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国际经济学知识框架

国际经济学知识框架

发布时间:2020-12-21 12:08:44

❶ wto框架下服务与贸易领域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科研开支、吸收的外国投资均得以大幅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如韩国的人均GDP由1980的1750美元显著增长到1997年的1055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5.97∶1缩小到2.50∶1(发达国家这两个时期的人均GDP分别为10450和26380美元)。这些国家科研开支所占也逐渐上升,目前韩国已接近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新加坡也有1.1%(同时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5%)。另外,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1997年曾高达1380亿美元,占到全球总额的30%。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研究报告表明,1983~1994年的10年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年均2%的经济增长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年均1.5%的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各类经济区为数达230多个,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资料显示,由于上述经济区的发展,近1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提高了14%以上。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贝

❷ 古代中国经济史结构框架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高中岳麓版的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不是整体的。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给您的WORD文档可能会帮到您

❸ 国民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框架对吗

国营经济,民营经济,私营经济都是合为一体的,都要党政机关监督的,

❹ 大学经济学专业都有些什么课程

经济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经济统计分析、区域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证券投资、计算机应用、英语、经济数学和哲学等。

(4)国际经济学知识框架扩展阅读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经济学专业核心能力:

l.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 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❺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知识点或框架

古代还有经济制度,现在历史学的都这么高端啦?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2.秦汉:
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

3.宋元:
北宋—知州与通判(副知州)互相牵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清初设立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网上有这个答案,不过我觉得说的是行政制度。

❻ 29. 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三维框架,存在着总量均衡、和什么均衡

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三维框架,存在着总量均衡、和(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均衡。扩展:均衡市场的特点均衡市场态势所反映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指在各个单位、各个层次以及单项商品从原材料供给到生产,再到市场流通这个大环节的供需平衡。因此,它应当是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均衡市场态势所反映的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并不只反映瞬时现象。如果在某一地区,某段时间内形成了相对的均衡市场,那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均衡,需求和供给的不断变化,随时都会打破这种均衡,但在市场价格机制下,又会把供求关系导向另一个新的平衡。均衡市场态势反映供求一致,即供等于求。
供求一致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某生产部门的商品总量能够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很显然,均衡市场在实践中很难存在。如果供求一致,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完全等同于价值。所以,可以把它看成市场态势研究上的一个假定,其目的是为了对各种现象要在它们的合乎规律的、符合它们的概念的形态上来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要撇开由供求变动引起的假像来进行考察。
另一方面,为了找出供求变动的实际趋势,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趋势确定下来。所以,为了找出市场运动的实际态势,我们有必要在广定程度上来规定各种均衡市场态势。虽然任何一定场合的供求未必是一致的,但因为供求的不一致是由于或者是供不应求,或者是供过于求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这种非均衡和均衡之间的差距,作为过去的变动的平均,从某一时期来看,又表现为供求的一致。
由此看来,均衡市场态势又有它的必然性了。追求并建立相对的均衡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市场态势的建立既能克服卖方市场的弊端,又能避免买方市场的困难。供参考。

❼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与政治发展史相对,梳理近现代中国,近现代世界经济史知识框架

自己照着目录捋一遍,映像会更深刻,想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❽ 求介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介绍,用于面试,1分钟左右的量 课程的框架结构这样

国际贸易专业主来要培养具有扎实源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掌握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能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独立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合作、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财务会计、应用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公司理财、国际经贸组织、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国别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期货市场、中国涉外经济法、业务案例分析等。另外还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口语、外贸函电、翻译理论与技巧、经济报刊选读等英语课程以及其它的公共课。

❾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新旧版框架结构有哪些变化

新版行业代码在旧版基础上有变更代码 和名称、新增、 删除 、分拆。具体对照如下:

❿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结构图

如下:

在改革开放40年不断推进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版本经济制度无疑是一项重大成就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0)国际经济学知识框架扩展阅读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这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

确立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我国,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阅读全文

与国际经济学知识框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