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1.因为长期来看 一个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处于均衡状态 (叫什么状态来着 忘了····) 总之就是收支平衡 所以利润可以归结为企业的机会成本 (好像也可以叫经济租) 比如说你获得了利润 可以归结为你拥有技术或者是拥有市场的机会成本(你把技术或市场单纯出售一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利润)
2.KR 我可以看做是净出口么?如果是的话 个人认为不用归结到哪部分吧(有啥实际意义不) 算作工资?
3.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想了一下,会不会是LZ题目中的实际GDP增长应该是这么断句:实际 / GDP增长,理解为数据上看到的GDP增长,并不是指“实际GDP”
2. 西方经济学考试论述题 论述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 你要论述什么事 宏观经济政策 网络知道
第二 你论述有哪些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网络知道
3. 关于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的几道题的解答
1.一定会发抄生通货膨胀。当CPI增长的时候,袭工会一定会要求企业提高工资,而工资增长又会超过CPI 的增长率,这样会使企业成本进一步增加,从而使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会使工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这就是工资—价格循环,会产生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零八年下半年至今,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老百姓在这个时候更喜欢存钱了,而不愿意消费。工资不但不涨,还有许多工人失去工作。所以由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胀是不太可能的。另外我国CPI 08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上涨趋缓,到09年2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一直到五月份依然还是负增长。这说明老百姓的消费意愿的确受到了大的经济环境的冲击,使我国的物价水平下降。所以在近期内发生通货膨胀的几率非常小。
3.由于金融危机,使老百姓的消费倾向降低。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但同时国家又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这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所以总体来说究竟向哪个方向移动,要看政府政策的力度了。
4.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一道题
税收增加为紧缩的财政政策 向左移动 选b
5.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怎么考试
你们老师没有讲重点吗,有没有画课后习题给你们吗?
复习经济学主要是先要把握整个知识结构,就像书本的目录,然后根据知识结构将知识点分类整理。比如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都可能考到那些知识点,都分类整理出来,然后将每个知识点应该回答的内容,同样也是先整理框架,然后自己背住一些关键词,这样考试回答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而不是死记硬背。
像宏观经济学,每个学校侧重可能不同,但是基本知识点就那些。名词解释的知识点就比较多了,都是基本概念的,GDP\GNP\CPI\PPI、乘数、经济周期、存款准备金、通胀等等这些概念得背住吧。下来简答的知识点包括几个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宏观财政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凯恩斯货币需求、通胀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论述题像总供给总需求曲线is-lm曲线这两个大知识点得掌握吧,其他的细节什么的挤出效应、功能财政、流动性陷阱啊等等这些也要注意。
老师没有没给你们课后习题的答案呢?顺便做做课后习题以及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指南。
6.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业
三
ki=1/(1-0.8)=5
△Y=△i*ki=5*(100-50)=250
Y2=Y+△Y=750+250=1000
(图就不做了好伐)
四
1.实际货币供给没有数字噢?我以前做过这个题 数字是500 就先用500替着好伐
(1)联立:
y=c+i+g
c=0.8(1-t)y
t=0.25
i=900-50r
g=800
可得:y=4250-125r 即IS曲线
(2)联立:
L=0.25y-62.5r
m=M/P=500
L=m
可得:y=2000+125r 即LM曲线
(3)联立
y=2000+125r
y=4250-125r
可得 y=3125 r=9%
2.题目又抄错了 NX=100-0.12y-500r噢
(1)联立
y=c+i+g+NX
c=100+0.9yd
i=200-500r
NX=100-0.12y-500r
g=2000
可得:y=6000-2500r 即IS曲线
P=1
M=800
M=(0.8y-2000r)P
得:y=1000+2500r 即LM曲线
(2)
联立:
y=6000-2500r
y=1000+2500r
得:y=3500 r=1%
(3)
c=100+0.9*(1-0.2)y=2620
i=200-500r=-300
NX=100-0.12y-500r=-820
关于最后一题投资做出来是负值我也搞不明白 这个你先放一边吧
7. 西方经济学论述题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理由如下:第一,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不容宽恕的浪费;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第二,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第三,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社会影响。许多社会问题可能就导致大量失业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增加产出的意义。第四,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情况。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根本措施还在于增加就业。而增加就业规模首先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贫穷者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是扩大财政投资。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投资,使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在世界主导思潮影响下,针对我国现实做出的正确选择。
(2)主导思潮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在战后到70年代都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而“滞胀”促使它们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
(3)其他目标不合适。①外汇和国际收支平衡。在经济转轨阶段,国内外运行机制尚未高度融合,人民币对内对外价值不统一是正常现象。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自然难以兼顾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两个方面。②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我国当今的就业问题很难指望货币政策予以解决。而经济增长必须依靠货币供给来支持,就业问题的缓解也有赖于经济增长。这样,只有经济增长目标可与币值稳定目标并列。
(4)目前必须把稳定币值放在首位。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尚未完成,导致通胀的因素并未消除。①综合财政赤字还很大;②经济结构矛盾对增加货币的压力仍然很大;③粮食减产引发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④如果松银根,宏观调控的成果仍有丧失的可能。
8.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
1、失业的主要类型
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2、我国的失业问题分析
(1)经济高增长与事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开始下降。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由国民经济变动带来的就业量的变动占国民经济变动量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是0.32,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320万人就业。但到2002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已经下降到0.10。这种现象不同于传统的周期性失业。
(2)失业率不断上升,再就业率不断下降,失业回滞开始出现。失业回滞是指由于失业率长时间居高不下,自然失业率开始上升的现象。我国近几年来的失业率(实际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再就业率却逐年走低,从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业率上升与再就业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导致就业弱势群体出现 。出于就业若是的劳动者由于长期失业或者频繁失业状态,最终形成“失去信心的劳动者”,使得自然失业率上升,进而成为解决我国事业问题的一大障碍。
(3)失业与空位并存,结构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总量上明显共大于求,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技术型劳动力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结构性失业的存在造成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障碍,进而大大削弱了企业进一步吸收就业的能力。
(4)知识型失业出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2003年。这一年全国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高学历的劳动力供给突然增加,原来基本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由此引发了高学历低工资、高学历低就业等许多非正常现象,并且最终造成6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处于摩擦型失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