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微观经济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更多>>
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② 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基本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1)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2)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理论。(3)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该理论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源,并认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依据。(4)创立了社会再生产理论。(5)创立了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和地租理论。(6)对未来社会做出了构想。
基本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1、重商主义
主要观点是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口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但是重商主义的研究只限于流通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2、古典经济
主要观点是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农业来概括经济,用租地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家称重农学派为“现代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3、自由主义
主要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化。
(2)当代微观经济学主要观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经济学学派中自由主义的发展概况:
NewLiberalism: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
90年代以后,英国自由党内外很多自称集体主义者的激进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会,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们从格林的著作中寻找行动的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成为他们所推崇的理论的代名词。
此时的新自由主义事实上是NewLiberalism,因为新自由主义对“自由”解释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有了显著的不同,提出自由应该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③ 微观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微观经济学(英语:microeconomics),又译微观经济学,有时称为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重视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个人,达成交易,并形成市场中的均衡价格。另外,自从爱德华·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发展的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厂商的生产决策、进行消费决策的消费者行为等亦跟传统的供给需求理论,综合成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课题。微观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定和行为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谁负责决定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可以说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后者关注经济活动的总体,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微观经济学也探讨政府政策造成对整体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例如税收水平)[3]。特别是卢卡斯批判的兴起之下,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建立起本身的“微观基础”——即是一些根据微观经济理论而作出的基本假设。
(3)当代微观经济学主要观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区别宏观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④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理论框架,思想: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各自关注的对象、视野不同。微观,顾名思义,为小为微,在研究对象上主要为个体、单个的经济行为者,比如单个消费者、生产者,单个商品、生产要素市场。没有一个市场只存在唯一的经济行为者。如果一个国家、城镇拥有生产者、消费者,但不同身份背后却是同一个自然人,那么这个国家、城镇没有必要存在市场,因为所有权不同的物品交换不可能出现。小农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但如其名所昭示那样,它的交换范围是“小”的,即不充分的商品交换。微观经济学的“微”并不是指交换范围和交易成熟程度。当然,微观经济学的“微”不能小到市场上只存在唯一的经济行为者。 微观经济学曾经有两个最主要的假设,一是“经济人”,二是“完全信息”。现在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完全信息在目前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局部修正了“完全信息”这个假设,“局部信息”取而代之。并由此催生出信息经济学。经济人内涵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会追求最低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古语“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是也。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行为者的研究来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奠定这个论调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创造地将需求、供给曲线放入同一个坐标中,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价格——一个可以使供需双方于某时点都达到满足的平衡价格。这个简易的静态模型是所有经济学人入门的第一个敲门砖,含义简单明了且实用。根据这三个基本要素,衍生出消费者需求论、生产者的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和为达到最终均衡的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最终要证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是市场环境摩擦的结果,要纠正失灵必须建设一个完全竞争的交易机制。这也是微观经济学索要阐述的核心思想。 但我们看到,微观经济学中暗含的“人同此心”假设使得很多微观政策在实践上效果不佳甚至南辕北辙。 重点定理:布雷利-迈尔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
⑤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⑥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 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 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⑦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微观经济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更多>>
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⑧ 微观经济学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产生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⑨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内容简介: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中级))》是“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之一,全书共分37个章节,内主要对容微观经济学之现代观点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预算约束、斯勒茨基方程、跨时期选择、消费者剩余、成本曲线、博弈论的应用、信息技术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