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关于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20-12-16 04:29:49

Ⅰ 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三个分支是什么

我国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最

Ⅱ 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

西方经济学 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经典理论有: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Ⅲ 跪求关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解释

所谓“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就是指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对经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拓展之一。该范畴不仅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对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

对于上述“帕累托最优”状况,笔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或至少是一个无意义陈述。下面谈谈理由。

首先,在理论建构中,前提的有效性是理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都是不变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仅生产技术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这里改变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因素是多元的。一是年龄因素。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效用偏好一般是不同的。二是生理因素。一个人生理条件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其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则原来饮酒的偏好将会随之改变。三是职业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职业的改变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会改变职业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职业必然具有不同的激励系统,相应一个人的效用偏好结构这时也会一定有所变化,以适应这种新情况。四是社会影响。社会影响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尚对一个人效用偏好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作用。一个中国人,如果转到美国定居,其效用偏好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因为出于生活的需要,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样,由于社会潮流和时尚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即使一个人处在同一国家中,他也会为了适应形势和潮流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效用偏好结构。从众行为的普遍性为人们随社会环境而改变效用偏好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五是自然环境因素。人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为人们提供不同的选择菜单。人们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结构必然会随所处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其次,所谓的“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也是不存在的。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指资源的一种重新配置,它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改善,而其他人的处境至少没有变坏。

这里暂时假设“帕累托改进”可以实现,这时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变好;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坏。

第一种情况与阿罗(K.J.Arrow)定理相矛盾。因为对原来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重新配置,必然涉及到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多种方案(一般多于三个,若不到三个,可补充到三个以上,这里补充的方案是否合理不影响本文对问题的讨论)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根据阿罗定理,在满足一定的公理条件下,若人数不少于两个和方案数不少于三个,则不存在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公平分配程序。既然如此,则在多种资源的配置方案中选一个让任何人都认为公平和满意的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时,选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方案,必定会使一些人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意。不满意的这部分人,其效用水平应当是下降的。这里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实际绝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取决于他与社会其他人相比较的相对资源拥有量的变化。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他更看重的是相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一是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是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的,而社会关系的深层内涵是一种通过比较而产生的社会相对性,既一个人更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比较来体现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性和社会地位,体现其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性本质上又是通过拥有资源的相对量来体现的。二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替代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人对来自绝对资源拥有量增加的效用有一个递减的趋势,同时,对来自资源相对拥有量的效用会有一个递增的趋势。三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上;在这五个层次需求的追求中,层次越高,资源相对拥有量所起的满足作用越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相对资源拥有量的变化更看重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如某甲和某乙各原有50万私人财富,对于社会新增加的20万财富,按规定应当属于甲所有,但实际分配的结果是乙得到了18万,甲得到了2万。这时甲和乙的实际状况都得到了改善,按照“帕累托改进”标准,这种情况应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但实际上,甲认为自己是吃亏的并且受到了歧视,其效用水平肯定是下降的。再比如,假设甲和乙原来都是一般干部,按规定,甲和乙条件一样,都应当升为处长,但实际甲升了处长,而乙只升为科长。按照“帕累托改进”标准,这种情况也应当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因为每一个人都较前有所进步,但实际上从乙的角度出发,乙认为社会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其实际的满意度和效用水平肯定也是下降的。所以,根据阿罗定理,要选择一种让每一个人效用水平都提高的资源重新配置方案是不可能的,这也就说明“帕累托改进”的第一种情况是不存在的。这里可能有的同志认为,我不改变社会每个人原有资源的拥有状况,而是平均给每个人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资源的拥有量。这种情况根据阿罗定理也不能提高所有人的效用水平。因为这种平均分配的规则肯定不符合一些人的偏好,这样就会降低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比如,按贡献,甲应当分到20万元,乙应当分到2万元,但一平均,甲和乙各拿11万元,这时甲会认为自己是吃亏的,甲的满意度肯定会下降。在我国,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生活得到改善的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并非就一定是增加的,这里就有个个人对相对资源拥有量的评价和效用问题。有些人就认为自己是吃亏的,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第二种情况也不可能存在。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化。对于境况变好的一部分人而言,不仅资源的绝对拥有量增加了,而且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资源的相对拥有量也增加了,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一般总体会得到提高。但对于境况没有得到改变的一部分人而言,由于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虽然资源的绝对拥有量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资源拥有量发生了减少的变化,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总体应当是下降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伴随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一方面,人们享受到了比原来更多的奶酪;另一方面,人们的痛苦也比原来更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分配不均衡问题也是紧密关联的。而分配不均衡的最终体现就是资源的相对拥有量变化不均衡,并且这种变化没有符合和满足一部分人的偏好和要求。

当然,如果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状态设定一些限制条件,我们就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状况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假设一个社会的人都是互相封闭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信息交流,并且他们之间就财富的分配也没有任何的信息交流。这时可通过对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成员增加相等的财富量或不等的财富量而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产生资源绝对拥有量变化的效用,而不产生资源相对拥有量变化的效用。由于每个人的资源绝对拥有量是增加或至少是保持不变的,所以这时社会成员的状况要么是每个人都得到了不等的改善,要么是至少有一部分人得到了改善,另一部分人至少保持不变。这种情况表示“帕累托改进”得到了实现。但问题是,人们之间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交流。在现实社会,人们之间不仅有各种信息交流,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有交流就必然产生资源相对拥有量方面的效用,同时,社会的等级性制度设定也更加放大了这种在资源相对拥有量方面的价值和效用。这也就表明,由于假设不符合社会实际情况,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帕累托改进”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上讨论可知,产生“帕累托改进”的各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这表明可能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资源配置根本就没有“帕累托最优”状况存在;一种情形是任何一种资源配置状况都是“帕累托最优”状况。而这两种情形说明:“帕累托最优”要么是一个伪命题,要么是一种无意义陈述。

再次,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产生机制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着竞争性均衡,那么这种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同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对于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满足有关个人效用函数(凸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函数(凸的生产函数)的某些条件下,总可以通过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但大家都知道,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抽象的理论中。

第四,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判断依据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也是有问题的。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判断甲的状态是否较前有所改进,其依据是甲自己的主观效用和偏好,而不是社会统一标准和客观标准。这就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偏好,从而对同一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在现实中,从其他人的角度看,甲的状态应当是改进的,但在本人看来,未必就认为是改进的。二是对同一个人而言,其欲望水平也是在不断升级的。随着客观生活状态的实际改善,一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也在变,这时基于个人效用偏好标准,其生活的快乐度和满意度并非就一定是绝对提高的。因为效用实质体现的是个人欲望水平与欲望水平实现程度的比较。如果欲望水平低,而欲望水平的实现程度高,则效用水平就一定高;如果欲望水平高,而欲望水平的实现程度低,则效用水平就一定低。例如,有些人从原来落后的地方转移到一个较先进的地方,从客观角度看,尽管其实际的生活水平可能较前有所提高,但其主观效用水平并非就一定是绝对提高的。因为这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换了环境,有些人就有可能丧失一种相对优越感,从而减少了自尊和社会地位等产品所带来的收益效用。如有些人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就是因为更看重自尊和社会地位等所带来效用的缘故。二是随着社会交往和社会信息的增多,会激发出一个人更高的需求和欲望水平(假设这时实现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其效用水平的下降和生活快乐度的下降,而不是提高。所以,从判断标准看,“帕累托最优”状态有一个私人标准与社会标准,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相协调的问题。从个人标准推出社会标准,根据阿罗定理是不可能的。对于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二者虽互相影响,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境界,并不能直接统一。主观标准属于主观世界,客观标准属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改变的内因是主观世界自身的改变,而客观世界的改变只是导致主观世界改变的基础和外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帕累托最优”境界的表述应当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至少是一个无意义陈述。

当然,若对原有“帕累托最优”状态中的一些限定条件进行一些改变,这时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种在现实中有可能实现和存在的“帕累托最优”境界。但此“帕累托最优”境界的表述已不同于原“帕累托最优”境界的表述。主要的改变是:一是将个人判断状况改善的标准设为某一不具有主观性的统一的社会客观标准,而不以个人的效用偏好为判断基础;二是将某人状况的改善仅限定为实际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拥有量的增加,而不是效用的增加。三是将变“好”与变“坏”的表述改为变“多”与变“少”的表述。这时新的“帕累托最优”境界可重新表述为:在一种经济状态下,在某一社会客观标准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社会任何其他人实际拥有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变少的前提下,使社会某(些)人实际拥有的财富(能进行客观估算的)变得更多,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Ⅳ 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本质不科学。 均衡价格理论是阿弗理德·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供求论与生产费用论、边际费用论的混合体。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主要集中在他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马歇尔把均衡价格理论当作他的价值论。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把价值看成是供求达到均衡所决定的价格。由于他把价格当作价值,所以他以流通中的供求关系说明价值的形成。因此.他对价值的分析实际亡是对价格的分析。他在分析中吸收了生产费用论韧边际效用论,用前者说明供给变动的规律,闻后者说明需求变动的规律。因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马歇尔运用边际效用论,说明“需求价格”就是消费者对于‘—定数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把需求转化为“需求价格”,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由此得出一个“一般需求规律”:“需求的数量是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第二,供给价格和供给规律。马歇尔运用生产费用论;说明“供给价格”是生产者(卖者)对自己提供的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这种供给价格是由“生产的货币成本”(他简称生产费用)决定的。由此得出他的“供给规律”:就是供给与需求相反,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第三,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是从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关系中,得出他所谓的均衡价格。他说:“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价格。” 总的来说,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现象问题,然而其本质是不科学的。马歇尔用“价格”偷换“价值”的概念、否定劳动创造价值,其错误是十分明显的。

Ⅳ 经济学十部经典著作是什么

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实体经济特性与性质自由主义理论,对后人博弈实体经济学的启发,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曹国正(新加坡)《博弈圣经》。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是新加坡政府认定的一部,影响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他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引起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自然哲学和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不朽贡献。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理论认为,理性通过个人性质与性质的自由竞争会自然产生社会理性,就这一理论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其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的理性遇到国家政治干预时缺失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

8、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9、萨缪尔逊(美国)《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他在经济学知识的标准化、体系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10、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和定量运算,人们用他的理论研究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形成,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Ⅵ 著名经济学著作是什么

知名的有《国富论》、《资本论》、《经济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经济发展理论》等。

1、《国富论》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2、《资本论》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3、《经济表》

《经济表》是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758年首次出版。

《经济表》是魁奈重要的经济著作,他的经济理论的主要原则都概括地体现在这一作品之中。《经济表》不只是一幅单纯的图表,而是一种理论分析的工具,是为了解决当时法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和振兴国民经济而制定出来的。

它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试图通过描述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商品流通运动,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过程,阐明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及其在价值和实物形式上如何进行补偿的科学理论。

虽然《经济表》没有能真正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也没有能解决现实的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但这种天才的尝试对以后再生产理论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济表》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理论研究的,是魁奈对政治经济学做出的贡献。

4、《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817年。

全书结构比较松散。前六章是全书的重点,包罗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余各章则是李嘉图理论原则的运用,或是对其原理的理解和补充。

该书分析了社会中三个阶级,即地主、工人和资本家在社会产品分配方面的规律,发现商品的相对国内价值决定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必要劳动量,利润与工资是互成反比例而变化的,而工资是随必需品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的,还论述了其他许多问题。

该书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5、《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

该书共6章,第1章和第2章论述了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了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3章、第4章和第5章则进一步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6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该书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做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的文体风格。他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Ⅶ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无参考文献)

理论基础有两种解释: 1、基础理论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与推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指科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由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学科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数学)。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基础理论是指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并为应用研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分配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等。是指在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这个基础理论,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一是关于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二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前两者属于基础性原理,后者则属于应用性原理。

Ⅷ 经济学的主要课程有哪些

1、主干学科:经济学

2、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般安排12周。

4、修业年限:四年

5、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6、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7、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8)关于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扩展阅读:

经济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1、经济预测、分析人员

职业概况:此职位分布在各行业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较大的公司和**中的经济决策部门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明显。

2、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寻找国外货源为国内客户。

3、市场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Ⅸ 关于<经济学基础理论〉

你多悬赏点

Ⅹ 想知道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

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

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

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

(10)关于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扩展阅读

西方经济学分类: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而且多数考研同学在自学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先充分了解学科属性,然后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学科特点如下:

1、理论抽象性强。

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

微观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

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对数学不感兴趣以及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宏观经济学部分

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各种经济学观点不同,需要同学们掌握很多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同时联系经济现象作出分析、给出对策。

阅读全文

与关于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