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问题
答案是C
因为一旦中美两国进行贸易,就会出现:中国进口美国汽车,内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的现象容。
所以美国会出现汽车产量上升,中国会出现纺织品产量上升的情况。再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美国的纺织品产量会下降,中国的汽车产量会下降。
B. 国际经济学问题
第一,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第五,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三个命题。
第一,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如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第三,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工资、地租、利息)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基本内在逻辑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 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的价格绝对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评价 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 相同点:均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要素流动假设基本一致。
不同: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李嘉图则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
(2)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 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评从 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该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C. 国际经济学 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简单的Heckscher-Ohlin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同时都生产两种财货X与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要素(Labor, L)与资本要素(Capital, K)。相较于李嘉图模型而言,假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使得本模型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其每个国家都会生产两种财货的假定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同。 两国在生产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且此技术符合规模报酬固定(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的特性。但单一要素的使用则符合规模报酬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each factor)。 规模报酬固定的生产技术据以下的特性: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ction)仅是资本:劳动比例(K/L)的函数。 生产X财货与财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生产这两种财货时,耗用的资本/劳动比(K/L)不同。 在这个模型里,假定了X财货拥有较Y财货低的资本/劳动比,也就是生产X财货相对Y财货而言,要花比较多的劳动要素。我们在这里称呼X财货为劳动密集财(Labor-Intensive Goods),相对的Y财货则称为资本密集财(Capital-Intensive Goods)。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在此假定A国拥有相对较多的劳动要素(劳动禀赋拥有量对资本禀赋拥有量的比例K/L较低),称劳动丰富国(Labor Abundant Country),B国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本要素(K/L较高),称为资本丰富国(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在这里所说的资本密集和劳力密集,乃是由两国的K/L比比较得来的,是相对而非绝对。 两种生产要素在国内都可以任意的移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移动,且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此项假设意在把国内市场中资源分配与超额利润的问题忽略掉,专注于处理国际间贸易分工的结果。 两国有相同的需求型态,且需求函数为齐序的(Identical and Homothetic) 此项假设目的在将模型的重点放在探讨两国供给面的差异上,故假设两国有一样的需求型态。齐序的需求函数则保证无论所得水平如何改变,当面对相同价格时,这两个国家所消费的X财货与Y财货的比例不变。
D. 国际经济学,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
假设一国只生产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收入,同时减少 ( 按两种商品情况 ) ,另一产生产要素的收入。例如,布 ( 劳动密集的商品 ) 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工资率 ( 按布和钢两种商品情况 ) ,同时降低资本的利润率。同理,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人。如果英国对进口的美国钢征收关税,就会提高英国的资本的收入。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这样,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就受到了削弱。
希望能帮到你。
E. 国际经济学
劳动、土地、下降、提高。
解释: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就是要素比例模型)中可版以延伸出答案:权在贸易和收入分配,国内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而蒙受损失(相对)。
知道要素比例模型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你不知道就需要理解一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的阐述很长,你可以自己网络或去图书馆找有关国际经济学的书籍参阅。
F. 求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产品,要素,市场,外汇四大主要贡献的表现形式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G. 专门生产要素定义,国际经济学考题,急求
中国消费者福利增加,中国国内生产者福利受损,总福利增加。回
因为当开放市场后,答中国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面临比未开放前,比国内市场价更低的国际市场价钱。
国内消费者因为可以用更低的价钱购买汽车,效用增大,消费者剩余增大;
国内生产者因为受到成本更低的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生产减少,生产者剩余减小。
总福利变化就等于,国内生产者福利变化加上国内消费者福利变化。
数学式子:
国内消费者福利变化=100*(20-15)+20*(20-15)*0.5=550
国内生产者福利变化=-[100*(20-15)-40*(20-15)*0.5]=-400
中国总体福利变化=550-400=150
H. 国际经济学问题
第一,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