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关系
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是名义收入
货币收入之间的差额是指钱卖劳动力的工人拿到的金版额。实际收入是指劳动者权与真正的货币收入的多少来购买各种生活和服务。
名义收入和接触
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实际收入有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这两个动作是相同的,即较高的名义收益,更多的实际收入高,反之亦然。但两者的动作往往是不一致的,即名义收入不变甚至提高,而实际收入可能减少,因为实际收入水平不仅取决于货币收入水平,还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如果名义收入不变,通货膨胀,名义收入跟不上或增加通货膨胀的速度,实际收入将下降。趋势
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趋势
资本主义的收入一般是在名义收入,实际收入上升的趋势,有时提高有时低,从长期趋势是提高它的外观。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提高实际收入,这在实际收入,而开发程度将继续增加更快。
② 国际经济学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是用国与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不同点:
A: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③ 如何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关于商品价值量,主要有马克思资本论与施国宝知本论两大巨著的对立解释。马克思资本论认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要以商品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显然,劳动价值论将价值量等同于劳动中的时间量,价值量=时间量,这一定义看似客观而公正,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时间与空间只是独立于人类一切活动的自在物或自在体,根本就不受人类的影响,将价值与时间等同起来,就如同将人类与阳光等同起来,这就导致了马克思《资本论》与其说是经济学,不如说是政治学。资本论的剩余价值学说,根本无法解释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与关键名词,也完全违背资本主义300多年来的物质成就与劳资共赢的历史事实,剩余价值论与资本缺德论也无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更无法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所以,资本论急需要在新的国情与国际市场上继承和发展。
在21世纪,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在国内外的经济学中已开始被边缘化,原因很多,其中,“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结论与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效益型价值完全是颠倒的,人民认为高科技能带来高价值,然而,资本论则认为高科技缩短了劳动时间量,高科技使商品的价值量变低,这就造成了思想上的巨大混乱,难道高科技就是低价值吗?这合理吗?当商品的价值量离开效益时,其实就离开了供求关系,也无法合理解释竞争差别,发了财的人就不是因为创新成功,而是因为剥削有术,这就让先富起来的人无法获得道德制高点,也无法实现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变成资本市场的道德圣经,所以,剩余价值论基本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人们迫急需要新的经济理论与道德指针。
大国必有巨著,强国必有名言。幸运的是,2015年,施国宝知本论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伟大继承者而闪亮登场,最欢迎知本论的还不是钻牛角尖的学者,而是广大的企业家,因为知本论破天荒地成功论证了“资本没有原罪,反而有原功”,“劳资关系根本就不是剥削关系,而是生死与共的创造与共生关系”,“资本家与工人要么同时做强企业而更富,要么企业破产而更穷”,“资本家天生高贵,企业家天生高尚”,《知本论》的伟大论断极多,为企业家彻底解除了原罪紧箍咒与道德抹黑术,因此,知本论受到了全球资本家、企业家与管理家的热烈欢呼。知本论认为价值量不是时间量,而是效益量,高科技必然带来高效益或高价值,这就使科技的价值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达到内在的统一,即科技越发达,效益就越高,价值也越高,价格自然也越高,供求双方的劳动租、附加值或协新价值就自然越高。
《知本论》的横空出世,才使人类真正找到了生产力发展的基因在于协新价值,协新价值又称为劳动租或附加值,这一增量分析或增值分析在哲学思想上具有石破天惊或乾坤再造的神奇功力,使价值量不再是劳动时间量的存量,而是劳动效益量的增量,有附加值或劳动租的劳动才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才有价值或增值,才是活劳动,反之,没有附加值或劳动租的劳动只能是简单劳动,简单劳动的价值很低,而且完全没有增量或增值,没有附加值的简单劳动自然就是死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其实与简单劳动无关,只有复杂劳动,特别是创新的劳动,才能促进生产力,这就使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决策找到了坚实的哲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简单劳动者人数的增多,也不是简单劳动的工作时间延长,而是资本构成或资本租的不断提高,也是知本构成或知本租的不断提高。生产力的三要理论也重新得到了划时代的革新,资本租、人才租和知本租成为生产力的三要素,人才租主要指个人的即时创新与工作态度所带来的附加值或劳动租。
马克思《资本论》说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负相关,施国宝《知本论》说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相关,原因就在于资本论与知本论对价值量的定义不同,资本论说价值量是时间量,知本论说价值量是效益量,只有施国宝知本论的“价值量=效益量”的科学定义,才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事实,也能与国际经济学的主流顺利对接,因此,施国宝知本论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伟大分析,无疑是人类最宝贵的哲学财富之一,由于施国宝十分低调,所以知本论的知名度目前还远不如马克思资本论誉满全球。
从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历史研究来看,资本主义三百多年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加深对工人的剥削,相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福利国家,出现了很强的社会主义特征,全球移民的目的地或偷渡地,主要还是欧美资本主义强国,人总是往高处走,往发达的地区走,往劳资关系好的地方走,往资本道德的地方走,主是增值交换的根本法则在起作用,也是利润平均化与利润级差化的共同作用。从落后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是落后国家资本租(投资移民)与知本租(技术移民)的重大流失,移民者既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利润级差化,也是为了分享发达国家的经济成查,实现利润平均化。欧美移民的火热是不争的国际现实,这说明剩余价值规律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也不是主要规律,资本主义最主要的经济规律是劳资共赢的协新价值规律,一切经济形态都必须以协新价值规律为主导,以剩余价值规律为补充,但是,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更强,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得更弱,在强弱程度上还是有巨大差别的,东西方都需要降低工人的劳动量,提高工人的劳动租,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富裕程度。
④ 国际经济学中关于比较优势的问题
这个图表示的是A和B 两个国家生产X Y 产品的数量,即一单位时间里A能生产版8单位的X 和4单位的Y。同理权可以知道B国家的生产情况。
关于绝对优势是一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同样产品数量总是大于另外一个国家。所以根据你给的图可以知道,A国家在X和Y产品都具有优势,即相同时间下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A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这样的话,A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优势,是不是A就可以不需要贸易了?接下来,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通过贸易使两方都获利。
比较优势即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拿你图中的数据来举个例子。A国家一单位时间生产8单位X,也可以生产4单位的Y。那就可以说在A国家,生产一单位的Y的时间可以生产2单位的X,即Y=2X。同理在B国家是Y=4X。这样来看,A国家在Y上有比较优势,而B国家在X上有比较优势。即A国家专门生产Y,拿到B国家去换取X产品(B国家生产X的成本相对较小,A国家生产的Y可以在B国家换到更多的X),从未使两国国家的效用都得到提高。
⑤ 一国经济总量等于人均劳动生产率乘以什么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化,不论在这一社会必
⑥ 国际经济学的,要求中英文答案 跪求啊
1 use labor proctiv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lements of the two departments model comparative advantage (David ricardo model), drawing instructions
2 why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growth faster
3 what the import of the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of the two-way book of example
4 why some countries export oriented increased the degree of al economy
5 often project record which content
6 what is trade interests
7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which problems
8 in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statistics why in the error term will proce
9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export orientation trade policy on trade conditions each have what influence
10 free trade more favorabl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11 free trade is good for proctivity high country
⑦ 国际经济学 比较优势一道题目
其实两个说的是一回事。这里的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就是指的a(LC)与a(LW)与a*(LC)与a*(LW)之比。内课本中应该容解释了“多种商品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工资也就是在这里引入的,因为有多种商品所以工资率就不能简单的标示为2种商品生产率之比,而引入了货币单位用于衡量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工资,这里把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简化成一回事了)。%D%A“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其部门相对于其它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说的通俗点,就是虽然本国的a商品劳动生产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是a商品的工人需要的成本(因为假设成劳动的单一要素,成本=工资)也低,所以生产率与工资之比低的话,本国在a商品上则具有比较优势。%D%AP.S 这个比例为什么会低呢,我认为,是课本中假设了,劳动力就业充分以及劳动力可以在各个行业中自由流动这两点引起的。
⑧ 李坤望主编的《国际经济学》第三版的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这道题就是把教材25-26页复述一遍。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也达到均衡,可以用反证法,很简单。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参考教材的第二章45-47页。
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答案提示:规模报酬递减。
第二章答案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内容)
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定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未必具有比较优势。证明:如果,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或者的时候,由可以推出,但是,当的时候,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
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因为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贸易三角是CADA’(见图2-5(a))。
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
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
答案提示:比较与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12
48
30
60
答案提示: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提示:
Ea
K
Eb
O
L
(X=EMBEDEquation.2)
(X=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Y=EMBEDEquation.3)
B
O
Y
X
A/
B/
A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
Qa
Ca
Cb
B
O
Y
X
A/
B/
A
Ob
Oa
Qb
pw
pw
B
O
Y
X
A/
B/
A
Eb
pa
pb
Ea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5*.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答案提示:根据两国的消费结构来判断
6*.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将不均等。可采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
7.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导致两个国家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样,使得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8.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答案提示: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9.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0.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答案提示: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
11.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2.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第四章习题答案提示
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会的。
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案提示: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
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
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
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答案提示:根据特定要素模型,短期内,特定要素在两个部门间无法流动。按照本章的分析,虽然都是资本,但是x和y部门的资本回报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第五章习题答案提示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适合。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虽然从总体上发展水平相近,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却不一样,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有产业内贸易,并用重叠需求理论来解释。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需求逆转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解释产业内贸易。需求逆转解释要素禀赋理论为什么在有的时候不符合现实情况,强调需求有可能使得贸易方向发生变化;重叠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基本结论不会变。当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是平均的时候,本国有代表性的需求所占份额越大,当所有国家的收入分配都非常平均的时候,重叠需求的份额会减少。但是,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可能会完全平均的,所以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不会变。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答案提示:很多电子产品都是很好的例子,计算机等。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问题。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
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答案提示:创新国如果研究的是相同产业中的更新品种,则创新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会出现产业内贸易,因为此时其他发达国家生产的是此产业产品的旧品种。
8.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答案提示: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美国作为创新国,一直保持在汽车新产品方面研发和生产的优势,是其保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原因。由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也对汽车新品有需求,这使得美国对汽车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了动力,较大市场使得新品的研发和生产有利可图。
第六章练习答案
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则规模收益不变,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
答案提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向内凹。
试根据图6—2证明,如果贸易后Y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很大的话,那么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的国家福利可能因贸易而遭受损失。
答案提示:比较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线与贸易前的相对价格线的位置关系。
除了本章正文中所提及的因素外,你还能提出其他一些影响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因素吗?
答案提示: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外部规模经济下,各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平衡,那么你认为一些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是否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关?
答案提示: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各国都希望提升出口结构的原因。不过,各国在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会依人们的意志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优势、国内市场规模等因素。所以,提升产业结构不能操之过急。
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老师没讲,说垄断竞争条件太复杂,现在也没有完善的理论。
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提示:本章所介绍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都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不同点是:第一,本章的理论是从供给角度讲的,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角度讲的;第二,本章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的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而前一章的重叠需求理论并不是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
7*.假设某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X相对于Y而言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是垄断竞争市
场,而Y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贸易后,图6—5中两条曲线AA/与BB/如何变动?
答案提示:考虑贸易后用于X部门的要素量的变化。
8. 如果贸易前两国市场不是完全垄断,而是寡头垄断,那么本章正文所得出的结果是否改
变?
答案提示:不改变。
9.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答案提示: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内贸易,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从供给角度已经研究,新贸易理论还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说明;新贸易理论强调差异产品在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所有产品都是同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