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经济学问题
1,中国当前宏观调控
背景:08年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优越性:中国政府由于政治体制更利于国家对宏观调控的进行。
调控重点:加强中国工业化增长方式转变以应对资源环境及国际贸易中的压力。加强对事关民生的产业如房地产等以应对国内因民生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成果:中国宏观调控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但使中国在金融风暴中遭到损失最小化,而且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如今的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如何看待中国房价问题?
中国房价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如今已演变为一个政治问题。
中国房价从经济上来讲,是否存在泡沫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但是价值规律上来说业内存在一个共识,即中国房地产行业目前的困境在于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房价一直上涨。从需求来讲,中国未来要有数亿的农民进城,又要有数千万计城市青年购房结婚,及数额极大的投资资金对房地产业的投资需求。而从供给上来说,从房产用地到每年的商品房供给量都低于市场的需求,所以房价很难调控。
中国房价从政治上来讲,房价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如今的房价已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这已经得到了中国高层领导的认可。房价的高涨成为中国左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打压的有力工具,所以当今调控在政府大力出台政策对房价高涨速度进行压制的同时,政府也会适当的说明房价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以取得人民的理解。温 总理 在澳门回答青年对房价的疑问就是一个例子。
3,如何看待中国国进民退
中国国进民退也就是指在09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国家对国企支持力度大从而导致在应对经济危机的宏观调控中出现了大批的民营企业被国企兼并。从而引发了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导火索是山西煤炭改革。
中国经济是不是存在国进民退,官方没有给出一个定论,但在2010年春,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说目前从数据上看不出国进民退。
国进民退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但从国家发展来讲,国进民退最重要的思考点应该为保持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那公有制经济主导方式是不是需要改进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呀,所以没有办法在这做出一个更为详细的回答。
祝你考研成功!
B. 政治经济学 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资本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必然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结版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权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以至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对抗性的矛盾
C. 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在生产力和出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因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是生产关系中决定性的因素。
D. 政治经济学矛盾问题
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矛盾。
许光伟:生产关系的三层次解读关系及其意蕴——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域内的道名学说和生长论,该文有具体的阐释。
《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第5-13页
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
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E. 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三对矛盾是: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回和抽象劳动的矛答盾、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即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其中,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的二重社会性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应重点掌握的。 此外,这里还研究了商品的价值量,它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你的问题都是在问这个,第2题的两对矛盾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F. 政治经济学中的 “矛盾”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求高人解
先用马克思主义解释矛盾:矛盾就是独立统一,即一切事物既包含着相互对立,内又相容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用狭义的相反来解释,譬如 正面和反面是矛盾,正面和侧面在哲学上也属于一对矛盾,一个立方体,对着你的面是正面,那么垂直于它的就是侧面,这就是对立。当你到那个侧面时,侧面就成了正面,正面成了侧面,于是两者统一。 我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好理解。。。~)
楼主说的“意思是不是说一件事物从一个角度看是这样,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相反的结果”
即,在从某方面看是对立的,换个角度看又是统一的。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例如,工厂的生产和消费是一对矛盾;人的出生和死亡是一对矛盾,人的童年和成年也是一对矛盾。
不知道能不能让你理解~~~
G. 政治经济学(多选)
正确答案是ABC。
DE说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国际矛盾。
H. 政治经济学 中国市场经济下是否存在 资本总公式矛盾做出解释
存在
资本总公式:G—W—G 【G—W—G′ (G'=G+m)】
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专——商品——货币的流通属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I. 政治经济学中的矛盾高手解答,谢谢!
确实是: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这也正是资本家着力避免的。由此内产生了帝国主义与第容三世界的依附,由此产生了纳粹这样的东西。
帝国主义时期,中心资本主义的利润率保证,是第三世界贫困的原因;纳粹时期以及战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导致的是剩余价值率的攀升,这也阻碍了利润率降低的趋势。
到了近几十年,金融的出现创造出来的虚假的繁荣,也掩盖了有机构成升高与利润率降低的运动。不过可以看出,这些手段都不足以缓解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利润率的挤压。这也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障碍。
如果还是觉得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自动化的大生产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可以一直没有进行,这是为什么。半自动化大生产反而更多的要求人力的参与,比如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现。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里面,对此问题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J. 政治经济学有争论的问题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网络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最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福利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它们总是撇开财富的社会形式去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辩证地运动着的。“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经济科学门类众多,除政治经济学外,还存在着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科学、边缘经济学等。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他学科也只有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应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从而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