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与哲学手稿

经济学与哲学手稿

发布时间:2020-12-13 18:19:23

⑴ 如何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回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答,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笔记本I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斯密把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视为他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称它们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在阐述和分析时按标题分三栏或两栏书写,后来甚至不分标题分栏书写

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句话中的类生活指的是劳动,个人生活指的是人运用动物本能(吃、喝、性)的生活。

类(species)的意思就是物种,当然马克思用这个词不是光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的,在他看来,人作为人这个类的特征不是他的DNA,而是劳动,人正是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才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类存在物。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既然是人的本质,那就应该是目的而不应是手段,人应该是在劳动的时候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真正成为人。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恰恰造成了一种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当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不觉得自由,反而感到受苦、受压迫,只有在劳动结束后,开始个人生活的时候,才感到自由——类生活变成了手段,个人生活变成了目的。 造成这种颠倒状况的原因是,异化劳动把个人生活和类生活都给抽象化了。

在马克思这里,抽象的意思是说把本来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抽出来变成外在的东西,把本来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东西割裂开来。人本来是通过劳动跟整个自然界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人的劳动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实现的,劳动活动是在自然界之中展开的,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从自然界的东西造出劳动产品。而异化劳动割断了这种联系,人被抽象成一具输出劳力的肉体,他的劳动越来越跟自然界没有直接关系,劳动产品对他越来越没有直接的意义,仅仅是用劳动产品去换取维持这具肉体的必需品,因此劳动就被抽象、外化成了一种被迫的工作,不再是人的本质与目的,而是变成了生存的手段。一旦劳动被抽象掉,剩下的吃、喝、性等原本属于人类的生命活动,由于丧失了与劳动的关联,也就变成了抽象的动物行为。 这就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

⑶ 我在写读书笔记,很头疼,《经济学哲学手稿》。。。。

1.
显而易见,这世界的逻辑建立在掠夺之上,而掠夺者和被掠夺者都同样不自由。只有超越了对物的臣服,落实到对人之为人的关怀,才有人的自由。
2.
人之为人的使命在于成长。这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使然。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和成长着的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反思。这是不是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正含义呢?
而鉴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成长着的人总有一天会知道在何时何地止于思考。
3.
读到“异化劳动”的部分,突然意识到《into the wild》男主角的行为是什么——是不肯对异化妥协。他死于不肯折衷和妥协,而不是大家认为的对大自然的YY和年轻气盛的大意;传记作者也没能理解他。他不愿对这个社会做任何妥协,在甚至找出任何解决路径之前。那当然只有死路一条。
我好爱他。
4.
然后发现,《穷爸爸富爸爸》就是教人如何从无产阶级成长为资本家嘛!但首先,是教你站对队伍。别以为有房有车是个教授就不是无产阶级了,这点富爸爸的作者看得跟马克思一样清楚。无产阶级就是:你的肉体就是你唯一的资产,只要你的肉体让你无法工作,你就完了。从这点上来说,教授、白领。。。同样也是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是货币的公平本质。富爸爸跟马克思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只教你如何让自己逃离苦海,管它别处洪水滔天。现在还有谁像马克思那么天真呢?这苦海无涯,无药可救,大家各自逃生,但求自保吧。
但其实,没有脱离所有人幸福的个人幸福存在。没有建立在他人牢笼之上的自由存在。
没有。
5.
有两条路:一条是努力向上爬,成为资本家、大资本家,把梯子上的其他人踢下去。另一条是成为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能干些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站在了梯子之外。
6.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P88)
OMG!这不是禅吗?
7.
今天读到社会的部分,发现昨天对《into the wild》的理解还是不准确。CHRIS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实验脱离社会的“自由”的个体生活,而他用自己的死亡证明了:不存在社会之外的人。
啊,我希望CHRIS在流浪时曾带着这本书。
8.
老马对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问题的回答很雷。他说,既然鸡和蛋都已经现实地存在了,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他还对提问者说:“也许你是个设定一切都不存在,而自己却想存在的利己主义者吧?”
靠,我仿佛看见他脸上孩子气的狡黠笑容。真够可爱的。
9.
分工降低每一单个人的能力。何止如此,全面的、无孔不入的商业行为剥夺我们享受生活乐趣和亲情的能力。金钱能买到一切东西这个事实,让我们丧失了这些美好的机会:跟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机会;自己从种子开始种植一盆香草的机会;在阳光照耀的阳台为别人编织一条围巾的机会。我们用做所有这些事情的时间来进行我们那单一的、重复的、分配给我们的工作,来换取金钱,从而换取世上的一切。
但它真的能换取一切吗?金钱能换取家人齐聚的欢乐,能换取种植生长的喜悦,能换取怀着温暖和爱编织围巾的心情、和时间吗?
老马说的好,我们放弃我们生命和人性中这珍贵的一切,得到金钱作为补偿。
我们多么沾沾自喜于这样的补偿啊。
10.
问题的关键在于“占有”。占有的简便性和一统性。也就是,粗陋性。
“占有”本身让我们心满意足,而不再深究。简单粗陋的“占有”限制了感受的丰富性和人性的鲜活,占有的心满意足和停不下来的对“数量”的贪婪使人停止成长,变成僵硬的婴儿。在婚姻当中也是如此吧?包括读书都是如此,为什么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呢?每一本书都被我们贪婪地占有下来留待慢慢品读,实际上,当你占有它的那一刻,你读它的欲望已经减少70%了。“买”永远比“读”容易,所以到最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会归结为这个最容易最粗陋的行为。但有多少人能体会,“买”的快感永远比不上“读”的幸福。深沉的幸福,需要成长才能体会,也是因着成长才能体会。
不是说一定要放弃占有,一定要革命?革命的简单和一致总是带来流血和失败,这个如蛛网一样错综复杂、布满血丝的世界看来只能慢慢改良。
占有本身其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对“占有”的偏执(也就是贪婪)和对“失去”的恐惧。我们需要认清何为真正的获得,和何为失去。何不让一切如流水,在我们的生命中汩汩穿行?那样,我们得让自己永远是“空”的,其实,我们本来就永远是空的。
其实,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停止成长。
11.
如果对占有的偏执来源于“不安全感”,那么成长最需要的,就是勇气。
我爱CHRIS,就是因为他具有这种勇气。
也许勇气来自于犀利的眼睛,看清所谓安全的虚妄,勇气便油然而生了吧。
马克思给我们这样一双眼睛。
12.
读到批判黑格尔的部分,更加觉得,马克思跟禅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
他超越了哲学,因为如果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话,他也立刻脱离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的生命个体。禅师们也是一样。他们没做别的,只是目光炯炯、明察秋毫地关照着这种活生生,并在生命陷于僵化的每个时刻予以棒喝。
他说“哲学家——他本身是异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变成异化的世界的尺度。”(P99)
只有生命是生命的尺度,爱是爱的尺度。
13.
马克思多么的有爱啊!我好像看到他湮没在一部纠结大胡子中的关切眼神,穿过100多年的时空笼罩着每一个存在于世的人。享受美食吧!他说。听美丽的音乐吧!旅行吧!去爱,用全身心的爱来交换爱,去全心全意地生活吧~
把人还诸于人自身,独一无二、丰富多彩、活生生的个体自身,才有机会生机勃勃地成长。人们都明白草鸡汤才鲜美的道理,落实到自己身上,反而糊涂了。人们放养母鸡,却囚禁自己,还自以为得计。
一刻不停地成长吧,长成一棵自由自在,在阳光和风中恣意摇摆的大树,那棵你注定要成为的大树。
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给我们的解放之道。
你在里面找点!然后在自己加点话!就够了

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⑸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意义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回。时至今日,它还答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更清楚。

⑹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么重要的文件如果能概述,太不容易了。

它是《资本论》的雏形,初步阐发了异化和物化的概念,提出了劳动和经济生活在人类生活、对人的发展的关键影响。

那个分数啥的,不重要,个人建议你还是自己看看吧。

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核心内容是

那核心的种类什么都还别简单,通过不断的咨询就可以知道了,产品的核心内容那种。

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各种版本

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⑼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者是马克思。
(9)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扩展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专是马克属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参考资料:网络。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与哲学手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