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中国经济学现状

中国经济学现状

发布时间:2020-12-17 20:22:01

① 中国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至少在中文媒体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似乎已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这种使中国人热血沸腾的预言,不完全是出口转内销式的炒作。中国的经济改革20多年来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国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3年5月10日《时代》在《中国:下一个世界强权》总标题下的14篇文章。周刊总编热情洋溢地写道,艾默生曾称中国为木乃伊与纪念碑,而今天,这一古迹正显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说,20世纪最后的10多年间,中国崛起的论调席卷世界。在这只开始起跳的超级老虎(德国《趋势》杂志语)面前,许多对*****政治和自由市场保持坚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缄口难言。

官方经济学界更是一片乐观。权威的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20-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末,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报告作者以坚定而豪迈的口吻宣告,21世纪将是中国兴起和腾飞的世纪。

只有少数研究者指出:中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假繁荣。事实上,一个问题就令人看法实质所在:能源、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否支撑起一个中国世纪?

中科院的预测是,2050年GDP为89万亿,是90年的50倍。但难以逾越的障碍是资源不足。权威人士证实,建国后40多年来,GNP增长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可谓举世无双,假设GNP再增长50倍,就必须消耗200倍的资源。

中科院学者的预测全部建立在资源低耗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之上,这当然不是事实,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讲,即便发生某种奇迹,真的建立了资源低耗型经济,但中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能否支持中国的经济规模再增长50倍?最深刻的悲剧可能是---中国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试验之后,惊骇地发现本国的资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的资源总量已所剩无几。据“世界观察环保组织的《1998年世界现状》报告指出,如不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资源将不敷中国对谷物的需求,石油资源也不够用。世界再也无法依目前的发展脚步继续走下去了。

再谈谈中国日趋紧迫的环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长的污染。学者证实,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间,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说社会总产值增长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来,中国经济总量再增长50倍,污染要增长300倍。就算污染率随经济发展而减轻,GNP增长50倍污染量仅增长100倍,中国也绝不是人类可以存活的国度。或者,奇迹般地赶上高科技列车,经济结构转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环境也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简化地说,如果超过了几个主要的生态指针---森林覆盖率警戒线20%、人均淡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8亩等,生态系统便可视为突破了生态环境容量,超载运行,趋于崩溃---这正是中国面临的噩梦。

事实上,中国的当务之急并非讨论如何赶超,实现强国梦,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经济学界常夸耀的数字有两个---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几点评论是:1、这无非是说,世界人口第一、国土面积第三、矿产资源第三的国家,总产值不过名列第7,比意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实际居于世界后列;3、所谓综合国力指针与人民福祉无关,仅能满足统治者的霸权欲望和民众的大国心态;4、增长速度存在统计上不实;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式的高速增长得不偿失,除了维持就业换取政权稳定外,实为中国经济之痼疾。在内部,控制速度一直是历届政府的努力目标,对外宣传时才变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绝望的数字却很关键:1、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递减。200年前,大清帝国极盛时期(1800年),中国的产品占全球总量的33%,欧洲占28%,美国只占0.8%;100年前清朝崩溃前夕(1900年),中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6.2%;经历二战、内战、韩战连续破坏之后,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占世界总数4.7%;97年,占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干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远不及衰败的晚清。数字传递的信息是,赶超半世纪,与先进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国经济效益极差,无论是与世界横比,还是与不同时期的纵比,无论实物、资金、还是劳动力等各方面,投入产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来越差。

2、人均财富居于世界后列:人均所得为世界第81名,以购买力计算,也只占第65名,比拉脱维亚少、牙买加多。用联合国“人发展指针”综合比较,中国落到107名,在阿尔巴尼亚之后。据WB研究,全球参加评估的120个国家中,中国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经费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例分别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国家财富的新计算法(把自然资源货币化列入财富总量),中国的人均财富仅名列世界第162,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组数字说明,中国人仍是当今世界的穷人;后一组数字说,由于资源奇缺,中国人未来可能更穷。

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三句话:1、中国是一个处于世界后列的贫穷大国,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后劲严重不足的贫穷大国;2、经过长达半世纪的高速赶超,中国和自己所曾达到过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资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国将永无出头之日。

对洋溢于官方媒体上的乐观,有经济学家如此解释,少数经济学家与权力资本和外国资本结合,获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国繁荣(不管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时可以分享大份额,在危机发生时却不必分担成本。他们乐观得很,并为人民描绘了一幅玫瑰色的图案---增长速度就是一切,经济发展可以自动解决一切社会矛盾。 经济学家海耶克曾说,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忽视了时间因素。他认为,学术界对时间的领会迟钝,远不像政客、运动员和演员那样深知适当的时机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试图引入时间的因素,而一般经济学著作中,时间的关键作用却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时发生?因果之间可能有多长时间?

这同样是中国人将深感痛切的教训。我们知道,许多事情可能会发生,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可能到来之类,但却忽视了时间---我们还有多长时间?梦想成为现实之际,我们还剩下什么?以沉船为例,到全体乘客可以投票表决、立即抢修之际,我们还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态崩溃的关键同样是时间---在国土承载力耗尽之前,我们能否扭转资源与环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趋势?

从资源超载的角度看,国土承载力的最大极限大约为15-16亿人,没有官员或学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长趋势,距离这一经济-生态总崩溃的临界点还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长而言,政府采取了世界上最严厉的政策,今后怕已无能为力了。

从污染超载的角度,美国派驻北京的环保官员估算,如果96年开始投入巨资,04年前须紧急投入3万亿美元,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数字相当于建政后前4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到每年国有资产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绝望。这也是在说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们甚至用不着去讨论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那是一种奢侈。我们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纪中国有没有水喝?

中国人均淡水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严重透支。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半数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数以上严重缺水,特大城市几乎全部缺水,50个城市已进入危机状态,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以中国人特别能忍受的国民素质,渐进、常规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并非必定导致社会解体。而渐进灾变中的急性爆发将是社会承受力崩塌的关节点。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在今日的严重水危机上,只要加上一个持续数年的大旱,就可能导致社会解体。历史上,1638-1641年发生在中原地区的持续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会动荡不宁,饥民组成军队,终于推翻了强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发生一个持续三年的大旱,其打击点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华北地区,后果难以设想,京、津、唐、保等地区是贫水中国的特贫水区。外来观光者只看见高楼大厦林立,却不知道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国际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的1/3以下,为世界人均数的1/30,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区阿拉伯半岛还要低,也低于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70立方米)---可以这样概括,以北京市为圆心,800公里半径之内(200万平方公里,超过1/5国土)已没有一条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严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达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国昌就发出警讯:如果供水问题未有改善,只要再来一次大的旱灾,华北地区的经济都可能崩溃。目前,大北京地区完全具备了被水危机摧毁的必要条件;为使首都脱离险境,专家正在紧张讨论从1000公里之遥的南方调水的种种应急方案,甚至会迁都。为数众多的生态学家是悲观的:一切应急的工程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危机,21世纪将是中国无水可喝的世纪。水仅仅是资源环境灾难的一个侧面,21世纪将是中国走向崩溃的世纪。大难临头之际,就可能爆发实行世界范围内资源再分配的战争。

难道没有挽救之途了吗?当然有,比如尽快实行私有制,让每一块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矿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尽快实行市场经济,用市场的力量限制资源(包括环境资源)无节制的挥霍;比如放弃狂妄的赶超战略,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均资源极为贫乏、环境容量极为窄小等国情出发,走一条有限增长的道路等。

但问题仍然是:还有时间吗?也许还有一点时间,也许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个中国政府都很难在这种创造性的毁灭之上重组社会,重建家园。退一步讲,即便奇迹式的完成较为彻底的制度转型,生态灾难也有其巨大的惯性。如俄国、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交替时期,生态加速恶化。而且,生态平衡的恢复也需要漫长的周期。

更何况,我们所谈到的仅仅是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容量危机。而中国早已陷入全面危机:腐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股市畸形、泡沫经济、国企破产、工人失业、农民贫苦、金融混乱、治安失控;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任何一环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断裂。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整个大系统的雪崩,堵无可堵,防不胜防---一些中国人已预感形势危如累卵。

21世纪梦精神胜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强早已把不义之财转移国外,外国护照在手,随时准备开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则把血汗钱存入早已资不抵债的国有银行,以备大难临头时保命之需。大船将倾人人都想抢块大点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么都抢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国,短视气息弥漫,人们及时行乐,无一不创当今世界之最。这是末日之前最后的盛宴,是灾难的直觉。

公有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权分离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是毁灭中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护者,给破坏性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在完全公有制下,劳动者没有生产的动力,一般也没有破坏的动力。 以种种承包制为代表的两权分离制不仅同样剥夺人民对山河土地森林矿山的所有权,还为破坏性使用注入了内驱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车,注定损坏最严重、最迅速。邓小 平创造的史所未见的公有私营制,自行车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带私货。这样一来,可以想见破坏性使用之烈!帝王时代,江山社稷为帝王所有,传之万世,无人敢破坏,每一具体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场,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护。经典社会主义时代,资源财产完全公有,虽然难以避免经济学上公有财产悲剧,但劳动者没有破坏性使用的动力。最坏的是公有私营制,山河无主且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样的制度条件下,增长就意味着破坏,高速增长就意味着高速破坏。
既然损失巨痛,何以还要不惜代价地追求高速增长?政府和经济学界并不弱智。虽然在公开宣传中对高速增长沾沾自喜,私下却不断要求控制速度。官员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长不是好事,而是经济的灾难,因此并非一味追求高速,而仅仅要求适当的高速---速度越高,损失越惨重;速度不高,优越性则无从体现,且失业激增,政权不稳。看来,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长是政权稳定的唯一可能。

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后,经济学界摸索出一条规律,必须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解决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长就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证明,现在更成了政权稳定的保证。速度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只能高速度,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优越性的论证似乎开始受到普遍怀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动经济繁荣,花钱买稳定。这种局势下,人民和政权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可以放弃长子继承权,但总得给碗红豆粥。新的实践证明,只能维持(统计意义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长,才能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维持繁荣景像,8%增长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线。
经济学家深谙个中的奥妙。杨帆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一定要达到8%?经济学家说是为了保证就业、维持信心。经济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本来一个预测数字,到中国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怀疑,因与现实反差太大,反而强化到人人谈论的程度。这也证明,经济增长速度已成为政权稳定的主要源泉。

经济学家程晓农说,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国家还鼓励企事业单位一味增加工资奖金、扩大福利,掏空国家财政和企业的积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来换取民众的支持。为维持一个政府的稳定,我们所付出的成本是否过于高昂?谁能告诉我,代价是必须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为产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并非人民币、美元或黄金,而是我们民族的基本生存条件。

②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猜想
近年来,中国四万亿促进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蓬勃发展、薪资水平上升等等。在这些乱象中有人痛斥政府乱花钱,如果把花在高铁、高速上的钱发给普通老百姓多好,这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本人从国家及未来的角度做出一些猜想,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个正确的决定。首先从中国从放开商品房开始说起,房地产从此一枝独秀,一飞冲天,飞涨的房价和稳如泰山的工资形成鲜明对比,老百姓却怨声载道,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百姓收入,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用人成本的提升很快体现在物价上,物价也一路看涨。房价和物价的上涨又进一步刺激政府提高人民工资(这个提高当然是缓慢的),不断反复,可是这仅仅是国内的情势,从全球考虑,商品价格的提高使“中国制造”优势削弱,出口疲软。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GDP没有了出口的拉动就会增长放缓,为了保GDP(其实是保制造业)政府开始大力促进内需,四万亿投资(稍后再说)、家电下乡等等,家电下乡确实让老百姓掏出了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从而促进了内需、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但是美国不会让你这么安生,从中国房地产起飞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美元的升值,在中国制造业开始衰退后更甚。内忧外患的中国制造业“飘摇欲坠”,政府采取的家电下乡等努力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汇率上涨相比显得不够“给力”,面对利润不断减少的企业家们唯有另谋出路——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其他国家开厂,中国企业的出走必然使国内失业率大大增加,同时也会使国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更加不看好,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发展就会很困难。四万亿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政府为了留住国内企业、吸引外资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乱花钱。下面说个情况,有的企业家也到国外考察过办厂的可能性,虽然当地劳动力成本很低廉,但是物流、交通、配套设施、产业链都相对缺乏,工作效率也不高,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还是在国内办厂更加合适。从而可以看出,在劳动力成本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办厂环境也是留住企业、吸引外资的有效方式。看看现在的中国,高铁、高速快速建设,可以说四通八达,交通的改善也迅速的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与质量,再加上中国产业链比较齐全,不用到处寻找原材料,这些才是中国留住企业的优势。返回开始的话题,中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虽然耗资巨大,但这是为了能够留住制造业企业,而对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留住了制造业企业就相当于挽救了中国经济。(补充:中国各项政策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不考虑在内)
希望采纳

③ 中国经济现状怎么样

中国经济的现状 郎咸平 郎咸平:今天做这个演讲和以往不一样,今天特意准备了一份提纲,打破了传统。原因是,我很怕媒体报道这么重大问题的时候给我写错,所以把正确的提纲发给每个人,给你们一个提纲而提出我的看法。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我按照我们议程的要求谈一谈大家最关切的话题,也就是2007年我们的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此我提出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在我谈这个话题之前我认为这个话题对我们传媒业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这么讲,传媒在做报道的时候有没有把握住一个中心思想,我们对国家政策的推行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与其做一个纯粹的报道,不如集思广益尽采各家说法,这就是一个客观媒体所要达到的目标。 为了配合我这个讲话,我今天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我想对我们中国经济的现状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结论。今天对于大家所关切的宏观调控做个课题,我对于今天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我有一个总结性的发言。我想利用一个中医的知识来解答,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就像得了肺炎一样,按中医的理论, 治疗肺炎要用大凉,如果我们真用大凉很可能把这个病人治死掉,因为他体质是虚弱的,最好的方法先补、固本,体质提上去之后最后才能用大凉来治疗肺炎。我们今天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本身,为什么解决不了泡沫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我前面讲的他在用大凉治疗肺炎。而我提出的方案是先固本,为了我阐释我的想法,我要根据八大危机一一来讨论。 第一大危机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我认为是错误的,我们目前看到的股市楼市泡沫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讲的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吗?我认为是错的! 今天的中国整体情况非常复杂,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过剩,我认为最有冲击力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来整个国家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因此我们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挤压出来形成虚拟资金打入股市打入楼市。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第一笔资金——虚拟资金。第二笔资金就是在目前大面积之下的款大量进入楼市和股市,第三笔资金就是各位熟知的国际热钱,第四个资金才是我们老百姓的储蓄款。目前所有宏观调控的政策所针对的资金基本上是第三项和第四项。我举个例子,外国人不得买房的规定是针对第三项资金,第二套房贷的问题是针对第四项资金,我不能说针对第三第四项是无效的,但是你的目标是错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有没有针对第一项,那就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挤压出虚拟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和楼市呢?我们有没有针对款进入楼市股市的现象进行调控呢?目前并没有对这两大资金进行调控,所以我们宏观调控的力道是不足,因为你所针对的资金方向是错误的。这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一个危机。 第二大危机就是我们如何做调控?这个调控给我们目前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金融风险,也就是大幅提高了金融风险。 我想用日本90年代的泡沫现象和中国现在的泡沫现象做个比较。各位都应该知道“广场协议”这回事。英、德、法、美、日曾经签订过“广场协议”,“广场协议”要求日币升值。当时日本签下了协议之后那就很清楚的落入了美国圈套。道理很简单,当日本签下字,说明日币即将升值。那么全世界国际炒家就会去买日币,因为他赌日币升值。大家千万别把汇率当作经济现象,汇率不是教科书上所定义的货币之间的价格,没那么简单,汇率是各国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当日本签下了“广场协议”:由于日币低估造成大幅贸易顺差,那么下一步必然是日元升值。日本签字的当日就昭告全世界的国际炒家日币要升值了,所以必然结果是国际热钱大量进入日本。结果日币升值了!各位以为货币像一般的商品一样吗?价格提高之后可以平衡供需吗?错,那是一般的货品的价格,可是汇率不是,当汇率价格一上升,国际炒家一看,哇!真的升值了,再买,更多的钱流入日本,再逼迫日币升值,更多热钱流入日本,再逼迫日币升值,几年下来日币升值了一倍,几乎摧毁日本的经济。但是各位请注意有个现象是我们所忽略的,那就是在日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 美国财政部通过各种管道压迫日本降低利率以及放宽信贷,由于降低利率放宽信贷的结果,造成流动性泛滥,日本各大商社很高兴向银行借钱,因为借钱容易,利息低了,可以迅速做大做强,所以造成日本经济的表面繁荣。这个表面繁荣现象反映在股市就是股市泡沫,反映在楼市就是楼市泡沫,反映在购买日常用品就是通货膨胀。所以日币的升值、股市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本身的原因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那么最近看过很多媒体的报道,把这个问题说的比较正确的,因此认为我们中国针对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应该和日本当时的政策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在这里清楚的告诉各位,他们都错了。因为日本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但是今天中国的问题不是。中国是什么问题呢?按照我前面所讲的,造成泡沫的原因基本是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造成的,因而挤压出大量的虚拟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楼市形成泡沫。由于原因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不同,但是很不幸的,我们的政策是提高利率紧缩信用,造成什么结果呢?它是进一步打击了已经恶化的投资营商环境。利率已经提高了6%以上了,最近几天还在提高利率。那么各位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的企业家想一想,你认为他在这种场合之下还愿意投资吗?中国哪几个制造业能创造出这么高的利润,银行利率的提升逼得我们制造业放弃投资,不做了,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拿出来形成虚拟资金炒股炒楼去了,所以为什么宏观调控下股价越涨楼价越涨的原因就是因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错的。因为和当时日本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不是因为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泡沫现象,而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当然我也不否认今天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但是中国流动性过剩不是股市楼市泡沫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驱动因素,是因为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所导致的。那么没有认清楚经济问题、经济弊端,贸然提高利率、紧缩货币,各位知道什么结果吗?随着利率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的金融风险迅速积累,一旦到了不可承受的那天,中国就产生了重大危机。那么回顾一下当时的日本是怎么回事,当时日本的各大商社由于低利率大幅借款,而日本企业由于高负债经营迅速积累的大量的金融风险到了一个不可承受的阶段产生了泡沫而崩溃,所以日本经济的危机来自金融风险,也就是负债积累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今天中国的经济危机呢?一部分来自于不当的政策使得利率不断调升货币不断紧缩,产生了金融风险而给我国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危机。而这也是为什么在07年年底我以一个所谓的中立学者的身份我要做出以下的结论,那就是我完全支持宏观调控的思想,因为我认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我反对我们执行层面所推行的金融政策,因为他的目标是错的。

④ 谈谈中国经济的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已经明显感觉我们年轻一代自负起来,每个家庭,把最好的资源让新生代享受,基于现阶段新生代的享受物质水平,基本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月光族 ”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父代累计的养老费并不是你们享受生活的基础,你们的生活状态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膨胀的人口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本土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内忧;外来势力对本土经济压榨越来越来大,在基础产业上,政策引进外资的错误导向,优质资产面临过度被外资并购;金融业,又一次面临利润再分配的剥夺。 中国的经济总量
国家的经济总量包括其国内生产值和其在海外投资的产值,中国很少有海投资,经济实力基本上是国内经济总量。 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大国一般都有庞大的海外投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列世界第四,按经济总量算,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排位110名。以2005为例,中国累计海外投资仅为517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当年的GDP--22350亿美元加517亿美元,即为22867亿美元;当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海外累计投资分别为20182亿美元、3705亿美元、8336亿美元、13781亿美元、6850亿美元,它们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45039亿美元、49418亿美元、36309亿美元、35796亿美元、27910亿美元。以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要赶上西方二等发达大国还需较长时间。至于人均国民产值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则需要上百年时间。
中国的外贸实力
20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国外贸总额增至17607亿美元,跻身世界“三甲”之列。除去来料加工部分,实际中国实际外贸总额第六位。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很大份额,其进出口大约占中国进出口的一半。外企在华经济活动主要以来料加工再出口的方式进行。外企运进来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制成品出口都要算在中国的进出口项下,使中国的外贸总额存在不少水分。如2005年,外企来料加工贸易额达6905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8.6%,其中出口额4165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4.7%。中方从中的劳动所得为1425亿美元。6905亿美元减去1425亿美元后的5480亿美元为外商在华企业的进口额和出口所得,也就成为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水分。2005年中国实际外贸总额为8741亿美元。而当年美、德、日、法、英的外贸总额分别为2637亿美元、17448亿美元、11119亿美元、9550亿美元、8791亿美元。 中国外贸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出口产品结构相对落后。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为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尤其以日用消费品居多,附加值较低。且中国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外字号”有关,即大多来自外资企业。如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27.9%,其中三资企业占87.3%。另外,中国虽是商品生产大国,但却是品牌小国。2006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中,中国竟无一家,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也只占12个靠后的位子。中国出口企业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占出口额不足10%。因此,中国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而不是靠技术和附加值上升,实际收益不高。
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贸易大国,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外汇储备水平
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综合考量各种相关因素,中国还需要打折扣。
到2006年9月底,中国外债达3050亿美元。西方国家一般没有外债,多数还向其他国家放债。以日本为例,到2006年9月底,日本官方的外储为8436亿美元,由于日本政府不欠任何外债,到2005财年止,日本政府对外国贷款累计达3000多亿美元。加上海外贷款,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多于中国。
西方国家民间老百姓富裕,外汇储量比中国多得多。它们的公司在国外投资所得交税之外,全部外汇归私营公司所有。中国实行强制结汇政策,企业外汇所得大部分要卖给中国银行。其结果是发达国家民间外汇多,中国民间外汇少。如日本民间外汇有3万多亿美元,美国民间外汇更达9万亿美元,而中国民间外汇只有1600亿美元左右。
黄金,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分别拥有黄金8135吨、3440吨、3025吨、24520吨,中国仅600吨。 石油,美国有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两种,仅商业储备油即够用150天。日本原油储备够用200天。中国石油储备只够用20天。

⑤ 中国的经济状况是什么现状

中国现在的经济,复处于高速增长期,虽制然这种高速增长有许多不平衡状况。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非常担心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希望利用各种手段,钳制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因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经济的一分子,对我国的钳制与打压,终将使欧美受损,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对我国在实行打压时,总感力不从心。

⑥ 中国经济的现状怎么样

现状不错,前景很好,需要努力,成立一些世界经济组织世界组织,加强同各国回的联系,增加人民答币的同各国直接使用,增加黄金储备,建立自身的世界经济体系,这样才能经得住事和长远发展好,通过各种形式如修筑道路等将一些地方纳入市场,深化市场,扩大经济规模,采取措施优化经济结构。同各国的联系如修筑道路,开拓航线,人员交流,经济互补,共同发展。

⑦ 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前期的经济增长过热主要源于投资的过度增长,而投资的过度增长又是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过热.近期不可 放松对投资的调控,特别是对房地产的调控.原因在于房地产过快增长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膨胀,产能过剩 必然大量出口,由此产生巨大的顺差. 房地产需求必然下滑,投资也将下滑,中国房地产业将 从 10 年繁荣期进入中期性不景气,并将持续 3-5 年. 9 月12 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导师陈东琪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去年二季度见顶下行,逐渐减 速和降温,这番与全球经济同步进行的调整,可能走U 或 L 型的路线.经济困局使得中国工业,消费,房地产,股市, 企业等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他表示,调整期分为两个阶 段,2010 年经济有望回归. 是日,"经济困局中的政府调控与企业资本战略论坛" 在上海举行,陈东琪做了题为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的演讲. 3 小时中,他从宏观角度及不同领域就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 的困难进行了剖析. 全球同步 经济放缓 由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带动的全球经济降温,在新兴经 济体制造业下降,外需减少等不利条件推动下,形成继 2001 年科网股泡沫破裂后的第二次调整.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 增长减速,可能呈现 U 或 L 型的调整轨迹.其态势为先外需 减速,后内需减速;先投资减速,后消费减速;先东部调整, 后东南西北都调整. 工业降温 景气交叉 工业增加值增长回到 2002 年下半年水平,快速滑坡成 为拉动 GDP 减速的主动力,制造业在生产,PMI,新订单及 新出口订单各方面,均连续滑落.在结构性方面,出现景气 交叉变化:中西部 (尤其是灾后重建区) 快速增长,长三角, 珠三角则接近衰退边沿.中小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就业. 消费见顶 拉动下行消费延续加速增长趋势,但显现见 顶迹象,随着收入增长(实际)减速,财富效应衰减,下半 年消费增长将放慢.通胀侵蚀国民收入和储蓄,实际购买力 将下降,此效应下半年初显,明,后年将突显消费减速拉动 经济下行. 房价下行 变化不一 房价自今年 1 月见顶后减速,连续回落 6 个月,涨幅过 大城市下跌幅度大,中西部二线城市继续上涨,总体上从卖 方市场转到了买方市场.调整期将出现结构性变化:内地二 线城市大户型上涨,沿海一线城市小户型下跌.今后将延续 结构性变化趋势.股市调整 两年回归.股市反映自然灾害, 经济降温,次贷危机,大小非减持,资本净流出和企业盈利 变化,但调整过度.股市有 2 年左右的调整,会走"A-B-C" 路线,中秋节前后完成 A 浪(跌),接着 B 浪(反弹),C 浪(下调)后进入长期均衡,即上升信道.中国股市价格总 水平经历高溢价和走向折价这两个阶段后,将会回归常规, 时间应是 2010 年以后. 企业紧张 融资趋紧 随着劳动力,商品,不动产和运输价格周期性提高,资 源价税改革深化,企业经营进入高成本时代,而企业盈利在 调整期中降低.一般企业的货币金融环境趋紧,农业企业则 面临人力,技术瓶颈和农资成本压力.此外,融资类型和时 机变得更为重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势在必行. 陈东琪表示,总体而言,本轮调整起点与以往不同,表 现为预调微调的方式,调整幅度较小.调整时间为"十一 五"后期,即 2007 年三季度到 2010 年 1 季度.上半段净出 口和投资减速,经济下行,物价上行;下半段三大需求(含 消费)减速及 GDP,CPI 同步减速.现在,经济处于整个调 整期的上半段,下半年进入下半段. 中国近期宏观经济, 整体而言是保守度难关, 在因应 不景气的政策上, 有分刺激内需与投入基础设施的做法, 有分积极创汇的做法. 综合来说, 由于保八的政策, 房产带动经济, 一刀两 面, 有些失控, 所以政府应该针对此问题调控, 另外创汇 出口是比较正面的做法, 近期的拉大退税比率, 是很好的 政策, 同时政府应该有计画的在海外建设行销据点, 把东 协, 俄罗斯, 哈萨克, 朝鲜等商贸城推移到当地, 化被动 为主动. 针对近期经济问题, 企业面临订单减少, 成本增加, 资金短缺, 这是首先会遇到的问题, 再来是产业本身的消 长, 一般在分析经济问题带来的订单消长时, 往往忽略产 业本身的趋势, 还有不规则的竞争问题, 例如光盘行业, 外销受阻时, 一些小厂就拼命往内销丢, 但由于品牌力不 足, 就只能打价格战, 但价格战取决于成本, 所以一些逃 票的, 不开发票的, 走私的因应而生, 瑕疵品满天飞, 这 此时期, 变成正规品牌受伤害最大的时候. 其实金融风暴, 造成企业两大问题, 除了销量减少, 最大的问题是出厂价 (PPI)减低, 尤其对 OEM 影响最大, 原因是不规格竞争产生 的恶性价格竞争, 这才是企业深思的地方, 而破解次问题, 重点在产品的创新上下手, 要不然只能使用不规则的手段. 整体而言, 中国的经济是短空长多, 人民币升值也是趋势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学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