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经济学。。。。急啊
1、A
2、A
3、C
4、C
5、D
6、C
7、B
8、B
9、B
10、A
11、A
12、A
13、A
B. 政治经济学里的几道题 请帮忙回答下
一、1.答: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的连续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答:价值规律的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①基本条件:|(v+m)= || c
②第一个派生条件:|(c+v+m)= | c+ || c
③第二个派生条件:||(c+v+m)= |(v+m)+ ||(v+m)
(2)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v+m)> || c
4.答: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2)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5.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额/社会总资本*100%.
平均利润率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的,是指社会各部门利润率的一种平均化趋势。
①资本的逐利性使资本不断从历任低的部门流向历任率高的部门,新增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②资本的流动改变了各部门产品的供求状况,使低利润部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高利润部门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③当各部门利润率相等时,资本才停止流动,故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内在趋势,不是绝对平均化。
二、1.错。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以个别资本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故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即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
3.错。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而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4.错。均不相同。级差地租形成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形成条件是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
5.对。它们均是工人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三、解:1.剩余价值=商品社会总价值量 - 固定资本 - 可变资本
即m=500*120-44000-100*50=11000元
答:该企业每天生产11000元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m'=m/v 即m'=11000/5000=220% 答:剩余价值率为220%。
正好在复习政经~~ 顺道了~
C. 政治经济学消费行为是什么
消费行为就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求的商品和劳务专所表现出属的一切脑体活动。
消费行为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消费行为可以表述为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身都是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它们的目的;
第二,消费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任何一个阶段即便是最重要的购买阶段,也不能等于消费行为的全过程。消费行为必须包括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的心理历程;
第三,消费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只充当一种角色;在另一种情形下,一个人则可能充当多种角色。
D. 《政治经济学》学到了哪些政治理论或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流通手;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储藏手段:;金属货币时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
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功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
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定着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时执行的职能。执行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实行
金属货币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2.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
⑴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⑵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
①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⑶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⑵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⑶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货币流通量的问题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叫做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相互关系: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公式:
①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②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4.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 前提条件:1.劳动力必须有人身自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农奴制度瓦解,手工业者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量的构成: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的价值确定是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5.资本积累(含义、实质、决定因素)
含义:剩余价值资本化。它一方面是公认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成为扩大剥削的手段。是资本主义
实质:资本家通过对工人无酬劳动的占有,再去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
条件:A.从单个资本需要考虑,要资本积累就不能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有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B.从社会总资产角度考虑a.年总产品补偿当年已消费掉资本物质组成部分之外还有剩余b.如果不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加强对工人的,要实现资本积累,还需追加劳动力。
因素:A.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正比):在可变资本一定的前提下,剥削程度较高,积累就越多。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正比):升辉劳动生产率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变化,增加资产积累。
C.所用资本的量与所消费资本差额的扩大(正比)。
D.预付资本总量(正比)。
6.产业资本、资产循环(形态、职能、阶段、作用)
产业资本:
含义: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矿业等生产性部门(产业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
含义:产业资本在现实运动中,总是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从资本的货币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的运动过程。 形态: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
公式:G—W?P?W′—G′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
公式:P?W′—G′·G—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
公式:W′—G′·G—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阶段:
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业资本采取货币形式.
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决定性阶段.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
售卖阶段:卖出商品,收回预付的货币资本并实现价值增值.采取商品形式.
7.△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 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 v +m)=Ⅱc (基本条件) 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Ⅰ( c +v +m)=Ⅰc+Ⅱc 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实现,即社会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等于社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总量和结构。
(3)Ⅱ(c +v +m)=Ⅰ(v +m)+ Ⅱ(v + m) 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实现,即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等于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总量和结构。
扩大再生产:
(1)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2)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E. 政治经济学 求答案 在线等
(1)1
(2)5
(3)4
(4)34
(5)2
(6)124
(7)1234
(8)1
(9)12
(10)13
(11)5
(12)1235
(13)1
(14)3
(15)1
F. 政治经济学 求答案
1.【30215】在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中,所谓的"惊险的跳跃"是指( )。
C. 售卖阶段
2.【30236】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标志是( )。
C.劳动
3.【30238】用于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职能。
C. 支付手段
4.【302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不可调和的产物
5.【30241】社会总产品的( )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社会总产品的( )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A. 价值补偿 物质补偿
6.【30292】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这个没有正确答案,可能是你的书写笔误吧,正确答案应该是
I(v+m)=IIc
7.【80119】按劳分配的实质是( )。
A.
按个人付出的社会劳动量进行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 (一共3题,每题2分。) 1.【30303】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 )。
A.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劳动,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产品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
B. 每一个劳动者独立进行生产
C. 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
D. 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多少
E. 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如何生产
2.【80109】以下各项中,属于固定资本的有( )。
A. 奶牛场的奶牛
D. 食品加工厂的机器
3.【121840】现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特点( 值得商榷 )。
A. 资本社会化
B. 资本国际化与资本全球化
C. 国家参与的全面化
G.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价值形式在各个阶段的发展
一、简单的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它同最初的商品交换相适应,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的、简单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它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价值作为人类劳动的凝结,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由于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是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商品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扩大了。三、一般的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物物交换变成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商品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四、货币形式:当某种特殊商品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并且固定的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它就变成了货币。贵金属的天然特点,使它适合于充当货币材料。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的表现在货币上。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H. 政治经济学题
badcdad
I. 政治经济学
前10题:BBAAD BB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