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凯恩斯认为,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平缓的上升曲线,在图形上看,总供给曲线上移的驱动因素是价格或预期价格的上涨。预期价格水平上升,工人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名义工资上升导致成本增加,企业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上移。
② 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回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引起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
需求曲线向下,是公认的主流观点。这里不展开其学术定义,简单地说,是指物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比关系。价格提高则需求数量减少,价格降低则需求数量增加。它符合一般常识。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强的观点,主张“必定向下”,只有向下。对“有时向下”(如吉芬商品)也不能接受。最典型的就是张五常。张五常认为吉芬商品不存在。杨小凯误解了张五常的话,以为有人不知道“教科书中的标准结果”中有需求曲线向上一说,薛兆丰解释得很好,张五常的本意是说“方法论上不能有”吉芬商品。杨小凯虽然表面上支持了需求曲线向上的说法,但看他只是属于支持需求曲线向下的较弱的观点,即认为大多数时间“向上”,但容忍“有时向下”。他认为吉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因此与张五常只能说是误会,没有太多实质矛盾。
对比
支持需求曲线向上的观点,依主张的坚持程度不同,也有强弱之分。最弱的观点与杨小凯差不多,认为需求曲线向上,是罕见现象,是例外,“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中等强度的,认为需求曲线有时向上,有时向下。如汪丁丁的观点,有点等量齐观的意思,把需求曲线向上,放在“定律”这一级上讨论(汪丁丁区分了定理与定律的不同)。最强的观点还很少看到,就是主张需求曲线向上,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需求曲线向下只是特例。“经济学的尼采”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实质上是这种主张,实际是在拿需求曲线向上当定理了。
从语境的观点看:经济学的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 对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事实观察得到的理论结论,主张“悬置”。
这是胡塞尔的办法。意思是,认同张五常在工业化大背景下观察到的需求曲线向下的结论,对于工业化经济的适应性。不去反对它,而是把它悬置在那里。也就是说,当大家重点分析对象是工业化范畴的经济时,大家会直接采纳张五常的结论。
所处的语境,是从主体角度看新经济(所以看到的是“体验经济”)。虽看到了体验经济中大量需求曲线向上的实例,但对张五常所说的需求曲线向下,包括“必定”向下,并不反对。认为那也是对的。因为他对应的,2013年间。这一历史阶段主流的事实,就是需求曲线向下。
第二, 反对把不同背景下得出的结论混为一谈或套用到不同的背景下。
张五常强调方法论的纯洁性,是没问题的。工业化的实践,产生工业化的理论,他是自给的。但如果把需求曲线向下,用于解释原始礼品经济,或后现代体验经济,认为就不合适了。这个不合适不是说结论本身错了,而是说结论与条件不匹配。
③ 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区域表明()A.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B.经济增长能力已达到了极限 C.国民收入减少
A 凯恩斯的理论
1)货币工资W和价格P具有“刚性” ——不能调整。即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提出背景:经济大萧条,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置。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当产量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但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均不发生变化。
(2)凯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没有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④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AS是垂
IS—LM与AD—AS模型比较:
(1)IS-LM模型
① IS 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② LM曲线描述的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③ IS-LM 模型则是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达到 投资(I)= 储蓄(S),
货币需求(L)= 货币供给(M)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④ 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有货币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了;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即货币市场的均衡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 因此,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2)AS-AD模型
① AD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以横轴表示总需求,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曲线一般向右下倾斜,这是因为: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均衡利率上升,抑制了投资与消费,总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出口相对价格的提高,从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② AS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供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如劳动市场上的价格是否出清,工资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派)与短期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潜在产出的直线,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不能影响实际产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向右上倾斜,且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③ AS-AD模型是将AD曲线与AS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如可以运用AS-AD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以及长期中的充分就业状态。(图略)同时,可以得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
a、AS-AD模型中的AD曲线可由IS曲线和LM曲线推导得到。
b、AS-AD模型与IS-LM 模型都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图略)
② 区别:
a、IS-LM模型都是在一般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下进行的,并没有说明收入和价格之间的关系。AD-AS总供求模型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b、AS-AD模型不仅能说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而且还能说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是IS-LM 模型所不能做到的 。
⑤ 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曲线上每一点都可以实现吗,为什么还要总供给曲线与它共同作用构成均衡呢
从理论上说”IS-LM模型上决定的任一个均衡点都可以实现“,这是对的,但是!IS和LM是分版析了产品市权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时候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关系。这个分析里面有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价格水平不变。事实上,注意观察你会发现,LM里面有一个价格水平,但分析的时候我们把价格当作了参数。
无论是IS或是LM,都是分析的需求。一涉及到供给,就认为要么是给定的(货币的供给),要么是需求有多大就多大(产品市场)。所以,IS—LM模型又可以说就是需求模型。通过IS-LM联立消去r得出P-Y之间的关系的就是总需求函数。
你知道,只分析需求是不够完整的,所以,就有了分析总供给的必要了。后面的故事你知道!
⑥ 宏观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宏观经济学中没有短期总供给曲线这一说
⑦ 宏观经济学中使总供给曲线上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凯恩抄斯认为,短期内,总供给曲袭线是一条平缓的上升曲线,在图形上看,总供给曲线上移的驱动因素是价格或预期价格的上涨。预期价格水平上升,工人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名义工资上升导致成本增加,企业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上移。
⑧ (宏观经济学)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什么认为国民收入不受价格影响呢国民收入不是受产量和价格共同影响吗
国民收入等于各种产品产量和价格的乘积,所以无论是产量增加还是价格提高,都会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
国民收入增加并不代表国民购买力提高,因为实际国民收入是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总产出,名义国民收入是按本期价格计算的总产出,实际国民收入与名义国民收入的差异,可以反映一个经济社会的物价水平变动的程度。
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供参考。
⑨ 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如何理解
微观经济学里讲的总需求曲线一般认为是个人需求的加总,其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是专通过消费者选择理论推出属来的,一般只说明需求的一般性质.而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是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其二者性质应该是相同的(需求定理),但是表述方式和理论的基础不相同,最后分析的用处也不相同.
⑩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曲线的问题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滞胀,如果某一冲击(如原材料价内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容左移动而总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总产量的下降,这就是滞胀现象。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经济萧条,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总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和总产量的同时下降,这就是经济萧条现象。
你可以结合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来解答,这样就可以充实内容,主要思路就是以上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