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的教学视频!
大学学习资料免费下载网 有
在 经济学/贸易学/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 版块
标题: 高鸿业《回西方经济学答-微观+宏观》教学视频/教学录像(电子版)
还有很多相关资料: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讲义(电子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课件(电子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习题详解/课后答案(电子书+纸质书)
......
② 跪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这个是高鸿业版本的,希望是你想要的
一、单项选择题
1. A;2.B; 3.B ;4. C;5. D ;6. B ;7. D;8. B;9. A ;10.C;11. A;12. C ;13. D ;
14. B;15. C ;16. D;17. A;18. C。
三、简答题
4、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四、分析与计算题
1.解:支出法=16720+3950+5340+3390-3165=26235
收入法=15963+1790+1260+1820+310+2870+2123+105-6=26235
2.解:(1)GDP=2060+590+590+40=3280
(2)NDP=3280-210=3070
(3)NI=3070-250=2820
(4)PI =2820-130-220-80+200+30=2620
(5)DPI=2620-290=2330
3. 解:⑴ 1990=652.5; 1995=878;
⑵ 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5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795
⑶ 计算1990-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90年=652.5/612.5=1,
95年=878/795=1.11
4. 解:(1)S=DPI-C=4000-3500=500
(2)用I代表投资,SP、Sg、SF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 Sg =T–g =BS,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 =T–g=BS=-200。
SF代表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F=500-200+100=400
(3)G=5000-3500-400-(-100)=1200
③ 急求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或第四版教材的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615359.html
这个是第四版的下载链接。
可以的话,望采纳哦!
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 高鸿业 习题答案
我有,但发上来后图都不见了。把你邮箱告诉我,我发一份给你。
参考: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 (1) 由Qd=50-5P
Qs=-10+5p
Qd=Qs
得:50-5P=-10+5P
所以 Pe=6 Qe=20
(2) 由Qd=60-5P
Qs=-10+5p
Qd=Qs
得:60-5P=-10+5P
所以 Pe=7 Qe=25
(3) 由Qd=50-5P
Qs=-5+5p
Qd=Qs
得:50-5P=-5+5P
所以 Pe=5.5 Qe=22.5
(4)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在(1)(2)(3)中,所有外生变量或内生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调整时间为零。
区别:静态分析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求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如图(1)中,外生变量α、β、δ、γ是确定的,从而求出相应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而(2)(3)中,外生变量被赋予不同的数值,得出得内生变量P和Q的数值是不相同的。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5)先分析需求变动的影响:
由(1)知当Qd=50-5P、Qs=-10+5p时均衡价格Pe=6、均衡数量Qe=20:当需求增加,如变为(2)中的Qd=60-5P时,得出P=7 、Q=25。因此,在供给不变时,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再分析供给变动得影响:
由(1)知当Qd=50-5P、 Qs=-10+5p时均衡价格Pe=6、均衡数量Qe=20:当供给增加,如变为(3)中的Qs=-5+5p时,得出P=5.5、 Q=22.5。因此,在需求不变时,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某商品的需求表
价格(元) 1 2 3 4 5
需求量 400 300 200 100 0
(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是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根据该需求函数或需求表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
解(1)
(2)
(3)如下图,
与(2)的结果相同
3 假定下表是供给函数Qs=-3+2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 1 3 5 7 9
(1) 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2) 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P=4是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3) 根据该供给函数或供给表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4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
解(1)
(2)
(3) 如下图,
与(2)的结果相同
4 下图中有三条线性的需求曲线AB、AC、AD。
(1)比较a、b、c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大小。
(2)比较 a、f、e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大小。
解 (1) 由图知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ab与直线OQ平行,设直线ab 与直线OP相交与点E。
在a点,
在 b点,
在 c点,
所以a、b、c三点的需求的
价格点弹性相同。
(2) 由图知a、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ae与直线OP平行,设直线ae 与直线OQ相交与点G。
在a点,
在 f点,
在 e点,
由于GB<GC<GD
所以 < <
5 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Q与收入M之间的函数关系为M=100Q2。求:当收入M=2500时的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解 因为M=Q2,所以Q=
所以当M=2500时,Q=5
此时,Em=
当M=2500,Q=5时,Em=
6 假定需求函数为Q=MP-N,其中M表示收入,P表示商品价格,N(N>0)为常数。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和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解 因为Q=MP-N
所以 =-MNP-N-1, =P-N
所以
Em=
7 假定某商品市场上有100个消费者,其中,60个消费者购买该市场1/3的商品,且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均为3:另外40个消费者购买该市场2/3的商品,且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均为6。求:按100个消费者合计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多少?
解 设被这100个消费者购得的该商品总量为Q,其市场价格为P。由题意知:
Q1= Q2=
因为
所以
又
所以
而
所以
8 假定某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3,需求的收入弹性Em=2.2 。 求:(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下降2%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提高5%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解 (1) 由题知Ed=1.3
所以当价格下降2%时,商需求量会上升2.6%.
(2)由于 Em=2.2
所以当消费者收入提高5%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会上升11%。
9 假定某市场上A、B两厂商是生产同种有差异的产品的竞争者;该市场对A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A=200-QA,对B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B=300-0.5×QB ;两厂商目前的销售情况分别为QA=50,QB=100。
求:(1)A、B两厂商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为多少?
(2) 如果B厂商降价后,使得B厂商的需求量增加为QB=160,同时使竞争对手A厂商的需求量减少为QA=40。那么,A厂商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EAB是多少?
(3) 如果B厂商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那么,你认为B厂商的降价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解(1)当QA=50时,PA=200-50=150
当QB=100时,PB=300-0.5×100=250
所以
(2) 当QA1=40时,PA1=200-40=160 且
当 PB1=300-0.5×160=220 且
所以
(3)∵R=QB•PB=100•250=25000
R1=QB1•PB1=160•220=35200
R〈 R1 , 即销售收入增加
∴B厂商降价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0 利用图阐述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
a) 当Ed>1时,在a点的销售
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1aQ1, b点
的销售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2bQ2.
显然,面积OP1aQ1〈 面积OP2bQ2。
所以当Ed>1时,降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例:假设某商品Ed=2,当商品价格为2时,需求量为20。厂商的销售收入为2×20=40。当商品的价格为2.2,即价格上升10%,由于Ed=2,所以需求量相应下降20%,即下降为16。同时, 厂商的销售收入=2.2×1.6=35.2。显然,提价后厂商的销售收入反而下降了。
b) 当Ed〈 1时,在a点的销售
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1aQ1, b点
的销售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2bQ2.
显然,面积OP1aQ1 〉面积OP2bQ2。
所以当Ed〈1时,降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正方向变动。
例:假设某商品Ed=0.5,当商品价格为2时,需求量为20。厂商的销售收入为2×20=40。当商品的价格为2.2,即价格上升10%,由于Ed=0.5,所以需求量相应下降5%,即下降为19。同时,厂商的销售收入=2.2×1.9=41.8。显然,提价后厂商的销售收入上升了。
c) 当Ed=1时,在a点的销售
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1aQ1, b点
的销售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2bQ2.
显然,面积OP1aQ1= 面积OP2bQ2。
所以当Ed=1时,降低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没有影响。
例:假设某商品Ed=1,当商品价格为2时,需求量为20。厂商的销售收入为2×20=40。当商品的价格为2.2,即价格上升10%,由于Ed=1,所以需求量相应下降10%,即下降为18。同时, 厂商的销售收入=2.2×1.8=39.6≈40。显然,提价后厂商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变化。
11 利用图说明蛛网模型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
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
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
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
实际产量会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
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到原来的均衡点。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Qe降到Q1,从消费曲线看,消费者愿意支付P1的价格来购买全部的Q1。P1的价格高于Pe , 所以第二期的生产者会增加该商品产量至Q2。供给增加价格降至P2,价格过低生产者将减少产量至Q3,而Q3的价格为P3,P3决定Q4……如此波动下去,直到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为止。在图中,产量和价格变动变化的路径形成了一个蜘蛛网似的图形,因而被称为蛛网图。由于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的稳定条件,这种蛛网被称为“收敛型”蛛网。
第二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
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小于供给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
受到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
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绕均衡水
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
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可见图中的蛛网模型是不稳定的,因而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
第三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
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供给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
受到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
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按同一幅
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相应的
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
⑤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主要内容
其实 哪个版本的微观经济学内容都大同小异了
主要 包括
西方经济学导论
需求供给和市场均衡版
效用论与消费者选择
生产权理论
厂商的成本与收益
市场理论
生产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
市场失灵与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博弈论
差不多都这些哈
⑥ 求宏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pdf
我只有第五版的
⑦ 求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第三,四章的课后答案。在线等…
1、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鸡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
解:按照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的定义公式,可以将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写成:
其中:X表示肯德鸡快餐的份数;Y表示衬衫的件数; MRS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 消费者增加一份肯德鸡快餐时所需要放弃的衬衫消费数量。
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件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时,在均衡点上有
MRSxy =Px/Py
即有MRSxy =20/80=0.25
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消费者关于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为0.25。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1-9所示。其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求上品的价格;
(3)写出预算线的方程;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点的的值。
解:(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2元×30=60。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M=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2斜率=-P1/P2=-2/3,得P2=M/20=3元
(3)由于预算线的一般形式为:
P1X1+P2X2=M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1+3X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2=-2/3 X1+20。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上,有MRS12= = MRS12=P1/P2,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MRS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绝对值P1/P2。因此,在MRS12=P1/P2 = 2/3。
3 请画出以下各位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咖啡和热茶)的无差异曲线,同时请对(2)和(3)分别写出消费者B和消费者C的效用函数。
(1)消费者A喜欢喝咖啡,但对喝热茶无所谓。他总是喜欢有更多杯的咖啡,而从不在意有多少杯的热茶。
(2)消费者B喜欢一杯咖啡和一杯热茶一起喝,他从来不喜欢单独只喝咖啡,或者只不喝热茶。
(3)消费者C认为,在任何情况下,1杯咖啡和2杯热茶是无差异的。
(4)消费者D喜欢喝热茶,但厌恶喝咖啡。
解答:(1)根据题意,对消费者A而言,热茶是中性商品,因此,热茶的消费数量不会影响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2)根据题意,对消费者B而言,咖啡和热茶是完全互补品,其效用函数是U=min{ X1、X2}。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3)根据题意,对消费者C而言,咖啡和热茶是完全替代品,其效用函数是U=2 X1+ X2。消费者C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4)根据题意,对消费者D而言,咖啡是厌恶品。消费者D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4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的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20元和=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解: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1/MU2=P1/P2
其中,由可得:
MU1=dTU/dX1 =3X22
MU2=dTU/dX2 =6X1X2
于是,有:
3X22/6X1X2 = 20/30 (1)
整理得
将(1)式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1+30X2=540,得:
X1=9,X2=12
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U=3X1X22=3888
5、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A、B两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函数各自为和。
(1)列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根据(1),画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解:(1)A消费者的需求表为:
P
0
1
2
3
4
5
QAd
20
16
12
8
4
0
B消费者的需求表为:
P
0
1
2
3
4
5
6
QBd
30
25
20
15
10
5
0
市场的需求表为:
P
0
1
2
3
4
5
6
Qd
50
41
32
23
14
5
0
(2)A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
B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
市场的需求曲线为
6、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消费者的收入为M。分别求出该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解答: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1/MU2=P1/P2
其中,由以知的效用函数 可得:
于是,有:
整理得
即有 (1)
一(1)式代入约束条件P1X1+P2X2=M,有:
解得
代入(1)式得
所以,该消费者关于两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7、令某消费者的收入为M,两商品的价格为,。假定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切斜率为-a。
求: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
解:由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所以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有三种情况,其中的第一、第二种情况属于边角解。
第一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即a> 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的位置发生在横轴,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1=M/P1,X2=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1,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二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的位置发生在纵轴,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2=M/P2,X1=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2,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三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重叠,效用最大化达到均衡点可以是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即最优解为X1≥0,X2≥0,且满足P1X1+P2X2=M。此时所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8、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其中,q为某商品的消费量,M为收入。求:
(1)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2)该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
(3)当,q=4时的消费者剩余。
解:(1)由题意可得,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于是,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MU/P =,有:
整理得需求函数为q=1/36p
(2)由需求函数q=1/36p,可得反需求函数为:
(3)由反需求函数,可得消费者剩余为:
以p=1/12,q=4代入上式,则有消费者剩余:
Cs=1/3
9设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类型的,即,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格分别为p和,消费者的收入为M,
(1)求该消费者关于商品x和品y的需求函数。
(2)证明当商品x和 y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同时变动一个比例时,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关系维持不变。
(3)证明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参数分别为商品x和商品y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份额。
解答:(1)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算得: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方程为 (1)
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
得 (3)
解方程组(3),可得
(4)
(5)
式(4)即为消费者关于商品x和商品y的需求函数。
上述休需求函数的图形如图
(2)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同时变动一个比例,相当于消费者的预算线变为
(6)
其中为一个非零常数。
此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变为
(7)
由于,故方程组(7)化为
(8)
显然,方程组(8)就是方程组(3),故其解就是式(4)和式(5)。
这表明,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商品的需求关系维持不变。
(3)由消费者的需求函数(4)和(5),可得
(9)
(10)
关系(9)的右边正是商品x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份额。关系(10)的右边正是商品y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份额。故结论被证实。
10基数效用者是求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得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得边际效用.某一单位得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就会越来越低.将每一消费量及其相对价格在图上绘出来,就得到了消费曲线.且因为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消费曲线是右下方倾斜的.
(2)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U /P=。由此均衡条件出发,可以计算出需求价格,并推导与理解(1)中的消费者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11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解:消费者均衡条件:
可达到的最高无
差异曲线
和预算线相切,
即MRS12=P1/P2
需求曲线推导:从图上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价格与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分别绘在图上,就是需求曲线X1=f (P1)
12用图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解:要点如下:
(1)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仅考虑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而不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收入效用则相反,它仅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变化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而不考虑相对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2)无论是分析正常品,还是抵挡品,甚至吉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要运用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就是补偿预算线。在图1-15中,以正常品的情况为例加以说明。图中,初始的消费者效用最的化的均衡点为a点,相应的正常品(即商品1)的需求为。价格下降以后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b点,相应的需求量为。即下降的总效应为,且为增加量,故有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然后,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且与原有的无差异曲线 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以虚线表示),相应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c点,而且注意,此时b点的位置一定处于c点的右边。于是,根据(1)中的阐诉,则可以得到:由给定的代表原有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与代表变化前.后的不同相对价格的(即斜率不同)预算线AB.FC分别相切的a、c两点,表示的是替代效应,即替代效应为且为增加量,故有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化;由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 和 分别与两条代表相同价格的(即斜率相同的)预算线FG. 相切的c、b两点,表示
的是收入效应,即收入效应为且为增加量,故有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化。
最后,由于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分别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所以,正常品的总效应与价格一定成反方向变化,由此可知,正常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
(3)关于劣等品和吉分品。在此略去关于这两类商品的具体的图示分析。需要指出的要点是:这两类商品的替代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同一方向变化,其中,大多数的劣等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而劣等品中的特殊商品吉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于是,大多数劣等品的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化,相应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劣等品中少数的特殊商品即吉分品的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化,相应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基于(3)的分析,所以,在读者自己利用与图1-15相类似的图形来分析劣等品和吉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在一般的劣等品的情况下,一定要使b点落在a、c两点之间,而在吉分品的情况下,则一定要使b点落在a点的左边。唯由此图,才能符合(3)中理论分析的要求。
第四章
1.(1)利用短期生产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可以完成对该表的填空,其结果如下表: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2
2
12
6
10
3
24
8
12
4
48
12
24
5
60
12
12
6
66
11
6
7
70
10
4
8
70
35/4
0
9
63
7
-7
(2)所谓边际报酬递减是指短期生产中一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在达到最高点以后开始逐步下降的这样一种普遍的生产现象。本题的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具体地说,由表可见,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由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时,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原来的24下降为12。
2.
(1).过TPL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L的值。
(2)连接TPL曲线上热和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L的值。
(3)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上升的。
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
当MPL=APL时,APL曲线达到极大值。
3.解答:
(1)由生产数Q=2KL-0.5L2-0.5K2,且K=10,可得短期生产函数为:
Q=20L-0.5L2-0.5*102
=20L-0.5L2-50
于是,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有以下函数:
劳动的总产量函数TPL=20L-0.5L2-50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L=20-0.5L-50/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L=20-L
(2)关于总产量的最大值:
20-L=0
解得L=20
所以,劳动投入量为20时,总产量达到极大值。
关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
-0.5+50L-2=0
L=10(负值舍去)
所以,劳动投入量为10时,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
关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
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L=20-L可知,边际产量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考虑到劳动投入量总是非负的,所以,L=0时,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
(3)当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一定有APL=MPL。由(2)可知,当劳动为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L达最大值,及相应的最大值为:
APL的最大值=10
MPL=20-10=10
很显然APL=MPL=10
4.解答:
(1)生产函数表示该函数是一个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所以,厂商进行生产时,Q=2L=3K.相应的有L=18,K=12
(2)由Q=2L=3K,且Q=480,可得:
L=240,K=160
又因为PL=2,PK=5,所以
C=2*240+5*160=1280
即最小成本。
5、
(1)思路:先求出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要素的边际产量
根据最优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整理即可得。
(a) K=(2PL/PK)L
(b) K=( PL/PK)1/2*L
(c) K=(PL/2PK)L
(d) K=3L
(2)思路:把PL=1,PK=1,Q=1000,代人扩展线方程与生产函数即可求出
(a)L=200*4-1/3 K=400*4-1/3
(b) L=2000 K=2000
(c) L=10*21/3 K=5*21/3
(d) L=1000/3 K=1000
6.(1).Q=AL1/3K1/3
F( λl,λk )=A(λl)1/3(λK)1/3=λAL1/3K1/3=λf(L,K)
所以,此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
(2)假定在短期生产中,资本投入量不变,以表示;而劳动
投入量可变,以L表示。
对于生产函数Q=AL1/3K1/3,有:
MPL=1/3AL-2/3K1/3,且d MPL/dL=-2/9 AL-5/3 -2/3<0
这表明:在短期资本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相类似的,在短期劳动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7、(1)当α0=0时,该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保持不变的特征
(2)基本思路:
在规模保持不变,即α0=0,生产函数可以把α0省去。
求出相应的边际产量
再对相应的边际产量求导,一阶导数为负。即可证明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
8.(1).由题意可知,C=2L+K,
Q=L2/3K1/3
为了实现最大产量:MPL/MPK=W/r=2.
当C=3000时,得.L=K=1000.
Q=1000.
(2).同理可得。800=L2/3K1/3.2K/L=2
L=K=800
C=2400
9利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解答:以下图为例,要点如下:
分析三条等产量线,Q1、Q2、Q3与等成本线AB之间的关系.等产量线Q3虽然高于等产量线Q2。但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再看Q1虽然它与惟一的等成本线相交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所以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 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因此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10、利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解答:如图所示,要点如下:
(1)由于本题的约束条件是既定的产量,所以,在图中,只有一条等产量曲线;此外,有三条等成本线以供分析,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最小成本。
(2)在约束条件即等产量曲线给定的条件下, A”B”虽然代表的成本较低,但它与既定的产量曲线Q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Q所代表的产量,等成本曲线AB虽然与既定的产量曲线Q相交与a、b两点,但它代表的成本过高,通过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a点向E点或由b点向E点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点 E,才是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要素组合。由此可得,厂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的均衡条件是MRL/w=MPK/r。
⑧ 谁有曼昆的 微观经济学原理 第四版 PDF格式电子版(求高清 完整)最好再附上学习手册和习题答案解析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E%A2%B9%DB%BE%AD%BC%C3%D1%A7%C2%FC%C0%A5%B8%DF%C7%E5%D6%D0%CE%C4&format=pdf
这里有很多,我不知道你要哪种,你看一下吧
⑨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和第五版有什么区别
第五版充实了抄第七章第三节寡头部分袭的内容。将第四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和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合并为一章,即本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扩充了对博弈论的介绍,即将第四版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扩充为一章,即本版第十章。第四版第十四章的内容,在表述方式上作了一些调整。在第四版第十六章中增加了一些案例,同时删去了一些与宏观经济理论不大相关的内容。去掉了第四版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需要这些知识的读者可以从国际经济学或国际贸易等课程中吸取到。放弃了第四版第二十章关于is—lm—bp模型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增加了一章,即本版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在总论方面,全书各章均增加了练习题的数量。其次,对第四版第二十三章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些删改、更新,以增强时代感。
⑩ 《微观经济学原理》 罗伯特弗兰克 第四版 电子书或者pdf版
到人大经济论坛找一下吧,应该能找到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