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食利者经济学

食利者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1-24 22:03:15

1. 中国的经济学家有几个能说真话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的特点就是,过度的投机造成的社会泡沫经济。在看似经济繁荣的背后,是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物价迅速地上涨,人民的购买力开始畏缩,使得工厂生产过剩,工人失业,最后工厂破产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说,用资源来进行投资,用投资来支撑的经济增长,这种生产方式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学家说,“中国的经济还在增长,所以,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的状况”。国家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创汇,用我们的廉价劳动,让外国人享受便宜的商品,我们用了哪么高的成本,到了外国却赚不到钱。而且,因为我们大量结累美元的结果,使美国人也承受不了,它只好来个美元贬值,让我们老百姓的辛苦钱全化为己有了。 国民党统治时期,也经历过了通货膨胀,物价天天上涨,人民的购买力日渐畏缩,造成了工厂,银行纷纷的破产,工人大量失业……,问题就在于经济过度的投机上。比如,“炒房”,“炒金”,“炒粮食”,“炒燃油”……,使得商品的价格背离了起价值的几百倍,几千倍,这样能不产生泡沫经济吗?可是,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就是不提这个问题,反而绕着圈子说什么,我们的内需不足,消费的水平太低,把老百姓都说成了傻子。 人们想发财的心理是没有好下场的。历史早就告诉大家,能发财的只是少数人,可是,那么些股民总不相信,把自己一点血汗钱都送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腰包里去了。后来呢,银行推出了“新产品”,取名为“家庭理财业务”,说是,现在物价涨的那么快,还是银行的基金可以帮助你“保值”,其实还是在“骗钱”。哪里知道钱一进了银行,就被“套住了”,不割肉是出不来了。那么些“财迷”还天天看电视里的专家说教呢!如果那个专家真能赚钱,他还能这么在电视上告诉你吗?还有就是散户们就不知道那个大户与证券交易所的关系,证券交易所提供给大户室和免费的午餐,不是白给的。大户必需想出办法来骗散户们进行交易,来保证证券交易所的成交率,收取到一定数额的交易费,才能坐在大户室里赚钱呢。 美国经历过几次经济危机了,亚洲的四小龙又经过几次经济危机啊!那为什么还要给那些食利者进行“过度投机”呢?为什么不去限制这批人“炒房”,“炒金”,“炒期货”呢?这不是有意要产生“通货膨胀”吗?中国的经济专家们说,物价上涨是因为“资金流通过剩”,老百姓手里都没有钱了,怎么流通的起来呢?所以,根本的问题是要说清楚,物价不是老百姓买贵的,而是被食利者“炒”贵的,只有“炒”,才会是商品的价格脱离其价值,产生泡沫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危及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企业出口的商品多了,我国的经济看似“增长”了,可是也因为我们的老百姓买不起自己的产品了,我们显得却越来越穷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满足我们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首先要给自己的老百姓消费,然后,才是支援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不吃不用,勒紧了裤腰。要那么多的美元储备干什么呢?现在美元要贬值了,我们的血汗还能值几个钱了呢?我不知道这些中国的经济学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东西?到底知不知道历史的经验,是不是说的真话?

2. 著名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是好事么

众所周知,经济学家有着许多分歧。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了解经济学之前,不妨听一听他们的争论,或许会对我们了解这门学科有好处。

心平静气地来看一下,经济学家的分歧并不像常人想象中的那样大,没有哪一个分歧是针对同一事件看法截然相反的。只不过是有的强调长期,有的强调短期;有的宣扬自由经济,有的要拯救危机。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

所以,仅仅是在普通人眼中,觉得经济学家的分歧很大,而在真正的经济学家眼中,他们并无太大分歧,恰恰相反倒有许多共识。

例如,曼昆在《经济学原理》关于货币的章节里面写道: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而没有描述短期。......这里面的长期是指5年以上,短期是指逐年考察。......另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也发现,在发现金矿后的一段时间,社会中存在着更多的生产。”

这里面古典理论与新经济理论不同的着眼点就在于——从长期看,货币是无关紧要的,只是一层面纱;而从短期看,货币供应增加以后,社会的物质财富生产会增加。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如何能统一起来呢?

先说古典理论——认为货币背后,代表了实物资产的要求权,经济问题是把这些实物资产在社会中如何高效地分配好而已。

假想一下,如果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发行的货币数量(包括金矿)后面少掉一个0,我们今天面对的所有价格标签包括工资后面也少一个0,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吗?好像不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是一层面纱”。

古典理论认为,物价就取决于社会产出与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社会产出不变,货币供应增加,物价就上涨;社会产出增加,货币供应不变,物价就下跌。
从长期来看——这个前提很重要——所有的价格、工资、储蓄、货币供应后面多一个0或少一个0,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从短期看,就难说了。

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
这个现象用古典理论就可解释——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另一方面是西部开发,所以社会总产出快速增加,但是在金本位背景下,货币供应没有增加,自然就造成了物价下跌。

想象一下,假设你向银行贷款去开发西部,盘算好挣钱以后可以还贷。但是一年努力工作下来,虽然多收了三五斗,但是物价却跌了。而且你工作越努力,生产出来的东西越多,物价就越便宜,这样就无论如何也还不上当初的贷款。

这就是19世纪末美国的情形,西部农民都成为了破产的债务人,而债权人是东部的银行家。

早期的危机,是金本位下的通缩造成的。
19世纪末美国的人民党就提出要铸造银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解决通货紧缩(用印钱来解决危机的想法那时候就有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人民党没能上台。后来在加拿大发现了金矿,澳洲的金矿也运到美国,这次通货紧缩就过去了。物价终于回升,美国西部农民能够更好地处理他们的债务了。

所以呢,经济学家的共识是:恶性通胀固然不好,但是温和通胀——譬如每年5%——好坏两说。而通缩一定不好,通缩一方面意味着负债生产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

3. 政治经济学18题

D,因为劳动者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即增值部分,而“一定点”就是劳动者创造自身价值的时间上限。

4. 经济学作业

作业1
一、 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
2、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6、 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7、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货币的流通速度。 8、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 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0、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二、 名词解释 1、 生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生产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生产指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P3) 2、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P13)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 4、 通货紧缩:是指纸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通货紧缩。(P25) 5、 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社分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P29) 三、 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C 4、 C 5、 C 6、 C 7、 A 8、 D 9、 D 10、 B 多项选择题: 1、 ABE 2、CDE 3、 ABCDE4、 ABCDE 5、AC 判断正误题: 1、 错误 2、 错误 3、错误 4、 正确 5、 错误 6、正确 7、错误 8、 错误 9、错误 10、正确 六、 简答题: 1、 答:助学P49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 答:助学P71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3、答:助学P75 (1)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是社会的需求结构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七、 论述题: 1、 答:P13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是他不需要的。他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对于商品的需求者来说,有意义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要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它们各自的实现都以对方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换到别人手中去实现使用价值,其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不能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无法到达需要它的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因此,作为商品生产者来说,必须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谓“价廉”就是指商品的价值,“物美”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商品生产者首先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承认和欢迎。其次,商品生产者还要不断的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的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降低,最达限度的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品的生产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2、 答:助学P72 (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应该等于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纸币供应量不等于货币需求量的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3)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倾向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往往与政府紧缩银根、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乐观宁愿保有货币而惜购惜投相联系。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 (4)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作业2 一、 填空题: 1、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称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称为利润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之比称为平均利润率。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3、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4、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是酱积聚和资本集中。 5、 (用公式表示)简单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a+m)=IIc。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 V+M/X)=II(C+ C) 。 6、 垄断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7、 利息率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取决于利润率,二是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8、 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9、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直接扶持私人垄断资本,二是调节经济为资本运动创造条件。 10、 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二、 名词解释 1、 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 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的分配。 4、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机构和子公司,从事世界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5、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三、 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B 5、C 6、C 7、B 8、B 9、D 10、B 四、 多项选择题: 1、 AD 2、ABDE 3、ABCE 4、ABCDE 5、CDE 五、 判断正误题: 1、 正确 2、错误 3、 错误) 4、 正确 5、错误 6、 正确 7、 错误 8、 错误 9、正确 10、 正确 六、 简答题: 答:(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 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v+x/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v+△v+x/m)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v+x/m)=Ⅱ(c+△c) 两个引申条件是: I(c+v+m)=I(c+△c)+Ⅱ(c+△c) Ⅱ(c+v+m)=I(v+△v+x/m)+Ⅱ(v+△v+x/m) (5)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 答:(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层、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2)五大主体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 资本主义企业承包是从事生产、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 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者阶层。 雇佣劳动者阶层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层,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从事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对资本主义经济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并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3、 P92 答: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就是在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加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预经济。这种模式牲是:第一,社会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垄断资本集团,市场经济运行中保留了垄断竞争模式的全部特征;第二,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全面干预的是名义上代表全社会、实际上是总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第三,出现了不以赢得为主要目标、而以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以调节经济运行为已任的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成分;第四,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干预以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限。 七、 论述题: 1、 答(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价值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2)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5)当今的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谁要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谁就得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2、 答:(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2)国家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对垄断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三种措施: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津贴补助、各种价格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4)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当经济过热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5)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另一手段之一,其措施主要有: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奖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货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货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货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货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国家可以依靠控制着货币发行权和金融管理权的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最终影响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作业三
一、1、汇率的两种标价方法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2、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国际分工的发展,动因是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条件是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大调整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大调整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生产力的发展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制度因素,二是物质技术因素。
6、在我国现阶段,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8、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构成。
9、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一般包括三项内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
10、按照竞争的领域与内容,竞争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两种类型。
二、1、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2、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3、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4、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得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5、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三、1、B 2、C 3、C 4、C 5、D 6、A 7、A 8、B 9、C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一国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同时又要保护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主要手段有(ABCDE)
A、关税壁垒B、非关税壁垒C、鼓励出口政策D、倾销E、贸易谈判
2、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包括的阶段有(ABCD)
A、危机B、萧条C、复苏D、高涨E、滞胀
3、目前我国集体经济的形式有(ABCD)
A、股份合作制B、股份制C、合作社D、家庭承包经营E、外资企业经营
4、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CD)
A、自然环境B、国际环境C、政策环境D、市场环境D、周边环境
5、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商品的供求关系B、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C、成本D、垄断E、政府的政策
五、判断正误题: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正确)
2、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对更大利润和利息的追求。(正确)
3、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外在压力则是竞争的存在。(正确)
4、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收入有差别。(错误)
6、我国当前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企业并不都是资本主义企业。(正确)
7、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正确)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
9、由国家制定价格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错误)
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形式的垄断的存在都是不允许的。(错误)

六、简答题:
1、什么是国际市场价值?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答:(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2、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答:非公有制经济有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此外还有在上述各种所有制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经济,如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是因为: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资本、技术、经营才能等实力的大小,在十分广泛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投资,举办和经营规模不等、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就目前实力而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主要是举办和经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某些科技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自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受市场调节,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是颇具活力的。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者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是什么?
答(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担当企业高层管理职务。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不仅获得了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承担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只有合格的企业家才能担当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使企业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合格的企业家。(2)企业家是在市场竞争中造就的。因此,一是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家市场形成竞争能力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和淘汰机制,监督机制;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宏观调控措施,加紧培育能保障公平竞争竞争能力的市场体系。这样使企业经营者有权有责,既有激励又有约束,让其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施展才能,脱颖而出。二是要提高警惕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建立企业家参政议政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培训企业家的教育制度,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增强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四是要制订保护企业家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企业家的责、权、利和安全。五是要使企业家的收入与其职权、责任对称,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承认企业家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七、论述题:
1、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答: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是以往经济国际化所不通报比拟的。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它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全球化了。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它们不仅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为垄断资本谋取巨大利益,加紧对别国的剥削和掠夺,而且在推行“全球化”过程中蔑视别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甚至采取武力威胁和政治颠覆、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企图建立美国主宰全球事务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答:(1)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出可以搞。
(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商品经济的性质相适应,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激励创新。
(3)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市场经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值得人们借鉴。
(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生机与活力。
根据上述分析,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借机体制,因此,我们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5. 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3.1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16、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3.17、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3.18、血汗工资制度: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工资制度。

3.19、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3.20、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3.21、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3.22、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3.23、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3.2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3.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26、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27、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28、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3.29、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0、资本价值构成: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1、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3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3.3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揭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3.34、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3.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1、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4.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3、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4、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5、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6、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4.7、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4.8、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4.9、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4.10、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4.11、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4.12、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4.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14、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15、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4.16、固定资本磨损:是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和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4.17、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4.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4.19、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4.20、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4.21、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4.22、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4.23、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4.24、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4.25、社会总产品:是社会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当年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4.2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4.27、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4.28、固定资本更新: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替换。

4.2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

5.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5.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5.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5.5、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5.6、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5.7、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

6.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3、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

6.4、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它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6.5、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6.6、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它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6.7、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6.8、企业利润: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6.9、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6.10、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6.11、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资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东: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6.17、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是拥有自己经营的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6.18、股票控制额:是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6.19、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20、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6.21、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6.22、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23、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而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6.24、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25、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

6.26、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它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7.1、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对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7.2、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资本形式。

7.3、金融寡头: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7.4、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7.5、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7.6、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7.7、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出售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8、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10.1、生产力标准:是指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8.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政府、或是资本家、或是垄断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8.2、国际垄断同盟: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所建立的国际性垄断组织的联盟。

8.3、国际卡特尔:指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以谋取垄断利润。

8.4、新殖民主义:是二次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主要是采取经济渗透办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的殖民主义政策。

8.5、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超越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的趋势。

8.6、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8.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它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8.8、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即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大型垄断企业。它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贸易区: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8.10、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8.11、经济联盟: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的组织。

8.12、经济政治联合体:是参加国既在经济上进行国际协调和联合行动,又在政治上向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政治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参加国的政治事务的组织。

9.1、食利者阶层:指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为生的一批剥削者。

9.2、食利国:是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3、滞胀: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种经济现象并存的简称。

9.4、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9.5、货币信用危机: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

10.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10.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10.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0.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10.8、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10、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人长期乃至终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种岗位上。特别是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或根本差别。

10.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0.12、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

10.1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10.14、“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6. 政治经济学时间节约规律的笔记

1、因为工人在必抄要劳动时间内只是袭创造符合自己工资的那部分价值V(注意:不变资本也在此时间内由工人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C只是被转移了,而V被创造了出来),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则是剩余价值M。又因为价值量和劳动时间成比例,所以有: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V:M=1:4必要劳动时间=总劳动时间*(1/5)=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总劳动时间*(4/5)=8(小时)2、.不变资本(C)即消耗的生产资料为40元可变资本(V)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2元剩余价值(M)即总产值-(C+V)=8元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值,即m/v=4

7. 谁读过布哈林的《食利者政治经济学》,欢迎讨论

布哈林批判奥地利学派所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是正确的;但由他的这些批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包括及其学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管他们已为此打了多少补丁。

8. 什么是【食利者】经济学有关的

食利者,又称食利一族、食利阶层,是指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社会上出现的靠放贷为生的人群。这个人群的大多数人,拥有百万元或者更多的现金,他们自己不从事实业经营,依靠放贷的利息为生。

“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了食利族一个独特的生存方式。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美联储释放大量的资金到全球经济当中,亚洲各经济体的出口业和资产市场就会飞涨。但是,太多的生产能力会在繁荣的时候被创造出来。在繁荣之后,工商企业的利润率就无法维持。当流动性大潮退去的时候,所有的资产市场就会回到它们出发的地方。“食利一族”将它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吮吸在经济繁荣期间资产市场溢出的“果汁”。

“食利一族”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实业领域发家的,同时,他们也吸取了在艰难时世中勉励而为却得不到多少利润的教训。很多个企业主,以前都是拥有几家制造企业,一直为了企业生存而顽强拼搏。在1998年那场恐怖的通货紧缩噩梦之后,他们得出结论:实业领域不可能能够赚到钱。他们卖掉了所有的工厂,成为了专业的投资者,也就是“食利一族”。他们幸运地得到了一些资本来从事新的职业。如果不是要弄明白那些大图表的话,绝大多数企业家都会跳进资产市场进行投机。

这些“食利一族”将整个市场转化成为了一个可以获得暴利的艺术品。“坐庄”是中国大陆的交易所内是非常流行的。如果一个“食利一族”的投机者相信,当时的经济条件表明去股票市场投机能够获利的话,他将设法接近上市公司,进而要求得到公司的一些合作。有时候,他有可能会从上市公司方面得到一些资金支持,这是支持上市公司股票表现所能够获得的一些回报。在一个延长的时期内,这些“食利一族”的投机者将会推高股票价格。当这种因素维持足够长时间的时候,一些小投资者也冲了进来,然后,“食利一族”的投机者兑现他们的利润。

经济学中的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不均等的,因而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坐收利息的食利者阶层,只要消灭了这个食利者阶层,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改观,走向"文明生活新阶段"。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试题 求答案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食利国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是(D)。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食利者人数不断增多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占有和瓜分殖民地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商品输出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增大资本输出

5.劳动人民取得政权以后首先需要(C)。
A.进行阶级斗争
B.实行按劳分配
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6.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
A.政治关系
B.宗教关系
C.家庭关系
D.生产关系

7.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8.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A)职能派生出来的。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9.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D)。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10.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可变资本将会与(A)按同一比例增长。
A.总资本
B.固定资本
C.劳动力总量
D.人口总量

1. 从资本周转的固定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A)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2.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物价步上升、企业利润增加是(C)的特征。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繁荣阶段

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B)。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

4.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B) 。
A.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C.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D.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价值

5.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C)。
A.优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B.中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C.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D.各类土地的平均条件决定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7.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D)。
A.卡特尔
B.康采恩
C.托拉斯
D.混合联合公司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B)。
A.各国民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C.欧洲的国际资本市场
D.西欧和北美的国际资本市场

9.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建立资本主义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10.按劳分配的对象是(C)。
A.社会总产品
B.生产资料
C.消费资料
D.社会财富

10. 与政治经济学方面有关的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那么,“剩余价值”概念是否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试作一下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1]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那么,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人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三、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下面分而论之。

(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坤、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笔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的观点并无错误。

(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阅读全文

与食利者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