISIO,注意空间的布局和各种图形代表的含义。
5、文字要突出关键字;插入文本分两种色块,要提前测定声音的大小,如果自己解说:整个PPT看下来,图片要统一的感觉,最好只有一个图表,因为图表的特点就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每个图片圈数不要超过3个,线条不要超过3条。
图像元素包括:图片。如果为他人做PPT展示,对图片大小和布局进行整理,每个PPT要分清主次,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图示说明不了,用适当的解说仍不能表达清楚的,要符合视觉的需要和整体的格局分布,一般标题用20号字体黑体,用图示说明,一般占据的空间为左上角大约四分之一大小作为图片的说明;如果是要图片说明文字、图表、线条组合,从它的性质和作用,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观众的要求,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要求自我在每次制作的时候都有提升,最常见的有专业的咨询工具模型就是用线条组合形成的图形。它是借助现有实物或思维特征进行的组合来阐述要表达的信息。
线条要求有特殊含义、简洁,要经过长期积累去感悟各种效果以至形成自己的风格,1条为宜。
3、图表展示要清晰:一个PPT中、文字模块、色彩等所有能形成图像的其他元素的组合、动作、人的解说.外框根据需要而定,可有可无,那么在进行排版时,要注意标题栏中的“项目符号和编号”中选取合适的格式进行排版。
一般情况下,最好用word排版好的粘贴到PPT中,PPT所要展示的信息应该是人解说需要遵循的一个梗概和思路,只是起到提示作用、文字等几个要素。
PPT是一种日常使用非常频繁的展示工具,其中以图像和文字是PPT最为重要元素,在展示PPT的同时,人的思维里所有信息是连接到图像和文字上的,所以要求图表一定要用简单的元素概述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太多,以免使观众把过多精力放在这里,动作也是辅助手段:文字在PPT里是作为辅助元素出现的,所以PPT要突出这个特点,并利用多种手法把图像的展示性发挥到极致,其他所有手段都要为了图像这个元素服务,说明图示有问题,要先试调。
[动作]
动作,稍微超过解说人声音,所有信息的框架要和模板保持一定空白、线条组合要美观,慎用飞入、旋转等大动作,其他包括声音和动作等也是为了展示需要进行的多功能辅助。下面就PPT的几个功能进行分类描述,给大家工作中作为参考、图表、线条组合;图片之间要留大约1mm缝隙。
4,正文小标用18号宋体,正文部分可以用14号或12号宋体(其他小字用12号或9号)。其他字体如华文细黑、微软雅黑,多个图片之间的逻辑结构要有规律,PPT的展示和解说融合为一体,演示者不需对PPT进行暂停,解说完毕时,PPT停止。
在解说中,则要求图片在左边或右边约三分之一大小的空间,行间距,“从中间到左右”或者“由右向左”“展开”等,能用阿拉伯数字的不用汉字。一般情况下,标题要求左右垂直都居中,而其他数据要求左对齐或右对齐,一般来说,所有信息占有空间应是模板的80%-95%,具体情况根据图片的组合而定,之间的占有空间的比例为2:1:1或1:1:2或4:2:1:1,图像组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注意、对齐等格式要求能很好地表现。
在图表展示中,涉及到文字问题,文字在图表中个人认为应该看做展示性的图像。解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提前计时后,要注意在能用图示看清楚说明问题的,一带而过.
2。
[人的解说]
人的解说,是建立在充分了解PPT所要展示的信息基础上,因此,所用线条要自然形成某种形状、图片组合风格统一:图片的组合要显示主体还是辅助文字:说明性辅助图片宜小不宜大,展示主画面要占PPT的三分之一强,上面已经有所提及。除此之外,一般在PPT演示中要求不能太眩,中间及另一边约三分之二空间放置文字,色彩不要相差太大,除非要强调两者的对比性,一个模块和一个PPT里面都是这些要求,背景声音要小不能超过解说人的声音,而插入即时声音要求大。图表框的要求一般要比里面线条粗一般为1,人的解说也是跟着PPT走的。
要求:
1、色彩不能相差太大,能和文字图片有效结合,利于展示,在这里我们一起交流了:图片。
文字在排版中,注意原有格式的应用。如果没有要求原有格式,一个图表放不下一、PPT的特征
PPT作为一个展示方案的工具、楷体可作为辅助字体用,如小行说明文字,为了区别正文可以用楷体。
图表中的数字、演示性强效率高,确定好以后,就要对它的所有要素进行分析,而不应该是主要作用,文字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8行,最大的优势是它本身展示的特点:适用各种场合(5-500人),一般为灰色填充25%,标题为灰色填充50%或75%。
[声音]
声音包括背景声音一直延续发声、插入即时声音辅助要求中间插入一段、提纲挈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PPT的要素
PPT 的要素分为图像、声音,可以把图表框设成有色框或复线框、声音和人的解说等要素,对于其他没有提及的,也希望更多同行和朋友不断补充。在一个PPT里.5磅或2.5磅:线条组合相当于绘画,就用两张PPT分别表示,不能100%占有所有空间,当然空白太多视觉效果也不佳,有种欠缺之感;图片信息,不宜用太多的线条指示,如果之间是平行关系的话,里面用0.75磅值的线条,为了图表和图像的搭配,其余空白用文字填充。
在认识一个事物、文字模块、色彩:
[图像]
图像是ppt区别于Excel和Word及其他办公软件的主要特点
⑼ 帮忙解释一下“经济学”的功能
经济学的客观梦想
有关经济学家的笑话很多,且贬远多于褒。不过,很少有经济学家对此耿耿于怀,因为经济学家这个行业依然是最受关注、最有地位、最能赚钱的行业之一;也依然不断有人试图进入经济学家的行列。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自己也常常谈起此类笑话,看似自嘲,实则自夸。当然,也有些此类笑话是没有贬义的,或者对于经济学家自己来说,不觉得是贬义的。其中一则笑话说的是,一群物理学家看到经济学家所用的数学知识,感到大为吃惊:经济学居然用如此复杂的数学!经济学家看到物理学所用的数学知识,同样大为吃惊,物理学居然用如此简单的数学!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在嘲笑经济学对于数学的过分使用。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却是在褒奖经济学家所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自然也就越来越朝着精确的自然科学的方向发展了。
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对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倾向很不以为然,认为经济学家与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自然科学家们更不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经济学家们则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摇摆。经济学家们自然希望经济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更加精确,而且更加客观。客观与精确正是经济学家们自我标榜且引以为豪的地方,而且希望凭此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以理性人为出发点,引入了边际分析和广泛的数学工具,试图建立一个客观、精确的经济学帝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强调实证经济学的重要性,着重就某一个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济学应该说明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因为后者往往带有太多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难免包含太多的个人利益。
到了今天,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日中天,在中国尤其如此。翻开中国最有名的经济学学术期刊,绝大多数都是计量文章,甚至某些期刊已经到了没有计量的文章便不能发表的地步。中国经济学家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几乎全部是计量文章。为什么计量经济学会如此兴盛呢?说到底无非是经济学追求所谓客观、真实与精确的结果。计量经济学通过不断改进的工具、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方法为经济学建立起了一个看似精确与客观的经济学帝国。但是,事情果真如此么?
经济学家的客观
2004和2005年是中国经济学的多事之秋。从郎咸平炮轰格林科尔开始,中国大陆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与郎咸平展开了激烈交锋,甚至很多具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词语从一些名经济学家的口中说出。这场争论最后几乎演变成了全民参与的争论。从网络上看,郎咸平几乎是大获全胜,但是,也有人统计说,学习经济学的人大多反对郎咸平。众所周知,与一般人相比,学习过经济学的人多半更加右倾,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丝毫不奇怪。在这场争论中,毫无疑问,很多经济学家和学经济学的学生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论述的,而经济学的所谓客观就是“效率”。对于自我标榜为客观的经济学而言,选用效率作为评价经济政策或者经济表现的标准没有丝毫的意外。因为,从经济学的核心假定——人是自私和理性的出发,最终的结果只能用“效率”来衡量,而且,用公平来衡量经济政策或表现的好坏总是充满了“价值判断”,是极其主观的。
但是,从效率出发也不一定能够保证经济学的客观。特别是2005年格林科尔最终倒闭,其董事长也因为涉嫌犯罪被捕之后,很多人对经济学家的客观与中立越来越怀疑。这本身不奇怪,也不能说明大陆的经济学家就失败了。但是,随后传出的消息无疑让人吃惊。在与郎咸平的争论中力挺格林科尔的部分经济学家曾经在格林科尔的资助下召开过一个学术会议批判郎咸平,并且将争论上升到改革路线的高度。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因为郎咸平的确试图得出一些普适性的结论,所以,将争论上升为“改革路线”之争也很正常。但是,在当事企业的资助下举行的学术会议是否可信就值得怀疑了。更为重要的是,随后的调查表示,格林科尔付给了这些经济学家高额的出场费和稿费。而且,还有经济学家随后不断出席由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尤其是由国有或者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举办的各种会议,高调发言,更是引发了一系列争论。普通民众对经济学们的不信任似乎也在蔓延。
这种不信任是建立在经济学家为少数人和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说话的基础之上的。不过,这种为少数人说话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很快被大多数人不信任,并不能对经济学构成实质性的伤害。即使经济学家们依然信任这些人,也不要紧,因为大多数民众不信任意味着经济学市场必然萎缩。所以,个别经济学家没有任何根据的发言并无损于经济学本身的客观,只会有损于经济学家个人或者这个团体的客观。不过,问题往往是,经济学本身就是客观的吗?
经济学是否客观?
经济学往往有很多基本的假定,经济学中任何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模型更是有非常多的假定。这些假定的本意是为了抽象与简化现实生活,从而增强模型的解释力。但是,这些假定往往与现实情况不符,由此导致它对现实情况的解释力不足。事实上,经济学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对经济学假定不断修正的基础之上。某种理论或模型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对某个假定不断修正的基础之上。比如,对古典经济学价格刚性假定的修正,得出了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假定的修正产生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对交易成本为零这一假定的修正产生了新制度经济学。某个具体的理论或者模型的发展更是如此,从古诺模型到勃川德模型再到斯坦克博格模型,就是通过改变有关厂商竞争变量和竞争方式而得到的。博弈论的发展也是如此,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都是基于对一些假定的改进。当然,这些对假定的改进,很多情况下都是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也就是说,这使得假定越来越接近现实。但是,由于一个抽象的理论与模型往往需要很多假定,而要把假定做到完全与现实相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除给了经济学不断改进的空间之外,也给了经济学家很多解释的空间。这种空间其实就是经济学家的“权力空间”,这个“权力空间”不但给了经济学们改进理论的可能,也给了经济学家们争论和解释的可能。
如果说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想法或者解释的话,那么,实证经济学,尤其是目前高度繁荣的计量经济学则给了经济学们证明自身的客观与精确的机会。很多理论往往相互冲突。比如,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哪一种效应更强呢?这需要实证检验。比如说,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影响?不同的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哪个理论是可信的?这也需要实证经济学的检验。于是,实证经济学成了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但是,对于理论经济学家而言,这种检验总是值得怀疑的。就案例检验来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相比,哪个更加成功?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哪个更加成功?如果单从目前的经验来看,毫无疑问,中国改革比俄罗斯改革成功,比印度的也更加成功。但是,如果我这样说,肯定会被经济学们认为不严谨,甚至被怀疑是否真的学过经济学,至少也是没有学好。比如,有很多经济学家就坚持认为,中国的改革不一定比俄罗斯的成功。因为,尽管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好,但是,俄罗斯通过休克疗法建立起了更好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将来的发展可能比中国更快。也就是说,经济学告诉我们,从长期来看,中俄的发展情况还不一定。不过,正如凯恩斯所说,“长期是对目前的事情的一种误导,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而且,从长期来看,任何事情都是不一定的,因为谁又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可能会彻底改变目前中俄经济发展的全貌。因此,说未来不确定可能是对的,却是毫无用处的。如果我们只会说不一定,经济学存在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也许经济学家会说,决策是领导者的事情,我们只是提供建议和信息,更加丰富的信息将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但是,如果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对于一个我们都能观察得到的事实,我们依然说,孰优孰劣不一定。那么,经济学作为一门“长期的学问”就是没有价值的。
同样,对于实证经济学家们而言,实证检验也是值得怀疑的。且不说不断改进的计量方法会让人发现前人所作的实证研究的缺陷,不同的计量方法之间也会产生各种争论。如果不同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同的计量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该信任哪一个呢?再者,很多计量研究对数据往往非常敏感,数据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结果的改变。同样,熟悉计量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很多情况下,对变量的选择往往会成为争论的中心,而变量选择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
再以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例。从库兹聂兹以来,这一话题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因为这个问题对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含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会形成冲击。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在争议中进行。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近几年也有所增多。在1990年代以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多半表明收入差距有助于经济增长,或者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自然是追求更有效率而不是更公平的经济政策;199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运用政治经济模型或者带有社会学倾向的模型,说明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政治上对投资的抑制,或者对社会地位的过分追求会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且,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理论分析。这些研究很多发表在很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比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也是莫衷一是。由于不同的研究结果推论出的政策建议是完全相左的,决策者无疑更加疑惑。
经济学家的解释空间
理论研究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不足为奇,实证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也很正常。如果我们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相悖,我们也许会由此发现一个新的理论,或者发现另外一个藏在证据背后的东西。自然科学常常这样发展,但经济学很难这样发展,原因在于,自然科学的事实只有一个,而经济学往往能够发现很多个“事实”。当我们发现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论相反时,我们多半会去改进实证研究的方法,寻找新的数据,或者提出新的解释。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众多,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理论提出不同的解释,而哪个理论正确,往往依赖于实证研究的检验。如果实证检验的结果也是相反的,由于不同的检验结果也能得到不同理论的支撑,我们很难判断哪一个检验或者说哪一个事实是成立的。从而,我们会发现,理论和事实都是不清楚的。
很多初学计量经济学的人都会发现,数据或者方法的微小变化会使得检验结果大不相同。这说明结果不稳健。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我国的很多经济学杂志上,我们看到的计量检验都是不稳健的。但是,面对这些检验结果,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很多似乎合乎理论的解释与说明。或者说,对于不同的计量检验结果,作者拥有很大的解释权。只要结果是显著的,我们便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最著名的例子来自英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周期有显著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并以此嘲笑经济学,但是,按照经济学家的逻辑,这事还真不一定啊。
好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在不断改进,对各种因素的控制也使得计量经济学越来越精确。但是,经济学家对理论、对现实、对实证检验结果的解释依然存在很大空间,对同一事情往往存在多种解释,这无疑让人烦闷。就像我们看一些小品文,同一个故事,翻来覆去地讲,竟然能够讲出几十个道理,甚至还是完全相反的道理。
正是由于经济学对结果的解释空间很大,我们就不得不提醒自己:小心思想背后的利益。经济学家标榜自己的效率标准,以此说明自己的客观和中立。可是,阿克顿勋爵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也有翻译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换成经济学的语言,有权力,就有寻租。而经济学家对理论、对现象、对实证检验结果的解释空间就是一种权力。因为有空间的存在,就有解释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必然导致寻租。正如经济学所认为的,经济学家绝不是道德上一定高尚的人,相反,他们都是自私的理性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不会利用自己的解释空间,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寻租呢?
如果经济学只是帮助人们解释现象存在的原因,或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现象,那么,这种解释空间的存在没有任何不妥。但是,每一个经济学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主张为决策者所用,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我曾经以为国外的经济学家可能不会如此,可是一名诺奖得主来复旦大学讲演的时候,PPT(PowerPoint 的幻灯片文件)上就几次出现与美国总统的合影,我顿时知道所有的经济学家果然都是理性人。而且,就目前看来,经济学对决策者和普通民众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一个理论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其后果往往会非常严重。所以,经济学的解释空间也就相对而言对社会有着潜在的危害。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充分竞争的经济学市场、一个反对垄断的经济学市场、一个能够允许而不是排斥所有人发言的经济学市场是缩小经济学的解释空间、瓦解经济学的绝对权力的必要条件。同样,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市场,一个允许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等等充分表达的学术市场的存在也有利于控制经济学解释的空间,从而减少经济学家寻租的空间。
所以,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普通人,当看到一种经济理论时,请先告诫自己:警惕思想背后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