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出的书有哪些
詹姆斯 赫克曼
《评估福利状况》
《相关性随机系数模型的具变量方法》
《社会项目的计量评估》
《因人而异的教育回报估计》
丹尼尔 麦克法登
《谨慎选择分析的替性估计和样本设计》
《经济选择》
《观察性研究:基于样本的选择》
《怎样量化环境损坏或改善的经济价值》
乔治 阿克尔洛夫
《稳定增长——在危急关头吗?》
《资本、工资与结构失业》
《“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
《货币需求基金流通理论的微观模型》
《种族制度经济学与无休止的激烈竞争及其他可悲的陈述》
《失业影响的社会习俗理论》
《货币需求短期趋向:对老问题的新展望》
《礼物互换与效率工资理论:四种展望》
《一位经济理论家的故事书》
《劳动力市场效率工资模型》
《非理性行为的理性模型》
《泡沫经济学》
《合理工资前提与失业》
《惩罚与服从》
《社会悬殊与社会制裁》
《自我控制与退职求助》
《经济学与恒等式》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信息与竞争价格机制》
《公共经济学讲义》
《商品价格稳定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续》
丹尼尔 卡尼曼
《预测的心理学》
《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
《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直观推断与偏误》
《公平与经济学的假设》
《原则式效应的试验检测及科斯定理》
《谨慎选择以及大胆预测:风险的认知前景》
《投资者的心理侧面》
弗农 史密斯
《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
《社会选择中的一致性、自愿性同意原理》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微观经济学体系》
《论述、崩溃和实验性现货资产市场的外生预期》
《偏好、财产权和讨价还价博弈中的匿名问题》
克莱夫 格兰杰
《经济时间序列的谱分析》
《股价的可预测性》
《商品价格的投机、套利和预测》
《双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导论》
《经济序列建模:经济计量方法阅读材料》
《经济学的实证建模:设定和估计》
罗伯特 恩格尔
《协整、因果关系和预测:格兰杰纪念文集》
《ARCH:阅读精选》
《计量经济学手册(4)》
《长期经济关系:协整阅读材料》
芬恩 基德兰德
《货币总量与产出》
《国际实际经济周期》
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
《致富的障碍》
《跨期贸易的契约安排》
托马斯 克罗姆比 谢林
《选择与结果》
《国家收入行为》
《国际经济学》
《冲突的战略》
《战略与军控》
《武器与影响》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透析能源问题》
《选择与结果》
《讨价还价、沟通和有限战争》
罗伯特 约翰 奥曼
《值的最小单元》
《博弈论》
《博弈论与经济应用手册》
《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
罗杰 迈尔森
《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
《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
保罗 克鲁格曼
《地理与贸易》
《汇率的不稳定性》
《流行的国际主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
奥利弗 威廉姆森
《自由裁量行为的经济学》
《公司控制与企业行为》
《市场与等级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治理机制》
参考资料:1.ke 2. 经济学家日志
2.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诺贝尔经济学奖自由选择扩展阅读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意义为:
1、该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 ,特别是在投资、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
2、该理论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由此更正由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3、信息不对称理论推动了博弈论的发展。
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于人们心理活动的“屏蔽性”造成的。因此,交易双方实际是在进行心理上的博弈,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进行较量,而这种较量本身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因此,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博弈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得者的主要贡献如下:
1、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籍教授罗伯特·芒德尔。他通过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佳货币区域”进行分析,发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经济理。
2、芒德尔没有止步于稳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货币动力学是他的许多文章的主题。芒德尔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国际收支的情况下,调节经济至非平衡状态。在战后时期,对非平衡状态的研究强调对外贸易中的现金流量,但这些研究基于静态的经济学模型。休谟(David Humes)关于国际价格调节的经典理论(金币流)强调货币因素和库存变量。
3、芒德尔的理论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否满足构成员优货币区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订正确的金融政策。
4.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回顾(1969-2013): 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贡献: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贡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贡献: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纲纳·缪达尔(瑞典) 贡献: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贡献: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贡献: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贡献: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贡献: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贡献: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贡献: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宾(美国) 贡献: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贡献: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贡献: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贡献: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贡献: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贡献: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国) 贡献: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贡献: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贡献: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年默顿·米勒(美国)、哈里·马科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 贡献: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罗纳德·科斯(英国) 贡献: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贝克(美国) 贡献: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贡献: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贡献: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贡献: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威廉·维克瑞(美国) 贡献: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罗伯特·默顿(美国)、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贡献: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马蒂亚·森(印度) 贡献: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贡献: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贡献: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年迈克尔·斯彭斯(美国)、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贡献: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美国)、弗农·史密斯(美国) 贡献: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年罗伯特·恩格尔(美国)、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贡献: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贡献: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2005年罗伯特·奥曼(以色列)、托马斯·谢林(美国) 贡献: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贡献: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7年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埃里克·马斯金(美国)、罗杰·迈尔森(美国) 贡献: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贡献。 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贡献: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贡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国)、戴尔·莫滕森(美国)、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贡献: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贡献: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 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
5. 诺贝尔经济学奖什么时候设立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设立的。
上世纪60年代,瑞典的银行和金融界在为“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而奔波,希望政府放松政治监管,让央行成为“独立”的政治体。与此同时,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的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思想被用于为中央银行争取“独立”的运动之中。如果可以让经济学成为一项更有权威性的科学,自然会增加央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利于银行家游说政府和公众。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借成立300周年之际,以纪念诺贝尔的名义推出了经济学奖,并向诺贝尔基金会捐献了奖金。至此,这个奖才与诺贝尔产生了关联。1969年,首个“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颁给了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朗纳·弗里施和荷兰经济学院的简·丁伯根,以表彰两位在计量经济学方面做出的贡献。
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流程、评选标准以及颁奖仪式和真正的诺贝尔奖(文学奖、物理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仿,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常被质疑违背了诺贝尔遗嘱中“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求。
2001年,诺贝尔家族成员在《瑞典日报》上公开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认为该奖的设立降低了诺贝尔奖的格调。诺贝尔家族成员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只不过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采取的“公关策略”。但由于瑞典央行财大气粗,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仍能吸引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趋之若鹜。
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成立以来,获奖经济学家平均年龄67岁。最年轻得主是美国的肯尼斯·约瑟夫·阿罗,1972年他和来自英国的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因为在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贡献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时51岁。最年长的是美国的里奥尼德·赫维茨,2007年他和另外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了此奖,获奖时90岁。
6.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如何评选的
诺贝尔将作为学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高的认可度,之所以如此,源于它自身十分严苛的评选标准和评选过程。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对于每一位学者而言都是极大地肯定。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例,首先评选委员会会在世界范围内征集候选人。其次,评选委员会将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严格的筛选。最后,获奖的名单公布并在之后进行颁奖仪式。这里的每一个环节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其过程非常的规范化,下面,我就来详细说明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
一、提交候选人能够被提交为候选人的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因为只有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认可的杰出人士才具有推荐资格。因此单单在这一环节,就能够征集到具备足够影响力的顶尖人物。这也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并节省了许多的时间。毕竟如果谁都能推荐的话,候选人的名单就过于庞大了,并且也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
你还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过程中的哪些特色呢?
7. 获得诺贝尔奖一定有高标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8. 2000年以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出的书有哪些
1、詹姆斯赫克曼
《评估福利状况》、《相关性随机系数模型的具变量方法》、《社会项目的计量评估》、《因人而异的教育回报估计》。
2、丹尼尔麦克法登《谨慎选择分析的替性估计和样本设计》、《经济选择》、《观察性研究:基于样本的选择》、《怎样量化环境损坏或改善的经济价值》。
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信息与竞争价格机制》、《公共经济学讲义》、《商品价格稳定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选续》。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1968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9. 为什么当年苏联可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应望江
2012年12月12日16:16 手机看新闻
有学者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学家最有可能在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领域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零突破
1969-2012年,全世界共有71位杰出学者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获奖者有着怎样的教育经历和工作背景?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偏好和获奖者特征,也有助于认识我国经济学者能否摘取这项桂冠的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或许能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乃至杰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世界名校接受优质教育
教育对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经济学底蕴的世界名校,拥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育人经验,尤其适合杰出人才的成长。从表1可看出,71名获奖者分别从28所著名院校取得最高学位。其中,美国大学有15所,占了半壁江山(53%)。
71位获奖者中有68位获奖者具有博士学位,所占比例为95.8%。其中,1974年获奖者哈耶克、1985年获奖者莫迪里v阿尼和1994年获奖者豪尔绍尔等还拥有双博士学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需要受过世界名校的高等教育。
获得经济学大师的悉心指导
不仅高学历教育不可或缺,名师指点对经济学家的成长更为重要。71位获奖者当中,之少有四十多人受过经济学大师的指点。有的获奖者之间甚至是师生关系,如1970年获奖者萨缪尔逊和2001年获奖者斯蒂格利茨;1969年获奖者丁博根和1975年获奖者库普斯曼等。正如萨缪尔逊在1970年颁奖仪式上所说的,获奖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优秀的导师”,载誉而归时他重申:“我可以告诉你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的指点。”
有雄厚的国家科研实力为坚强后盾
从古至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也是人才辈出的地区。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国籍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各国经济学科研实力。71位获奖者分属于11个国家,大部分获奖者出自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共有51人获奖,占71.83%,说明美国经济学研究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共有8人获奖,其次是挪威(3人)和瑞典(2人),法国、荷兰、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印度、塞浦路斯各1人。
拥有世界名校提供的良好工作环境
从获奖者隶属院校看,71名获奖者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的32所著名大学,其中,美国高校有22所,占68.75%。排名前四位的均为美国高校,(见表2)。
可以看出,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始终位于前三位,说明这两所学校不仅培养出了最杰出的经济学人才,而且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前往那里工作。获奖者取得最高学位的院校中欧洲院校为11所21人次,占29.6%,而获奖者获奖时所属院校中欧洲院校只有9所14人次,占19.7%。且除剑桥大学以外,其余欧洲大学排名靠后,这反映了欧洲优秀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人才有所流失。
拥有广泛的学术交流经历和多学科知识
大多数获奖者得益于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合作。71名获奖者中,绝大部分拥有多样化学术交流经历,在不同学校接受教育和从事科学研究。从学科背景看,在71位获奖者当中,有49位具有除了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学位,所占比例为69.1%,其中有数学背景的获奖者最多,达22人,占31.0%。这些获奖者基本上是低年级修习数学,高年级改攻经济学,最后为经济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算是成熟的。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运用。尤其是数理统计工具和模型运用已经成为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必然趋势。自1969年设立奖项以来,评选委员会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特点和趋势,并在颁奖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71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早年就受过专门的数学训练,他们几乎既是经济学家,同时又是统计学家或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三分之二是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大多是计量经济学会的会员,其获奖成果中,几乎都运用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有的获奖者的获奖成果本身就是对数理统计作出了贡献。如西蒙“在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面作出了贡献”,施蒂格勒“在广泛的经验数据基础上一一其收集是经济统计中的开拓性工作”,霍韦尔莫“指出用统计方法能解决相互依存问题”。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趋势还在不断发展。这给中国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个要求:应充分重视数学功底,要吸引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参与经济学研究。
在相对优裕的家庭中成长
追溯获奖者少年时期成长的家庭环境,则可以发现:幼年时家境富裕和中等的获奖者人数最多,占比达80%以上。有研究者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