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施“安倍经济学”后,在一定的方面是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但是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过安倍经济学对于日本的经济消费,经济保持活力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并没有预期的那般好,而且也伴随了一些其他问题的出现。
安倍经济学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提升,刺激了它的经济,不过随之面临的债务飙升、通货紧缩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Ⅱ 有没有用日语下定义的安培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2013年5月16日,日本内阁府发布了2013年1季度GDP的速报值,表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仅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
2014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近下调日本政府信用评级到A1,主要原因是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有所怀疑,依靠举债拉升经济增长的策略已经到了极限,财政整固,控制债务风险,也是安倍经济学必须面对的难题 。
2015年,日自民党制定运动方针草案在经济政策方面,草案提出“将完成‘安倍经济学’,打破既得利益壁垒,发挥日本经济的潜在能力”。关于激活地方活力,草案强调“地方创生也是日本的创生”。
Ⅲ 对于安倍经济学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对策
安倍经济学从本质上就是凯恩斯经济学,即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内币政策容刺激经济增长,大家都知道长期实行凯恩斯政策导致的后果就是经济滞胀,而且政府会产生严重的赤字。所以安培经济学短期内可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从长期而言对日本经济没有影响,因为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Ⅳ 菅义伟的经济突围是否能超过安倍经济学
继安倍辞职后,日本迎来了新首相自民党总裁菅义伟,由此日本新内阁也组建完成。据了解,菅义伟上任后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便是疫情和经济,要知道现在国外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所以如何有效快速应对新冠疫情,是菅义伟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由于疫情等多种原因,日本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这也是菅义伟上任后,面临的难题之一,同时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了7.8%,远超了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当然,无论是何种原因,日本正面临着经济走下坡路的时代,想要改善现有经济形势,菅义伟也必将要做出一些改变,来扭转现状,同时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纵观我国目前,新冠疫情情况得到缓解,各行各业也都紧锣密鼓复工,生活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真的感到很幸福。
Ⅳ 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教训
安倍的三支箭
为了提高日本通胀和改革日本经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的12月射出了“三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改革经济。这三支箭随后被合称为“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可以动员日本的生产力,而第三支则可以扩大生产力,在这两支箭的助力下,第二支可以达到相应的财政目标。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一支箭都没有射中靶心。今年到5月为止,日本的通胀依然低迷,而日本的公共债务问题看起来比以往更糟。在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改革一个都没有取得成效。联系到安倍的宏伟目标,不得不说“安倍经济学”是虚有其表。不过,对于同样陷入滞胀和债务泥潭的欧洲,日本确实是一个前车之鉴。
教训一:宽松换不来通胀
就拿货币政策来说吧,日本给世界的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自金融危机之后,日银和世界其他央行所采取的大规模宽松政策根本没有效果。自2013年4月以来,日本已经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并且日银在今年2月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另外的一大波政策宽松可能还将袭来。然而,日银的2%通胀目标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过,有的人士却认为日本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日本的核心通胀数据是有将能源价格包含在其中的,如果剔除能源的价格,日本的核心消费者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实现温和的增长。在安倍经济学实施之前,日本的价格其实是在下降的,如果之前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现在的消费者价格会比真实的值少5%。而且,在日本通胀增加的同时,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都遭遇了通缩问题。
不过,安倍经济学也有局限。日银吹高了金融资产的价格,但却没能让消费者或者公司增加购买真实资产和消费品的欲望。家庭储蓄率依然高企。尽管公司的利润在增长,但这一趋势能否持续下去依然存疑。公司在提高产品价格上当然非常乐意,但在提高投资或者员工工资上,当然不会勤快。目前日本的非金融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达9.5万亿美元,包括现金。
教训二:没有监管和竞争 政策都是纸老虎
安倍经济学还有另外一个教训——如果没有公司监管松懈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不足,货币政策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安倍的政策加大了公司中股东的权力。在2012年,日本领先公司中大约40%有独立董事,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如果日本公司中股东的权力能够再大一点,股东可能会要求公司加大支出或者投资。如果行业门槛降低,公司会倾向于投资新兴的行业,这样都会带动整个经济。理论上来说,加大经济的通胀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举措,因为工资的上涨熊掌在走在价格上涨的前头。在实际中,走在前头上涨的是价格。也正因如此,IMF才敦促日本出台相应的措施让公司提高员工工资。
教训三:经济中,总要有人花钱
如果公司想要少花钱,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肯定会需要多花钱。在日本,这一个部门就是政府,过去20年,日本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的状态。安倍想要减少日本的公共债务。但在2014年,安倍提高了消费税,结果导致日本陷入技术性衰退,因此加税这一政策被弃之不用。
安倍加税的政策不仅显示了财政紧缩的政策会弄巧成拙,也揭示了日本的现在的情况能够承受财政扩张的政策。日本的净利息支出占GDP的比例依然是G7国家中最低的。在经济中,政府或者公司,总是要有一方增加支出的。
许多人认为安倍的货币和财政刺激不过是止痛药,掩盖经济结构转型的痛苦。要知道,吸引海外务工人员来日本就业或者让公司有很大的权力雇佣或者解雇员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需求的增加刺激了供给侧的改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让更多人加入劳动力大军,事实上日本的工作年龄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劳动力大军中女性的增加让政府额外创造了20万个护士,育婴类的职位,而职场上怀孕的女性因为性别歧视的存在,日子变得更难过了。必须承认的是,提高通胀和改革两个措施连续进行,安倍经济学是一个比较连续的经济策略。
教训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安倍经济学没能达到目标,并且言过其实,因此将其称为一个失败并不为过。事实上,这一经济实验表明政府和央行确实有能力搅动停滞的经济。而在某些程度上,类似安倍经济学的过度宣传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日本的滞胀的已经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安倍经济学要成功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人相信它能够成功。
这也是日本的经济实验给世界的最后一个教训——过度宣传还是要有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Ⅵ 如何评价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他的经济学对日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整个带动了日本的经济。
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安倍三支箭"的理论基础
安倍三支来箭:第一支箭:货自币政策,指量化宽松政策;第二支箭:指财政政策,即经济刺激政策;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
第一支箭,与弗里德曼货币政策有关,即适当保持货币发行与供给,这是跟美国学来的。第二支箭,通过政府支出促进宏观经济,是经济学的老套路,有点像凯恩斯主义。第三支箭,有些像产业经济学提倡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改善经济状况。
Ⅷ 为什么安倍经济学一定会失败
安倍经济学没有新意,只是把美国常用的经济手段移植到日本。这些经济手段虽然可取效于一时,但风险很大。具体分析如下:安倍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是,迫使日本央行力争达到2%的通胀率目标,并扩大“量化宽松”,其实质是多印钞票,制造通胀预期,刺激民众购买。这是美国惯用的政策,对美国会有用,因为美国民众的小费文化是寅吃卯粮;但日本是一个相对节俭的民族,其消费具有较强的理性。因此,量化宽松政策在日本难以凑效。安倍经济学的目的之二,是试图通过新的公共开支计划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但这会加剧政府财政困难,导致债务风险。安倍经济学的目的之三,是结构性改革承诺。但目前未找到路径和着力点。
Ⅸ 安倍经济学亮起黄灯具体是什么原因
日本央行日前发布的企业短期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企业景气状况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特别是制造业的大、中、小型企业5年半以来业绩悉数下滑,给日本经济亮起了黄灯。安倍经济学实施将近6年,日本经济始终保持着低速爬坡状态。日本最新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安倍经济学”持续下去“不期待”或“不太期待”的受访者占比高达56%。
企业景气状况指数被称为预测经济形势的晴雨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至2013年中旬日本企业景气指数一直是负数,之后虽然一直处于正数区域,但时有浮动。日本央行日前发布的企业短期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连续两个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下滑,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景气指数为21点,环比下降3点;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为14点,环比下降1点;全规模企业平均景气指数为17点,环比下降1点。根据这项调查,在日本16个行业中,指数恶化的行业达到10个,其中石油、煤炭行业下降13点,汽车制造业下降7点,机械制造业下降5点,化工、电机行业下降4点。企业景气状况指数连续两个季度恶化是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首次,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等出口企业指数下降更让日本政府担忧。
对经济持悲观看法的原因,首先是受原油等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其次是对国际贸易摩擦形势加剧的担忧,同时也受国内劳动力不足导致的工资等成本增加影响。东京一家机械加工厂富士精机社长藤野雅之说,贸易摩擦是最大的不利因素,该公司生产的零部件组装成工业用机器人后出口到美国,如果美国增加关税,其成本势必转嫁到公司身上。日兴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丸山正义认为,国际贸易摩擦对日本经济的心理影响已经显现。此次调查对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日本央行的金融政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结构改革方面,这本来是拉动日本经济回升的主战场,但几年来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多政策少,虽然建立了多个放松行政限制的经济特区,但结果是安倍夫妇的关系户近水楼台,“森友”“加计”等丑闻反而招致国民对政策的不信任。工作方式改革、促进就业等虽然增加了老年人、妇女的就业愿望,但多数岗位是合同工、临时工、派遣工等不稳定工种,低端就业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拉低了平均工资水平,成为消费乏力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日本国内市场严重饱和的情况下,大企业利润纷纷转为库存现金或到海外建厂。
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企业的业绩提升,企业数量占日本99%、雇工数占全国70%的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吃紧。最新版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显示,7年来日本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2%,但广大中小企业生产率提高不足10%。
日本经济再次面临发展拐点,且国内挑战与国外风险并存,堪称史无前例。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日本劳动力人口下降。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特别是从2012年的8055万人降至目前的7604万人,5年内减少450万人。虽然老龄人口和妇女就业人数增加,但大多是效率较低的服务性行业。男性60岁至64岁就业率为82%,65岁至69岁为56%,70岁至74岁仍有35%在岗。
在消费方面,虽然近年来随着工资缓慢增长,社会消费有所增加,但工资增长幅度并未达到安倍政府倡议的3%,加之社保负担增加及明年增加消费税、养老金增加无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消费动力明显不足。
在设备投资方面,以电子、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出口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今年一季度设备投资额恢复到了2007年一季度水平。但生产效率提高缓慢,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面临人员、工资等多重压力。
在建设投资方面,战后高速增长时期建成的基础设施进入翻修期,资本、人员向大城市集中带动了城市建设投资增加。但是,农村地区和众多小城市趋于凋敝,2020东京奥运会建设工程接近尾声,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减弱。
可以说,金融政策对此轮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央行实施的负利率、收购国债、支持证券市场等大胆金融政策取得了短期效果,综合物价指数从2016年底以来已转为正数,保持在1%左右,但物价增幅明显低于美欧等西方国家,也未达到日本央行希望的2%目标,仍处在通货紧缩的边缘。因此,日本政府也不得不承认其主要原因是工资涨幅过低。
Ⅹ 什么是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有何影响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版列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权的就是宽松货币政策,日元汇率开始加速贬值.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要的是创造通膨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日本物价要上涨,所以对於一些本来就要购买的商品,就会尽快地去购买,因而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