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济学基础课后答案 高职高专 南京大学出版社
到网络文库去找找吧
② 高职高专)经济学案例2条
案例1:拥挤难道是我的错 收拥挤费到底有没有用
据报道,北京市规划委近期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交通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解决北京旧城交通问题的十项策略.其中,"车辆进入旧城要交拥挤费"赫然在列.
北京的交通拥堵是出了名的,这些年来,人们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想了很多招数. 在市中心地区收取拥挤费,这个办法早有人提过,但一直颇有争议,赞同者很多,反对者也不少.此次市规委有意将收拥挤费由政策设想变成现实,确实需要几分勇气.
收取拥挤费有没有用?
"拥挤费"是个舶来品.2003年,伦敦市长列文斯顿在市民的拥护和非议声中,在伦敦市中心开征拥挤费:凡是在工作日早7点至晚6点半进入市中心的车辆需交纳拥挤费,每车每天交费5英镑(2005年又涨到了8英镑),违规者要受重罚.有关调查显示,收取拥挤费后,伦敦市中心路面交通流量减少了30%,70%多的伦敦市民认为拥挤费对改善市内交通发挥了高效作用.收取拥挤费,说到底就是政府利用价格杠杆调节特定区域车流量的一种方式,其通过改变公共服务价格(使用市中心道路的费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确实能发挥出分流车辆,缓解市中心交通拥堵的作用.
收取拥挤费合不合理?
很多反对者质疑拥挤费的合理性,认为有失公平.政府收取拥挤费,等于让"有车一族"承担了额外的成本,但只要定价合理,这些额外的成本并不会破坏社会公平.第一,与那些步行,骑车和乘坐公交工具的人相比,"有车一族"占用的人均公共交通服务份额更多,自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多负担一些"买路钱"也合乎情理.第二,大量小汽车(私车和公务车)的涌入是造成北京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有车族(包括私家车车主和公务车使用者)在享受方便舒适的同时,却连带其他人时时饱受交通拥挤的苦果.交纳一定的拥挤费,算是有车族为自己用车行为的"外部性"付了费,否则就真的有点不公平了.
收取拥挤费能不能根治北京的交通问题拥挤费的确有用,但有限.在治理交通拥堵的大舞台上,拥挤费至多只能"暖暖场",让它压大轴,当主唱是万万不可的.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在旧城收取拥挤费,旨在限制车流,但永远也无法限制"人流"―――该进旧城的人还是要按时进去,一个也少不了.
收取拥挤费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但如果公交工具还继续保持目前少,慢,挤加服务态度差的状况,那最后无非有两种结果:一是交通拥挤一时得到缓解,但以大家的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二是有车族不堪忍受,重新被逼回小车里,分流车辆的目标完全落空.因此,要根本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还必须从扩大公交容量,改善公交服务质量入手,只有公交才能担当"压轴"的角色.即使将来真的收取拥挤费,也要首先服务于改善公交状况的需要.还是以伦敦为例,每年征收的拥挤费约1亿英磅,政府将其用于伦敦地铁及公共汽车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优化了公交服务,才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乐于弃私车选公交.
目前,收取拥挤费,应当是缓解市中心等特定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可行之策.不过,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综合治理,只有制定和执行好以改善公交服务为中心的"政策套餐",公众出行才能舒心,省心,放心."收取拥挤费"毕竟只是"十项策略"之一.
案例2:牛奶为什么倒入下水道
不久前我在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西南乳业老大――成都市华西乳业公司工人把成吨的鲜牛奶倒入下水道,以避免巨额的损失.很快和其有合同关系的奶牛养殖户也不得不把部分牛奶倒入下水道.
这使我联想起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的一幕:工人把成吨的鲜牛奶倒入下水道,以避免巨额的损失.牛奶为什么要倒掉其实原因很简单:用我们学过的弹性理论分析,无论是美国还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牛奶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降价增加的销售收益,弥补不了降价的损失.因为养奶牛毕竟不是做服装,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对市场感应并不灵敏.3年前,成都地区乳业发展看好,所以很多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从事乳业生产,这样奶源偏紧,曾经出现鲜奶短缺.牛奶价格上升,由于需求弹性小,提高价格增加了奶牛养殖量和华西乳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因此,市场调节(加上政府鼓励)的结果是,使奶牛养殖量的增大,大大小小奶牛饲养户加起来,1天的产奶量便达1000吨.其中,80吨鲜奶潮水般涌进了四川乳业三强之一的华西乳业有限公司.3年后的今天,在大大小小各家乳业公司的参与下,市场这个蛋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被挖到极至,换句话说,市场供给量增加而消费者的需求根本就没有消化这么多牛奶的能力.反映在华西乳业公司,只能按照每天处理60吨鲜奶的规模运作,过剩了整整20吨.这20吨怎么处理,和奶农定的合同是长期合同,不能随便毁约,否则就会丧失奶源,无论是降价收购还是拒绝收购都会断掉未来的业务联系.在如今乳业诸强以规模优势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时候,如此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货源拱手下滑,最后的损失不是倒掉这些牛奶能比拟的.即便目前倒了部分牛奶,市场也有了反映,300毫升的华西奶售价已从春节前的2.20元骤降至1.50元;每件华西奶也由50多元降至39元,比可乐,中档纯净水还要便宜.由于牛奶缺乏弹性降价的结果是减少收入和利润.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也开始逐步能对这样的事情不太怎么吃惊了,不会像过去一样问出"弱势群体还买不起牛奶,你们却把它倒掉,怎么可以 "这样对市场经济完全陌生的问题了.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时把牛奶倒到河里是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无政府经营的恶果,那么中国造成倾倒牛奶这一现象则是什么原因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案例3: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哪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总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总效用为1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总效用还为18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边际用为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边际用为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瘾.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所以说,企业行为从广告开始.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案例4:把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子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说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10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效用相等.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低于或大于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我们前边讲到商品的连续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50万,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实际上这50万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用这50万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作出合理的选择.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的服装.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案例5:上大学值吗
最近看一报刊上报道,天津市投资教育的支出是全国第一,北京是私家车消费支出全国第一,上海是投资保险支出全国第一,广州是旅游支出全国第一.是否准确,我们占且不论.我们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一下,为什么家长舍得把大把的钱花在子女教育上。
我们简单的介绍经济学说所的成本.经济学所说的成本有两种一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即会计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均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利用这个原理我们计算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会计成本是上大学的学费,书费和生活费,按照现行价格标准,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这三项费用之和是4万.机会成本是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大学生如果不上学,会找份工作,按照现行劳动力价格标准假如也是4万,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上大学四年的机会成本也是4万.大学生上大学经济学概念的成本是8万.这还没算上在未进大学校门前,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择校费用.
上大学成本如此之高,为什么家长还选择让孩子上大学,因为这种选择符合经济学理论,收益的最大化原则.我们算一下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一生的成本与收益.不上大学18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42年,平均每年收入是1万,共42万.上大学22岁工作,工作到60岁,共38年,平均收入是2万元,共76万,减去上大学的经济学成本8万,剩下68万.与不上大学收入比较上大学多得到的收入是26万.这还没考虑学历高所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其它效应.为什么家长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就在情理之中了.这里说的"选择"是有两种机会,你能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另外我们说的只是一般情况.
在这里顺便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有人说教育是消费行为,其实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区别是消费不会给你增殖一分钱,比如你今年买一台电视,明年再卖,会大大的贬值不会增殖;投资是有可能增殖,一个大学生尽管投资8万,但与不投资的多得的收益是26万.但投资是有风险的,如果一个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小学到中学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如果考不上大学或考上大学毕不了业.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可想而之的.
但对一些特殊的人,情况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一个有足球天才的青年,如果在高中毕业后去踢足球,每年可收入200万人民币.这样,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800万人民币.这远远高于一个大学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这种天才的青年,即使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也不去上大学.这就是把机会成本作为上大学的代价.不上大学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同样,有些具备当模特气质与条件的姑娘,放弃上大学也是因为当模特时收入高,上大学机会成本太大.当你了解机会成本后就知道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上大学的原因了.可见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③ 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者行为和成本理论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创业(
用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者行为和成本理论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是先就业后创业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和办法,这也就是先就业解决自己的。收入问题,然后再创业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④ 求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课后答案
http://ke..com/view/668607.html?wtp=tt
http://..com/question/58465485.html?si=1&wtp=wk
全都是,你自己去看吧!
⑤ 环境经济学的内容简介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校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先后出版了一些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但从整体上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专教材,教材建设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需要。为此,1999年教育部组织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专门课课程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以下简称《培养规格》),通过推荐、招标及遴选,组织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成立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队伍,并在有关出版社的积极配合下,推出一批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划出版500种,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这500种教材中,专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课)教材将占很高的比例。专门课教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专门课教材是按照《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对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充分汲取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编写而成的。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调整了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突出了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关课程开发委员会组织下,专门课教材建设得到了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广大院校的积极支持。我们计划先用2~3年的时间,在继承原有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近几年来各类学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有无问题;然后再用2~3年的时间,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改革和建设,推出一大批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从而形成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体系。
本套教材适用于各级各类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使用。希望各用书学校积极选用这批经过系统论证、严格审查、正式出版的规划教材,并组织该校教师以对事业的责任感对教材教学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推动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发展与提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