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是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正确吗

经济学是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正确吗

发布时间:2020-12-14 15:00:16

『壹』 经济学中最激烈的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吗

更笼统的说是稀缺性资源的分配问题 从效率和公平的取舍方面来分内析

从效率角度说容 无论是社会整体还是自然人个体 稀缺性资源分配越好 产生的福利才会越高
从公平角度说 如果决策者只从单一角度分配资源 有可能忽略外部性 导致福利分配结构或激励有误 导致整体福利下滑 需要考虑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模式来达到帕累托最优

『贰』 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经济2002年又达致了一个8%的增长。最近,联合国有关组织又预测,2003年中国经济将持续保持一个7%的增长速率。中国经济总量近几年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的速度,确实会有点令国人飘飘然。然而,就在“中国经济一支独秀”的歌舞升平之中,国外总不时有观察家和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前景说三道四,发出这样或那样耸人听闻的言论。最近,在印度某城市举行的一次商界领袖会议上,一家设在新加坡的美国投资经纪人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巴苏(Prasenjit K. Basu)就警告说,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危机。其理由是:中国投资总水平近几年每年15%-20%的增长,已导致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中国的“过渡投资”已达到了一个任何经济体都难能保持持续增长的水平。

外国观察家和经济学家们的评论,总有他们个人观察问题的视角,因而对他们的观点,我们也许不必介意。然而,对我们政府的政治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来说,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不断自察我国经济中的重重体制和结构问题,却不无裨益。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数年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也因之主要来自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而上马的一些基建投资。这些工程大多是基础设施和一些巨大公益事业项目。中央财政为此增发了数千亿元国债,加上配套资金,已达数万亿元。靠着如此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方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速率保持在7%以上。有专家估计,如果这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延续下去,到2004年,我国的建设国债总额可能要达到1万亿元以上,配套资金累积可能会达到8万亿元。然而,仅靠发行巨额国债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能持续多久?如果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投资冲动,且大多数企业在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环境中难能找到投资机会,只靠政府举债和从银行借钱来从事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基础设施长线建设,这不仅会降低国民经济的总体投资效率,扩大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也将会使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并不缺乏资金。城乡居民银行存款越积越高,存款余额已高达8万多亿元,这无疑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丰富的资金资源。中国巨大的人口又意味着丰富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是一个刚达致人均GDP1000美元的发展中经济,这也意味着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增长空间。但在巨大的资本资源、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存这一格局中,我国民间投资却一直增长乏力,大多数现有企业经营困难,以致政府不得不靠鼓励外资的进入来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在另一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央行货币发行量很大,M2的增长率连年超过GDP与通货膨胀增长率之和,但中国却相反出现通货紧缩,且社会总需求疲软如故,这里面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增长数字成了政府决策者和经济学人关注的中心问题的当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学界和政界的足够重视。然而,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中国国民的收入分配,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而可能是制约目前中国社会内需不足从而制肘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阶层居民的平均收入均普遍提高了,这是事实。同样,中国的收入分配也迅速两极分化了——相当一部份国民收入被少数富人所拥有,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则收入微薄,这也是一个不必讳言的事实。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收入的公平分配好像只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在当代经济学中,只有在福利经济学家们讨论社会福利函数时,才偶有涉及。然而,当国民的收入问题成了制肘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时,这就成了政府决策者必须所考虑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了。

从经济学上来说,尽管我们不能轻信旧福利经济学的教义中的最大化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方能达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教义,但至少我们可以断知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高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一点。再则,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高收入阶层的财富,除了一些民营企业家和少数大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外,大部分很可能是来自在转轨中所出现的体制缝隙中“寻租”的结果。据统计,在我国的百名首富中,有50%以上富人从事房地产,另外10%的富豪则从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统计数字,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点。那些来自各种“寻租”渠道的财富,除了被少量的挥霍和用于购买豪宅外,则抑或变成了与企业投资并拉动经济增长无任何关系的“沉淀资金”,抑或经由各种渠道逃流了国外。而在一方面,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大量下岗职工,却苦于收入拮据,消费能力萎缩。在这种“少数富人有钱无处花,多数穷人缺钱花”社会格局下,中国社会总需求焉能不疲软?经济增长焉能不缺乏内在动力?
现在是应该把居民收入分配作为一个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来思考的时候了。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内需。调整收入差距,不仅要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更要调整我国目前不合理的国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并调整政府收入的支出去向,使政府支出有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是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叁』 国民收入分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吗

属于。
首先,经济学(Economics)是 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回的经济关系及其运答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另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由此可推知国民收入分配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肆』 经济学问题:从收入分配角度分析,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如果是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这算是经济学中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使得资产(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升高,使得拥有较多资产的人群相对富裕,而五资产的人群则相对贫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一般而言,拥有较多资产的都是社会上经济地位较高者,因此,可能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第二、在债权债务关系上,由于债权债务关系本质上就是谁借了谁的资产,当资产价格升高时,表明债务人将以高于原来的价格偿还资产并付息,使得这种经济关系变得不公平,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
第三、如果通货膨胀得厉害,那么会造成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造成负利率的情况,使得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不仅没有得到付出资金使用权的报酬,而且还为通货膨胀埋单,也违背了资金使用原则,间接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资本要素分配不公),为挤兑、抢购商品的现象出现埋下隐患。

『伍』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一般是指收入分配公平。这句话对吗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最优经济效率的状态,一般是指收入分配公平。这句话不对
经济学中的效率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佳效果,应该是帕累托最优

『陆』 用劳动经济学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因素

分配结构的失衡既存在于二次分配领域,即百姓劳动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相比,国民财富向政府倾斜;更存在于一次分配领域,即劳动者工资与企业利润相比,企业财富向资本倾斜,体现劳动力价格的工资收入长期偏低。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早期改革缺的是资本,富裕的是劳动力,因此,在分配领域采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资本倾斜。但在法治不健全,民众权益保障严重缺位的背景下,资本和权利就极易勾结起来,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劳动力低廉的状况就可能被锁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打破垄断,凡是掌握资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来换取收入,从而在低工资之外,又扩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偏低,其后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劳动者,他们是想消费的一个群体,但由于收入低没有能力增加消费;而占财富绝大多数的、有能力消费的富人,由于消费的边际递减,也缺少消费动力。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不可能扩大,生产的产品便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于投资与出口。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出口换回来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而且,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所以,用一个逻辑链条来表示的话,分配结构失衡造成了消费不足,消费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买,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使得多余的钱花不出去,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最终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表面上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比如,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减少信贷额度,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标不治本,而且它们或多或少会降低经济增长。对中国式通货膨胀,必须要深入到分配结构里去,解决由分配结构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分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是由转轨时期的体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导致的。也因此,必须从上述方面着力,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经过改革近30年的发展,现实产能已经为提高劳动力价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决心和行动。

『柒』 急求微观经济学论文一篇,要是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的,注意是微观经济学的

我国收入分配现有问题
2009年12月07日 09:51:12 来源:瞭望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打印】【关闭】 【Email推荐: 】

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时达到3.33倍的高位。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

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1990~2005年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5,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0.48。最高20%的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这说明二次分配既没有在总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

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

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其中,德国和英国分别为1.l%和1.5%,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4.2%。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5%。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确有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居民“没钱花”和“有钱不敢花”正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引发的内需相对不足的症结所在。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不足和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不足同时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增长和长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捌』 收入分配理论的理论背景

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都肩负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神圣使命。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根本条件,这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但对于收入分配是否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仅仅看作是一般价格形成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在他们看来,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按其价格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旧福利经济学把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为经济福利提高的充分条件。而新福利经济学则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条件之外。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经济效率只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条件。但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经济学家始终未能找到满足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最优组合点的条件,这就给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崛起和美国“新政”的大规模实施,收入再分配已成为西方经济学和政府用来对付不平等现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国家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引致凯恩斯经济学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会民主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选中的失败、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效率的负面影响,“福利国家危机论”一直比较流行。但福利国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务、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防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又难以否认。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又为政府实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之收入分配的过于悬殊不仅可能影响效率,而且其本身就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冲突。因此,收入分配问题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多推崇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倾向,贬抑伦理化倾向。近年来,主流经济学对规范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明证。另外,罗尔斯、诺齐克等政治哲学家也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已得到经济学家的认可。这都为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综合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无论是从西方经济理论自身的演变来看,还是从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合理回归与相互融合来看,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都愈来愈受到关注。而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中,集中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二是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关注。

『玖』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他很重视收入的分配问题,提出了相对工资

(1)李嘉图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所占的份额下降,收入差距将拉大。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协调劳资矛盾,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李嘉图认为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这就要求政府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注意调控物价,以保证实际工资的增长。

与经济学是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正确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