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宏观经济学问题,谢谢
1、A。因为在短期自发消费大于零,即短期消费曲线有正的纵截距,同时内边际消费倾向小容于1,即斜率小于1。
2、A。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曲线斜率变小,所以不是一条直线。
3、D。承接第二题,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变小,在自发消费给定的前提下,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4、B。过原点表明自发消费为零,这样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就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相等,且为常数。
5、C。这就是所谓相对收入假说的“棘轮效应”。
6、D。持久收入假说(也叫永久收入假说)是由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莫迪利安尼的是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杜森贝利的是相对收入假说。
2. 关于宏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问题
这个实验的题目是对实际股息或税收变化做出什么反应,这两者的变化不会影响工资。实际可支配收入取决于工资利息等总收入减去税收,在这个实验里面,只考虑股息收入就行了
3. 宏观经济学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什么之和
宏观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
从微观统计角度内:国民可支配容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纯收入。具体解释见统计指标说明。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3)宏观经济学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扩展阅读: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必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4. 宏观经济学中,转移支付和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转移支付的一部分会变成可支配收入。转移支付是一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的财务方法,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可支配支配收入包括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5. 宏观经济学求个人可支配收入时是y-t*y+tr还是y-t(y+tr) 我觉得是前者,如果
第二个是正确的。y为总收入,t应该是税率,t(y+tr)是税收,所以相减就是可支配
6. 宏观经济学: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2.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4.2.(1)(2):增值法:7.5+(10-7.5)+(40-10)=40。增值2次,分别为2.5万和30万;终值法:最后卖40W,所以GDP增长40w。 3.工资=7.5+5=12.5W 利润:(10-7.5)+(40-10-5)=27.5W 收入法:12.5+27.5=40w
7. 宏观经济学问题
你只考虑了货币需求的问题,而没考虑货币供给,假设货币供给外生进行局专部均衡属分析,减税使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不变,故利率上升,LM上移。要注意,LM曲线代表的是货币市场均衡而不是货币需求。
PS:这道题在我看来非常没水平,出题人只是在出脑筋急转弯,把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套到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很有意思么,二者对货币的定义就不同,凯恩斯讨论的是M1,弗里德曼说的是M2。以后遇到这种题明白就好,不用在意,考试、考研、研究都不会用到。
8. 《宏观经济学》计算题!!!
(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回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答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 800-500=4 300(亿美元)。
(2) 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 800-3 000-800-960=40(亿美元)。
(3) 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 300-990=3 310(亿美元)。
(5) 个人储蓄S=yd-c=3 310-3 000=310(亿美元)。
9. 宏观经济学考研问题...怎么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政府净税收
国民来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自资)=6000-(1200-700)=5500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6000-(3000+1200+800)=1000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800+100=900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5500-(800+100)=4600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600-3000=1600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