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读后感
假 如 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然而,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却被以下这段话所感动: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它总是随着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变的话,那就是它永远向前奔流的内在特性了。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伟大如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迈出一步,他就更加坚定地向前走去,无暇顾盼身后的足印,不论这些足印多么辉煌,多么深刻,多么令人叹服。因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脚步,就不会再翻滚出晶莹的浪花,也不会再发出恢宏的涛声,即使这条河流再浩瀚,再宽广,它也不能够再被称作河流,而不过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忠实信徒,却不能理解这样一个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他们毕恭毕敬从这条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来,当作圣水,奉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于神坛之上。他们不知道,脱离了历史的地形、时代的气候,脱离了瞬息万变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僵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截断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顾中国的现代历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当作笑话来看。如在我的家乡芜湖,就曾出过一个“年广九事件”。当时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要将人们的思想从禁锢当中解放出来十分艰难。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从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话:雇工在6人以下不算剥削,便以6人作为个体户雇工的上限。年广九却因为雇了二十来个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琅珰入狱,最终还是小平同志出来说了话,解了围。我不知道如果马克思听说了这件事,是该哑然失笑,还是哑口无言。不幸的是,类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还在不停地上演,人们在提出新的理论之前,也还总是习惯于翻箱倒柜地找寻“理论依据”,看看若干年前马克思如何说,列宁怎样讲,找到只言片语便如获至宝,奉为尚方宝剑,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凑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当我们提及“两个先锋队”理论时,都要在后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话来为自己“正名”,好象没有了“依据”撑腰壮胆,说话便觉底气不足,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态,不知究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恭敬、忠诚,还是背叛。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却是无穷。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脚步,终究在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面前终止了。但假如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还会继续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是否还会毫不吝惜地将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学者拿着放大镜研读,并且一个字眼也改动不得的经典著作,交付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呢?答案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气又有能力时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这才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而每一个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应该不时地问一问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及能力吧。
参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后的感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就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也一再的被历史的实践所证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参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录摘录,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__^*)
❷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读后感 1500字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金融实验
张帆
1857
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
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
,
在
1857
年
10
月至
1858
年
5
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
《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手稿,
《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
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
,
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
,
另写了一篇《序
言》
。他在《序言》中说: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
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
,
从个别上
升到一般”
《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
,1903
年
3
月
,K.
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
杂志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
然而,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
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
没有认识
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
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应该把生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他在
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肤浅性。马克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的“生产是一般,
分配和交换是特殊,
消费是个别”这种三段论法的肤浅性。随后就具体的、
分别地分析了生
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复杂关系。
《导言》
认为,
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
它是由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一节中,
马克思主要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的观点。
即生产直接
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在阐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
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
第二,
生产资料
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因此,生
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在阐述消费直接是生产时,
他也是从两个方
面进行解释。
第一,
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其劳动行为主要是指其在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
脑力物化为劳动成果,即产品。
第二,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产
品,
然后这些产品又为人们消费掉来维持消费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
除此之外,
他还进一步深刻的解释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具体的解释:
①生
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②消费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
如果没有消费,
没有
消费对象,
那么也就不会有生产这种消费对象的生产了。
③只有用于主体消费的产品才能
发挥其固有的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其为商品。
④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同时生
产又为消费提供了对象,
没有生产就无所谓消费。
⑤生产决定消费,
同时决定消费的性质、
方式。
生产对消费产生了限制。
人必须在生产的范围之内进行消费,
脱离生产的消费就是一
种空想。
⑥生产创造出了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同时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也选择了消费
该产品的消费者。
在生产和分配这一节中,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种把分配作为独立领域,从而把二
者并列起来的错误观点。
他在这一节中着重阐明了生产是先于分配而出现的,
分配不能独立
于生产而孤立的存在。
他指出生产的前提不是分配,
而是生产要素本身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
不能把分配当做是和生产并列的两个孤立的领域。
分配应该是生产的附属物才对。
分配存在
于生产的过程之中,
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始终。
过程中的分配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社会成
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❸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
首先,自然辩证法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全部,即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自然观和唯物论的自然观?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臼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哲学的一个分支,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我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论自然观两部分。 其次,思维辩证法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垒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包括认识论的唯物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认识论的辩证法(或称思维辩证法,也可称辩证逻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中,都是从唯物论和辩址法两个方酝来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列宁说过,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是同一个东西。对此绝不能理解为?一i者完全等同。我们知道,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识辩证法),认识论包括认识的唯物论和认识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列宁说的三者同一,是辩证法的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是指三者都服从同一个辩证法规律。客观辩证法的规律与主观辩证法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形式上是各异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反映。 再次,历史辩证法是否即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家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有历史辩证法思想的,但能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显然不一样说。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但他的历史观却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不但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应当包括两部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不能说历史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反过来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指出:"如果我在英文中也像在其他许多文字中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阋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问的斗争,那末,即使英国的体面人物也不致于感到太震惊吧。"由此可见,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分为自然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三个分支,是不恰当的。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这个体系由两大块有机组成,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第二大块是唯物的辩证法。每个大部分又分为兰个小部分。辩证的唯物论部分分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认以沦;唯物的辩汪法分为自然辩证法、历史辩址法、思维辩证法。这六个小部分按对象也可合成三个分支,这就是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给合起来,叫做辩让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结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认识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沦。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按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块,按它研究的对象也可以分成王个分支。 这样分法,是根据马兜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来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列+象就是研究客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出来的一般规律、原则,应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鄙起作刚,鄙适应。哲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一产生就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吐界观,这就是说,它给人们提出了对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归结起来要回答两大类问题:一大类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顷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各种具体现象的本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月一类大问题就是世界怎么样?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充满矛盾的还是没有矛盾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辩证法和形学的纷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各派哲学家对这两大类问题都作了不同回答。有的比较正确,有的完令错误,有的在这个问题二回答比较正确,在另一个问题上回答又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才科学地、全面地回答了二面两大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科学地回答了第一大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回答了第二大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既同唯心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也不同于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又不同于近代的形而学唯物论,而是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也是根本对立的,它是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唯物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同辩证法是不可分的。把辩证法运用于唯物主义,就能改造旧唯物主义,使它具有现代的科学的形式;同样,用唯物主义来改造辩证法,就能创造最高级的、唯一科学的辩证法形式--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根据上述理由,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体系可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两大块。当然,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解为这两大块的机械结合或"焊接",这两大块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在他们的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由统一的严谨的世界观把它们联结在一起。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用在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三大领域,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根据这个理由,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块又分为六个小部分、三个分支。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具有内在的严整性、完备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彻底性,是因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彻底性。 辩证唯物论哲学的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的睢物论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论,它是唯物论发展的最高形式。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哲学,具有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的缺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哲学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表现在不能把唯物主义哲学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只是半截子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哲学的片面性缺点主要表现为机械的、形而上学性。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也不可能是彻底的唯物论。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它把自然界看成是停滞不变的事物的总和,因此它也就不可能完满地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问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和转化、意识的产生、以及其他许多对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它是机械的直观反映论。旧唯物沦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辩证法,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论是彻底的、完备的、科学的唯物论,它包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把任何一部分抽掉,都会有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性。试想,如果把唯物主义历史观抽出来,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论,而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彻底性根本之点,就在于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列宁指出:"马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因此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把运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挂本原理,作了概括的科学的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没有对于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准确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哲学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在没有被推广来认识人类社会之前它还是不完整的,还不能对整个世界作出统一的解释。马克思翮恩格斯解决了这个任务,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唯物主义学说。由些可览,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一次创立T一种既包括自然界,电包括社会生活的完整的、今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实践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第一和实践第一,两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疑有彻底坚持物质第一,才能坚持实践第一。我们讲的实践,不是主观的观念活动,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离开唯物主义物质第一这个观点来淡实践,就不是玛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丽是实用主义的实践观。同样,只有坚持实践第一,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沦。旧唯物论者就是汹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中的酋要的基本的观点,跚此他们的唯物主义不可能彻底,他们的认识论也不可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正是因为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丑口认汲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赣关系,因此不能了解人的社会性,不能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马觅思主义哲学第二大块就是唯物的辩证法,它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明确规定,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两条基本的认识路线;并且给哲学范畴“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考察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经验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著作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3个重要结论:①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③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即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著作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论证了真理的客观性,论证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所有这些问题上,著作都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贯彻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著作还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出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哲学派别,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著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发现,电子、伦琴射线、柏克勒尔射线和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初步作出了哲学上的总结;批判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主要论点:“物质消灭了”,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将科学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们主观创造的符号。著作指出,物理学的数学化,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摆脱唯心主义,并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健康发展的方向。著作还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驳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社会“唯能论”等历史唯心主义理论。 这部著作有力地批判了马赫主义这一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实证论思潮的典型代表,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代表列宁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❹ 求政治经济学读后感3000字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后的感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