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举一个例子)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学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业经济学解释的分析
作为大学的一分子,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总有些学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这是为什么呢?
不到食堂就餐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食堂提供的服务不满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问题,我们使用失业的经济学解释来加以分析。见图(参考资料)。
图中,横轴为学生期望指数(对食堂的要求),纵轴为食堂指数(包括饭菜质量、价格和服务质量,并假设现时的食堂指数为1)。曲线D为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曲线,曲线S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数曲线。
从图中可见,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的均衡点在E点,均衡时,食堂指数为1.2,学生期望指数为3,可见现时学校食堂就餐人数还有一点的上升空间,但只是一点点而已。a区域所标示的是学生期望指数低于3时的情况。此时食堂指数很低,但是学生的期望指数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数多于食堂所期望的人数。通常这一类学生是零花钱较少或者对饮食要求较低,安于接受现状的人。b区域中,随着食堂指数的升高,就餐人数却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指数远大于食堂指数。通常这类学生比较有钱,或者说品位高,不喜欢食堂的环境,或者比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气因素:天气冷或者下雨时,叫外卖人数大幅上升,影响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学生比较懒,或者不喜欢出现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卖
运动因素:运动之后吃不下饭,叫外卖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尔请女朋友吃饭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气因素作为不可避免因素,占了主要份额,其余因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㈡ 结合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急!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回导致答收入降低。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谷贱"指在丰收年份,产量增加,然而需求量不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伤农”是指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弹性小增产不增收。通俗来讲,就是收益=价格X销量,此时,价格减少,销量不变,所以收益也减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对于谷贱伤农所采取的政策:价格调控和三农政策等。(就是给农民补贴,规定价格等)
㈢ 、我们往往发现肉制品价格的下降会使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增加,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其原因。
肉制品是一种正常品,当它价格上升时,收入效应使它需求量下降,而它相对于其他食物变贵了,替代效应使得它需求量下降,所以总的需求量下降
㈣ 1,简述支撑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的经济学原理
(1)需求定律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供给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随着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一般规律。
(2)支撑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的机制是价格机制: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又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价格在市场上调节着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厂商的生产行为: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和偏好下,为了使效用获得极大化,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反之,价格下降则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价格上升,对于厂商而言意味着利润的增加,理性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增加产量,反之,商品的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则厂商会减少产量。同时,需求与供给也在调整着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调节着市场,使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联系供给和需求的纽带便是价格。
㈤ 什么是需求定理吉芬商品为什么不符合需求定理请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谢谢
需求定理:在其他复条件不制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吉芬商品不符合需求定理是因为吉芬商品,当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需求变动的起因:商品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整体平移。
需求量变动的起因:其他因素(非价格因素)不变,商品自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变动。
(5)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停车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扩展阅读
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都会自发调整,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状态运动,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均衡点”仅仅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只是市场经济的倾向,并不是具体的数值,也并不是说市场长期处于均衡状态,还有就是,需求或供给的任何改变(是整条曲线的改变),都将使均衡点发生位移,我们以牛肉为例,假如消费者的收入上升了,那么对牛肉的需求也会上升,结果市场上的均衡点就会在更高的价格和更高的销量上形成。
㈥ 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 商品本身的价格(P)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需求量的多少与该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2) 相关商品的价格(PX)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与其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在经济学中,相关商品分为两种:一种是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是指可以相互替代满足消费者同样需要的商品,比如大米和白面,羊肉和牛肉,棉布和丝绸,咖啡和可可,等等。消费者在购买两种具有替代关系的相关商品时,如果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就会减少。比如羊肉和牛肉,当羊肉的价格不变而牛肉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增加对羊肉的购买而减少对牛肉的购买,从而使得对羊肉的需求量增加。
另一种是互补品(Complementary goods),是指互相配合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 比如影碟机和碟片,乒乓球和球拍,钢笔和墨水,汽车和汽油,等等。消费者在购买两种具有互补关系的相关商品时,如果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就会增加。比如影碟机和碟片。如果影碟机的价格不变, 碟片的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影碟机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3) 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PE)
如果消费者预期将来商品价格上升,则会增加现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未来商品价格下降,则会减少现在的需求。例如,消费者预期电脑价格还会持续下跌,则会推迟购买,从而减少了当前电脑的市场需求;反之,消费者预期电脑价格还会持续上升,则会抓紧购买,从而增加了当前电脑的市场需求。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有时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买涨不买落”的心理。
(4) 家庭收入(I)
一般来说,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对于低档商品而言,收入增加,会引起需求量减少。
(5) 消费者偏好(T)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量就会减少。消费的过程,也是满足心理与社会需要的过程,因此,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消费者的偏好影响很大。广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消费风尚从而达到影响消费者偏好,促进商品购买量的目的。这也就是许多厂商大做广告的原因。
(6)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N)
一般来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需求量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会使需求量减少。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
(7) 政府的消费政策(G)
政府的许多政策都会鼓励或抑制消费,从而增加或减少人们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例如,政府提高所得税税率、加征消费税等都会抑制消费,反之,则会刺激消费,增加需求。
除上述七个因素外,还有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社会风尚、地理气候、文化习惯、经济开放程度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需求。
㈦ 求一个微观经济学最高或最低限价政策的案例分析,包括供给和需求分析,限价政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政府限价政策探析
摘 要: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还具有良好的公平特性。面对一些过高或过低的市场价格,政府采用了限价政策来直接进行干预,但结果证明,这样不仅不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更不利于政府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竞争性市场 均衡价格 最高限价 最低限价
近年来,很多关系民生的基本需求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政府不得不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直接限价,而面对一些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低迷,我国政府又对这种产品的收购价采取了保护政策,制定了最低限价。这些政策乍看上去是在为百姓谋福利,然而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加以思考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会与政府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一、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
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是在市场上众多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在博弈后达成的共识,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价格稳定于均衡价格,它消除了来自垄断市场的偏见,不仅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还具有良好的公平特性。
竞争性市场达到均衡时,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对消费者来说,应该在其预算约束下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说,在生产技术约束下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市场实现了出清,也就是市场供给等于需求。在这样的状况下形成的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会出现超额供给,就会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超额需求则会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
二、政府干预市场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而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会自动上涨,人们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开始怨声载道的时候,政府便采取一些限价政策来试图抑制不断上涨的价格,但是这样做真的能够实现公共政策的良好初衷吗?
(一)对政府最高限价政策的分析
近年来,房价的不断高涨使得很多人都掏空了腰包买不起房,于是人大代表及有关政府部门一直提倡采取干预,政策制定住房交易的最高限价,“限价房”顿时成为百姓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政策的出台必然跟市场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综观“限价房”的先行者宁波、青岛两个城市,
其政策都是在房地产自身调节功能失效的背景下提出的,本身带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对于该政策,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限价房”政策的提出,是以政府牺牲部分土地出让金、开发商减少开发利润为代价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势必影响其财政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扭曲,与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也是相矛盾的。“限价房”是针对中低收入者采取的一项措施,然而它就像经济适用房一样成为炙手可热的“紧缺资源”。
从土地价格优惠、税费减免、房价限定、购房者资格界定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由于政府的介入,很容易产生行政权力的“寻租”空间,这种“寻租”空间显然容易为暗箱操作提供便利,导致的结果便是社会财富资源的分配更加不公正。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兰州牛肉拉面的限价风波,经营者涨价是源自成本的上升,而对将拉面作为早餐的兰州市民来说,不得不选择豆浆、油条等传统早餐。
当顾客面对碗里只有一根面条而惊呼的漫画出现时,我们或许应该明白,政府应该管的是质量,而不是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政府制定最高限价为什么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图1显示了市场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与采用最高限价政策后,市场出现的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Q代表产品数量。P1代表市场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达到一致时的均衡价格,这时,市场的供求是平衡的。然而,当政府采取最高限价P2后,如果供应商还按原来的质量提供商品,那么利润必然会下降,这时供应者便由于利润下降而减少供应,市场就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显然在图中P2价格下的AB段便正是市场缺失的产品。
(二)对政府最低限价政策的分析
在我国,反映政府最低限价政策的突出案例是对粮食价格的保护价政策,即制定粮食收购的最低限价。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粮食的收购价实行最低限制,是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
初看这是对农民有利的政策,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一政策也会导致很多额外代价。它会使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非均衡状态,从而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压力,于是出现了很多假账来骗取财政补贴,最早发生于安徽的“审计风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证。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政府制定最低工资制度,政府制定最低工资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初级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但结果反而使这些初级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大量失业。原因是最低工资制度要求付给劳动力更多的工资,这就促使厂商企业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所以初级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便会大量失业,这种现象在美国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美国的工会力量十分强大,总是要求涨工资的工人所遭到的反而是老板的解雇。类似于最高限价政策,最低限价也可以用图形来说明它为什么会导致违背政策目标的结果。
图2显示了市场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状态与采用最低限价政策后,市场出现了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其中P3代表市场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达到一致时的均衡价格。当政府采用最低限价P4时,市场上的产品供应商由于都看到了其中的利润,于是纷纷加入或扩大规模,这样就会导致市场上该类产品供过于求。图中显示的EF段便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下多出来的产品。于是在最低限价政策下,该得到实惠的农民只会面临更惨的粮食收购价,同样道理,美国的工人也会因为劳动力供过于求而纷纷失业。这就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上的最好的一课。
三、对政府限价政策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政府要想真正使民众受益,采用最高限价或最低限价的政策措施都是不合理的,这样只会使市场处于更加不均衡的状态,并且还会导致“寻租”等现象的产生。虽然政府的介入是为了矫正市场失灵,但政府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盲目实行直接限价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一)认清政府职能,高度尊重竞争性市场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就是要求偏好关系是局部非饱和的),竞争性市场所形成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这也是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成功证明。由此看出,竞争性市场经济是一种较好的经济制度,它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它简单易行,对人们所掌握的信息要求最低,每个人只需知道自己的偏好(或技术)和市场价格即可,尊重这种自发的秩序,便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在这样的状态下,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少,只需在制度上保护产权,维护竞争秩序,强制人们实施自愿的契约即可。
这一定理从效率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第二定理则是着重从公平角度告诉我们:帕累托最优不等于财富及收入的公平分配。
只要起点是公平公正的,竞争性市场经济一样能够实现结果公平,它意味着政府除了守业,唯一要做的事情是财富、资源禀赋的再分配,目的是尽量促使市场主体起点公平。所以,促使政策目标的实现,使社会的一些中低收入者,或者说是弱势群体能够真正享受到惠民措施,国家是要采取一些措施的,但直接干预市场价格不是明智之举,而应该高度尊重竞争性市场,用补贴或其它合理的方式加以干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采用明补政策,而不是运用暗补
对由于市场价格因素造成的社会大多数群体的不满,政府可以采取补贴的方法加以弥补。补贴有两种方式,暗补和明补。暗补是指通过间接渠道补贴目标对象,因为“这种补贴方式大多是在生产环节进行的”,所以很容易使生产者利用机会投机取巧,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与巨大浪费,甚至会出现逆向补贴现象,还可能导致垄断,这样,新的社会不公正便会随之出现。而明补则是不通过间接渠道,直接补贴目标对象,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优点,不但使补贴真正落到实处,又能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如美国的教育券制度,对接受教育难的贫困家庭直接发放“教育券”,“教育券”只供家庭困难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用,既能保证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又能避免学校对所有学生实行优惠时“不该补的补了,该补的却没有补”现象的出现。
(三)采用货币补贴,而不是实物补贴
货币补贴是明补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主要指对中低收入阶层直接给予经济支持来达到政策目标。而实物补贴则是暗补的主要方式,“即通过优惠政策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来提高购买者的消费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城市公有制单位的居民一直采取实物分房制度,自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逐步用货币分房取代实物分房。近些年来,面对买房难问题,一些城市又开始恢复实物分房。这种实物分房制度就属于实物补贴,这种补贴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缺失,很容易让开发商借机钻空,降低建房质量,抬高房子价格。另外,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物价的浮动因素,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可能会增长,但这种静态的一次性补贴方式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除此之外,只有购买了“限价房”的家庭才能得到补贴,补贴的多少也随房屋的价格、面积不同而异,这样就不能根据各个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给予补贴。所以,货币补贴这种明补的方式才是我国补贴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当然这还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
(四)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建立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配套制度不仅是完善我国补贴制度的需要,更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政府职能的需要。
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居民的财产收入审核机制也是重要的配套制度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或制度来判定居民的财产状况和收入水平,因此要加快这一制度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加强和完善对市场上产品提供主体的相关统计工作,取得真实的原材料价格、市场租金、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初步资料,统计确实有效的指数,从而指导补贴工作。此外,税收制度、产权制度也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燕军.限价房: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J].追踪,2009,(02):55.
[2]李振东.石油补贴制度的不完备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9):10.
[3]对经济适用房实物补贴下效率损失问题的研究
[4]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0.
[5]陶爱萍,刘志迎.国外政府规制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06):60.
希望能帮到你。
㈧ 利用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作图分析“谷贱伤农”这一经济现象。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农民从出售粮食中获取之利润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Q)和粮价(P),利润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二者成负相关关系 。
另外,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然而,在经济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8)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停车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扩展阅读:
应对手段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目前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的最低保护价、发展农业政策保险等均属于此;第二就是发展特色农业;总的来讲,政府干预粮食市场是国内主流意见,然而这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维护粮食市场的有效运行。只有完善的市场才最有助于实现各方的利益,无论是农民、消费者还是中间企业。在保护和实现农民利益方面,组织农民合作社是可实现途径。
合作社与公司本质区别之一在于所获得的利润按照交易额返还给农户。黑龙江讷河市高蛋白大豆联合社,该社涉及9个乡镇、66个村,入社农户7560户,社员28720人,耕地面积达到31.8万亩。
高蛋白大豆产量占全国1/3,他们不仅实现了团购化肥、统一销售产品、创建自己品牌、获得银行支持等,也获得了相当的谈判话语权,增强了与大企业的合作实力。
比如与公司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公司加农户,而是以股东的形式与加工企业合作,农民合作社在加工企业中占20%的股份,可以分享加工、销售的利润。另外,在放宽粮食进出口限制方面,政府也需要做些工作。
㈨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这个很简单啊,就是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和福利条件过于狭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