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中价值,价格货币三者之间的关系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回币是在商品交答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联系: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把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我们就叫做商品的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价值的大小成正比,货币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在政治经济学中影响物价的因素有那些怎么样影响
政治经济学中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诸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的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 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来实现的。
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了“ 物以稀为贵 ”的现象,这就形成了 卖方市场 。
3、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了“ 货多不值钱 ”的现象,这就形成了 买方市场 。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价格是价值的币表现 。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高 ;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 越低 。
(三)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 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无关。
2、由于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个别劳动时间 小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就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促进企业努力提高 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 个别劳动时间 。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 等价交换 。
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 波动 。这一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原因有二:一是这一波动始终围绕着 这一轴心;二是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价格的平均值与 价值 基本相符。
③ 政治经济学原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么样形成的
1、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利润率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者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较高。
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
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
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2、生产价格的形成
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各个不同产业部门的个别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为前提。马克思说:“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它是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的中心。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使平均利润同各产业部门实际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发生了偏离,从而导致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在数量上的偏离。
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和社会总资本的平均构成相同的产业部门,平均利润才会同剩余价值相等,从而生产价格也才会同商品价值相等。
(3)平均价格政治经济学扩展阅读
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的形成对市场的意义:
1、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商品就不再按照价值、而是按照生产价格来进行买卖。这时,价值规律也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挥作用。商品的市场价格的规定也就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着生产价格这一重心而上下波动。
2、从较长时期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会互相均衡,从而它同生产价格的偏离就会趋于一致;而从全社会来看,尽管生产价格也是经常变动的,但它要以商品价值为最终限界,从而生产价格总额会等于商品价值的总额。
3、由于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它的一切变化归根结柢是以商品价值的变化为基础的。就每个生产部门来说,引起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不外是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或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动。
所以,在较短时期内,生产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商品价值发生现实变动所引起的。总之,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动总是离不开商品价值的变动,不是直接同本部门商品价值的变动有关,就是间接同其他部门商品价值的变动有关。
④ 政治经济学中的 生产价格 名词解析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部门平均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回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答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⑤ 政治经济学题 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举个例子,A公司发行股票,发行价是十元。在开市前的十五分钟,几个大的投资版者进入报价权系统,报出自己的价格,让电脑来撮合配对。买价是高的优先买入,卖价是低的优先卖出。这时候他们的价格是按自己提出的价格买卖的。没能买或卖的进入自由买卖的过程中。这十五分钟形成的价格就是股票的开盘价。
自由买卖股票是在开市后进行的,早九点至下午三点,股民,小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股票的买卖,报出要买或卖的价格,等着有卖或买的人。如果买的人多,价格会不断上涨,一直到有卖的人愿意卖为止。反之,卖家也是这样卖股票的。最后他们共同形成了股票的价格,就是收盘价。开盘价高于收盘价就跌了,低于就涨了。
⑥ 政治经济学中成本价格的作用
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成本价格” 这个范内畴容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它表示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是按资本价值的耗费量来计算的。所以,它比用劳动的耗费量来计算的实际的生产费用要小。这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
另一方面,它表现再生产必须得到补偿的生产要素的耗费,所以它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它是以价值形式表现,而不是以实物形式表现的。从这一点看,成本价格范畴也表现出它的资本主义痕迹。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其实,“成本价格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形成或同资本的增殖过程毫无关系。”因为这个范畴把资本耗费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混在一起了。
⑦ 价值标准和价格标准的区别(大学政治经济学)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专度的性质和功能属。价值标准是包括各项价值指标的一个价值系统,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
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这里的元、角、分,就是计量单位。在历史上,曾长期用金属作货币,金属的自然计量单位即重量单位,就成了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
⑧ 《政治经济学》在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形成过程中,( )(多选)
[1]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⑨ 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问题
这一观点抄是正确的。分析如下!
价值袭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是商品的货币表现,由于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响,从某一次具体交换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
因此,价格和价值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还必须明确,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价格更多地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外,还要受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的约束。
⑩ 政治经济学中价值量和价值总量有什么区别
这是市场价值规律,马克思经济学比这多,买本书看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资本主义以外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和比较不发达国家内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存的其他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恩格斯关于原始公社和相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精辟的研究,也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列宁对其的发展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中国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中国宏观调控方式在四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方面,由供给调节为主转向需求调节为主;由直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转向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计划调控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金融政策、财务政策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新机制。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扩展的财富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组要素。其它概念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量来表示。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又可以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观念形态的统一体。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当做神一样来进行崇拜。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简单商品经济:又称为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产品经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生产不再借助交换来进行。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价值实体: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市场机制: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由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联系。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过四种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超额剩余价值:也称“额外剩余价值”。因个别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最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当企业普遍都采用先进技术时,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帝国主义:也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企业。股份合作制:劳动者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企业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所有者;资金用股份制形式筹集,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企业由职工民主管理,厂长、经理由民主选举产生。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以G表示。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标准:货币的单位及其等份。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货膨胀率不仅会打乱经济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安定。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物化劳动: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消耗,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在其中有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劳动同物(产品)结合在一起,故称为物化劳动。活劳动:指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M/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利润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m/c+v。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价格标准:为了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货币必须以固定的计量单位作为标准。由国家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称为价格标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劳动强度: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也就有差别,劳动强度高,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多,反之,则少。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资本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商品所有权规律:各个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占有别人的商品。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占有了工人生产的全部产品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有机构成提高的的表现:C大V小(相对来说)。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额增大。劳动耗费:生产商品中的实际耗费,包括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两部分,相当于商品的价值C+(V+M)资本耗费: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量,即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相当于生产成本,是生产费用。劳动耗费和资本耗费是两个不同的涵义,两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劳动耗费大于资本耗费,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用资本:即预付资本,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在量上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借贷资本: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级差地租: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租金: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的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并有权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书面凭证。是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东,股票收益既包括股东的股息、红利收入,还包括因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股票价格:通称股票行市。指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价格。买卖股票实际上就是购买一种能取得股息或红利收入的权利,股票价格是就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预期股息的高低;二是银行的存款利息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票面额*预期收益率/存款利息率==股息/存款利息率。矿山地租:工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开采矿藏的权利,向拥有矿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资本家为获取已经建有(或者可以建造)仓库、工厂、商店或其他建筑物的地段的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动机。具体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粗放型和集约型的增长的区分依据是从经营的角度划分的。如果从生产规模扩大的实现方式看,可以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曾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财政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税收和国债,后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购买以及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调节、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贴现:银行的一种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通融资金,银行扣取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以票面余额支付现金给原持票人。票据贴现的过程相当于一种短期贷款。再贴现:商业银行将贴现业务所得票据转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银行利润率:是银行利润和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它相当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借贷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由职能资本家转让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法定存款准备金:各商业银行根据法定比率把吸收的存款转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标准化和约(合同)的转让,其交易的对象并不是商品实体,而是商品的标准化和约(合同)。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造成的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势。在这种条件下,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在这种条件下,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此市场条件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列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国际性经济组织。WTO的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等。中国于2001年被该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事实上的不平等:每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劳动多少便不同,社会默认这种不同的天赋,这种显现的差别也就体现在按劳分配中。按劳分配这种权利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我们所最终最求的目标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种事实上的平等。但按劳分配从另一方面说又是平等的。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不劳动者不得参与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平等的体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