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跪求一篇区域经济学的论文~~2500字到3000字~~题目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本课题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战略的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分析,对照中国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通过对我国针对不同时期采取的平衡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以及中国地区范围和省域、市域范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以科学的论证,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本课题共分四个子课题: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史回顾;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及现状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思路及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目前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的中国尤为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区域经济的产业组织;二是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包括多工厂企业区位选择与跨区域产业重组与改造,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区域内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都将有效地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东西部产业布局不协调,资源空间配置,尤其是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布局,都严重影响了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和经济整体健康发展,本课题就是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将协调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山东省的综合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产业协调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试图将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山东省的综合竞争力之间建立起产业协作和资源配置(尤其是人才资源)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并形成区域经济联盟,制定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
本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本课题建立的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使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可视性和前瞻性,由此探索出一条软科学与硬技术有机结合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行趋势预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提出区域经济差异宏观调控的对策;进行区域经济差异预警机制研究,并初步建立区域经济差异预警系统,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态势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为山东省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⑵ 想写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论文,不知道应该怎样选题
这个我建议你能够找一些能够获取统计资料的地区。或者跟现实政策倾向接近的。这个能够保证文章有说服力,有社会实用功能,最重要的就是比较容易写~~~祝你好运~~
⑶ 刘庆生的科研简介
主要资助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冀东及秦岭地区下地壳性质过程的综合研究,48900026,高山主持,1990-1992,参加。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东部典型地区大陆岩石圈磁性下界面形成机理研究,49174199, 1992-1994,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中国东部与世界若干地区下地壳成分对比研究及下地壳大尺度化学不均一性,高山主持,1997-1999,参加。
4、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基金:苏北东海地区榴辉岩的岩石物理结构及地球动力学意义,1998-2000,主持。
5、中国地质大学自然科学基金:深部地球物理中某些问题研究,2004-2006,主持。
6、973 项目: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地幔动力学与现代地壳作用,2003CB7165,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第6课题:大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物质物理状态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编号:2003CB716506,金振民院士负责;自设子课题:大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岩石磁性结构研究,2003-2008,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不同时空背景地幔属性与克拉通破坏过程,郑建平负责,90714002,自设子课题名称:壳-幔边界岩石磁性研究,2008-2010,主持。
代表性论文:
(英文题目论文略)
7. 曾庆里、刘庆生*、邱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高铁钛榴辉岩的磁性岩石学研究,地球科学,34(6):993-999,2009.
12. 杨涛,刘庆生*,吴耀,金振民,潘和平,牛一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100~2000m区间磁化率的变异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 22(7):2089-2094,2006.
16. 吴启反,路凤香,刘庆生 等,苏鲁地区地壳深部太古代残留岩片:来自航磁资料的证据,科学通报,48(4):395-399,2003.
24. 刘庆生, 高山, 徐启东,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大陆地壳剖面磁性结构研究.中国科学(B), 10:1091-1098, 1993.
25. 刘庆生*, 高山,候渭,张月明,徐惠刚,郭捷,河南登封-鲁山地区地壳出露剖面岩石高压条件下地震波速的实验研究,地球科学, 19(1):109-112,1994
27. 刘庆生*,路凤香,吉林辉南大龙湾超镁铁质包体的磁性岩石而研究,科学通报,15:1165-1168,1991.
第二个研究方向:油气藏上方烃运移激发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磁响应
通过代表性油气藏三维空间内各类典型岩石(生、储、盖层及基底岩石)的烃组分与系统岩石磁性特征分析研究,提出了烃运移激发的特征磁性矿物结构特征,代表性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报(1996),中国科学(英文版1998),科学通报(2篇,中文1997,英文1998,1999),AAPG Bulletin (2004),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 及Trends in Geochemistry (2002), Nova Publisher (2008), SEG (2010) 三篇邀请论文等”,专著“微磁方法寻找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AAPG Bulletin论文的成果此前应邀在AAPG2000年会上报告,三个审稿专家给予论文很高评价,“认为论文提出的思想与方法技术为研究烃运移相关的成岩作用磁铁矿打开了一扇门;论文就关于油气藏中烃运移激发的地球化学过程这一复杂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印度学者Ramdoss Venkatachalapath 等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发表的论文一次性引用我们5篇论文(即下面论文清单中的3,4,6,7,8)。
主要资助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重微磁方法寻找油气田技术基础研究,49374216, 1994-1996, 与王宝仁教授共同主持。
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储层岩石物理学研究,1996-1998,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烟筒效应”形成机理研究,49874026, 1999-2001,主持。
4、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复杂油气藏的形成与勘查方法基础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2000年1月-2000年12月,主持。
5、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复杂油气藏上方地球化学过程的磁响应,2004-2006,主持。
其它少量攻关项目与生产项目。
6. 刘庆生*,刘树根,塔北雅克拉油田储层岩石的磁性与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 科学通报,24:2639-2642,1997.
8. 刘庆生*,程同锦,刘树根,综合磁学,地球化学与矿物学原理评价烟同效应的机理. 科学通报, 15:1569-1574,1997.
9. 刘庆生 著,微磁方法寻找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10. 刘庆生,徐文凯,丁少飞,王锡福,某些油气田地表土壤的磁性与烃运移相互关系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39(6): 804-812, 1996.
11. 刘庆生,徐忠祥,候卫国,塔北雅克拉地区油气藏上方烟同效应的磁学与矿物证据,地球科学,21(1):93-98, 1996.
12. 刘庆生,彭信海,西藏羌塘盆地地表土壤的磁性,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特征与烃运移相互关系研究,地球科学,21(2):221-226, 1996.
第三个研究方向:城市化过程的环境磁效应
由于城市工业、交通及人类生活造成的污染环境(主要由重金属代表)导致河湖沉积物、近地表土壤与道路尘埃三类载体的磁性变异,因此研究污染物质的磁性特征及其机制对于提出污染环境的快速评价方法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意义。我们依据武汉市东湖地区湖沉积物、周边道路尘埃与近地表土壤的磁性变异特征与污染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近50年来东湖及周边地区工业化过程的动态环境磁效应及机制,代表性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7),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7, 2009),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9),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0)”及刘庆生教授指导的两篇博士研究生论文(其中杨涛获得2008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博士毕业生)。鉴于我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我们曾应邀为国际专业刊物“Geoderma”,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评审论文,这个方向的成果已经开始被国际同行引用。
主要资助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市东湖地区城市化过程与环境磁效应研究,40474025,2005-2007,主持。
⑷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亚太地区研究所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1978年成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1986年成立)。1988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新成立的亚太所以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原有人员为基础,并抽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人员。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
1简介
截至2010年11月,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在职人员54名。专业技术人员4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25人,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22人,博士36人,硕士6人。在职研究人员中5人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2主要研究领域
1.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社会和文化问题,其中,重点是东亚、南亚地区主要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问题。
2.亚太地区的地区合作及发展前景,包括APEC、东盟(ASEAN)、东盟地区论坛(ARF),以及东亚地区的合作。
3.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国的关系,如中美、中日、中印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4.亚太地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特别是亚洲现代化与文化的研究。
3研究机构和社团组织
经济研究室
经济增长是亚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根本,也是解决地区自身政治、社会、外交以及安全等各类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条件。我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我国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成员,近年来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亚太经济也逐渐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并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此,亚太所重新组建经济研究室。目前,经济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覆盖了亚太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亚太经济总体研究;对亚太地区市场开放问题的研究;对中国与亚太地区经济关系的研究。[1]
政治研究室
政治研究室主要以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对亚太地区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及其内在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总结与概括。1)研究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上表现出的基本特征、演进与发展脉络以及与这种演进与发展有关和因素;2)分别从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政府与行政四个方面依次对亚太地区的三个次区域,即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政治形态与演变进行考察;3)研究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政治发展与转型。亚洲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取得的新经验和新模式,遇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政治研究室的研究重点。
按照地区划分,本室的研究分为亚太政治综合研究、东北亚政治研究、东南亚政治研究、南亚政治研究。政治室现有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4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7人。
政治研究室已经完成的学术著作主要有:
《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李文著)、《东亚社会变革》(李文著)、《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李文著)、《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李文著)、《东亚社会运动》(李文、赵自勇、胡澎等著)、《东亚:宪政与民主》(李文主编)、《东亚社会的结构与变革)(李文主编)、《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李文主编)、《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李文主编)、《亚洲政治概论》(李文主编)、《东亚劳动力跨国流动》(田禾著)、《列国志泰国》(田禾、周方冶编著),《传统与现代-尼泊尔文化研究》(张惠兰著)、《列国志韩国》(董向荣编著)、《韩国起飞的外部动力》(董向荣著)、《南韩 创造奇迹》(董向荣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叶海林著)等。
政治研究室近期在研或中期规划研究的课题主要有:
1. 东亚地区合作中的政治因素
2. 东亚国家腐败问题研究
3. 东亚共同体
4. 东亚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5. 东南亚经济转型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政治体制改革
6. 东亚主要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7. 日本与东亚的发展
8. 21世纪亚洲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9. 日本的政治与行政
10. 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 [2]
·安全与外交研究室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下生存,都必须执行一定的安全战略,应且运用一定的外交手段来达到其战略目的,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这个国家必须对其面临的外部安全环境有一个客观和清晰的判断。这一基本需要决定了安全与外交研究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最近 10 年的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和“ 9.11 ”事件都表明,非传统安全在国家的安全战略中所占的地位也在上升。这就意味着世界本身的发展也要求中国的安全研究拓展自己的视野,即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的安全,也必须越来越关注非传统安全。
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中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几乎都集中在亚太地区,因此中国要制定恰当的国家安全战略,就必须对亚太地区安全事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亚太所的安全与外交研究室正是适应这样的需要而设立的。
对国际形势的审视和国家安全与外交战略的制定又必须基于一定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系统之上。因此,安全与外交研究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建立一些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从而促进我国国际问题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未来几年,安全与外交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将是以下的五个大方向:
国际冲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
解析中国的安全战略
多边合作框架下的双边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安全
国际冲突和合作中的“印象”问题
安全与外交研究室目前的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不仅基本上覆盖了亚太地区的主要次地区和重要国家,也覆盖了亚太地区的主要热点(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印巴关系、中亚问题、中美关系等)。[3]
文化研究室
社会文化研究室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对当代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比如当代亚洲极端主义势力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新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因素,东亚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等;二是对亚太地区的社会、文化本身的基础研究,比如亚太地区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学、大众文化,非政府组织,社会保障等。按地区划分,本室的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分为东北亚社会文化研究,南亚社会文化研究和东南亚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室强调跨学科研究和综合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室主要学术著作:《亚洲极端势力》(许利平主编)、《当代东南亚伊斯兰:发展与挑战》(许利平著)、《印度社会观察》(王晓丹著)、《论泰戈尔的早期诗歌创作》(刘建著)、《〈胜乐轮经〉及其注疏解读》(李南著)等。
社会文化研究室在职研究员 2 人,副研究员 2 人,助理研究员 2 人。其中 3 人拥有博士学位, 1 人拥有博士后学位。在职研究人员拥有多语种背景,他们通晓英语、印地语、韩国语、印尼语、马来语、泰语、梵语、藏语等。欢迎海内外学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共同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
近期在研课题:
1 、院重大 A 类课题:从冲突走向合作:构建亚太和谐地区的文化基础;
2 、院重点课题:印度佛教密宗金刚乘;
3 、所重点:东南亚非政府组织研究[4]
区域合作室
该室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合作理论、实践及热点问题,并主要侧重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生产与投资、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国际经济一体化制度的设计与评价、跨国界问题(如环保、能源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国家及国家组织的一体化态度、立场以及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利益问题等。
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批准,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于2011年1月增设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
新成立的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侧重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国周边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能够使周边环境朝有利于我发展的方向调整的战略选择。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是亚太所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的中心任务。
周边环境对一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急剧提升,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调整期。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研究中国周边环境和战略的专门机构,现实需要和科研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中国周边战略研究室的成立,有望在满足相关理论创新,以及我政府对中国周边环境变化和战略选择研究成果的需要方面作出贡献。 [5]
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中心
·东南亚研究中心由亚太所所牵头成立或挂靠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有: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南亚学会。
由亚太所管理和代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东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东南亚研究中心
4出版刊物
编辑
本研究所出版的学术期刊为:《当代亚太》(双月刊)、《南亚研究》(季刊) 。此外,本研究所还撰写《亚太蓝皮书·亚太地区发展报告》年度报告。
5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所长:李向阳研究员;
副所长:韩锋研究员 李文研究员
历任领导
第一届
所 长: 黄心川 (1988——1994年)
副所长: 邵心洁 (1988——1995年)
史 敏 (1988——1994年)
赵阶琦 (1991——1994年)
王运久 (1992——1994年)
书 记: 邵心洁 临时机关党委书记 (1989——1992年)
王运久 党委书记 (1992——1994年)
第二届
所 长: 张蕴岭 (1994——2007年)
副所长: 孙景超 (1994——1996年)
孙士海 (1994——2010年)
葛良志 (1996——1997年)
孙叔林 (1997——2001年)
韩 锋 (2001——今)
张宇燕 (2003——2007年)
书 记: 孙景超 亚太、日本所联合党委书记 (1994——1996年)
葛良志 党委书记 (1996——1997年)
孙叔林 党委书记 (1997——2001年)
张蕴岭 党委书记 (2001——2003年)
张宇燕 党委书记 (2003——2009年)
第三届
所 长: 张宇燕 (2007——2009年)
副所长: 孙士海 (1994——2010年)
韩 锋 (2001——今)
书 记: 张宇燕 党委书记 (2003——2009年)
第四届
所 长: 李向阳 (2009——今)
副所长: 孙士海 (1994——2010年)
韩 锋 (2001——今)
李 文 (2010——今)
书 记: 李向阳 党委书记(2009——今)
6所学术委员会
编辑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李向阳
副主任:李文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玉主、孙士海、朴键一、许利平、张洁、张蕴岭、周方银、赵江林、韩锋。
7所职称评审委员会
编辑
研究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由以下10人组成:
孙士海、朴键一、张宇燕、张蕴岭、李 文、李向阳、周小兵、赵江林、阎学通、韩 锋
⑸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1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1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1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⑹ 区域经济学论文关于县域经济选题
这个简单,区域经济。那就写与三农相关的。这方面的文章很多。
这个地方有专门的这样一个栏目,全是这样的文章,栏目名称叫 新农村建设http://www.zgjtjj.com/lanmu.asp?new_ID=11 有很多农村区域经济的文章。
⑺ 深圳大学区域经济学哪个导师好
陶一桃,教授,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1987年考取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史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寄窗先生,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思想比较。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西方经济思想与理论研究,近年开始致力于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文化研究。
钟坚,1965年生,江西万安人,法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和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兼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台湾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独立出版《大试验: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特区》(武汉出版社1995)、《台湾经济特区发展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003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已被引用350多次)、《深圳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已被引用30余次)、《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等5部学术专著;在《经济学动态》、《台湾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等公开发表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CSSCI等转摘、美国世界日报等转载或收录30余篇, 在中外经济特区比较和港澳台经济等方面研究成果较突出,其中有关观点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科学时报,香港南华早报、明报和近20家网站等新闻媒体所反映,曾获省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项。
主持完成或正主持“经济特区实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教育部八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开放经济中的比较利益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经济特区转型与升级研究”(广东省重点学科重点研究课题)、“台湾经济性特区发展与转型研究”(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科技园区发展与竞争力研究”(广东省软科学课题)、“世界科学工业园建设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科技城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深圳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深圳高等院校产学一体化研究”(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深圳二次创业与特区理论研究”(深圳市“八五”社科规划重大课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比较研究”(深圳市政府委托课题)、“深圳市设立科技型出口加工区可行性研究”(深圳市政府委托课题)、“深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重大委托课题)、“世界赌城模式的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等课题的研究,同时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其他横向课题的研究。
现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中外经济特区、港澳台经济和城市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讲政治经济学、经济特区与港澳台经济专题、城市经济学等课程
罗清和,湖北武汉人,1961年生,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经济学教授、博士,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主讲课程特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其中特区经济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重点课程。主持国务院研究课题1项、省级重点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先后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特区经济学导论》(2001),主编教材1部、合著著作10部。社会兼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鲁志国,男,浙江舟山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现为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委员,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经济学会理事。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投资环境分析(研究生),获得深圳大学首届和第二届本科优秀课堂教学一等奖。长期致力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专著及合作完成学术著作(教材)10部,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CSSCI、新华网全文转载或索引。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及深圳市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纵向科研课题6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多项。
魏达志,男,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特区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1982年春复旦大学毕业,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底调入深圳。1988——1989年留学澳大利亚1992年晋升高级经济师,1993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由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确认为深圳市杰出专家;1998年始主讲《特区经济专题研究》、《跨国公司专题研究》、《产业经济学——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例》等硕士课程;1999年晋升经济学研究员;2001年被聘为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2006年初受聘为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任广东省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深圳市城市化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共16部,《达志文集》、《特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论》、《体制选择与结构预期》、《转型期社会与经济》、《高科技产业化的十大条件》、《危机与重构——世界国企研究》、《市场经济的两大结构》、《城市群与城市国际化》等,其中三部专著分别获得全国性和深圳市社科优秀著作奖;主编大型丛书《深圳高科技与中国未来之路》共20部计6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北京《近代史研究》、《读书》、《中国科技论坛》、《国际经济合作》、《中国科技产业》、《中国改革》、《群言》、《高科技与产业化》,上海《世界经济研究》、《复旦学报》,四川《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广东《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科技管理研究》、《暨南学报》、《南方经济》、《特区与港澳经济》,福建《福建论坛》,湖北《江汉论坛》、《科技进步与对策》、《统一战线》、《决策与信息》,东北《社会科学辑刊》、《辽宁经济》,河北《经济工作导刊》、深圳《深圳大学学报》、《开放导报》、《涉外税收》、《特区经济》、《特区理论与实践》等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上;有多篇学术论文获奖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⑻ 刘俊杰的个人简况
刘俊杰,年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现资源环境学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西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BA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与鉴定专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广西地理学会理事;广西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广西科技项目评审鉴定专家。 区域经济学:本科生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本科生
城市产业组织与政策,城市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本科生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中国转型研究:博士研究生专题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专题:硕士研究生
截止目前已经指导40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毕业31名 1. 主持2011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课题编号:11XJL007)
2. 主持2011-2012桂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桂林特大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研究”(2012ZD005)
3. 2011年主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项目建设(合同编号:TD2011005)
4. 2010-2011桂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研究”(2011ZD003)
5. 主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项目“旅游资源富集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基于阳朔、兴安及其资源县的调研”
6. 完成(第三)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西南岩溶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及调控模式研究”(编号70463001)
7. 主持完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西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培植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批准号:05FJL001)。
8. 主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研究课题“广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YB2010016)
9. 主研(第二)2009-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东西部能源效率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 (编号:08JA790030)
10. 主研(第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编号:桂科软0997004)
11. 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九五”规划第二批重点课题“粤西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系统分析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98SZA790010)。
12. 主持2007年度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优势产业集聚与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编号200702MS033)
13. 主持完成2008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新型农民人力资本评估与投资路径研究”,(编号2008C18)
14. 主持2008-2009年桂林市科学技术局、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软科学项目“桂林市临桂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前瞻性研究”(编号:市科[2008]51号—22)
15. 完成(第二)2004年广西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岩溶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及调控模式研究”(编号:桂科基0448034)。
16. 主研(第二)2008-201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主发展能力培育与经济追赶机制研究(编号:08BJL009)
17. 主研(第二)2008-2009年广西软科学研究课题“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证与广西对策研究”(编号:桂科软0896003-2)
18. 参研完成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信息化时代的新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编号:02AJL006)。
19. 主持完成2004年广西平乐县政府委托的“县域中心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5项。
20. 主持完成2009年度桂林市委宣传部特别委托项目“桂林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研究”
21. 主持“桂林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22. 主持“广西灵川八里街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发展”编制
23. 主持“桂林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24. 主持“桂林市节能“十二五”规划”编制
25. 主持“龙胜各族自治县工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⑼ 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锂资源,开发锂的用途是一个重要科学课题.下列关于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锂是来密度最小的金属,故源A正确;
B、锂与O2反应不如钠剧烈,只能生成Li2O,故B正确;
C、金属性:Li<Na,所以LiOH的碱性比NaOH弱,故C错误;
D、灼烧氯化锂时,火焰呈紫红色,故D正确;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