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宏观经济学2001年末广义货币存量

宏观经济学2001年末广义货币存量

发布时间:2020-12-18 19:51:04

⑴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会有什么影响

狭义货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中以m1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专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属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广义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在经济学中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说明的是狭义货币跟广义货币的比值,以此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中经济活动的构成,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仅此而已。

⑵ 宏观经济学 货币供给 m=m1+m2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版M0+企事业单位活期权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⑶ 我国2001年到2007年每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数据

统计月度 指标值(亿元)

2013.10 1070242.17
2013.09 1077379.16
2013.08 1061256.43
2013.07 1052212.34
2013.06 1054403.69
2013.05 1042169.16
2013.04 1032551.90
2013.03 1035858.37
2013.02 998600.83
2013.01 992129.25
2012.12 974159.46
2012.11 944832.40
2012.10 936404.28
2012.09 943688.75
2012-08 924895.03
2012-07 919072.40
2012-06 924991.20
2012-05 900048.77
2012-04 889604.04
2012-03 895565.50
2012-02 867171.42
2012-01 855898.89
2011-12 851590.94
2011-11 825493.98
2011-10 816829.29
2011-09 787406.24
2011-08 780852.34
2011-07 772923.69
2011-06 780820.97
2011-05 763409.31
2011-04 757384.64
2011-03 758130.98
2011-02 736130.96
2011-01 733884.93
2010-12 725851.79
2010-11 710339.02
2010-10 699776.74
2010-09 696471.50
2010-08 687506.92
2010-07 674051.48
2010-06 673921.72
2010-05 663351.37
2010-04 656561.22
2010-03 649947.46
2010-02 636072.26
2010-01 625609.29
2009-12 606225.01
2009-11 594604.72
2009-10 586643.29
2009-09 585405.34
2009-08 576698.95
2009-07 573102.85
2009-06 568916.20
2009-05 548263.51
2009-04 540481.21
2009-03 530626.71
2009-02 506708.08
2009-01 496136.64
2008-12 475166.60
2008-11 458644.65
2008-10 453133.32
2008-09 452898.70
2008-08 448846.68
2008-07 446362.17
2008-06 443141.02
2008-05 436221.60
2008-04 429313.72
2008-03 423054.53
2008-02 421037.84
2008-01 417818.67
2007-12 403442.21
2007-11 399757.91
2007-10 394204.17
2007-09 393098.91
2007-08 387205.15
2007-07 383884.88
2007-06 377832.15
2007-05 369718.15
2007-04 367326.46
2007-03 364093.66
2007-02 358659.25
2007-01 351498.77
2006-12 345603.59
2006-11 337504.16
2006-10 332747.18
2006-09 331865.36
2006-08 327885.67
2006-07 324010.76
2006-06 322756.35
2006-05 316709.80
2006-04 313702.34
2006-03 310490.65
2006-02 304516.27
2006-01 303571.65
2005-12 298755.67
2005-11 292350.39
2005-10 287591.61
2005-09 287438.27
2005-08 281288.22
2005-07 276966.28
2005-06 275785.53
2005-05 269240.49
2005-04 266992.66
2005-03 264588.94
2005-02 259357.29
2005-01 257708.47
2004-12 253207.70
2004-11 247135.58
2004-10 243740.32
2004-09 243756.88
2004-08 239729.19
2004-07 238126.97
2004-06 238427.49
2004-05 234842.40
2004-04 233627.86
2004-03 231654.60
2004-02 227050.72
2004-01 225101.93
2003-12 221222.82
2003-11 216351.73
2003-10 214469.36
2003-09 213567.13
2003-08 210591.90
2003-07 206193.07
2003-06 204907.42
2003-05 199505.19
2003-04 196130.13
2003-03 194487.30
2003-02 190108.41
2003-01 190545.05
2002-12 185006.97
2002-11 179736.26
2002-10 177294.15
2002-09 176985.21
2002-08 173250.92
2002-07 170851.14
2002-06 169601.24
2002-05 166023.00
2002-04 164570.56
2002-03 164064.57
2002-02 160935.59
2002-01 159639.27
2001-12 158301.92
2001-11 154088.30
2001-10 151497.25
2001-09 151822.60
2001-08 149941.76
2001-07 149228.73
2001-06 147809.67
2001-05 139015.84
2001-04 139949.85
2001-03 138744.46
2001-02 136210.17
2001-01 137543.63
2000-12 134610.26
2000-11 130994.07
2000-10 129522.44
2000-09 130473.84
2000-08 127790.30
2000-07 126323.92
2000-06 126605.33
2000-05 124053.25
2000-04 124121.87
2000-03 122606.82
2000-02 121583.40
2000-01 121220.40
1999-12 119897.90
1999-11 116559.00
1999-10 115390.00
1999-09 115079.00
1999-08 112827.00
1999-07 111414.00
1999-06 111363.00
1999-05 110061.00
1999-04 109218.00
1999-03 108438.00
1999-02 107778.00
1999-01 105500.00
1998-12 104498.50
1998-11 102229.00
1998-10 100875.20
1998-09 99795.00
1998-08 97299.00
1998-07 96314.00
1998-06 94658.00
1998-05 93936.00
1998-04 92662.00
1998-03 92015.00
1998-02 92024.00
1998-01 92211.40
1997-12 90995.30
1997-11 87590.00
1997-10 86644.00
1997-09 85892.00
1997-08 84746.00
1997-07 83460.00
1997-06 82789.00
1997-05 81151.00
1997-04 80818.00
1997-03 79889.00
1997-02 78998.00
1997-01 78648.00
1996-12 76094.90
1996-11 74142.00
1996-10 73152.20
1996-09 69643.00
1996-08 72309.00
1996-07 69346.00
1996-06 68132.00
1996-05 66880.00
1996-04 65723.00
1996-03 64511.00
1996-02 63778.00
1996-01 58401.00
1995-12 60750.50
1994-12 46923.50
1993-12 34879.80
1992-12 25402.20
1991-12 19349.90
1990-12 15293.40

⑷ 宏观经济学问题

流动性陷阱概述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流动性陷阱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特点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需求曲线定义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

需求关系表达形式

需求关系有多种表达形式,如:叙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数法,用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进行描述;图解法,用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进行描述;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 schele进行描述。几种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
需求曲线是用曲线方式表示需求关系、需求函数。需求曲线是需求函数的直观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纵轴表示价格(自变量),横轴表示产品需求量(因变量)。
最常见的表示是线性模型(linear form),注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 intercept)、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rizontal intercept)的经济意义。

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需求量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曲线越平缓,敏感性越高。在管理决策中,应把敏感性高的产品作为管理的重点。

需求曲线种类

需求曲线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个人需求曲线(Indivial Demand Curve):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市场需求曲线(Market Demand Curve):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Firm Demand Curve):某企业的全体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个人需求曲线的斜率;企业需求曲线的斜率小于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的应用

需求曲线有如下应用:
1、当价格确定时,求商品可能销售的最大量(the maximun amount of a good that will be purchased if a given price is charged);
2、给定商品数量下顾客愿意付的价格(the maximum the consumers will pay for a specific amount of a good)。

⑸ 宏观经济学问题求解

1、货币主复义的代制表人物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通货膨胀的唯一根源是货币超发。
2、货币数量论MV=PQ 有以下假设:M为货币供应量,由一国的央行决定,它可以随着央行的政策所变化;V是一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它由一国的文化、交易习惯等决定;总供给AS是不变的,它是由一国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所决定,具体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者生产函数(Y=AF(K,L)),所以它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并不随价格变动而变动。由此我们可知只有M和P可以变动。而且M上升,P上升,二者是正相关关系,这便是通胀的理论依据。

⑹ 宏观经济学中中国的m0,m1,m2指的是什么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内,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容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⑺ 说明宏观经济学讨论货币供应量问题时为什么常将注意力集中在m1上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专位活期存属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⑻ 宏观经济学中的m2=L2m2是什么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了M2包括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是包括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加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是我国央行考核的市场数据这个相等式子是指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

⑼ 求200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及相应数据~~!

人民银行的网站上数据很全面!

⑽ 宏观经济学:中国通货膨胀的复杂性成因,以及解决方案!!求助!

成因并不复杂:
=========
通货膨胀:只要突然之间无偿失踪一批货物,或者无偿流入市场哪怕是沧海一粟的货币,它都可以造成感觉不到的通胀。 (反之是通缩)
=========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
我国在1990年,总的货币发行量是1.53万亿人民币。2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印钞机直接把我们的纸币变成了M2=90万亿。翻了59倍。
与此同时,我国的GDP=40万亿。通俗一点也就是钱货比是大于2:1
(这个原因比较凸出,但只是成因的万万分之一。)
================
解决方案:这个就非常复杂了。中国经济要飞速发展,基础建设上需要花的钱还很多,综合实力要赶超中等发达、发达国家,如果不让通胀存在就好比种稻不下雨——没有雨水的刺激稻谷是不会发芽、新生经济承载体就无法融入到健康市场中来。
(欧美发达国家也通胀,只是通胀率小了很多,但是同样,他们的GDP增速也很缓慢。)
=================
所以你要完全解决通胀问题的这个方案我即便给你,你拿来也只能当天书。 (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能期待的只是减缓通胀增速。)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学2001年末广义货币存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