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优秀文章

经济学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0-12-20 22:50:15

Ⅰ 要一篇诺贝尔经济学获奖文章的中文翻译文,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

我找了一下,没找到中文版的啊,而且我觉得也不会有,涉及到版权问题吧!
自己英文还可以的话直接用谷歌翻译,大概就行了,
实在不行也可以找专业翻译翻译一下,也不贵~

Ⅱ 《世界经济》和《经济学动态》,哪个好发综述类文章

《经济学动态》比较好发

Ⅲ 求几篇经济学的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观点介绍)

我到所有的专业网站搜了一下 没搜到 给你几个链接 你再自己试试吧
www.sicencedirect.com
www.sourceoecd.com
还有我们学校内图书馆的容数据库search.ebscohost.com

Ⅳ 经济学中最著名的文章和书籍都有哪些

1经济学必看书籍
个人推荐的阅读书目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亚当.斯密
1890年 《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马歇尔
1848年 《经济学》(上下册) 萨缪尔森
《西方世界的兴起》
这几本书是学习经济学金融学应阅读的书目,但只有在大的图书馆才借阅得到。
对你了解经济学会有一定的帮助。

2金融学必看书籍
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货币信用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首届 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
《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审定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货币银行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同时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五本教材之一。
专著: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中国财经出版社1964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5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黄金》中国财经出版社1965

主要论文:
《黄达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收1985年以前主要论文)、《黄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收1952~1998论文及短文)
其中:《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问题》,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黄达文集》(1952~199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主持科研课题:
⑴ 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成果为《货币供求问题研究系列专著·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3
作者:邓乐平;周慕冰;王松奇;尚 明、吴晓灵、罗兰波;王庆彬、周升业
⑵ “八五”延期项目《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的研究》。最终成果为《中国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5月,作者:李鹰。
⑶《关于我国部门经济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社科基金布置的项目
1995年6月完成研究报告,社科基金印刷,写作主力:杨瑞龙
⑷《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3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申报

博士点项目:
1.《货币供给的宏观调控》(1985):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项目执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储蓄向投资转换机制的重构》 1993-1995
成果:陈雨露博士论文《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外部储蓄机制研究》

Ⅳ 经济学论文谁给我发一篇 1000字左右的文章啊 关于经济的 什么都好 急用啊 好的话加分 谢谢了啊

、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这个定义也是在如今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这与货币的流通有很大的关系。中文“通货膨胀”一词字面上容易给人通货本身价值增加的联想,建议改称“物价膨胀”,但并未广获使用
一: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
货币主义
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基于总开销主要基于现存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凯恩斯主义
(二通货膨胀的历史
(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
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
通过这种种例子表明,自从有了经济通货膨胀便不绝于耳。
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而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目前存在很多价格上涨因素,通货膨胀危险不可等闲视之,通货膨胀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成本推动通胀压力。本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一直高于下游产品价格。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传导受到阻碍。但当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传导必然发生,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7月份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虽然较CPI低,但企业商品价格涨幅仍高于CPI因此仍需关注上游产品价格变化,防止成本推动价格全面上涨。

第二,节能减排造成成本价格上升。“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单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上升。

以上通胀压力已在过去几年积累起来,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即使猪肉价格平稳了,通胀也会找到其他表现途径。加上明年奥运会还会加强外部需求对国内价格的影晌,未来一段时间,总体价格水平必然升高。对于2008年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宁可防其有,不可赌其无。
中国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Ⅵ 求一篇经济学的小短文(风趣通俗又不失专业性),另最好附上短文出处和作者。谢谢了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心中总会掀起无限的遐想,人类就是怀者这样的梦想在阔步向前的。挑战极限,其实就是把人类最大潜能尽情展现,勇于挑战极限就是把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浓墨重彩的描绘,挑战极限,我们的人生价值将会一览无余地体现。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旅途中,梦想始终在召唤着我们,哥伦布、麦哲伦扬起了驶向大洋的风帆,开辟了历史的新航线;火车由隆隆前行进而变得风驰电掣;神五神六上了天,多年的飞天之梦一朝实现;无线通讯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变得不再遥远;人类登上了月球,不停的脚步继续向宇宙攀缘……一切的一切,都像梦幻般实现。挑战极限,人类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惨受宫刑,发愤著书,《史记》得以问世;曹雪琴,耐住饥寒,一部《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挑衅、侮辱,用第一的成绩证明:中国人不是好惹的;史铁生,两腿残缺,痛心回眸,为回报母爱,憧憬生活,毅然拿起笔,写下不屈的人生;海伦·凯勒,双目失明,用双手、用一颗心成就了自己写作的人生,她的精神激励了全世界千千万万残疾人,成为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挑战极限,贝多芬、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舟舟……一系列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我们头脑中一一闪现。这些在逆境中受尽磨练的人们,真正读懂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逆境中的经历,更有助于他们创造出许多顺境中不能创造的成就。
人类永无满足,挑战的脚步遍及各个领域:吉尼斯世界记录一项项被刷新,南极大陆插上了各国科考队的旗帜,英吉利海峡多次被徒手游过,柯受良驾车飞跃了黄河……挑战,成功与失败并存,刺激与危险同在,那为何人们又对它如此钟爱?
挑战极限,正是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体现。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与其庸碌无为地活着,不如壮壮烈烈将生命绽放。流星划过天际,转瞬即逝,却将美丽铭刻人间;夕阳虽短,然而那红彤彤的灿烂却是一天中最耀眼的光华。挑战极限,证实了自身的价值与实力,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作为一个莘莘学子的我们,面对知识的挑战,面对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唯有踏实迈步,点滴积累,静心读书,勤思好问,把高考当做当前的极限,把上大学当做人生的又一起点,不断攀升,不断超越,我们的人生才会格外夺目耀眼!
人生无极限,挑战无极限,“越飞越高越精彩”将是我们不变的誓言!
文章由一句歌词开头,引出全文内容,之后以“在人类发展的漫漫旅途中,梦想始终在召唤着我们”这句话引发例子,之后又举出具体例子来印证文章主旨,引发议论,文章结尾,再次敲定主旨,文章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不失为一篇佳作。

Ⅶ 提供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

乙说:我们应该高兴啊,我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200W的GDP!
希望采纳

Ⅷ 急求一篇关于经济学的中英双语的文章

1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生产可能性曲线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在一定社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也是有限的。生产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我们知道,一国可利用的资源,按用途来说,主要用来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由于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因此,要多生产消费品就必须减少资本品的产量。那么,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本分配使用于消费品和资本品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解释和回答。

2关于需求弹性
在需求函数中,需求量是因变量,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是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所以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影响这一数量的某一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化1%,会引起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3关于讲解机会成本的一个例子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既实的一种成本。它是指1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未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那么如何理解上述这种现象呢?
我们设想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投入热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劳动)投入某种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么按照人们所理解的机会成本概念,他们投入工作P的机会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样,投入工作Q的机会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
但是实际上,由于任何一个单位的投资(无论是劳动投资还是资金投资)都具有专注性,因此不能设想投资获得二注收入(所谓“二注”即是指同时分为2个或多个方面的注入,如1个单位投资额分为2个注入方面,这是不可能的。1个单位的投资额只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某一点上,这即是“投资专注”性)。通俗地说,1笔投资不能同时被假设为获得2笔(或2笔以上)投资的收益。所以在计算机会成本时我们不能用1笔投资的二注收入来叠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费来叠加。比如我们不能算他们在从事热狗工作的过程中又再想同时获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获得这个收益就认为产生了机会成本。如果他们真能获得这样的二注收益,那么他们应该获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单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似乎具有这种投资与收益的二注性,因为它想在获得当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时,又想要获得工作Q的收益,当不能获得工作Q的收益时,就被认为是亏损的。特别是当已经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还想得到较低收益的情况。比如当从事工作Q已经获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时,还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这样的话,所理解的机会成本就不对了。
实际上机会成本应该是这样:工作P对于工作Q来说具有机会成本,但工作Q对于工作P来说就已经没有机会成本了,因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谓机会成本实际上只是“相对机会成本”而没有绝对机会成本。当一个人正在从事的工作收益比较低时,相对于你所能从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来说,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比如一个人能够做经理和教师,而经理工作的收入显然要比教师的收入大,因此当你从事教师工作时,相对于经理工作来说你就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从事经理工作会使你失去教师工作的更低收入,从而产生一个机会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对于收入小的工作来说,是没有机会成本的,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谓“机会”实际上就是寻求更大利益的机会,既然获得了更大利益,那么因失去机会所导致的利益丧失也就相对没有了。
那么,由于从事工作P比从事工作Q所获得的收入较小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其机会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减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们因此亏损了23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渐渐提高,从22000达到40000,则他们所失去的机会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与工作Q相等的45000,则他们的工作P与工作Q对比就只有等于零的机会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则他们从事工作P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工作Q来说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机会成本为负数。机会成本为负数表明什么呢?表明他们工作P相对于工作Q来说已经非但没有机会成本,而是还大大“抵值”呢!由于成本作为一种代价耗费是总是趋向于最小化的,因此从事一项工作,它的机会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负数。

4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它指劳动供给曲线呈现出的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

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以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5外部性。谈谈经济外部性就好。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6很简单。因为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来调整长期平均成本,所以我们就可以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优秀文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