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经济学问题
个人关系,仅供参考。望采纳
⑵ 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一种产品的资源越多,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越少。人们必须选择生产一种产品需要多少资源,以及生产其他产品需要多少资源。
2、怎样生产,在决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以及如何生产手段来生产产品和服务。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可以相互替代。同一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劳动密集型方法、资源密集型方法和技术密集型方法)。
3、为谁生产。也就是说,我向谁分发产品。这对于需要它们的消费者来说是很自然的。在经济学中,用于生产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应该通过上述决策来实现。
(2)三大经济学难题扩展阅读:
失衡现象:
第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旺盛。需求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增长的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而且扩大了就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国家税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消费价格平稳,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幅度较大。上半年消费价格平均上升1.3%,各类消费量供给充足,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月份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5.5%;上半年中央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6.8%,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
第三,投资品供给较充裕,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有了很大缓解。上半年,煤炭供应和电力供应大大增加,全国五大发电企业完成发电量增长12.5%;生产天然气增长26.7%;成品油产量、钢材产量、货物运输能力和运输量都有所提高。
第四,金融调控适当,运行总体平稳。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调控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投放,优化贷款结构,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取得了明显成果。
⑶ 人们解决经济学三大制度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看到解释交易成本这个概念是多么重要。但在简单讨论它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略微提一下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的观点,就是队生产问题。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不认同科斯,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企业内的“权威”(authority)的问题,企业内的雇主与雇员和杂货店的老板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企业之所以出现,全是因为队生产的需要。完成一件工作,由于分工的原因不可能不合作,而合作通常会面临对努力的计量和监督两个问题。对于许多工作来说,计量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因为努力程度有的时候很难观察,这需要一个监督人,而且我们还要给这个人以剩余的收入权,使他有动力防止人们的偷懒而不是合谋。于是,企业家出现了,企业也因之产生。在他们1972年文章里,他们还讨论了诸种企业的类型,并得出了企业作为市场上的信息搜集场所的结论。对于这个观点,张五常一直无法认同(1991),他认为他们二人的分析在假设上就是不必要的,偷懒和理性是重复,本着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张五常认为这一分析全无必要。这中不用交易成本范式所进行的分析骨子里并没有脱离开,计量和监督问题,本身就是信息成本问题,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二人只从生产的角度谈论企业,似乎并不足以解释企业的存在。我们现在开始讨论交易成本。老实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极难理清。罗宾斯说:“一个定义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通常要从该定义的实际运用中寻找。”但是,在交易成本的运用中各人的理解也全然不一致。科斯在他对张五常1991年文章的评论中写道:“如果在个人之间交换的可能性被引进这种伊甸园,一系列新的活动将不得不接受。购买者和出售者将彼此寻找:购买者想知道供应商所能提供的,而供应商想知道购买者想购买的;双方都想知道另一方做生意的价格,对此要进行谈判,签订契约,确定他们观察到的条款是否无误,等等。市场将会建立起来,专业的代销商和经纪人将出现以助于交易过程。所有这些活动的成本就是我叫做交易成本的东西。”在科斯的文章中,他的这个定义是合适的。但张五常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吗?》一书中,他认为交易成本应该是鲁滨逊世界里不存在的一切费用,他更乐于称之为制度成本。这样以来,在他看来,文革中的背语录,表忠心,跳忠字舞都是交易成本。这样的定义显然和科斯的定义相去甚远。威廉姆森则从有限理性和投机出发来论述交易成本的意义,人们由于有限理性,常常难以确切知道未来及他人的决策,因此需要测量成本和签定契约的成本,同时,人们又是会欺诈的,狡猾的,有投机行为,因此还需要监督,这几乎和阿尔钦与德姆塞茨的观点有些类似。此外还有阿罗“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以及巴泽尔“产权换手的成本”之类的概念,无不是出于自己的运用方便来定义之。由此,我们可以略微知道,在当今的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成本还有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至少不存在一个大家广泛接受的交易成本概念,这或许就是威廉姆森(2000)所称的多元化。大家都是从自己的应用角度出发来谈论这一概念,莫衷一是。对此,我认为,交易成本其实是人们为了使他人的行为可预期而付出的一种费用。仔细分析一下,以上的所有定义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科斯的发现价格的成本,无非也是人们为确定下次交易对方的行为、地点时间等而付出的费用,张五常所眼的欧洲的教堂和中国的忠孝礼仪制度等是交易成本,也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在大家能共知的轨道运行,大家形成共识,使得我们彼此的计划一致,这样我们的交易就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如果对方常常欺骗,行为不可预期,我们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的或明或暗的规则来限制和惩罚这种行为,所有的这些花费都是交易成本。总之,我觉得不存在交易成本增或减的问题,只存在能否使得大家的预期相互确定一致的这样的制度安排,因此,我们评价哪个交易成本高或低必须基于这样的基础。我至今无法确切的知道社会成本的含义,也许这是一个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命题。我们开宗明义,一开始就来入手讨论科斯的那篇宏文《社会成本问题》。其实,这篇文章远不如《联邦通讯委员会》好读,而且思想大体上已在后者中披露,其所举的例子也远比牛与麦子更为适当,因为空中的电波是很难观察到是谁侵犯了谁,法官在这点上往往和经济学家一样也清醒不了多少,但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仍然来举牛和麦子的例子。简短地说,不论牛或麦子的产权归谁所有,只要在私有产权之下,自由交易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总是得以实行,那么由牛吃麦子,而非扎篱笆总可以使得双方的利益增进,分析的方法仍然是边际分析。只不过比庇古要明白的多,庇古借用外部性这样的概念得到的结论伦理上的含义太过浓厚,恐怕在借用这一概念之先,庇古先生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的确,在《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中,科斯尤其强调产权的重要性,他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产权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必要前提。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因为在波段这样的市场上,产权无法清楚的界定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即使产权界定不明确,如果交易成本为0,大家也是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张五常,1982),但真实世界从来不会有交易成本为0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权利的界定显得异常重要。之后斯帝格勒的那个科斯定理的定义,显然与此有些差别。那个定理的一个经典的表达是:无论产权谁属,只要交易成本为零,帕累托条件总是可以达到的。这样以来,常常误导经济学家认为重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不重要,这正好是南辕北辙。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上述科斯定理的反命题也是正确的呢:只要产权清晰,不论交易成本为何,帕累托最优总可以实现。直觉告诉我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清晰的产权如果面临巨大的交易成本,福利不一定能够最大化。如果我们跟着去讨论权利和交易成本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是误入泥潭,空泛的讨论无助于任何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交易成本从来都不可能为0,因为其他人和我们的认识建立在相同的可预期的基础之上从是不免费的,所以这一点根本无须讨论。要讨论的,在我看来正是张五常认为的比成本更抽象的权利,但我认为,权利的结构的确定应该是社会成本问题的核心。如果这一结构确定的话,交易的实现总是可能的,因为我们总可以通过交易确定彼此的权利边界。在这里,我还是很赞同张五常的这句话:“科斯的工作促使我们拓展了制度分析的约束条件。他的贡献并不在于什么定理,相反,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一种新的角度,能在不同的视角下,透视各种经济现象。那些认为科斯的论点是同义反复的人,必定是忘记了绝大多数重要的科学发现是从某些同义反复开始的。一种逻辑必定只是一种定义,但它也只是从一种角度看问题的。科斯所理解的世界总是现实的世界,而且直到他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才知道它是这样的有趣。”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际的案例,也许它揭示给我们的信息远比那个所谓的定理跟多的多。《青年时报》2003年6月12号星期四民间调查版绍兴县马鞍镇湖安村桥下夫自然村,自从2000年12月以来村民就饱受湖山石料场的炮声之苦,许多村民的房子都因此出现了裂痕,有的时候石头被崩出来也让村民受尽了惊吓,甚至村民傅华婷的儿子要结婚,对方父母认为这样的环境无法让女儿居住而不让自己的女儿过门。严重影响了该村村民的生活。但湖山石料场的场长韩军也是颇感委屈,他有一堆各类证件,有合法的手续保证自己的权利是合法的,他对生产的安全也非常重视。他本人也承认对村民造成了伤害,决定给自然村村民每人1000元的补偿,但只有8户人家收了钱,大家对价格可能不太满意。这件事情向县镇有关机关反映过,石料场亦遵从了意见书,作出了很多牺牲,受到了不少损失。但问题并为解决,该自然村24名妇女从5月29日起开始,在石料场门口拦车,他们意欲阻止石料场施工。6月2日,双方发生了争执和打斗,各有受伤和损失。尽管当地的多个石料场和老百姓有矛盾,但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因为马鞍镇地靠杭州湾,滨海工业区以及围海造田,都需要大量石料,所以双方矛盾虽多,但石料场的生意依然红火。如何来分析这一案例?应该说,石料场的产权是界定清晰了的,镇政府和该石料场签订的五年合同,五年内石料场有权开采山石,那么,村民呢?村民也有享受安静的居家生活的权利,双方的权利界定的十分清楚。如果按照庇古的分析,我们应该罚石料场,但这根本无济于事,首先政府也需要石料场的石料供给,村民的权利应该保护,但为了正常的生产和工程开发,石料场的权利也应该保护啊?所以,外部性的概念在这里就遇到了困境,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那么,按照科斯的方法又会如何呢?按道理,只要双方就价格达成一致是完全可以由牛和麦子的例子中得到相类似的结论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与村民就价格的订约成本实在很高,很可能高过石料场的底线,因为,谈判是要一家一家的进行的,很可能有的人对平静生活的要价很高才肯放弃,而所有的人又都会按这一高价成交,所以,交易成本可谓极高,因为预期要一致实在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使村民迁徙的成本也很高,石料场迁徙更不可能,他几乎得不到补偿,因为村民是不可能补偿给石料场的。这也是个悖论。这个案例是我们认识到,在产权的背后,在交易成本的背后,应该还隐藏着其他的因素,对权利的保障所受到的影响往往并非双方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原因。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和第二部分有重合之处,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契约理论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并非偶然,早我看来这一变化是权利的选择和治理问题逐步走到前台的结果。科斯早在1937年的文章里就曾提到,他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契约替代了市场上的一系列契约。张五常根据计件契约(1983)的考察,认识到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并非完全可分,因此认为要素契约替代了产品契约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张五常的困境。他主张认真研究可观察的契约和制度安排,并且说:“这就是什么是重要的;在我们的社会中,生产和交易活动通过契约组织起来,在没有考虑到契约安排的情况下,总的来说,这些活动在我们的分析中被忽视了。当契约或制度安排改变以后,生产和交易活动也要变化。因此,如果制度或契约安排被忽略,经济分析的预测力就会下降。”但他同时又说:“然而,契约或制度安排,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它们自己也需要说明。”“对制度研究兴趣的迅速增长,是最受欢迎的。然而,就我的观点来看,许多著作许诺的多,履行的少,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并没有什么成效,这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肯定有赖于付出巨大努力去探索制度安排的具体形式。如果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释它。对于制度安排或契约安排的观察并不像数据那样简单,世界太复杂了。”(张五常,1991)这一声叹息并不能抹去问题的依然存在。如果我们仅只看到一堆堆的契约的存在,我们很可能会完全看不到企业到底在哪儿,在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卷三》中张五常坚持企业并不确实存在的观点,而科斯乃至阿尔钦都不同意他的这个判断。我们还记得他1983年文章的结尾所写的他在香港擦皮鞋的故事,的确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企业的影子,只看到两个小孩之间的契约。微微观的分析方法在这里成了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个试图描绘蓝鲸的整体特征的科学家骑在蓝鲸的背上拿一个放大镜来观察蓝鲸。这样的预测我们同样无法相信。企业的契约理论发展十分迅速,这实在不是这篇简短而宽泛的文章所能介绍的。最值得注意的也许还是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但这同样不能轻松的写明白,只好暂时打住。总之,我认为研究微观层次上的企业,我们的尺度应该拿捏准确,统计也许总不真实,但有助于我们获取整体的印象,增强理论的预测力,而如果总是解释特定的契约形成,我实在不能清楚的确信它的预测能力。是啊,世界太复杂了,因为你总是从沙粒看起的。
⑷ 简答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经济学的三个抄基本问题,一是生产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但在经济学中,关注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最大化问题。二是交易成本问题。传统经济学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成本问题。针对这一缺陷,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与生产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于交易而产生。三是分配问题。分配问题不是独立于生产问题的,它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又是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
⑸ 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就是学习选择的。经济学都是为了研究选择问题的。 经济学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德国经济学家范伯格在《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一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综合了三大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为代表)、弗莱堡学派(也称秩序自由主义学派)和宪政经济学学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财政规则和宪政规则)。反映了经济学中两个层面的核心对象:第一?层面是选择(解决稀缺),即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个层面则更高,研究规则及选择。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涵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
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效果;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选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
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选择如何生产;选择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何时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选择的问题呢? 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举个消费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孔子》。你喜欢看《阿凡达》,你女朋友喜欢看《孔子》,但是你们两人只能选一部一起看。假如你们选择了看《阿凡达》,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们选择了看《孔子》,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阿凡达》的享受。
再举个生产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板,你看中了两种品种,一是生产衣服,一是生产食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生产衣服,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选择生产食品,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临选择的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经济学上称为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毅然而然地选择了死与义,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的选择原则没有丝毫妥协,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所在。
拓展资料: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的需求之中,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获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将经济选择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华了也就是选择的学问了。
参考资料:经济学
⑹ 经济学需要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
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配置稀缺的资源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⑺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2、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⑻ 经济学所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是什么如何解释
一、生产问题生产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但在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关注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最大化问题。生产最大化问题就是产量的最大化问题(因为假定价格是已知的,所以产量最大化其实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产最大化表现为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的最大化和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时有问题的。因为,现代生产不是单个人独立进行的小生产,而是很多人协作进行的大生产,生产的组织(这里作动词用)和管理显然是生产的重要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显然是过于简化了问题,因为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就意味着不同的生产函数、而组织和管理显然不只是一个管理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涉及成本和效率问题。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把厂商看作一个生产函数、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经济学的第二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交易或交易成本问题,他没有注意到生产关系问题)。马克思经济学更关注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其实就是生产力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正确的,是生产力条件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条件结合形成生产力(结合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的),因此结合是形成生产力的条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制约着生产力(所以要按照生产力条件调整生产关系),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其实很多都是讲生产力条件,他的历史唯物论是有缺陷的),生产关系问题显然是生产的基本问题(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还包括生产中的带有自然性质的技术关系(管理水平其实是管理技术问题,但管理技术及包括自然性质的技术关系、也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涉及社会属性的技术问题))。这里的生产主要是狭义的,但在广义上也是成立的。二、交易成本问题传统经济学也关注成本问题,但其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成本问题。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的上述缺陷,他在《企业的本质》提出了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等问题,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与生产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于交易而产生。后来,很多新制度经济学家、法和经济学家都是运用科斯的交易成本这个分析工具。但是,科斯的创新是有缺陷的。他把企业看成市场的替代机制,是个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忽视了企业的“生产”(这里的生产从功能上讲是广义的、创新也是生产的内容之一)功能或生产力问题,生产的具体组织和管理也不是一个合约就能解决的(因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是经济人、而合约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三、分配问题传统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法和经济学,过度地关注生产最大化问题、产权问题、交易费用问题,而忽视了分配问题,阿马蒂亚
⑼ 经济学是如何回答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
经济学有三条基本假设。第一个叫做“短缺”假设。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市场买卖的东西必定是短缺的,不短缺的东西没有买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空气,空气不短缺,所以没有空气市场,经济学也不研究。第二个假设叫做“经济人”假设。假设在经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都是自私自利的,谋求自己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人人都学雷锋,那么经济学就不适用于这种社会现象,是其它学科研究的。第三个是“完全信息”假设。也就是假设,消费者充分知道企业的成本和生产产量、产品质量,等等。另一方面,企业也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购买力,等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没有商业秘密。这就简化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不然不好研究
⑽ 经济学三个值得谈到探讨的问题
1、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2)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大方面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货币的稳定性。
3、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1)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2)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3)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