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经济学能够得出经济增长总是在改善经济福利吗
我想说,楼上的朋友说的并不对。以及迪顿的贡献不是在说经济增长会带来福利的恶化,真正专迪顿做的贡属献在于如何衡量贫富差距,以及消除贫富差距的机制设计。
回到正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是指人们的各种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幸福或快乐。由个人福利和公共福利两个部分组成。
个人收入是决定个人福利的最重要的因素。
公共福利是政府投资由社会成员共同无偿消费的福利 ,其承载体是公共产品。
之后,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叫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们,通过不断的技术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使其经济总福利在经济总规模持续扩张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
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这个结论。
如果简单来看的话,就直接对比中国和朝鲜,经济发展了,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钱,有更多的产出,产品品质更好,消费者在产品的选择更自由,这些就是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福利。
如果要专业一点,有很多关于经济增长与福利的研究文章。
结论基本都一致,经济增长对于福利来说都会提高,只不过提高的幅度可能慢于或者快于经济增长的幅度。
❷ 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是指什么
帕累托优化(Pareto Optimality),也抄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或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❸ 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改进和发展改善经技术、管理为什么能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与个别劳版动生产权率无关。当一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率先提高时,生产单位商品所用劳动时间缩短,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而在产品销售时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销售。如果一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意味着产品成本的下降,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先进程度和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改进和发展改善经技术、管理就能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❹ 政府经济学发展与民生改善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凸显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扩大内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约4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和货运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人们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高速增长存在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四个原因:一是效益问题,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过高,人们没有从高速增长中得到相应的实惠;二是结构问题,即新增财富中相当大的比例转化为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三是社会最终产品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四是出口高速增长所积累的财富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扩大国内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切入,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谓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能够普遍过上较为宽裕的生活。扩大内需是顺利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2001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扩张阶段。2001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8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而且主要用于新建项目。各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10年与2000年相比,200多种主要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别增长2到20倍,但同期我国总人口只增长了5.48%,这就意味着新增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绝大部分要依靠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来吸纳。社会扩大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反过来也决定生产。如果消费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商品难以通过流通和分配环节进入消费,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并将导致企业减产、停工甚至倒闭。因此,追求经济增长必须改变重生产能力扩张、轻消费市场开拓的观念,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意义。扩大内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利用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但出口的扩大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已经并正在发生变化。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3年多,大多数发达国家还没有找到解决经济衰退、失业加剧和财政赤字扩大问题的有效法,因此不得不抑制国内需求,减少进口;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以所谓“公平贸易”、“平衡贸易”为借口,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形成制约;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依然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都将弱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国际贸易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的难点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宏观层面,首先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率。积累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企业利润转化为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二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用于投资;三是银行将居民储蓄通过贷款转化为企业投资;四是政府财政或借债用于投资的支出。“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的积累率都在40%以上。2010年我国积累率上升到48.6%,比2000年上升了13.3个百分点;消费率为47.4%,比2000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作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是必要的,但近年来我国积累率的上升幅度已超出合理的界限。根据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增长速度与积累率或投资率成正比,与投入产出系数成反比。“十二五”及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8%,因此较为合理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应是消费率不低于60%,积累率不超过40%。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平均在25%左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7.81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9%。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按不变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例保持在21的水平较为合理,既可以避免经济过热,也能够避免国内需求不足。“十二五”时期,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78%以上来源于投资主体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因此应通过调节信贷规模、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严格市场准入标准等途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与此同时,应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对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加快城镇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重要因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前提条件,调节的重点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是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提高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得的比例,有助于企业提高员工收入。二是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分配关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形成常态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并通过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完善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的难点还在于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人民币,即使全国农民当年纯收入都是现金并全部用于购买消费品,也只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的1/3。可见,农民现金收入低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难点和着力点。改善消费环境。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改善消费环境就是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健全流通秩序,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保证消费者能够方便、放心地买到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务。改善消费环境,首先要求商品生产和经营主体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利润。这种社会责任首先是强制性的,即按照国家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和销售合格产品,不得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得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遵守商业道德。其次,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规则的经济,买卖自由的前提是经营主体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平交易要靠有序竞争来实现,竞争是实现优胜劣汰最有效的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克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能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第三,降低流通费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价格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决定了消费品工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大多数工业品生产能力供大于求。但是消费者普遍感到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偏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环节的费用和利润偏高。降低流通费用,理顺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及商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商品最终销售价格合理化的重要条件。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减少不合理运输;理顺铁路、公路运输收费标准和机制;调整物流业的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避免层层加价;调整商业、服务业税费;规范和降低零售商业的场租费用。处理好房地产市场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城镇房地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房地产价格过高,又会抑制需求,一是抑制对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二是加重购房者的经济压力,削弱其对其他消费品的购买能力,压缩其他产业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应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把房地产业的利润水平调节到全社会资本平均利润水平,使商品房价格回归到与当地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水平。
❺ 西方经济学讨论题失业率上升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改善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因此失回业率是失业人答口和劳动人口的比例。
造成失业的原因有: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
❻ 计量经济学中还可以对模型进行如何改进
舅舅的话,当然可以通过模型来,我改变他的嗯,经济计量的能力,这样是非常很好的
❼ 法律经济学的改进问题
90年代以来,在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样地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专术倾向属。 在法律经济学运动的非主流学派中,对应于重新反思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定位的观点,一些学者提出了以比较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按照这一观点,法律经济学应该通过围绕各种“公平”社会模式的政治和经济谱系来对比和分析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安排。麦乐怡曾明确指出:“作为一种比较意义上的研究,法与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将法律制度视为一种特定的政治理念的反映的研究机会,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可以不加修饰地置于现行法律制度中加以比较。”同时,麦乐怡也特别强调,“在法与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中,经济哲学应是人们批判性分析法律、政治、社会的重心,分析应集中在特定政治环境中法与经济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注重评估法律制度是如何与经济哲学有内在联系的”。强调比较分析研究方法的学者,并不完全否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在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但是,他们强调在法律经济学的研究中,应该“用有限度的经济方法分析法律”,使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更见哲理和人性”。
❽ 请问怎样依靠学习经济学来改善生活
需要实际实践活动,才能将理论化为行动。
❾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说明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的意义。 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
制度经济,民生抄问题是综合性袭问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涵盖,关乎稳定,不能只靠市场经济推动,和自由发展,民生有很多内在要求,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等等,必须宏观调控,必须机制性高效运行,否则民意不通,政令难行,市场混乱,资源浪费。东盟合作,加大贸易规模,抱团生存,价格合理,低对西方经济团体,建立新型开放模式,共享产业人才资源,提高国际经贸话语权和竞争力。中国担负的是组织人的角色,中国必须对东盟合作的命运负责,扶持,政策优惠,内在推动其发展,带动自己发展,其实也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民族,相互渗透。