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剩余价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料

剩余价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料

发布时间:2020-12-15 00:00:35

⑴ 举例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剩余价值的解释

举例可如下:
设有棉布厂,一匹棉布成本为10元,一匹棉布卖价30元,工人工作4小时版生产一匹布,每权小时工资3元。则工人总工资12元,30-10-12=8,这8元即为工人劳动所创造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基本有二,其一是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等方式实现。在我的例子中,若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则创造剩余价值16元。将工人每天工作时间延长至12小时,就会使日剩余价值上升至24元。但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有一定限度。第二种方法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也能提高剩余价值。如通过改良技术,使一个工人仅用2小时就能生产一匹布,那么8小时工作日中能生产4匹布,剩余价值就是56。
这个例子看明白了吧?详细理论可以参考网络。

⑵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 钻牛角尖的问题。

先说一下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俗约语境,你们好好想想,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么?并且价值增加是功劳么?上面那先生根本就没有读懂《资本论》的逻辑,《资本论》的逻辑在于批判追求剩余价值,追求价值(交换价值)的经济制度,在这个先生看来交换价值(价值)增加是功劳?他们根本明白人类劳动被异化,被奴役成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的后果。
所谓“创造”说白了就是人的劳动被异化,被奴役成价值的过程,在这里价值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或者说奴役,对于支配价值的人来说意味着权力,而对于被支配者来说代表自身劳动被控制或者说被奴役。很多人只强调劳动作为自然力的一部份与物质的使用价值转化的相对关系,这可以说是劳动的一重性,但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劳动作为社会支配关系的另一种性。
作为物质的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包括人类劳动)也只不过是改变形态引起物质的属性转化。这一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章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的很明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作为价值的劳动,不是在于与物质有用属性(使用价值)转化的相对关系,而是在人与人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关系的权力(或者说奴役)上。大自然有很多比人类劳动更神奇更奇炒的物质属性转化,可为什么不包含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可为什么不包括金钱关系?正如人们呼吸空气、享受阳光,阳光、空气有用,但没有价值这种货币所计量的原子,不包含人支配人权力(奴役)的社会关系。如果说价值是人类劳动与物质有用属性的转化率,那么现实资本主义中为什么会压缩产量,压缩产量?并且人类劳动当作为自然力时,与其它自然力没有区别,但问题是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人,不是资本家的奴隶,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存在一种社会支配关系。

而货币或者说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正是这样的社会支配关系。
由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劳动价值论也是一种货币理论,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即把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客观有用属性(具体财富)。如果说货币是符号,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商品又未偿不能看成是符号。正如汇率不包含任何物质属性一样,其实质代表的是国际资本游戏规则中,两国雇佣劳动交换的比例。又如:产值3000万,不能代表多少架飞机,还是多少条裤子,这两者的物质属性是异质的,也就是说价值量不能代表具体财富,只能代表相同的社会支配在关系的权力(奴役),正如作为商品的裤子和飞机都包含了符合社会其它成员意志的支配关系,只仅因为这一点两者能够加总,加总在一起的只能是社会支配关系。正如所谓的GDP一样,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来说,它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时间总和”,代表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代表具体财富、科技。生产涵数、绝对经济增长,就是现代经济学这些拜物教的垃圾庸俗经济学制造出来的垃圾概念。正如所谓的经济增长一样,50年前生产的消费品与现在生产的一样么?不一样有何比较意义,并且异质物能用一种数值加总么,加总在一起的只能是社会支配在系,所谓经济增长,也只不过是追求对人的这种支配关系的权力,它本身就伴随着奴役。

在这里,占有价值真正意味着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奴役),正如“财富分配”,只实际上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的语言俗约习惯制造出来的表现或者说假像。实际上是劳动力支配问题。表面上社会不公是“所谓财富”分配问题,实质上是劳动力支配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如在资本主义中某个富人支配一千个人一月劳动(麻烦)去寻找香水,难道公平的分配就是按这一千个人去分配香水么?实质上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所谓分配财富,实际是支配价值,即支配人的劳动力,社会的所有权形式不同生产指向上就不同,如资本主义的财富形式是地产或者资本。又如:我如果是资本家,按我的意志支配你去跑10圈,然后说公平的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支配)就是分几圈给你,可真正按你的意志分几圈给你,你还用得着跑么?
如:教育、医疗私有市场化,就是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工作时间或者说工资)来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量增加带来的是人们越来越累,就教育、医疗本身而言,其直接的服务根本消耗不了多少劳动时间的,但资本就是要人们那么累,只有资本家这样才能赚到钱,价值量(GDP)才能增加。可见价值量增加带来的是更多的劳动被逼迫与资本发交换,被奴役成价值。

同样正如所谓的炸桥带动经济,也就是要把公众的桥梁一定时间变向私有化,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正如,学生需要受教育时,父母需要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当一份工作不行就两份、多份的工作时间去交换。如果父母不负责,作为年青人来说,还得贷款,他们必须用更多的工作时间去偿还借贷,自然失去的就是个人自由。

价值(交换价值)就如同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公里数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样,消耗越高罪过越过越大,使用价值一定的前提下,产生价值不是功劳,而是罪过,资本因吞噬劳动,把其奴役成价值,因此资本有罪。
并且资本之间存在着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为主的竞争。对于资本家来说必须有更高的剥削利(利润率),不然资本家随时都有失掉原有资本地位的危险。什么是积累式竞争,举几个例子。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必须更趋近于一样的利润率,如某一行业利润率较低,它就会涨价与其它行业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就会选举出售此领域一定的资产,而够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这样就会改变资本与劳动力交换的比例,重新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的均衡。(古典均衡)马克思也正是通过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运动,把整体利润量与技术的关系完全排除,证明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型式)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代表技术、生产效率、具体财富。如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反映的这正是这种积累式竞争,可笑的是现在的某些庸人,确引用马克思的价值规律,说明市场经济会优化配置资源,把古典均衡说成是优化配置资源的新古典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在这里利润才是资本家的目标函数,而不是虚幻的技术。因为资本的周期远比“僵化的生产涵数”、”僵化的最优配置资源”灵活得多,如你可以1秒钟之内把上千亿资金转帐到几千公里以外,确不可能几个月之内生产出上万台机器或者作出重新的生产人员安排,等待生产函数的结果就是资本家失掉资本家地位的危险。正如企业改制,资本家下驱散工人,折旧卖掉设备,把地皮用来炒作房地产一样,利润才是资本的唯一目标。又如房地位涨价,其它行业也会涨价对抗,积累式竞争就是加重剥削,即直接或者变向的压低劳动力价格,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工作时间去交换的过程。正如为了追求利润,教育、医疗等私有市场化,就是把原本公众的资源私人独占,通过这种独占方式,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如一份工作不够就是,两份工作。房价也是,以前需要工人5年劳动时间来交换的住房,现在确需要10年或者20年的劳动时间。为了看得起病、还得起房贷学代,必须用更多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至交换的生理极限,这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开始,还要说一下,所谓“有效需求”的真实更详细含义,实际上是“可供交换的雇佣劳动时间”。虽然资本制度中,表面上工人的工资会上涨,但资本存在积累式竞争,会立即涨价对抗,正如把大量的储蓄用于消费一样,商品价格会立即长涨,劳动时间会进一步进加,人们生活越来越累,越来越忙碌,正所谓沃勒斯坦所说的穷忙人。遇到多数人交换的生理极限,那么金融危机就开始,因为多数人还不起借贷,还要说一点借贷消费马克思150多年前在《资本论》中就预料到了。
劳动价值论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金钱游戏。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异化了的人类劳动的,追求价值增值,实际上就是追求对他人行为(劳动)最大化的支配。由于马克思的“不管生产力如何变量,同时劳动在相同时间内所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自然推异出价值增值(GDP增长)的过程就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由于企业追求的是剩余价值,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因此企业造成了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正如企业追求的是产值,而不是最大化使用的产量,产值越高代表能支配它人越多的劳动时间,当然意味着权力,但对更多的人确意味着更多的劳动时间必须用来交换,更多的时间被控制被奴役。
只有根除追求利润的极恶制度,终结这种金钱游戏,让个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劳动时间,追求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多数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对于从新古典经济学叛逃到劳动价值论的人来说,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很多人认为劳动价值论解释不到现实中的一切,那是他们把劳动价值论拜物教化,歪曲成劳动相对价格理论,怎么比得过最完全的新古典的拜物教理论理论呢?有些人说劳动价值论,不能理解艺术品的问题,看看真正学到家的人怎么理解的。价值与价格,价值代表了量的原子。如:把 甲 把1块饼干转给 乙 ,本身对于系统整体而言,并没有增加1块 饼干。
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包含价值(货币所计量的原子)。正如:出文物没有价值,只可能有高价格。出物文物中的劳动是死劳动,即在这里边的劳动仅仅作为自然力的一部份,这样的劳动不是价值,不包含作为社会关系的另一重性。
正如艺术品卖家把某件出土文物,以1亿元的价格渡让给艺术品买家,而买家把1亿元的价值量渡让给卖家,就整个系统整体,本身价值量并没有增加,只是买家手中原本持有的价值量。
那么艺术品行业是否会产生新增价值呢?会的!这在于其中会不会吞噬新增的劳务,即会不会出现可变资本与此行业的劳动力相交换。
新增价值取决于资本与此行业劳务交换的比例。这也受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价值规律作用),如果艺术品行业利润率很高,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拥入此行业,自然相应的“劳务”就要增加,如果艺术品行业利润率降低,那么资本就会一定份额离开此领域,同时价格提高与其它行业对抗。正如土如文物,本身没有价值,但如果在出售的过程中会吞噬新增劳动。这时会造成系统整体的货币增值(价值增值),它只仅只是在这个过程才产生了价值。
在这里很多人很奇怪,很多人认为这件艺术品或者钻石值多少多少钱,说它们本身没有价值或者价值量极低,好像与事实不符。在这里还是因为混淆了价值与价格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并且很多时候大量文物只有价格,实际上并没有人够买,并没有成交。可供渡让(转移)的价值量也是一定的。这使得一样受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左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钱,有钱人(资本家)是诚然是很有钱,可他一样存在着积累式竞争,他乱花钱也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这使得很多时间仅渡让的价值量都是受限的,很多文物只是有诂价,交易总量并不等于总诂价总量,并且交易总量值与新增价值是两回事。
因此价值并不是什么主观上的评价或者评诂,也并不仅仅是价格的一个平均值。而重要的是作为货币(商品)“原子”在量上有制约。
如:不可能说某个人一个月工资3000元,他一时兴起去嫖妓,前三天就把钱花光了,那么后27天怎么办?难道又去加班加点的工作??每个人都是有自身生理极限或者在社会关系中支配他人的极限。可能某人一时兴起作买这买哪,但受价值原子在“量”上的制约,这使得价格总是在价值上下波动。艺术品行业的价值增量取决于此行业的利润率(剩余价值生产),即吞噬劳动总量的增加。 )

——————————————

针对“星期八”的所谓“多劳多得”,请问“所得”是什么?生产关系不同,劳动力的支配方式不同,那么生产指向上就不同,像所谓的“财富分配”、“劳动所得”说法如同放屁!

你所谓的“所得”什么是?什么叫多劳多得?非常空洞虚幻。生产关系不同,劳动力支配不同,那么生产指向上就不同。什么叫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看来是你想像出来的吧。相反对马克思对“劳动所得”、“财富分配”的提法在哥达领纲批判中给予了最严厉批判。打个比方,我支配1000个人一月劳动给我寻找一瓶香水,难道所谓的公平,就是让一千个人去分这样的香水么?资本主义的财富形式主要是地产和资本支配的形式,如果生产关系改变,那么生产指向上就是不会的。实际上“财富分配”的说法等于放屁,实际上是劳动力支配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如在资本主义中某个富人支配一千个人一月劳动(麻烦)去寻找香水,难道公平的分配就是按这一千个人去分配香水么?实质上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所谓分配财富,实际是支配价值,即支配人的劳动力,社会的所有权形式不同生产指向上就不同,如资本主义的财富形式是地产或者资本。引用一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德国工人党的党章进行严厉的批判的内容。“除了上述的一切之外,把所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又如:我如果是资本家,按我的意志支配你去跑10圈,然后说公平的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支配)就是分几圈给你,可真正按你的意志分几圈给你,你还用得着跑么?

马克思给予了严厉批判的说法,确要安在马克思头上,是什么意思。

这里强调自身劳动的个人所有权,没有劳动的个人所有权,就没有个人自由,按需要支配自身劳动时间,这才是共产主义强调的,它终极目标是追求一种个人主义。

老是在所谓的“分配”问题上打转转,不是明显的受植根于社会关系的语言环境影响,去掩盖事实真像么?

劳动力的支配才是社会问题的实质!

另外针对上一个网友的回答,他的说法有错:

它的说法是劳动力价值是工资,在这里应该是劳动力的价格,还是劳动力价值,他的说法有问题啊。劳动力的价格,才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另外在他看来价值增加是功劳?垃圾们根本不明白,劳动被异化被奴役成价值的后果,价值量对于支配它的人意味着权力,可对于价值的生产者本身,确意思者自身行为被控制被奴役。金钱游戏就是如此,它追求最大化的支配人的劳动,而是不是追求最大化的物质使用,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就是一种人的劳动。劳动价值论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金钱游戏的实质。

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剩余价值部分的资料

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的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资本论》”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但马克思认为此一观点被资本主义给扭曲,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资本家却是靠压榨劳工的方式,降低制造成本来赚取利润,劳工的成本越便宜,资本家的利润也就越高。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将无所不用其极的降低劳工成本来博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根据马克思的想法,资本家唯一关心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养活劳工来帮他劳动生产,劳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资本家所会关心的事了。马克思也不外乎的承认,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具生产力的社会结构。但他认为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资本家为了更大化的生产力与利润,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源在于科技的研发,而劳工的利益也将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日后,劳工势必日用品化,进而异化了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根据马克斯的历史唯物论,他意识到此一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演变,资本主义将物极必反,无产阶级必将因为思想的解放,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就有如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般。而劳动人口也将成为主角,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⑷ 要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资料写作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时期(而我们的课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商品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和衣服被作为商品大量的交换,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强盛之时,国与国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产生了。最初有战国的刀币、小铢等,发展到后来由白银、黄金、珠宝等稀有物品作为货币。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的封时期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尤其是世界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败落,清政府用白银买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战败,后来的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等。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础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之下,艰难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大量的成为商品,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为不变资本,一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在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剥削问题。纸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更加有力有效。

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从而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新生产工艺、新生产理念的引进对激活全国经济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人员愈来愈成为主要劳动者,电子计算机和监制的自动化机械体系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合成材料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

当今社会出现高失业这一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应客观的面对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这支失业大军会有利地促进社会发展,当有新兴行业时它们会马上进入其中促进新兴行业发展,失业大军本身的地位,亦会激发非失业者的工作态度促进社会生产。当然事物总有两面,如果失业大军过于庞大,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失业者的人生引导等,如处理不当会起社会动荡,所以正确的处理失业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⑸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剩余价值
是由雇佣工人的剩版余劳动创权造出来的。在资本家的全部
预付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在
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
化;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则实
现了价值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实
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同它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之比,剩
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能够表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
值有多少被剥削,有多少归自己,表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
程度。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叫剥削率。
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
花费的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
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等
价,而剩余劳动则生产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率又可
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
时间之比来表示。

⑹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围绕经济学市场经济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

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评了他们的谬误,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阐明了经济学的科学化过程,揭示了实证主义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6)剩余价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料扩展阅读:

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他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斯密第一次把价值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利润和地租看成是对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扣除,被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无偿地占有。这说明他已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不过,在斯密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中有正确见解。

由于斯密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无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如何从劳动与资本的交换中产生出来”,他又提出了价值由收入决定,即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是价值的源泉,把利润和地租解释为对资本和土地的自然报酬。

他还提出了社会年总产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错误教条。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斯密指出,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斯密又用是否生产物质产品来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⑺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理论》这三本有什么联系

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9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③总过程的各种形式,④理论史。按这个计划,1862~1863年上半年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

⑻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的感想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专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属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⑼ 归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

很高兴为您解答: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是版价值中除去自权用价值外,剩下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全部归资本家所有的。
以上回答是否满意?如果您关注的不仅仅是论断,我倒是可以给你一些有意思的推论—1、管理作为脑力劳动,也是可以创造价值。2、生产资料公有制依然存在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不是只有工人才能创造,资本家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4、股份制是适应剩余价值分配的现代企业制度。5、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剩余价值的量也极大,可以实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按劳分配,按需所取的共产主义社会!
您忠诚的篱落飘香敬上!

阅读全文

与剩余价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