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
1、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版、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权分配等。
2、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等。
3、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1)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著作扩展阅读: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
2. 国际经济学课程讲什么内容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学科, 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要素流动三部分:国际贸易部分主要阐明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部分包括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部分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运行规律,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问题、影响和对策。
3. 国际经济学研究什么
国际经济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招收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
培养目标:适应WTO运作规则,具备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运用技能的,能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等。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基础宽厚、注重实务、强化英语及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中的运用能力。
就业方向:该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管理方法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够预测商情动态,能够熟练应用外语和计算机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的能力。毕业生适合在海内外相关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工商合作等方面的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4. 国际经济学中的H-O理论是什么
从我国四月份的财政收入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人均消费水平下降,部分物价有所回缓,但部分食品价格还是有所增长的。因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所以政府放宽贷款政策及降息手段来救市。
5.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主要是一本关于什么都书,写的怎样啊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机制,分析和比较各种调节机制和经济政策对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的作用,建立起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定义、中性经济、金融政策、价格调整、直接控制、世界支付网络。
国际经济政策理论
本书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定义
1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含义
2 国际收支平衡表定义的国际一致性
3 国民收入、国内支出和贸易差额
第二篇 中性经济
4 自发干扰因素与中性经济
5 国内支出自发变动的收入效应
6 国内支出自发变动的价格效应
7 其他自发变动的效应
第三篇 金融政策
8 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内部与外部平衡的含义
9 实现内部与外部平衡的金融政策
10 内部与外部平衡之间的冲突
第二篇和第三篇的附注国际贸易乘数的一些例子
第四篇 价格调整
11 作为政策手段的价格调整
12 通过可变汇率实现外部平衡
13 通过工资韧性实现的内部平衡
14 金本位
15 金本位与可变汇率的作用比较
16 有效价格调整所必需的条件
17 投机的作用
18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产品
19 区际与国际调整的比较
第五篇 直接控制
20 直接控制的类型:金融控制
21 直接控制的类型:商业控制
22 对资本流动的控制
23 对进出口的控制
24 直接控制. 价格调整和经济福利 第六篇世界支付网络
25 多个国家间的支付
26 多边收入效应
27 多边价格调整
28 差别待遇的含义和目的
29 差别待遇的方式
30 差别待遇和无差别待遇控制的运用
31 差别待遇和经济福利:结论
名词中英文索引
米德主要作品年表
6.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的作者简介
P.R.Krugman现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M.Obstfeld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7. 简述国际经济学中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有哪些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两种类型。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
异质产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7)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著作扩展阅读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
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
8. 国际经济学中吸收法的理论模型有哪些
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吸收论的基本理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国民收入(Y)=国民支出(E)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2)国民支出(E)=消费(C)+投资(I)=国民收入(Y)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对外贸易也考虑进去,则:
(3)国民收入(Y)=消费(C)十投资(I)+(出口(X)-进口(M)。
移动恒等式两边,得
(4)X-M=Y-C-I=Y-(C 十I)
上式中,X-M 为贸易收支差额,以此作为国际收支差额的代表。C+I 为国内总支出,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用A 来表示。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5)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吸收论的核心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
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
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
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
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这些效应很多,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对物价上升的预期,在短期内会导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贸差额的改善。
吸收论的政策主张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
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吸收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 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对吸收论的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
对吸收论的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对吸收法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法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建立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相对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是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著国内存有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生产和出口);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第四,吸收论的主要缺点是假定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它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过,吸收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指出了弹性论的缺点,吸纳了弹性论的某些合理内容,是在弹性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它指出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宏观原因和注意到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方面。因此,吸收论成为70 年代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
9. 国际经济学是什么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国际经济学是20世纪20年代初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在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
(9)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著作扩展阅读:
基本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指出:“政府的机能不能不扩大。
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的理财家来看,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切现实的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在国际贸易方面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
本世纪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作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当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经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时常所做的是大大减少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决定的问题范围,从而缩小政府直接参与竞赛的程度”。
2,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3,货币一体化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
⑴汇率同盟。
⑵假汇率同盟。
⑶货币一体化。
⑷货币联盟。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⑴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
⑵要素流动的程度;
⑶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
⑷商品多样化的程度;
⑸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
⑹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⑺财政一体化程度;
⑻政治因素。
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 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
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
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
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10. 求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十版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
这是「学霸笔记」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在里,聚集了高顿ACCA F9学霸考神,小姐姐们精心总结了F9学习考试中,你应该注意的知识点,定期更新。Follow ACCA学习帮,助你在ACCA之路,好风景~戳>>>2019年ACCA备考资料免费领
作为把经济看做一个整体的宏观经济来说,有4个目标:
1) 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狭义指GDP增长。此处增长不考虑通货膨胀。
2) Low unemployment
低失业率(或者叫做充分就业):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该目标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 Low inflation
低通胀:通胀率保持在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状态。通货膨胀可以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产生一些成本,比如: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当发生通货膨胀时,资金贬值,假设没有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的途径(没有其他渠道保值增值资金)的话,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存入银行,以便获取利息收入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货币购买力的削弱。为了尽可能把钱放入银行、减少手上持有的货币,办法是每次尽量少取钱,虽然这样会增加取钱的次数,但可以使存在银行的钱尽可能的多。 由于频繁地光顾银行,必然使鞋底磨损得较快,所以将这种成本称为鞋底成本。
4) Balance of Payment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衡量一国对所有其他国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货币的流入大于流出,国际收支是正值。此类交易产生于经常项目,金融账户或者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被视作一国相关价值的另一个经济指标,包括贸易余额,境外投资和外方投资。丨文:财管超人——肖春燕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