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工资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工资

发布时间:2020-12-10 22:52:02

㈠ 劳动经济学的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第二节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劳动参与决策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第三节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的调整
第五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第五节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
第五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投资
第二节个人教育投资决策
第三节企业培训投资决策
第四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第二节工资形式
第三节工资差别
第四节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第三节集体协议与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的一般考察
第一节就业总量的决定
第二节失业及其类型
第三节失业的度量及影响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第二节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调整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劳动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

㈡ 什么是效率工资理论 劳动经济学

定性的讲,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保留工资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定量的讲,厂商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确定雇佣工人的工资,当工资对效率的弹性为1时,称它为效率工资。此时工资增加1%,劳动效率也提高1%,在这个水平上,产品的劳动成本最低,即效率工资是单位效率上总劳动成本最小处的工资水平,它保证了总劳动成本最低。
效率工资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效率工资与失业
(2)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
(3)效率工资和经济周期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㈢ 劳动经济学

gh

㈣ 劳动经济学工资的决定

劳动经济学工资的决定是由你的劳动力的创造价值来决定的,他是你自我实现价值的一种价值的体现

㈤ 劳动经济学的工资曲线反映什么相关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几个主要因素:工资水平,劳动力对闲暇的偏好等.劳动专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属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闲暇,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以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㈥ 工资是劳资还是劳薪水劳动经济学

工资是工钱的一种类型,即员工的薪资,是固定工作关系里的员工所得的薪酬内,是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容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是劳务报酬(劳酬)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㈦ 劳动经济学试题——计算CPI,实际工资,名义工资

  1. 实际工资:1990年,10.19/130.7*100 = 7.7965; 2003年,15.38/184*100 = 8.3587。

  2. 1990年工资在2003年的价值为,10.19/130.7*184 = 14.3455。

㈧ 劳动经济学作业:工资补贴政策对劳动者就业有何影响要标准答案。

提示:
1.工资补来贴政策源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2.工资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活力。

3.制度本身不是长远之计,企业要发展,劳动者待遇要提高最终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以上仅供参考。标准答案在你老师手里。你这个家伙,根本一点都不用心学习。

㈨ 劳动经济学

图中的y就是c,只不抄过我习惯用y表达。

关键公式就是:消费=工资*(总时间-闲暇)+非劳动收入

第四问求最优解,计算第二个解的消费时,因为闲暇时间大于总时间168小时,所以拉拉在第二个解时的选择是不工作只拿320刀的补助。然后算一下两个解的utility,比一下 最后答案是最优解为:(c*,l*)=(320,168)

㈩ 劳动经济学从企业的角度,是不是工资越低越好

教育投资的问题如果按政策层次来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国民经济中的教育投资问题研究。第二,教育部门内部的教育投资决策。第三,微观层次的教育投资决策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投资行为研究[1].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学者的首要关注焦点是对于国民经济层次的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
“六五”计划中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值》探讨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七五”期间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投资决策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用更新的数据进行计算。这些研究指出,到20世纪末,与我国预测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大约是3.7-3.9%,因此我国应该大幅度的增加教育投资,扩大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之中的比例[2].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研究在当时极具创新性。首先,使用国际比较的方法作为研究基础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和决策价值观。研究者和决策者开始关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改变了主导计划经济时期的闭目塞听和夜郎自大的心态,这种“面向世界”的研究理念一直影响到后来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各个领域。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以后,较早使用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重要的教育财政研究的成功尝试。
这些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政策影响。相关人员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我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应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在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的建议,最终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表述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994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
在教育投入的发展目标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针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政策[3]和“受教育者人均教育投资逐步增长”[4]的政策提出了建议。
微观教育的投资表现为学校教育的投资.
在我国,学校教育投资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教育经费收入,其主要来源是:
1、国家预算拨款。包括从国家预算中直接拨给教育部门(国家教委和教委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也包括国家预算直接拨给各部委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国家预算拨款是教育经费中的主要部分。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大幅度增加了国家预算中的教育经费。
2、地方机动财力拨款。包括各地方政府从其机动财力中安排给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投资。从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向看,地方拨款大部分是给中小学教育使用的,由于各省、市的经济和财政状况不同,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地方机动财力中用于教育的经费多少也不同。但从全国看,这部分经费已成为教育经费来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的趋势来看,这部分费用是在不断增长的。
3、产业主管部门从自有资金中拨给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自筹基本建设投资。
4、全民所有制的厂、矿、企业在发展基金或营业外开支中用于中小学的经费和自筹基建投资。这一部分投资往往是国营集体企业自愿支付的,但是数额不固定,企业间负担不平衡。今后可以考虑采取征收教育税或征收教育基金的办法,以稳定这部分教育经费,平衡企业教育经费的负担,并使这部分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合理、有效。
5、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村、乡、镇企业支付的中小学经费和自筹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近年来,由于农村的经济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各种集体经济单位的收入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有可能负担部分教育投资。
6、学校为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而自行筹集的基金、勤工俭学收入和自筹基建投资。
7、学生家长和本人所负担的部分教育费用。其中主要是他们交纳的学杂费。在我国,这部分教育投资就个人付出的绝对量来说,是越高级的教育,数量越多。(在家庭支出中,一个大学生的费用,要比中小学生的费用多得多。)但就全部教育费用中家庭和个人负担所占比重而言,则是越基础、越低级的教育,其比重越大。
8、海外华侨、其他人士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资助。
从教育投资的分配看,我们可以按使用的性质划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其中教育事业费又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差额补助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如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育基建费主要用于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文体设施等项目的建设。
教育事业费占教育总支出的绝大部分,而教育基建费通常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很少一部分(5%左右)。在国家财政拨款中,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建费是分开的,分属于不同项目。前者就是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在文教事业费中;后者则包含在基建总投资中。通常所说的教育费用就是指国家拨给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费,包括各产业部部属大专学校的费用。但不包括各部在各自的事业费中开支的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中小学以及由厂矿企业开支的办学经费。
教育经费按支出的去向划分为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经费,其中有:按教育级别划分为初等教育的小学,中等教育的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的大专院校的经费。按专业性质划分为各种类别的中等专业(包括中 等技术和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如理工农医师体艺等)的经费。按终身教育不同阶段划分为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费等。

阅读全文

与劳动经济学第七章工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