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的主要概念是什么
经济学是一门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进行研究的社会内科学。注重的是研究经济行容为者在一个经济体系下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在现代,经济学的教材通常将这门领域的研究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检视一个社会里基本层次的行为,包括个体的行为者(例如个人、公司、买家或卖家)以及与市场的互动。而宏观经济学则分析整个经济体和其议题,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成长、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❷ 西方经济学核心概念有哪些
。。。这东西要分学派的,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核心概念,
大部分学派都有理性人或是有限理性的假说作为基本假设,这算核心概念么?
❸ 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核心理论、基本理论和彼此辩证关系等基本理论
1.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核心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
3.基本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4.辩证关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第四,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❹ 急求 从经济学的“选择”概念
1.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似乎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
---------------------------------
2. 试简要说明行为经济学的硬核和保护体?
行为经济学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内生性,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这种对人的基本假定构成了其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硬核。尽管行为经济学坚持主观价值论,坚持理性假定,但通过对理性经济人本身的挑战,并通过利用心理学构造自己的行为基础,导致行为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出现在当代经济学的丛林。我们可以把行为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进行对比,
类别硬核保护带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偏好和禀赋分布外生;主观价值论;交易关系为中心等均衡;边际效用或产量递减;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要素和产品同质;价格接受者等方法论个体主义;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为主;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当事人假定;可能追求利他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偏好和禀赋内生;学习过程;主观价值论等非均衡;非线性效用函数;要素和产品异质;随机性;路径依赖;现实市场和组织;有限套利等方法论个体主义;演化分析;非线性规划;实验和微观计量为主
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假定有限理性和偏好、禀赋内生化,即使在主观价值论下,行为经济学仍然表现出和新古典经济学非常不同的理论硬核:首先,行为经济学彻底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中静止的理想化的理性经济人假定,代之以演化的有限理性的现实当事人假定,通过假定的改变,行为经济学家眼中的当事人不再仅仅自利,人们会考虑利他,也可能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的内生和演化带来了异常行为及其相伴随的学习过程,按照阿克洛夫的说法,这会导致近似理性,或学习中的理性。在这些基本假定的指导下,行为经济学从选择及相应的决策行为出发分析问题,这种分析能够单一针对某种具体行动,比如消费,也可同时分析某几个行动,比如消费和生产。而新古典经济学只能从交易出发来分析问题。其次,硬核的差异也会反映到保护带上,行为经济学不再需要假定要素产品同质,也不再需要假定市场充分流动或充分套利,有限理性的当事人本就不同,面临复杂环境不可能实现完美套利,也就不可能获得一种线性效用函数关系。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路径依赖,可能出现随机选择,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假定均衡存在。
按照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观,硬核和保护带构成了科学研究相互区别的纲领。行为经济学的硬核和保护带都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就产生了一种特定的研究纲领,并且这种研究纲领会反映到研究方法上。为了研究贯彻上述研究纲领,行为经济学家需要寻找恰当的方法及方法论来理解现实的当事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给经济行为的研究带来了契机。一些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在实验室中测试实验对象的动机、环境特征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来揭示当事人决策的规律。这些学者对新古典经济学把心理学和当事人决策行为人为割裂非常不满,于是从重复检验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所需的各项假定入手,逐步反驳其理论硬核。这种早期的实验研究给经济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行为经济学自身也很脆弱,因为实验数据能否在统计上显著反映总体的特征是存在争议的,并且实验数据也很容易被实验者操纵。借助于麦克法登等人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技术的出现,行为经济学家开始借助新的工具来研究行为问题,比如采用市场数据研究金融市场上当事人的行为;采用场分析(fielddata)研究特定类别当事人的经济行为等。
-------------------------------------------
3. 什么是决策?决策类型有哪些?
什么是决策
“决策”一词的英语表述为Decision-making,意思就是作出决定或选择。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种,但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诸多界定归纳起来,基本有以下三种理解: 一是把决策看作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这是广义的理解。二是把决策看作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这是狭义的理解。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这类事件既无先例,又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做出选择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这是对决策概念最狭义的理解。以上对决策概念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要科学地理解决策概念,有必要考察决策专家西蒙在决策理论中对决策内涵的看法。
二)决策类型
由于企业活动非常复杂,因而,管理者的决策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决策类型。
1.按决策的作用分类
(1)战略决策。是指有关企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全局决策,由高层管理人员作出。
(2)管理决策。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解决局部问题的重要决策,由中层管理人员作出。
(3)业务决策。是指基层管理人员为解决日常工作和作业任务中的问题所作的决策。
2.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1)程序化决策。即有关常规的、反复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出现而又较为重要的非重要复性决策。
3.按决策的问题的条件分类
(1)确定性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只有一种自然状态时的决策。即决策的条件是确定的。
(2)风险型决策。是指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但每种自然状态所发生概率的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计的。
-------------------------------------
写不下了,以下从简
写不下了,以下从简
写不下了,以下从简
4 什么是不确定型决策?简要说明其决策的类型和原理?
http://info.ceo.hc360.com/2005/11/04082418631.shtml
--------------------------------
5. 什么是风险型决策?简要说明其决策准则的类型和原理?
http://cache..com/c?word=%B7%E7%CF%D5%3B%D0%CD%3B%BE%F6%B2%DF&url=http%3A//www%2Efjtu%2Ecom%2Ecn/fjnu/courseware/0431/course/%5Fsource/web/lesson/char11/j3%2Ehtm&b=0&a=19&user=
---------------------
6. 什么是效用?试说明效用理论的类型和原理
效用(英文: Utility),在香港被译为功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用理论
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971
----------------------------------
7. 什么是效用曲线?试简要说明效用曲线的类型和原理?
无差异曲线,可能性曲线等等
http://www..com/s?wd=%D0%A7%D3%C3%C7%FA%CF%DF%C0%E0%D0%CD&cl=3
----------------------
8. 试简要说明新古典经济学选择理论的弱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它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的描述。但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等人经过广泛的实验研究发现,决策程序以及决策对象或环境的描述本身的确影响到当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满足完备性假定,也不满足传递性假定,比如当事人决策时出现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偏好逆转、后悔厌恶、过度信心、从众、攀比、炫耀、成瘾等等。
❺ 最能代表互联网经济特征的经济学概念是哪些
b
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特征。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特征之一是信息化,“硅谷”的发展、互联网的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都属于信息化的范畴,故选b。
❻ 经济学基本概念
比方说,你开了一家鞋厂,当你生产第1万双鞋时,这双鞋给你带来新增加的收入是10元,而专你因此付出的新增属加的成本也是10元,那么,你的最佳产量规模就是1万双鞋,因为再多生产一双鞋,得到的增量收入可能不足以弥补新增加的成本。利润的最大化产量是1万双鞋。
注意: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边际即增量分析方法,来源于微积分的分析。中国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困难就在于此。
❼ 经济学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7)经济学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扩展阅读:
简单地回顾一下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发现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性,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从重商主义开始,资本主义需要原始积累,对外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西欧封建社会晚期或资本主义初期,商业居于工业之上。
重商主义者从商业资本的运行出发,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且来自流通领域,主张多卖少买。为了多卖少买,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贸易保护,兴办“国家工场”。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安图安·徳·孟克列钦1615年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这里的政治经济学是指管理国家经济的科学。
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1621年发表了《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这本书后来经作者彻底改写,1664年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为书名重版。我们看到,最初的经济学理论回答了当时给定条件下一国如何致富的问题。
既有理论分析,更有政策建议,还有社会实践。重商主义在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之初的原始积累问题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否可以将异化劳动的作为其核心概念,或是贯穿整篇手稿的核心思想
可以。其实不仅是1844年手稿,异化劳动学说甚至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思考:《论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意义》。全文在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zhexueyanjiu/73080_1.html
下面是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并不外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恰恰相反,没有异化劳动学说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异化劳动学说源自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追问,即追问私有财产的人学本质,这一追问不仅导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引发本体论上的革命,即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之束缚,通向现象学的人学,成为对人的生存论本质的探讨。正是这一探讨达成了关于人的历史的感性活动之创生社会关系的基本洞见。这一基本洞见凝结为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实践”概念,从而完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工作。
【关 键 词】自然对人的本质的关系/现象学的人学/活动之异化/ “最充分意义下的”人本主义
对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学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学界向有争论。争论集中于此学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追问这一问题发生的缘由,可以看到,它来自另一更重要的原则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成果,是否包含某种人本主义或某种人学原理做基础?
在此问题上持否定见解的学者主张,假如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毕竟需要一种人本主义基础,就会导致否定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所实现的变革,就会把马克思的学说看成是费尔巴哈学说的延伸和扩展。在这些学者看来,“1844年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已开始酝酿哲学革命,但他在其中所提出的异化劳动学说仍从属于费尔巴哈的问题域,而且这一学说本身所遵循的逻辑也仍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批判逻辑。随着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的解剖市民社会的科学逻辑,马克思就不再需要诉诸形而上学的人的类本质,他因此最终抛弃了旧的人本主义的批判逻辑,代之以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这样的方法论,亦即,一种对现实进行历史主义分析的科学的哲学方法。
本文作者不同意这些学者的见解,理由有二。其一,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正是起始于异化劳动学说,我们不能因为这一学说的费尔巴哈式的表述就断定其为费尔巴哈人本学在劳动分析上的简单运用。其实,倘若不在人学本身的领域内实行本体论变革,这种运用就是不可能的。其二,在这一学说中,近代哲学所形成的“异化”概念已被改造,正是在这一改造中,马克思赢得了对形而上学思维框架的消解,形成了一种包含现象学原则的人学探索,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当然,上述学者表现了要求突出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变革的愿望,以及要求突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这些都是笔者十分赞同的。笔者也欲强调马克思哲学对于西方近代哲学模式的抛弃,也力图就这一学说的所通达的境域强调它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但笔者所欲强调的这一切,都不依赖于对某种摈弃一切人学因素的科学逻辑的诉诸,因为,假如通过诉诸某种科学逻辑来摈弃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就必须指明这种科学逻辑所赖以生长其上的新的本体论基地,否则的话,这种科学逻辑就会仍在某种旧本体论的前提下去描述现实,而同时却对这个前提本身茫无所知。我们即使赋予这种科学逻辑以一种辩证的形式,也同样会使这种辩证法外在于实践之作为人的生存论的历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批判要素,使之成为纯粹的思维逻辑。笔者的观点是,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实践概念,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而这样的实践概念正是起源于异化劳动学说。
一、追问私有财产的人学本质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1844年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为的是找到解剖市民社会的钥匙。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这一谬误的世俗基础就必须被揭示。如果宗教信仰根源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那么这种自我异化就必须通过世俗社会本身的矛盾和分裂来加以说明,以使世俗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革命的改造。这一要求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就形成了的。马克思寄希望于政治经济学这门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希望在其中发现人在物质生活关系中的自我异化,拿它来说明包括政治异化、宗教异化和哲学异化在内的一切异化形态,这一理论取向固然得自费尔巴哈的推动,但在一开始就超出了费尔巴哈的视野。
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人学根源,却无法说明人是如何会达到这种自我异化的。假如这种自我异化出自理性的迷误,那么,这种迷误就只能用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异化的思辨唯心主义来加以阐明、并用自我意识异化之扬弃——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来拯救。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已经达到了感性本体论的境界,已经通过把人的类本质规定为感性的本质而在一种本体论的原则高度上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所以,他要么把人的自我异化理解为人的感性的迷误,要么放弃新唯物主义的成果而向唯心主义原则投降。结果却是后者,因为费尔把哈把人的感性的类本质看成既与的和先定的,所以他无法理解感性的类本质如何会发生不可避免的迷误,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性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此,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贫民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便不得不诉诸‘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50页。)
在“莱茵报时期”为物质利益问题感到苦恼的马克思,虽然在“德法年鉴时期”由于费尔巴哈的启发而弃绝了思辨哲学的本体论前提,却无法满足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人本主义,因为这种人本主义无法导向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人的感性的类本质究竟如何会发生迷误,是马克思坚持要追问的。若放弃这种追问,就是放弃对人在物质生活关系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之根由的揭示。
对于宗教以及政治国家的世俗基础、即市民社会,有一门现有的科学,即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希望在这门科学的领域中追问人的感性的类本质如何达到异化。但是,对既有的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探讨,立刻使马克思发现了这门科学本身的异化性质。劳动价值学说的提出,虽然标志了国民经济学之达到自身的成熟,但这门成熟的科学却在自身中包念着根本的背谬:它一方面肯定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实证地确认了劳动同时是对劳动者的贫困状况的生产。这也就是说,劳动既是对财富的生产,同时又是对贫困的生产。而且,正是按照国民经济学对私有产财产运动的描述,对财富的生产必须以对贫困的生产作基础。因此,这门科学同时承认着这两个彼此矛盾的方面,而不去思此矛盾。这种不思,表明了国民经济学本身是私有财产的异化性质的理论表现,或者说,它根本不视此种性质为异化,而是把它作为当然的事实接受下来:“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出发。但是,它却不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虽然以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为出发点,即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中译本)第54页
❾ 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回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答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
❿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核心概念。。。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专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属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原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