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安倍三支箭
第一支箭: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第二支箭:财政政策,刺激政策第三支箭:结构性版改革
安倍的“第权一支箭”,即大胆的金融政策,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措施,实质就是日本国家银行——日本银行把金融机构手里的长期国债大量买来,向金融机关大量供应货币,促使金融机关向企业贷款,让企业手里有钱进行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
“第二支箭”即机动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公共投资,以公共投资带动GDP和雇用。
“第三支箭”即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策略,日本产业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增加产业的收益性。
但是由于工资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消费税和物价的上涨,带来了4月以后的消费疲软和由此而来的GDP大幅下降。
祝你顺利,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鼓励鼓励热心人~~~~~~~
『贰』 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教训
安倍的三支箭
为了提高日本通胀和改革日本经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的12月射出了“三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改革经济。这三支箭随后被合称为“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可以动员日本的生产力,而第三支则可以扩大生产力,在这两支箭的助力下,第二支可以达到相应的财政目标。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一支箭都没有射中靶心。今年到5月为止,日本的通胀依然低迷,而日本的公共债务问题看起来比以往更糟。在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一个都没有取得成效。联系到安倍的宏伟目标,不得不说“安倍经济学”是虚有其表。不过,对于同样陷入滞胀和债务泥潭的欧洲,日本确实是一个前车之鉴。
教训一:宽松换不来通胀
就拿货币政策来说吧,日本给世界的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自金融危机之后,日银和世界其他央行所采取的大规模宽松政策根本没有效果。自2013年4月以来,日本已经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并且日银在今年2月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另外的一大波政策宽松可能还将袭来。然而,日银的2%通胀目标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过,有的人士却认为日本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日本的核心通胀数据是有将能源价格包含在其中的,如果剔除能源的价格,日本的核心消费者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实现温和的增长。在安倍经济学实施之前,日本的价格其实是在下降的,如果之前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现在的消费者价格会比真实的值少5%。而且,在日本通胀增加的同时,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遭遇了通缩问题。
不过,安倍经济学也有局限。日银吹高了金融资产的价格,但却没能让消费者或者公司增加购买真实资产和消费品的欲望。家庭储蓄率依然高企。尽管公司的利润在增长,但这一趋势能否持续下去依然存疑。公司在提高产品价格上当然非常乐意,但在提高投资或者员工工资上,当然不会勤快。目前日本的非金融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达9.5万亿美元,包括现金。
教训二:没有监管和竞争 政策都是纸老虎
安倍经济学还有另外一个教训——如果没有公司监管松懈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不足,货币政策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安倍的政策加大了公司中股东的权力。在2012年,日本领先公司中大约40%有独立董事,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如果日本公司中股东的权力能够再大一点,股东可能会要求公司加大支出或者投资。如果行业门槛降低,公司会倾向于投资新兴的行业,这样都会带动整个经济。理论上来说,加大经济的通胀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举措,因为工资的上涨熊掌在走在价格上涨的前头。在实际中,走在前头上涨的是价格。也正因如此,IMF才敦促日本出台相应的措施让公司提高员工工资。
教训三:经济中,总要有人花钱
如果公司想要少花钱,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肯定会需要多花钱。在日本,这一个部门就是政府,过去20年,日本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的状态。安倍想要减少日本的公共债务。但在2014年,安倍提高了消费税,结果导致日本陷入技术性衰退,因此加税这一政策被弃之不用。
安倍加税的政策不仅显示了财政紧缩的政策会弄巧成拙,也揭示了日本的现在的情况能够承受财政扩张的政策。日本的净利息支出占GDP的比例依然是G7国家中最低的。在经济中,政府或者公司,总是要有一方增加支出的。
许多人认为安倍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不过是止痛药,掩盖经济结构转型的痛苦。要知道,吸引海外务工人员来日本就业或者让公司有很大的权力雇佣或者解雇员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需求的增加刺激了供给侧的改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让更多人加入劳动力大军,事实上日本的工作年龄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劳动力大军中女性的增加让政府额外创造了20万个护士,育婴类的职位,而职场上怀孕的女性因为性别歧视的存在,日子变得更难过了。必须承认的是,提高通胀和改革两个措施连续进行,安倍经济学是一个比较连续的经济策略。
教训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安倍经济学没能达到目标,并且言过其实,因此将其称为一个失败并不为过。事实上,这一经济实验表明政府和央行确实有能力搅动停滞的经济。而在某些程度上,类似安倍经济学的过度宣传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日本的滞胀的已经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安倍经济学要成功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人相信它能够成功。
这也是日本的经济实验给世界的最后一个教训——过度宣传还是要有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叁』 “安倍经济学”为什么害苦了日本
安倍经济学只是货抄币宽松及袭其配套政策的总称。
不是个人不努力,实在是大厦将倾独力难支。
原来日本的优秀企业,索尼,日立,松下,富士通,东芝,三洋,夏普。现在衰落的衰落,倒闭的倒闭。加上日本整体长寿化、严重老龄化、超高抚养比,更是无计可施。
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吧。
“第一支箭”超级量化宽松政策,本来就是非正常的货币政策,负面影响多多。通货紧缩并非完全是货币问题。“第二支箭”增多公共支出,对于日本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来说更是再度恶化。“第三支箭”属于长期的结构改革,推行有难度,而且短期难以见效。产业结构升级哪有那么容易。
无论是汇率还是通货膨胀等经济指标的好转,其实都不能代表日本贸易逆差、通货紧缩等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都有着深层次的,内在的,结构化的原因,指标上的好看只是短期的效应,长期来看于事无补,甚至超级量化宽松、扩张性的财政支出等刺激性经济政策会恶化日本经济。
『肆』 安倍经济学的下调评级
日本政府的债务率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但信用评级要比南欧国家好得多,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政府的债权人主要是本国公民,外债很少,只要国民能保持对政府的信心,债务风险就可控。但过高的债务既限制了日本经济内在增长的活力,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穆迪下调日本的评级,并不意味着日本会发生债务危机,而是对未来日本债务的可持续性有怀疑。
安倍经济学本质上是政治目标驱动的经济学,因此,政府变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生产要素和市场制度效率,政府扮演着消费者与分配者的角色。安倍经济学进一步膨胀了政府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税政策都是在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改变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安倍经济学的软肋所在,没有经济的实质性增长,债务就难有持续性,政府要么增税减支,要么增发货币,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
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幅度超过预期,政府也作出了推迟增加消费税的决定。消费税似乎是日本政府的死敌,自引入消费税之后,每次上调都会带来经济下跌和政府更迭,安倍解散国会,举行大选,也是下了相当大的赌注,如果选民不认账,安倍就要提前下台。
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日本的经济增长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现在已经两倍于日本,逆转了近代以来中弱日强的态势。虽然经济总量并不代表全部国力,但却是重要指标,安倍执意提振日本经济增长,还是要恢复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因此,安倍经济学是服务于政治战略目标的。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日本需要借重中国市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但安倍既与中国对抗,又要经济增长,足见安倍经济学的政治色彩之浓。 日本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龄少子化,经济增长的活力不够,在新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中,日本企业并没有走在前列,而廉价信贷让僵尸企业消耗了大量资源。结构性改革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但至今未见实质性举措。结构性改革,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强势的首相小泉也只是改革了邮政系统而已。安倍则希望改变劳动力市场,让妇女进入职场,但要改变一个社会的习惯,何其难也。另外,财政金融政策的刺激推动了股市的繁荣,有钱人从股市暴涨中获得了更多财富,而工薪阶层和依靠养老金的老年人则承担着物价上涨的成本。如果实际增长率并不高,那过量货币就无法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只能是改变财富在社会不同阶层中的分配状态。
穆迪下调日本的评级之后,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日本进口的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出口的增加相对有限,因为日本产业已经全球化了,通过贬值刺激出口是在封闭的民族国家经济时代的有效政策,并不太适合现在的日本。大幅度贬值其实也加剧了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实际要承担日元贬值的成本,而得益的是出口部门。
日本经济已经达到了丰裕的程度,要增长就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安倍政府退出了基建出口的远期目标,并修改了武器出口三原则,为日本出口武器打开了大门,为了推动武器出口,日本政府准备设立专门基金为买家提供融资支持。这一系列举措都让安倍经济学带着强烈的重商主义色彩,甚至有点军事凯恩斯主义的味道。安倍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也越来越暴露在世人面前 。
『伍』 简述安倍经济学,它让哪些人不开心
现在衰落的衰落,索尼,日立,本来就是非正常的货币政策,负面影响多多,专实在是大厦将倾独力难支属、严重老龄化,推行有难度。“第三支箭”属于长期的结构改革,长期来看于事无补,甚至超级量化宽松。
不是个人不努力,倒闭的倒闭。通货紧缩并非完全是货币问题安倍经济学只是货币宽松及其配套政策的总称,指标上的好看只是短期的效应。“第二支箭”增多公共支出,对于日本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来说更是再度恶化、通货紧缩等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都有着深层次的,内在的,结构化的原因,而且短期难以见效。产业结构升级哪有那么容易。加上日本整体长寿化,其实都不能代表日本贸易逆差,松下,富士通,东芝。
原来日本的优秀企业、超高抚养比,三洋,夏普,更是无计可施。
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吧。
“第一支箭”超级量化宽松政策。
无论是汇率还是通货膨胀等经济指标的好转、扩张性的财政支出等刺激性经济政策会恶化日本经济
『陆』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安倍三支箭"的理论基础
安倍三支来箭:第一支箭:货自币政策,指量化宽松政策;第二支箭:指财政政策,即经济刺激政策;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
第一支箭,与弗里德曼货币政策有关,即适当保持货币发行与供给,这是跟美国学来的。第二支箭,通过政府支出促进宏观经济,是经济学的老套路,有点像凯恩斯主义。第三支箭,有些像产业经济学提倡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改善经济状况。
『柒』 安倍经济学的评论关注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徐一睿他对“安倍经济学”作出如下评论:
在当今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界,“Abenomics”这新名词备受关注。“Abenomics”是由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安倍(Abe)和经济学(Economics)组成的一个造语。
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是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轴,这三大主轴又被称之为安倍政权的三只利箭。而这三大主轴又分别由自民党的三位大佬分管。
三大政策中货币政策作为主攻方向由安倍晋三首相亲自出马,而财政政策交由安倍常年的政治盟友,曾经在安倍之后出任过首相,现任副总理兼任财务大臣的麻生太郎主管,产业政策则交由曾经在2006年自民党总裁大选中担任过安倍竞选事务局长的甘利明。甘利明作为经济财政政策担当相成立了日本经济再生本部,并设置了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产业竞争力会议这两大咨询会议。
安倍经济学的具体政策指向可以总结为:1,将通胀目标设置为2%;2,促使日元贬值;3,政策利率降为负值;4,无限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5,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国土强韧化);6,日本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建设性国债;7,修改日本银行法加大政府对央行的发言权等。 本质上来说,日元自2008至今的升值,其实相当大的成分是整个国际金融大环境所造成,而非反映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是,日元的升值却造成日本出口及顺差大幅衰退的情况。甚至在2012年的1至11月间,贸易赤字达6万亿日元(约730亿美元),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安倍决定借着量化宽松政策,引导日元贬值,实也不令人讶异。
然而汇率的升贬是零和游戏。贬了日元,帮助了日本企业的出口,但亚洲其他邻近国家,也因此皆感到极大威胁。
如果安倍的政策的确引发了通膨,但是消费者反倒是因为担心通膨侵蚀了财富,因此更加节衣缩食,安倍经济学就无法奏效了。
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透露将考虑在日后逐步减小购债规模后,有分析认为,美国QE3退出后,日本“安倍经济学”也将难以为继。
2012年12月,日本以安倍晋三为首的自民党从民主党手中夺取政权后,为稳定政权,把经济搞上去,仿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3),提出了“日本版的量化宽松政策”——“安倍经济学”,核心内容是“三箭齐发”,即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成长战略,其效果可概括为:有得有失,得不偿失,难以为继。
“安倍经济学”令股市频繁波动
2013年4月份,在安倍首相的安排之下,由原亚行行长黑田东彦接任日本银行行长职位。黑田被日本媒体称之为“只要能干什么都可以干的”行长。他上任后日本银行每月增加购入资产7万亿日元,并以每年60万-7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础货币,直至实现2%的通胀目标。
随着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日本股市持续大幅度上扬,日元汇率也不断贬值,股市从2012年12月31日的10600点,一路攀升至2013年5月的接近16000点,最高时的涨幅达50%。日元对美元汇率曾一度贬值达1美元兑101日元以上,贬值近30%。根据日本政府6月发表的扣除通货通胀因素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增加4.1%,私人消费增长0.9%,出口增长3.8%,进口增长1.0%,增长速度均为2013年所罕见。
然而,2013年5月份以来,随着美国年底前会减少债券购买的传闻后,金融市场再度骚动。日本股市也陷入波动之中,每日跌幅平均超过3%,2013年6月13日再度暴跌6.35%,日经225指数报收12445.38点,创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来的最大降幅。
2013年6月14日安倍首相发出了第三支箭,即经济成长战略。但是,非但未稳定股市,反而波动更加频繁。表明日本的实体经济并未感受到“安倍经济学”的实际效果。
“安倍经济学”是赌博性的金融缓和政策
欧美多国对日本提出的“安倍经济学”难以理解,如失业问题,欧美国家普遍处于高失业率时期,特别是年轻阶层的失业率高企。在欧洲经济圈内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失业,即使在英国失业率也已经高达20%。与此相比,日本的失业率只有6%,在欧美国家看来算不上什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3年6月英国举行的八国峰会上,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曾指责,“日本推进日元贬值政策对于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条件的国家来说是很不利的”。另外,即使日本大肆宣扬的其国内的通缩问题,在欧美看来只能说涨落不明显而已,从经济发展过程看也只是极为缓慢的通缩。所以,日本不应实施赌博性的金融缓和政策。
而“安倍经济学”将为日本留下难以预料的“祸根”——巨额的债务。据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度末日本政府债务膨胀至991万亿日元,2013年新通过2013年度财政预算与2012年度补充预算合计金额超过100万亿日元,预计到2013年度末债务总额将超过1000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已经超负荷。加之人口老龄化、经济持续低迷、工资不升反降、民间储蓄减少。更重要的是大地震后,日本电力供应不足、能源进口大幅增加,而日元贬值又导致日本贸易连续10个月逆差,经常收支顺差也逐步收窄,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日本版的双赤字”,即贸易赤字与经常收支赤字。日本曾在G20峰会上,向全世界承诺,2015年实现基础财政赤字减半,2020年实现顺差。如日本2014年果真提高消费税,日本非但难以实现其承诺,很可能面临“财政悬崖”。
日本需探讨新的增长方式
日本很多学者认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13年6月19日透露的将减少债券购买后,自2013年9月份起将逐步减少购入,否则不会这么早提出。方式是逐月削减资产购入金额,从2013年第四季度起,每月金额由原来的850亿美元降至650亿美元,2014年一季度减至450亿美元,第二季度再减至250亿美元,2013年7月份终止QE3。
自2013年9月份开始实施QE3至终止时,美国FRB持有证券总额增加1.3万亿美元;终止后准备金余额为2.9万亿美元左右(金融危机前不到100亿美元,2013年是2万亿美元);终止后FRB的资产总额为4.3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前0.9万亿美元,2013年是3.4万亿美元)。2014年FRB资产占美国GDP比重将超过25%。届时日本“安倍经济学”也将使日本银行的资产大大增加,预计占日本GDP比重将升至58%左右。
美国QE3退出后,日本“安倍经济学”也将难以为继。因为在此前的G7与G20会议上就有很多国家批评日本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损人不利己”。但是并未在会议的决议中公开指责日本,原因是美国不同意,因为美国正在实施QE3中,待美国退出QE3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其次,日本股市累计升幅过大,仅2013年头4个月升幅已达40%,日本已经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今后为稳定日元汇率和股市等金融市场,将直接大规模注入资金,缩小与美国在利率与通胀率等方面的差距,以便在美国退出QE3后,防止日元升值,并确保出口持续增加。同时需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捌』 安倍经济学 三支箭是指的哪三个手段
第一支箭:货币政策,量化宽松第二支箭:财政政策,刺激政策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
『玖』 安倍在日本执政这么多年,到底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相信大家听到安倍晋三的名字并不陌生,安倍晋三可是日本如今的首相,安倍晋三从上台到现在担任首相的时间,可以说在日本已经创下了日本历史纪录。日本安倍晋三在他们的政权中也是有着举足重轻重的地位。当时的安倍晋三其实早在06年的时候就已经担任过首相,但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在上任一年之后就自己辞去了首相的职务,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安倍晋三重返日本政坛,又一次登上了首相的宝座。这可是安倍晋三第二次成为首相。然而,安倍晋三的上任将日本的经济带上了世界的巅峰。
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的这几年将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提升,也要日本人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并且给日本带来了不少的变化,让日本重新捡回了自己的信心,还是坚持着自己和平发展的路子。
『拾』 “安倍经济学”为什么失灵
“安倍经济学”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安倍经济学”自身存在许多缺陷。“安倍经济学”并不是广泛征求意
见、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和认真研究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倍上台总要干点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急性政策。其核心
无非就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身就是短期政策,对长期结构性问题不起作用,取得短期效果后自然要失灵。
同时,安倍及其智囊对通缩成因出现明显误判。实际上,影响物价的真正因素是工资水平的低下,而工资提高与否并不是由货币供应关系所决定的。
“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把增加工资作为政策重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虽然“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触及到结构性问题,提出了200多项政策,但毫无具体措
施,基本都停留在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上。在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带来的短期效果消失之前,长期经济政策并没有及时跟进,贻误了战机。
第二,安倍上台后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方面。众所周知,日本经济长
期低迷,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的强烈冲击,使本来就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安倍上台后理应将恢复经济和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放在首
位。然而,他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而且对其经济发展有害的行动。特别是在领土问题、历史问题上不断地刺激与挑衅中国,使中日关系跌入邦
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导致中日经济关系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