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上的价值观和经济学上的价值观有什么区别
这个价值评判根据,标准,适用的范围是根本不同的。
哲学的“价值判断”与经济学的价值不是同样的概念,只是互有交叉。
哲学中涉及价值的对象有很多,性质也根本不同。
最关键是把握住对象,方法和评判标准。就可以区分不同学科的价值是否是同样的。
浅近的就可以看出经济学所寻求的价值通常是具有定量性质的,对于同质的不同量和不同量是可以数学方法划分出大致的数值范围。而哲学就比较麻烦了,对象不同,领域不同,方法不同,特别复杂。有不少哲学家甚至试图把道德行为进行价值量大小的区分,而可以加减乘除,然而实际上难有操作性。
2. 什么是价值观和人生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版要性的总评价和总权看法。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3. 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人生的目标怎样确立——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就要用你的观点和看法来处理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每个人我想都不尽相同,就看你看问题的深度了。在漫漫的处理过程中你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你上班了,或者是挣钱了,你就会想到你怎么花这些钱?花钱的方法有很多种,我想每个人也不会一样,慢慢的你就有了价值观!你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使你变成了你自己!有了你的个性性格!有了你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你就是你自己了?没有人替代!但是往往你会觉得有些不妥,你又在改变你的人生观,改变着你自己!就会变成现在的你,为了生活我们一直在改变着什么?又在为了变成自己而默默地生活着。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在改变我自己!我在为自己的将来改变着自己!我很难受做不回我自己!但是为了生活我要改变,我要放弃,我要奋起。
4. 怎么理解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
怎么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价值观就是一种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追求,许多人一辈子匆忙奔波最后一事无成,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或者说他们的价值观是混乱的,不确定的,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也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他们在随大流,东风大了跟东风,西风强了随西风,忙了一辈子,也没忙出一个所以然来。
没有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没有价值观的人生是迷茫的,人生的苦恼和不幸主要的在于没有人生的方向和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来自对宇宙时空和生命的正确认识。
第一,要认真学习。人们的世界观,有的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自觉培养的。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此外,还要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主要靠自学,当然,必要的灌输也是不可少的。
第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这个改造最主要的在“内因”。
5. 什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回的根本答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6. 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
关于这三个思想领域的概念解释如下:
1、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通俗地说,一个人平时经常玩游戏,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游戏,他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2、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任何一种思想在没有被绝对的否认之前,那么这种思想所形成的视角、背景、判断以及它所述说的意义,都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客观价值所在,而这种思想的价值则在于它所被认可的程度跟意义,就是人对于这种思想的理解感知,这是人性思维里最简单、也是最真实的评定所在,这也就评定出一种思想是否伟大,而这种思想又是否可以成为价值观的由来。
3、金钱观:
金钱观是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
7. 经济学要不要重视人类的价值观显然要
经济学要不要重视人类的价值观?
显然要重视,但现代经济学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毫无先哲们的情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不仅论述了人类的逐利行为会带来“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还论述了其会侵蚀人们“蕴含更慷慨、更高贵、更细腻的情感的能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斯密不顾年老力衰,全力以赴对《道德情操论》进行第六版修改。斯密写道:“为了获得这种令人羡慕的境遇,追求财产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不幸的是,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产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斯密以后的很多经济学家,如马克思、密尔等,与斯密一样,不仅关注财富增长的路径,而且关注公共政策的道德内涵和意义。
可惜的是,19世纪晚期以后,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逐步激活人们的物质欲望相适应,经济学的道德科学属性越来越弱化。与其关联的生态危机、诚信危机、人道主义危机,让21世纪的人类深感斯密的担忧是对的——“追求财产的人们时常放弃通往美德的道路”。
“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产的道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经济学界尚未严格分析过这个问题,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过思考,而且与斯密不谋而合。《传子》认为,“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但接下来的观点与现代经济学完全不同,不是顺应人的逐利本性,在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条件下寻找实现消费者均衡乃至完全均衡的经济政策;而是主张压制逐利、褒奖尚德,即“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在中国古代圣贤看来,第一,逐利对于个人是危险的。如《道德经》所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二,逐利对于国家也是危险的。《汉书》中讲,成康以来,治世梦想很多,却没有回归太平盛世,只因“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第三,抑制逐利本性可以促使人们走向美德之路。《尸子》言,“无私,百智之宗也。”曾子说,“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这里“智”“学”的指向即是美德。与现代经济学反复讲述经济人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走上广修美德之路,如《道德经》所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为什么?《易经》从反面作了论证,“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汉书》予以正面论述,一个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去追逐经济利益,但能使人“致其爱敬”“尽其心”“尽其力”“成其功”。其内含之义是,“通往美德的道路”也是“通往财产的道路”。
最近兴起的行为福利经济学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一个人的教养所形成的“信念”决定了他的社会生态圈,从而决定了他的财富。不过,这些研究还没有成为主流,也远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深刻。中国经济学研究者应批判吸收现代经济学的优秀成果,从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思想资源,创造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为人类打通通往财富和通往美德的道路。
8. 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life,outlook
of):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9. 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
一.正确人生观的因
各位老师、学者和智者:你们好!
今天的主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我能做些准备,发言的效果会好一些。可是,我一没有时间,二没有这样的习惯,只能抛砖引玉,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看法,叫人生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他的价值观。
比如说,有人以为钱很重要,只要有钱,他梦寐以求的快乐,就会滚滚而来;也有人相信,感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还有人认为,地位高于一切。
各位所学专业各不相同。有人选择某一专业是为了谋生;有人是出于爱好;有的是为了紧紧赶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你选择所学的专业时,事实上,已对你心目中的价值,做出了选择。
在座的学者和智者,都有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应该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真正具有意义的人生观,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去年,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些新闻媒体在采访一位畅销书作家,记者问作家:“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作家却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我想,他创作过数量不菲的畅销书,人们都认为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超,但如果连作者本人都对人生意义茫然无知,这个社会的价值潮流,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深感迷惘,由此,他们的价值取向,也一定没有方向。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偶像和理念也是以盲导盲,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焦虑、无目的的状态。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多元化文化充斥人们的心,在他们本来贫瘠的心灵中,不仅没有吸取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观,反而更加迷惑和混乱。
昨天,有位博士论述了佛教经济学观点。他说:“社会口口声声说,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可是,人的贪欲永无止境,何时,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如果试图以物质来满足我们的欲望,那是欲壑难填。”
人们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是享乐主义者、拜金主义者、自私自利主义者。他们认为,只有在“人人为我”的前提下,我才能偶尔为“人人”。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真的很可怜!他们殚精极虑追求的目标:外在的物质、名声、内心虚无飘渺的情感,连芝麻许的利益都没有。但是,我们的感官,已经被迷幻药麻痹了,陶醉在虚假的快乐中,迷失了真正的方向。就这样不由自主地追逐,活了一辈子。
我翻过一本小说,叫《活着》。据说,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但是,我没有从中找到“活着”的意义。也许在座的有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和我不同。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目光短浅,就会无恶不作。大多数人在唯物论、进化论的教育下长大,信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灯灭”。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天经地义,“为自己而奋斗”就成为合情合理。
这样,每个人、每个团体,在为自己利益奋斗的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昧着良心、损害众生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就会大量涌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我认为,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人生,真的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吗?如果人真的没有后世,那么,为了短暂的今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斗,终其一生也是值得的、无可厚非的。
假如真的有后世,而且是无比漫长、久远的来世,今生所作的一切,都会对未来的快乐和痛苦,产生决定的作用。就像我们年轻时辛勤工作,积累资财,就会有一个安定的晚年一样。而我们却对此茫然无知、置之不理,这样的行为,是否合理呢?
人类自称是智商最高的动物,具有高度辨析的智慧;有能力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然而,这种智慧,却连自己有后世都不知道,所谓的万物之灵,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观,就必须思考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人是否存在前后世?如果存在的话,快乐的因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鼠目寸光,而会以对今生来世有利的方式,来确立此生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生在世,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来主导人生方向的问题。
二.正确人生观的果
人生观有世间、出世间之分;世间有东、西方之分;西方也有个人与社会群体、乃至专业领域之分。对个人来说,年轻与年老时也迥然不同。
一个人年轻时,往往追求感情、财富、事业和地位,幻想精彩的人生。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渐渐了解,所谓的感情、金钱都不能带来幸福。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只要有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就已经足够了,即使再多,也不能带来心灵的快乐。
当然,如果没有一点生活资具和条件,一个人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人对自己的欲望,应该有所节制。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应该知足少欲。如果知足,即使没有丰裕的财富,也一样快乐地生活。
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
“我一无所有,内心非常痛苦。”
禅师说:“把你的双目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乞丐说:“我的双目远远不止一百两黄金!我决不会给你。”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么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
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确实是这样,我不是世界上最穷的人。至少,我有三百两黄金。”
后来,乞丐反省自己,对人生的价值重新定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在座的诸位,不知是否看过《假设给我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在自传中说,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作为一个盲人,她一生中,如果有三天光明,此生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对双目俱全之人,每天的光明,却毫不足惜!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幸福。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它就是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乃至双目失明,但只要能明瞭人生的真谛,那么,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感受到内心的那一分欢乐。它充溢我们身心,令我们有限、短暂的生命,焕发出智慧和慈爱的光芒。
这里所说的快乐,不是指空性、胜义谛的境界,而是指世俗的现象。所谓现象,是耳闻目睹之法,是物理学家研究的对象;而事物的本质,则非眼耳鼻舌身之对境,需要用另一种方式去衡量。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层次也各不相同。就像皈依,同是皈依佛门,目的却各不相同。有人是为了从轮回中解脱;有人是为了无量众生的安乐。如果你的人生价值,只是为了一己的快乐,是很低很低的层次;假如不论是何等众生,你都希望能利益他,则尚属中等;如果没有丝毫的自利之心,完全是“人不为他,天诛地灭”,这样的理念是最崇高的。
各位学者,你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也许你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职业和爱好。对此,佛教也不会一概否认。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如何提升它、令它对你及你周边的人有利?这是问题的关键。但要做到这点,归根结底,就要了解前生后世是存在的、因果真实不虚。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有人以为佛说四大皆空,就不敢接触、深入佛法的精髓,怕影响、破坏了他的快乐人生。其实,佛教的人生观,会让你更宽容,生活得更快乐,并从内心深处生起智慧和悲心。
在所有的价值观中,最高、最有意义的价值观,就是利益众生。这不仅是佛教的观点,也是整个宇宙间,最至高无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是最高的真理,没有一种意义和价值,能超过它。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10. 什么是经济价值观
经济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经济价值及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的认识和评价,即对经版济行为和经济意识相权联系的价值判断。
经济价值观是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性概念,具有哲学与经济学的特点。一方面,经济价值观是个哲学范畴,但是其中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意识,又与经济现象紧密相联,所以它是哲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另一方面,经济价值观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现象,是对具体经济行为和意识的高度抽象。
经济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决定其行为。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如何,决定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因此研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培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单点说,对经济的理解,看法,追求,态度等等的观念.
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你就谈大学生时下的消费观念及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时下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