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举例说明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即有关经济问题的知识体系的全部内容,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上述各个方面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就是说,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微观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属于个量分析,宏观是整个经济社会的行为分析,是总量分析的内容。两者主要的分歧在于是否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微观经济描述的是在市场机则的自动调节下就能实现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而宏观则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以弥补市场自动调节的缺陷。你比如说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动进行价格、产量控制等行为决策均属于微观经济的内容,而政府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经济目标所实施的战略方针如采取货币政策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就是宏观的范畴。
3. 微观经济学中经济租的概念和举例说明
经济租是指基于来经济权力源而产生的租。经济租是一种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力或者资本获得的超过自身并且在次优用途中使用的收入,就是经济租。
经济租的消散主要靠竞争、社会再分配两条途径。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租存在必然吸引要素由其他产业流入有租产业,增加产业产出,压低产品价格。按总体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不受阻碍,任何要素在任何产业中的经济租都不可能长久稳定的存在。
(3)举例说明经济学原理扩展阅读:
经济租的演变趋势(经济租用房)
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为前提,用市场的办法建设和租赁,其租金价格略低于同等条件下的市场租金价格,房屋多为小户型,供应对象为当地中等收入家庭,申请者必须为自住。
受住房制度改革起步较晚和传统买房观念影响,经济租用房面临探索与推行政府财力不足、城市配套政策滞后和运营监管困难的诸多不适。部分经济适用房由售向租转移,也将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4. 1.经济学十大原理分为哪三类每类至少举例2条,并举例加以说明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吧?我不记得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有谁提出过10大原理的概念。
一定要分为三类吗?中国的老师就是有意思,喜欢做着一些愚蠢的事情。
那就分吧:第一类可以是消费理论、第二是生产理论、第三类就是分配理论。
还可以分为:个人经济理论、企业经济理论、政府经济理论。
哎……郁闷,人家本身就是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偏要分类,有什么意义?
举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据这个找到例子。
5. 谈谈你对经济学内容的理解,举例说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学本质上而言就跟儒家的思想一样,经世济俗之学。在不同的时代起的作用不一样。所以在现代,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运行规律,提出合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政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宏观方面。微观方面通过对企业居民个人等的研究提高微观层面的运行效率。两者区别是很明显的。比如,汇率的涨跌与国家经济的运行有关那就是宏观的。而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和销量就是微观的。所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以研究范围大小而界定的。在两者中间当然还有中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产业经济学。呵呵
6. 列举出常用的经济学原理,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引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就是,军事上所占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越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某公司决定在一个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称由于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可以发现伴随着金矿开采带来的噪声、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公园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价值成本可能会很小,但是考虑到环境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7. 简述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某一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市场、厂商(企业)、居民户(家庭)等单个个体内的行为,要解决的容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即“看不见的手”理论。市场中,居民户如何支配收入,以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厂商怎样以一定的投入,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来获得最大利润
生活中的例子就更加好举了。一样东西如果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就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画一下需求供求均衡价格曲线图,就很明了了!哈哈……
8.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学最好举例子说明一下!!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见、观点不同)。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笔者认为,极可能由于宏观经济学中的观点难以用事实证明。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失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有时也被称为价格理论(Price Theory),主要研究个体消费者,企业,或者产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生产和收入分配。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亚当·斯密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9. 经济学十大原理各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这个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如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并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钱,因为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真正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的乘客票价是500美元,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当你的一个家庭成员找工作时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员竞争。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他们也相互竞争,因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在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显然,你的家庭在与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浅。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出卖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某一个地方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他是一个垄断者。这口井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可以随意定价。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另一个办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个,以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1993年,平均美国人的收入为2.5万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为7000美元,而平均尼日利亚人的收入为1500美元。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由于期间货币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000万马克。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例如,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因此,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