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趋向
冷战后,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大国追求的战略目标。
美国一些从事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应放弃以军事实力作为全球称霸的主要手段,而转向以国际投资、自由贸易等经济手段作为维护美国经济利益与经济地位,确保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
这种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要理论的学说即被称之为“地缘经济学” 。
在各国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同时,也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促使它们进行协调与合作。在地缘经济学的作用和影响下,一方面,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这主要表现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化由小到大,由初级到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并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主要表现在:
①世界贸易快速增长;
②国际资金流动异常活跃;
③生产与经营全球化不断增强;
④科技信息传播全球化;
⑤经济困境的全球化不断加深。
综上所述,地缘经济正在推动国际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并促进和加速世界经济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对国际政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独特的分析论述,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国际政治理论。亨氏认为,世界政治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国家间的经济摩擦与政治对立,而是截然不同的文化。亨氏解释了冷战后文明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原因,预言文明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文明冲突中团结在一起,而且儒家文明将同伊斯兰文明联合起来反对西方文明,形成非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抗的局面。
亨廷顿还认为,冷战后将出现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国际体系,西方仅为其中之一。西方的文化价值不具普适性,其影响力已呈下降趋势,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同化、整合其他文化的力量。同时,非西方社会也将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如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硬要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其结果将适得其反,将会激化矛盾,引起文明冲突。当然,亨氏宣扬他的观点,绝非反对西方文明的统治,他只是善意地提醒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决策者们,不要被冷战的胜利冲昏头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免把战线拉得过长,树敌过多,陷入被动境地。显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没有摆脱冷战的思维方式,在冷战后西方国家内部凝聚力下降的情况下,他企图树立起非西方文明作假想敌,以维护西方的内部团结和美国的霸权地位。《文明的冲突》面世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恶化的巴以冲突、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特别是9.11事件)似乎验证了亨氏理论,也使得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广泛注意。
9.11事件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基于对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等现实威胁的认识,全球加大了反恐和防扩散的力度,但世界各国都极力地避免把反恐斗争与“文明的冲突”相联系。当今世界某些不同文明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也存在着不同文明之间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甚至相互融合的现象。文明或文化的多样化是当代国际体系一个重要特征,这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重要方面。
2. 地缘政治学说说,当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后必然会有政治上的要求。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现在越来越厉害
很难处理好,中央集权过大影响地方自主权与积极性,如宋朝地方权力过小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屡败唐中后期地方权力膨胀导致军阀割据地方实际上自制,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并导致五代十国动乱以及宋朝360转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从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到民国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期,以致八国联军入京慈溪下昭勤王,各省大吏不奉旨甚至打算东南几省联保自治。抗战时期由于非常时期,以蒋为首国民政府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但派系仍然林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衡是个千古难题,现在处于中央集权较强时代…
3. 请问日本当年对中国的残忍侵略 到如今才不过短短几十年 为什么中国就好像忘记了对日本国的仇恨一样
可是今天的日本同样野心勃勃,要是他们一点点机会,绝对还会卷土重来,难道中国人一直都要处于被动状态吗?
4. 地缘经济学
1、基于上述的讨论,我对地缘经济学的定义是:地缘经济学是以国家为行版为主体,以地权缘因素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来谋求国家利益的科学.
2、所谓地缘经济学是指冷战后时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以地理要素为基础,从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学科.
5. 从商务角度出发,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
1、区域扩展和通道延长,可以发生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力经济学中,有企业内的规模经济的理论[4]。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有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理论。
本文提出国际经济组织扩展的规模经济的观点。即国际经济组织的适度扩展会产生规模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两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可使原有战略中的两个组织规模扩大。具体表现在区域扩展和通道延长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扩展。两大战略对接合作会使两个战略中的相关国家和地区产生区域扩展效应。除了地理覆盖重合部分,还可以把互不重合的区域整合叠加,从区域的纵向和横向扩展两大战略的总体区域覆盖面,使两大战略各自和总体的经济合作区域适度扩展。
二是通道延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都是需要在经济合作中进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流通,都是需要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的通道。两大战略的对接与合作,会使原有的独自战略的通道衔接、延长。通道的衔接和延长,会使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更顺畅、更延伸,会因为通道延长产生规模适度扩张效应。
两大战略对接合作,扩展了原有战略的地理区域,延长了两大战略各自的通道。可以产生两大战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对接合作的规模经济。
2、国际贸易和分工合作,可以获得比较利益效应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比较利益学说占据主要地位,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利益论”主张自由贸易论。后来,大卫·李嘉图发展和完善了斯密的绝对利益论,提出了“比较利益论”,成为最为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人认为,比较利益理论不适用了。
本文认为,比较利益理论仍然是颇有效用的理论,只不过是应用对象和应用范围发生了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应时而用。在两大战略经济组织内部和各国之间,开展自由平等的国际贸易,在有与无之间必然是互通有无,在优与劣之间必然是选优补劣。
其实质是供求关系和比较利益学说发挥作用。其后果是必然促进国际主动和被动的分工合作。各国都生产比较利益较高的产品,而使自身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这种比较利益的局部表现的叠加,形成两大战略经济体的整体比较利益,使各国受益,整体也受益。
3、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获得优化配置效应
两大经济战略对接合作,将要重点开展投资、金融、能源、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航空航天、远东开发等领域合作。可以使两大经济战略产业互补、产品互补、资源互补。这种互补非常有利于两大战略经济体的资源优化配置。
两大战略的相关各国,都有独特的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在两大战略对接合作中合理开发、合理交流、合理运用,会使双方和多方受益。两大战略有的国家能源丰富,有的国家技术发达,有的国家农副产品丰盛,这些富有的资源和产业,可以在比较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合理的商品交换,使富有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偿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4、技术交流和人才互动,可以获得要素流动效应
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是两个极其关键的生产要素。国际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互动等生产要素在国际公平合理的流动,可以获得增值效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国之间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各国之间,都会发生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两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可以在两大战略相关国家发生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要素流动,从而取得增值和收益。
技术国际流动会使技术通过一定载体在不同国家和组织之间传递与接受。无论是通过技术贸易方式开展的有偿技术转让,还是通过技术合作、技术援助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开展的无偿技术转让,都会给相关各方带来显性或隐性、近期或远期的效应和利益。
通过技术转让,可以使两大战略组织中各国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交流中,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与交流的主导性要素。
在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国家间、地区间顺畅的人才互动和交流可以实现知识、技术互补和协同发展。由于经济、社会、技术和政治等原因,国际人才流动虽有某些制约因素,但在平等互利原则下,仍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两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才互动交换,进而促进相关国家间、地区间、经济组织间的发展和获利。
从两大战略相关国家间而言,人才的国际互动、流动,可以使两大战略相关国家在更大范围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同时,人才的国际互动和流动还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国际的传播,对两大战略相关国家以至于世界经济发展都是有益的。
5、国际投资和金融合作,可以获得国际资本流动效应
使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方式发生变化。具体说,就是使区域内部直接投资内向化;外部资本流向两大战略区域内部,这些都会影响两大战略相关国家间的投资状况,也必然会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两大战略相关国家的对接合作,必然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影响,会使区域货币合作要素倾向增强。
区域内进行金融货币合作,有利于为国际贸易扩大创造金融货币条件,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刺激经济与贸易增长,而且有利于发挥金融联动的助推作用。进而,促进两大战略区域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
6、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稳定,可以促进世界和平
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不仅有利于两大战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也会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安定、和谐,进而可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两大战略的对接合作,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对于亚欧地区的和平发展和人民幸福会有极大的促进和保障效应。
上述效应的可能性,为对接合作展现了正向前景。但是这些预计效应的实现,需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
(5)中国地缘与地缘经济学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中国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将会引进产业、聚集人口,这将使西部地区更快发展,并为中西部省区的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等货物向西出口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带的建立与周边大国息息相关,周边外交环境要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有力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外兼顾,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应对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铸。
第二,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构建大合作大发展的全球经济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家间经济紧密度的增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相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消除贸易壁垒,从而扩大了进出口规模,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区域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西部地区是保证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区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
“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欧亚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当然存在着对发展战略、模式和政策的不同选择,在经济文化合作中就避免不了各种障碍和阻力。
“政策沟通”就是“对经济发展进行交流、协商,最终制定出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共同发展扫除障碍,提供政策支持。
第四,有助于培育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重心西移。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中国西进战略的开展。中国在“新进”战略上提出了不少新的构想,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加强中国和周边国家多方面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互惠互利,“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作为中国“西进”战略的正式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进”战略是一套旨在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政策的“再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的在于崛起中的中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重新划定周边势力范围,并且奠定了中国成长为全球大国周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