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个学科的共同交集被称作什么宏观经济学,模型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㈡ 当前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需要数理模型吗
YUSKI85说的大体上都还是对的。不过国内的专业配置其实是很混乱的,大体上专业分类还是2,30年前那种思想,所以在国内大多数的学校,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对立的体系。所以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经济学是所有现代经济学的统称。
不过话说回来,实际上现在国内真的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也不多了。
YUSKI85对政治经济学的说法我倒是不同意,YUSKI85对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就和许多人20年前想的一样,现代政治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她将新古典主义对政府,制度,社会环境,法制对经济的影响给作为内生因素考虑,就前景来说确实不错,不过因为作为交叉学科,也注定了学起来会很杯具,毕竟现在政治经济学实在没有像新古典主义那样有很完整的学科体系。
至于你说要考研的话,其实都差不多的,我觉得还是要看你以后老师的研究方向,国内这种乱七八糟的叫法其实就是误导人用的。。。
最后我在说一遍,政治经济学是很有前途的学科,马克思确实对她有影响,但也仅仅是影响,马克思不是政经的全部。
另外,经济学真没看过不要数学模型的。。好好学数学吧
至于考研,真想考政治经济学的话,一定要搞清楚你要报学校的老师到底是研究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差距是不小的。
另外专业课考试,貌似都差不多,经济学都考那几本书的,政治经济学在这里定义的是马克思的。
㈢ 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学模型的主要区别。
优点:
它首先来把经济源理论表示为可计量的数学模型即经济计量模型,然后用统计推论方法加工实际资料,使这种数学模型数值化。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特点:①理论与观察资料相结合,赋予理论以经验的内容;②将随机因素对经济关系的影响纳入分析之中,得出的结论具有概率性。
缺点:
1、简单地用数学公式描述经济运行规律,对社会经济问题中难以量化的因素无法表现和处理
2、忽视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直接将模型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3、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数据有限或数据质量不高
4、对当前与未来条件的一般假设不切实际
㈣ 没有数理模型的经济学就是文学吗
首先在于学习。
你确定你真的懂得很多经济学数理模型吗?前人的各方面数理模型你了解内多少?往往你认为容无法用数学模型表达的经济现实,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某几篇相关文献而已。经济学从来不乏引用文献。各种生产函数的性质、博弈论的多学科应用、认知科学与经济学的融合,中间有多少文献可以参考,你真的确定自己想到的经济现实没有前人做过贡献吗?这是第一点。
其次在于模仿。
很多大家的建模都是立足于经济现实,他们的相关论文是对数理经济学最好的阐述。所以学习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后,应该尝试着用数理经济学中的经典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做一些应用。这个应用过程中,你才会理解到前人文章中数理模型与经济现实权衡契合的难度,也才方便以后进一步改进模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于思考。
很多的经济社会现实不是无法转换成模型,而在于这种转化是否有意义。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需要在解释力与可操作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经济学权衡取舍的过程。所以发现经济现实与数学模型的契合之处,要远比构造一个复杂的数理模型更加重要。在模型中,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步数学过程都有其经济含义。这个程度绝对不容易——至少我暂时达不到,所以慢慢来吧。
㈤ 计量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区别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数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陈述和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
㈥ 如何走出学习数理经济学的困境
首先在于学习。
你确定你真的懂得很多经济学数理模型吗?前人的各方面数理模型你了解多内少?往往你认容为无法用数学模型表达的经济现实,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某几篇相关文献而已。经济学从来不乏引用文献。各种生产函数的性质、博弈论的多学科应用、认知科学与经济学的融合,中间有多少文献可以参考,你真的确定自己想到的经济现实没有前人做过贡献吗?这是第一点。
其次在于模仿。
很多大家的建模都是立足于经济现实,他们的相关论文是对数理经济学最好的阐述。所以学习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后,应该尝试着用数理经济学中的经典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做一些应用。这个应用过程中,你才会理解到前人文章中数理模型与经济现实权衡契合的难度,也才方便以后进一步改进模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于思考。
很多的经济社会现实不是无法转换成模型,而在于这种转化是否有意义。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需要在解释力与可操作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经济学权衡取舍的过程。所以发现经济现实与数学模型的契合之处,要远比构造一个复杂的数理模型更加重要。在模型中,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步数学过程都有其经济含义。这个程度绝对不容易——至少我暂时达不到,所以慢慢来吧。
㈦ 数理经济学如何建模
,找问题;二,确定你要研究的问题有意义;三、不要看文献先自己动手写模型;四、一般化你的模型;五、犯错误然后修改;六、找文献看你的模型有没有撞上别人的(如果你是研究生你的导师可以直接告诉你);七、如果以上都没有障碍,接下来present你的研究。
题主的问题应该停留在第三阶段,前面的答主都做了很好的解答。我算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例子,可以当做反面教材。
我的毕业论文是搞理论模型,技术进步方向的。我搞模型的大概步骤是一开始有一个好点子,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故事,读了基本的模型就开始动手写自己的模型,或者说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故事。一般情况下,模型有一个核心的机制,譬如说我用的Acemoglu的task based model,他的模型核心机制是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再譬如,adverse selection model的核心机制是信息不对称。除了核心机制,模型其他的部分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了,譬如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垄断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整个模型的解都是围绕着核心机制展开的。我模型的核心机制直到现在连我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所以构建模型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对完全竞争市场理解的错误,导致我引入了一些错误的条件),但好在直觉够强大使模型导向了一个不太错误的结果。当然,最后这些错误被我修正了,修正不了的我加了一些更强的假设。而我的模型也过于复杂,不能得到一个简化的解。
所以,回头来看我的模型构建过程,我唯一成功的地方在于我的模型始终忠于我的故事,因此我认为构建模型时一定要记好自己的故事不要被别人的研究带偏了。失败之处:一是自己基本理论不扎实,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偏误使模型差点功亏一篑。二是对于借鉴的基本模型理解不到位(别人引入的假设为什么有助于求解模型),贸然替换了一个全新的假设,导致模型太过复杂。
所以我认为对于别人的模型在弄清楚机制前不要贸然修改假设,可以先按照想好的故事写自己的模型,因为这样能保证你的模型的一致性,不会让你的模型看起来是四不像。然后再去找文献看看自己的模型有没有撞到别人的模型。
感觉搞模型也没什么难的,用武功来打比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性人、利润最大化甚至完全竞争市场)是内功。内功练好了,针对其他门派武功的缺陷,自己创一些招式。但是没有内功,所有的招式都是假的。而且自己的招式也是按照内功的运行方式来施展的,不然与人对招容易被一击致命。要想破别人的招式就要知道别人招式是怎么打的,为什么要这么打,破绽在哪。当然,如果整天研究别人的破绽在哪,没什么前途。有些人会直接研究一套武功,自创内功心法,也有人专门研究内功心法,还有人研究领悟的内功心法是不是正确的。最终就会有不同的门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