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寻管理经济学试题答案
1.B
2.A
3.B
4.B
5.C
6.A
7.A
8.C
9.A
10.A
11.D
12.D
13.C
14.A
15.C
❷ 求 <管理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志刚主编 的课后习题答案啊
管理经济学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可用于企业决策的基础是( )
A.会计利润 B.经济利润 C.正常利润 D.最大利润
2.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中不包括( )
A.产品价格 B.消费者收入 C.广告费用 D.产品成本
3.当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值时,则这种产品应为( )
A.低档货 B.高档货 C.正常货 D.都有可能
4.交叉弹性为( )时,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对y产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表明这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不一定
5.生产函数中的产量,是指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所可能生产的( )的产品数量。
A.最小 B.最大 C.平均 D.不定
6.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在企业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当生产甲产品12000单位时,可生产乙产品9000单位;当甲产品产量提高到14000单位时,乙产品的产量最大可达6000单位。则甲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 )
A.0.15 B.6.67 C.1.5 D.0.667
7.如果企业能随时无偿解雇所雇佣劳动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付出的总工资必须被考虑为( )
A.固定成本 B.可变成本
C.部分固定成本和部分可变成本 D.上述任意一种
8.企业增加单位产量反会使总利润减少的条件是( )
A.MR>MC B.MR=MC C.边际利润为正值 D.边际利润为负值
9.完全垄断厂商的总收益与价格同时下降的前提是( )
A.Ed>1 B.Ed<1 C.Ed=1 D.Ed=0
10.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为( )
A.P=MC B.P>MC C.P<MC D.P=AC
11.以下定价方法中,( )不是以全部成本作为定价基础的。
A.成本加成定价法 B.目标投资回报率定价法
C.最大利润定价法 D.增量分析定价法
12.企业选择成本作为定价基础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成本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B.企业对于能有多少利润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C.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前提是收入必须大于成本
D.国家政策规定必须以成本作为定价基础
13.某企业希望5年后得到8000万元,假定贴现率为4%,问这笔款项的现值是( )
A.7680元 B.6576万元 C.9733万元 D.8320万元
14.企业投资量水平最优化的条件是( )
A.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
B.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
C.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
D. 投资边际回报率≤投资边际资金成本
15.如果两个方案的期望效益不同,为了测定他们的相对风险,可用( )
A.变差系数 B.标准差 C.期望值 D.概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外显成本
2.等成本曲线
3.影子价格
4.增量成本
5.卡特尔模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
2.影响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分析。
3.市场结构可分为哪几类?
4.企业的定价目标最主要的有哪些?
四、论述题:(15分)
试述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五、分析论述题:(15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系统也在探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改进医疗服务。例如,目前在北京地区部分医院实行了“点名手术”举措。
“点名手术”大体是指,凡住院需要手术的病人,可以采用支付费用的方式,点名要求该医院某位医生为自己做手术,医院将患者支付的“点名费”按照一定的比例以奖金形式发给被点名的医生。
据调查,绝大部分病人对实施“点名手术”方式表示赞同或接受。对此应当结合“红包现象”来理解。“红包现象”是病人希望得到良好的医治服务的实际和心理需要,与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存在不良风气相结合的产物。病人欢迎“点名手术”,很大程度上是希望用它来替代“红包”。从另一个角度看,“点名手术”这种高透明度方式,表达了病人对被点名医生的信任及肯定,会引发医生之间“竟争”,其结果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提高,病人受益,医生对医术会更精益求精。
请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此案例的内涵?
管理经济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B 2.D 3.A 4.C 5.B
6.C 7.C 8.D 9.B 10.A
11.D 12.D 13.B 14.B 15.A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
2.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的几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3.如果企业增加某种投入要素投入量1个单位,会使企业利润增加,这一利润增加额就是该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
4.增量成本是指因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量。
5.几家寡头垄断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规定一个价格,它们就有可能像垄断企业一样定高价,使整个行业的总利润最大,这种联合是公开的正式协议叫卡特尔模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供求平衡(即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此时,价格上涨,能刺激生产,抑制需求;价格下跌,能抑制生产,刺激需求,从前对各种商品的有效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同时又没有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剩和资源浪费,资源的分配获得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1)工人可以专门化;
(2)专门化的设备,先进的技术;
(3)其他(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等)。
3.(1)完全竞争;
(2)完全垄断;
(3)垄断竞争;
(4)寡头垄断。
4.企业的定价目标最主要的有四种:
(1)以盈利作为定价目标;
(2)以扩大销售作为定价目标;
(3)以稳定价格作为定价目标;
(4)以应付竞争作为定价目标;
❸ 《管理经济学》应用性习题答案
我也在寻求答案呀,有人知道了告诉我一下
❹ 管理经济学答案还有吗,十分感谢
这个叫做求偏导是高数里面学的 MPL就是对L求导 MPK就是对K求导即取不同的自变量进行求导
❺ 管理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❻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题和答案
甘肃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一)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他不同于会计成本,即使你所作的决定表面上能取得收益,但由于你所放弃的另一个机会可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实际上你还是亏损。
二、结合案例分析
1.第一个决策不妥
从本例来看,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当地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兴办奶牛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事实上,如文中所描述“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可见奶牛厂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型企业生产灵活,易于转行,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GE传奇CEO杰克·韦尔其,在其担任通用电器的CEO期间,就努力使象通用电器这样的大企业能够象中小企业一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通用电器成为世界企业20强之一。所以像牛奶厂这样的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是必要的,也正是其长处所在。该厂长看到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好,考虑是否转行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可以说明智之举。但是在作出卖掉奶牛厂,新建皮革厂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奶牛厂和皮革厂谁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当地发展奶牛场是有优势的,一来牛奶需求日益增长,二来当地处于畜牧区而牧场又较少,市场是供不应求的,远未达到饱和。相关材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将大增。中国奶业协会2005年6月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达到0.93,乳制品是城镇居民收入需求弹性最大的动物性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达到了0.674,也就是说,收入增长1%,乳制品消费增长0.674%。国际乳业联合会主席吉姆·贝格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乳品的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今后的市场潜力足以使产品更加多元化。解决奶源问题、提升消费者能力、生产新鲜乳制品将是中国乳业未来的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21.7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据规划,中国计划到2010年把人均占有的奶量提升至28千克,到2020年再提升至42千克以上。
乳品在二十一世纪初依然还有如此巨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在八十年代末,中国乳品市场正处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阶段,兴办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皮革业迅速发展,皮革原料紧缺,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皮革原料的价格高涨。由于当时皮革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将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该市场。由于更多的生产者争夺这一市场份额,随着工厂的增加和产量的扩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牛皮原料的市场供给开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供需平衡点,发生了生产过剩,导致牛皮原料市场开始出现疲软,利润开始下滑,部分小企业开始亏损。皮革制品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
❼ 求管理经济学答案!
1D 2A 3C 4D 5B 6D 7B 8B 9D 10D 11C 12A 13D
❽ 《管理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可以给分享给我吗,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