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外部性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外部性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12 19:01:09

⑴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科斯定理的理论来意义在自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就使制度安排这一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当做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也是在网上找的资料,还不错,你参考下吧)

⑵ 能否讲解一下西方经济学的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主要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厂商污染了环境,等于占用了一定的环境资源,但厂商却并不为此支付任何费用。后来这个概念推广了,一般指,厂商生产经营活动给外部环境带来了某种影响,但厂商却并不为此承担任何经济责任,既不能从中获益,也不能需要为此支付费用。

不但厂商生产经营外部性,消费者行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从事一些公益活动,对大家都有好处,但并不能因此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报酬;反过来,有人做一些有违公德的事,如乱扔垃圾等,市场上也没有人能向他收取相应的排污费。

概括起来,外部性有两个关键,一是外在于经济行为人(个人或厂商),即一项经济行为对外部环境造成了影响;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二是外在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于这些经济行为失去了调节作用。

作为经济学来讲,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厂商的负的外在性,即类似环境污染这样对外部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厂商却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产品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厂商负担的产品成本,大体上等同于产品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则是产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总和,是全社会负担的产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厂商以外的社会负担的产品成本。

显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了市场失灵。为此,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对策措施:

一是征税,即向污染环境的企业收取类似排污费性质的税收。这种方法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税”。
二是津贴,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为的企业提供津贴,帮助企业完善相关环保设施,减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过,这种方法遭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反对,因为这种做法等于由社会承担了企业污染的成本。
三是合并企业。如假定一条河流上游的企业污染河道,下游的企业受害,现把上下游的两家企业合并起来,这样通过外在经济内在化,将负的外在性消除。不过,这样做恐怕很难做到。一条河流两岸成千上万的企业,如何合并?事实上做不到。
四,规定产权与协商。这是根据科斯定理,只要明确产权,并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两条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为,则受害者就会与污染企业协商谈判或提起诉讼,来解决问题。这个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动干预,基本上是通过市场途径解决问题,迎合了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现在看来,事实上也很做到,也不过是书呆子式的空想罢了。首先,产权很难完全明确,如一条河流的产权应该归谁?清洁的空气的产权又该归谁?诸如此类,无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绝非可以忽略不计,一次次的协商谈判,以至诉讼,常常需要巨额的成本费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外在性行为,还要靠政府主动的强制干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外在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全心全意为人民造谏,是不会存在外在性现象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在性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国民观念上普遍重视起来,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说消除外在性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短期内很难一下子解决。

⑶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科斯定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制专度安排会对属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就使制度安排这一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当做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⑷ 怎样理解经济学里的外部性~~

不同的经济抄学家对外部性给出袭了不同的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

前者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

⑸ 经济学理论对野生动植物有何意义用弹性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经济学理论对野生动植物有何意义,有弹性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吗?这经济学理论的话,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理论能够促进野生动物的防治以及发展。

⑹ 如何理解守法的外部性,用外部理论解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经济学意义

许多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家却不多见。论及外部性理论,三位经济学家的名字是不得不提及的,而且可以提到里程碑意义的高度。这三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就是马歇尔、庇古和科斯。(一)第一块里程碑——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马歇尔并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在马歇尔看来,除了以往人们多次提出过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外,还有一种要素,这种要素就是“工业组织”。工业组织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分工、机器的改良、有关产业的相对集中、大规模生产、以及企业管理。马歇尔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这一对概念,来说明第四类生产要素的变化如何能导致产量的增加。马歇尔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在本章中,我们主要是研究了内部经济;但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他还指出:“本篇的一般论断表明以下两点:第一,任何货物的总生产量之增加,一般会增大这样一个代表性企业的规模,因而就会增加它所有的内部经济;第二,总生产量的增加,常会增加它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因而使它能花费在比例上较以前为少的劳动和代价来制造货物。”“换言之,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出报酬递增的倾向。报酬递减律可说明如下: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一般导致组织的改进,而组织的改进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从马歇尔的论述可见,所谓内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内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费用的减少等等。所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远近、市场容量的大小、运输通讯的便利程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实际上,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这就是在微观经济学中所讲的规模经济,即随着产量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外部经济,这就是在“温州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块状经济的源泉。马歇尔虽然并没有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但从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论述可以从逻辑上推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及其含义。所谓内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增加。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增加。马歇尔以企业自身发展为问题研究的中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这种分析方法给经济学后继者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首先,如上所述,有内部经济必然有内部不经济,有外部经济必然有外部不经济,从最简单的层面可以发展马歇尔的理论。其次,马歇尔考察的外部经济是外部因素对本企业的影响,由此自然会想到本企业的行为如何会影响其他的企业的成本与收益。这一问题正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庇古来完成的。第三,从企业内的内部分工和企业间的外部分工这种视角来考察企业成本变化,自然会让我们想到,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与《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重要文献是不是受到马歇尔思想的影响。(二)第二块里程碑———庇古的“庇古税”理论庇古是马歇尔的嫡传弟子,于1912年发表了《财富与福利》一书,后经修改充实,于1920年易名为《福利经济学》出版。这部著作是庇古的代表作,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第一部系统论述福利经济学问题的专著。因此,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这种转变正好是与外部性的两类定义相对应的。外部性理论庇古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他指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他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而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但庇古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庇古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有利影响,叫做“边际社会收益”;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不利影响,叫做“边际社会成本”。适当改变一下庇古所用的概念,外部性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诸如安装治污设施等所需的成本支出,这就是外部成本。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并不是由本企业完全占有的,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外部收益。通过经济模型可以说明,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纯粹个人主义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庇古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是从马歇尔那里借用和引申来的,但是庇古赋予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是不同于马歇尔的。马歇尔主要提到了“外部经济”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因其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马歇尔所指的是企业活动从外部受到影响,庇古所指的是企业活动对外部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十分相似,其实所研究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庇古已经对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既然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庇古税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论的具体应用。目前,排污收费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其理论基础也是庇古税。庇古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庇古理论的前提是存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并能自觉按公共利益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然而,事实上,公共决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二,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响的所有个人的边际成本或收益,拥有与决定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定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但是,现实中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庇古税是完美的,但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第三,政府干预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的损失,从经济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第四,庇古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寻租活动,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三)第三块里程碑———科斯的“科斯定理”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因他“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荣获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获奖的成果在于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成本问题》。而《社会成本问题》的理论背景是“庇古税”长期以来,关于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被庇古税理论所支配。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多次提到庇古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斯理论是在批判庇古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科斯对庇古税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具有相互性。例如化工厂与居民区之间的环境纠纷,在没有明确化工厂是否具有污染排放权的情况下,一旦化工厂排放废水就对它征收污染税,这是不严肃的事情。因为,也许建化工厂在前,建居民区在后。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化工厂拥有污染排放权。要限制化工厂排放废水,也许不是政府向化工厂征税,而是居民区向化工厂“赎买”。第二,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在这时,通过双方的自愿协商,就可以产生资源配置的最佳化结果。既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自愿协商同样可以达到最优污染水平,可以实现和庇古税一样的效果,那么政府又何必多管闲事呢?第三,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成本———收益的权衡比较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庇古税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上述批判就构成所谓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制度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这就是说,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愿协商替代庇古税手段。科斯定理进一步巩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根基,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是美好的”这一经济理念。并且将庇古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不需要“庇古税”;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要根据成本———收益的总体比较,也许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许科斯方法是有效的。可见,科斯已经站在了巨人———庇古的肩膀之上。有的学者把科斯理论看作是对庇古理论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科斯理论是对庇古理论的一种扬弃。随着70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市场经济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具体途径,科斯理论随之而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之中。在环境保护领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就是科斯理论的一个具体运用。科斯理论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表明,“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充要条件,政府干预并不一定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惟一方法。科斯理论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经济中,科斯理论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有的还留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有的还处于过渡经济状态,与真正的市场经济相比差距较大。例如,在上海市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中,美国专家不断推销他们的污染权交易制度,但试行下来效果不佳。第二,自愿协商方式需要考虑交易费用问题。自愿协商是否可行,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如果交易费用高于社会净收益,那么,自愿协商就失去意义。在一个法制不健全、不讲信用的经济社会,交易费用必然十分庞大,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这种手段应用的可能,使得它不具备普遍的现实适用性。第三,自愿协商成为可能的前提是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事实上,像环境资源这样的公共物品产权往往难以界定或者界定成本很高,从而使得自愿协商失去前提。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科斯理论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斯奠定了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第三块里程碑,而且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远远不是局限于外部性问题,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⑺ 外部性理论概述

外部性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外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马歇尔称:“我们可以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形成的经济;第二种是有赖于某产业的具体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可把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59]”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对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也始于庇古。他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看做一种负外部性,不自动进入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其产品价格只补偿私人成本而无法弥补全部的社会成本,偏离帕累托最优效率配置。庇古的补偿原则是通过第三方规制即国家征收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额度的税,称为“庇古税”,它一直是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经典政策依据理论[60]。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对庇古的传统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

外部性(Externalities)一词,在经济学文献中有时又被称为“外部效应(External Effects)”或“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关于外部性概念的内涵,自从其产生以来就存在诸多争议。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蒂博尔·希托夫斯基所说,“外在经济概念是经济学文献中最令人费解的概念之一[61]”。迄今为止,外部性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一般认为,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影响。非市场性是指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未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而是无意识强加于他人的。外部性可分为正的(积极的)外部性和负的(消极的)外部性。若一项产品或服务的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时,即是负的外部性;反之则是正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他人造成了积极影响,使得他人增加了收益或减少了成本。如某人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种美丽的花卉,给过往的路人带来了赏心悦目的感受,但他并未从路人的感受中得到任何报酬,这就是正的外部性。相反,一家造纸厂生产中排出的废水给周围居民和河流下游企业产生了损害,却没有经过市场交易向这些受害者支付相应的代价;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不经处理排放到空气中,其后果是导致居民洗衣费用的增加;汽车排出的污染物损害了行人的健康,但并未给行人予以补偿。可见,负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消极影响,从而致使他人成本增加、收益下降。正如萨缪尔森所说,负外部性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有害的经济行为。依照哈丁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假定市场行为显然的自私性,我们通常就能够预测出市场结果。这种自私自利的假设就导致这样的预测,即无论何时产生的消极的外部性如果是对个人有利的,人们就愿意去这样做[62]

外部性的实质是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相等。所谓私人收益,即一项私人活动所产生的对实施这一活动的私人的净收益;社会收益是这项活动对实施个体和社会中的所有其他人的净收益之和[47]

⑻ 外部性理论的定义

经济学家把外部性概念看作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所以,有的干脆就不提外部性的定义,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 、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就是这样处理的。但是不下定义就来分析这一问题往往是困难的。因此,经济学家总是企图明确界定这一定义。 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
前者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即: 这里,j 和k 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Fj表示j的福利函数,是指经济活动。这函数表明,只要某个经济主体Fj 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 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 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 的影响,就存在外部效应。
上述两种不同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这就是作者对外部性的定义。前述两类定义的差别在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经济学文献是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来理解的。

⑼ 如何理解守法的外部性解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经济学意义

1
第九章题目

一、

关键词释义

1
,科斯定理;
2
,信息;
3
,一般均衡;
4
,瓦尔拉斯定律;
5
,帕累托
最优;
6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7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8
,福利经
济学第三定理;
9
,纳什均衡;
*
10
,边际转换率;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它只能由政府决定?

2
,举例说明什么是外部效应。

3
,外部效应怎样影响资源优化配置?

4
,矫正外部效应的微观经济政策有哪些?效果如何?

三、模型分析

在中国一些地方,行人过马路是看有车没车而不是看信号灯;骑自
行车者注意看信号灯,但逆行的大有人在;开汽车的一般都遵守交通
规则,但也有人酒后驾车。有人认为,人们守法的自觉性是随着出行
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成本而递增的。有些发达国家人们不论走路还是驾
车,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很小的马路,红灯亮时,即使路上没车,
行人也要等候。绿灯亮起,则赶紧穿过马路。大轿车的专职司机,每
天驾车时间有严格规定,不能超时疲劳驾驶;而司机们都很认真,自
觉遵守,绝不超时。

因此,守法的自觉性与人们生活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成本没有必然
联系,却与人们的法制观念有关。中国古训教导人们循规蹈矩,但人
们知法守法程度很低。法不责众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2
这是罗兰讲的守法的外部性。如果大家都守法,而只有一个人犯法,
很容易使其受到惩罚。如果没有人守法,就很难惩罚那些犯法者。如
果大家都纳税,
政府就可以利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
如果没有人纳税,
政府也没有办法征税,就没有办法执法,社会就会混乱。

守法的外部性将导致好的与坏的两种均衡。好的均衡是大家都守
法,政府也能征税,可以执法,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与社会处
于良好发展状态。坏的均衡是大家都不守法,个人财产得不到保护,
政府无法征税,无法执法,经济与社会处于混乱状态。


1
)你是如何理解守法的外部性的?


2
)用外部性理论解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经济学意义。

四、图形分析

1
,画图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2
,画图说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
,画图说明交换和生产同时实现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
,画图说明替代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5
,画图说明互补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五、选择题

1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是(




A


边际替代率相等;
B
、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C

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2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是(




A
、边际替代率相等;
B
、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3
C

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3
,交换和生产同时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是(




A
、边际替代率相等;
B
、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C

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第九章题目答案

一、

关键词释义

1
,科斯定理:一种在交易成本基础上形成的产权理论。其中,科斯定

1
,是指无论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
为零,就能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科斯定理
2
,是指如
果交易成本大于零,
则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对资源配置影响很大,
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2
,信息:是客观世界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反映。

3
,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指所有市场同时实现的均衡。

4

瓦尔拉斯定律:
是指在一般均衡价格模型体系中,
生产者愿意生产
的各种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居民愿意供给
资源数量,恰好等于厂商所需要的资源数量。

5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即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
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受到损害。

6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

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4
7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社会通过对资源禀赋进行公平的适当安排,
然后让人们在埃奇沃斯盒型图中自由交易,就能获得帕累托效率的资
源配置。

8

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性,
则每一个完全
竞争条件下经济达到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9
,纳什均衡:假设有
N
人参加博弈,在给定其他人战略的条件下,
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战略共同构成一个战
略组合。这种由所有博弈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构成的战略组合即为纳
什均衡。

*
10

边际转换率指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一种产品增量所
需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

11


二、简答题

1.
公共物品不用通过市场购买就可以获得,因此,对于私人厂商
来说,提供公共物品无利可图。但公共物品以一个社会来说则是非常
重要的,国防、行政管理、立法与司法、治安、环境保护、城市基础
设施等等,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所不可缺少的。私人厂商缺乏提供公
共物品的动力,而公共物品有时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需要由政
府来提供。所以说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它只能有政府决定。

2.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
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了好处,而他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或者说这
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了危害,而他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前一种情况就是所说的外部“正经济”
(或名“正外部性”

,此时,私

5
人收益小于了社会收益,或者说私人成本大于了社会成本,即对社会
有贡献;后一种情况就说所说的外部“负经济”
(或名“不经济”

“负
外部性”

,此时,私人收益大于了社会收益,或者说私人成本小于了
社会成本,
即对社会有危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上游居民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下游居民达到质量和有数量有保障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这就是外部经济;反之,如果上游居民往合理倾倒废弃物,污染了水
源,从而影响了下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就是长生了外部不经济。

4.

1
)产权的清晰性。


2
)外部性的内部化:环境管理政策尝试


3
)污染者付费


4
)排污标准


5
)庇古税


6
)排污权交易

三、模型分析

守法的外部性是指守法对社会其他人的影响。

四、图形分析

1
,画图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指交换双方能实现最大满足。它的实现条件是:

MRS
XY
A
=MRS
XY
B


A

B
代表任意两个消费者,
X

Y
代表任意两种商品。
MRS
XY
A

⑽ 外部性理论的意义

在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那里,多次提到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外部性概念同义反复、外部性概念没有意义等问题。 在张五常的著作中把外部性概念说成是“模糊不清”的一个概念。他说:“如果外部性限于那些经济上很重要,但其行为权利没有清楚界定,因而并不在市场上交易的效应,那么它就非常模糊不清了。”“ 庇古似乎说,各种外部性互不相同,但对为何不同却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模糊不清自此成了‘外部性’文献中的传统,而这个问题的性质却仍然不清楚。”“ 外部性似乎集中于不同的‘背离’情形,并忽视了牵涉的经济问题。‘外部性’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每一种行为都有效应;这个概念也容易引起混乱,因为各种分类和理论互不相同,随意性很大,且都是特例。由于这些原因,由‘外部性’概念而产生的各种理论就不可能是有用的。”
那么,为什么“外部性”文献会大量涌现呢?张五常归因于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签约权;二是合约存在但条款不全面;三是有些条款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与一些边际等式不相符。因此张五常主张以合约理论取代外部性理论。张五常指出:“不管合约外效应的总值多大,只要在私人极大化条件下边际合约外效应的边际值为零,就能满足帕累托条件。因而,合约外效应的存在就本身来说,并不表示资源的错误配置,因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除非被认为与采取行动的边际明确有关,否则并不能说明需要政府采取矫正性行动。”
张五常对外部性理论的批判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产权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谈外部性问题,这时,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到底是谁对谁产生外部性呢?
第二,之所以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是因为合约本身的不完全性或不完善性,之所以不完全或不完善是由于获取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第三,既然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以合约理论取代外部性理论更加符合真实世界,在张五常看来,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合约安排。
杨小凯、张永生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中也多次涉及对外部性概念的评价。在该书中他们指出:“张五常则认为,外部效果是没有意义的概念,问题的实质在交易费用。所谓外部效果,实质是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同不界定产权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 外部性是没有意义的概念。以排污为例,外部性的程度是由界定排污权的费用(外生交易费用)和不界定排污权所造成的经济扭曲(内生交易费用)的两难折中决定的,市场上的自愿合约会自动找到社会最优的污染水平。”
综观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 ,他们对外部性理论的批判主要反映在下列几点意见上:
第一,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安排都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既然交易成本为零,就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性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存在外部性也只是想像中的初始状态,由于自愿协商马上就会离开这一初始状态。
第二,有了交易费用概念就不需要外部性概念,传统的外部性问题实质是交易费用问题,即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与节省产权界定不清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问题。
第三,应该用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来替代外部性概念,或者说把外部性内生化。杨小凯把所有经济问题的本质都看作是交易费用问题。在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产权经济模型中就内生了外部效果。
那么,外部性概念到底有没有意义呢?马歇尔、庇古、科斯的外部性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张五常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也是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它们是同根同源,但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罢了。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研究重心是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运用了规模经济、外部性等概念,采用了边际分析等方法。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继承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关注分工如何能够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关注如何能够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运用专业化经济的概念,考虑各种交易费用的一般均衡,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如果把古典经济学看作是源头,那么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只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两大分支。它们有各自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体系,都对经济学作出了贡献,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外部性概念适用于边际分析,而专业化概念适用于超边际分析,虽然超边际分析可能包容边际分析,但难以彻底否定外部性理论。
如果将超边际分析拔高比喻为物理学中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边际分析比喻为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那么,爱因斯坦也没有去彻底否定牛顿力学。在很多情况下,牛顿力学的运用更为简洁方便。

阅读全文

与外部性理论的经济学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